日本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97 KB
- 文档页数:6
近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与展望近年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迁,劳动教育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劳动实践,培养其劳动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进行综述,回顾其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综述1. 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特点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选择能力,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职业发展和就业挑战。
2. 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意义、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劳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联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逐渐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
3. 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目前国内劳动教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研究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其次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数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缺乏深度和广度。
此外,研究者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展望劳动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1. 探索劳动教育的新理论基础未来的劳动教育研究应该探索劳动教育的新理论基础,建立起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体系。
可以从认知、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出发,研究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影响机制,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2. 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模式和途径,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日本终生雇佣制的过去、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日本终身雇佣制的过去、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1]。
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被称做日本式经营的“三件神器”或三大支柱,共同对日本的经济,尤其是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这一传统的用人制度却被动摇了。
溯源日本终身雇佣制所产生的历史,分析终身雇佣制发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预测其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终身雇佣制的萌芽、发展及惯例化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正式形成于战后的50年代。
“终身雇佣制是发展了的家族制度”,它能在企业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是因为“它能和日本的家族制度水乳交融”[2]。
由此可见,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同近世商家的家族经营、同近世商家的雇佣制度必然有着某种联系。
因此,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首先欲分析日本近世商家的雇佣制度。
江户时代的商家为了家业的经营与发展,根据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大都雇佣一些“住入奉公人”参与经营。
住入奉公人,顾名思义就是长期住在主家、为主家服务的佣人,他们通过为商家的尽心服务,以获得自己稳定的生活;与此同时,商家则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教育,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商家。
因此,就在主家与佣人间形成一种模拟的血缘关系,这种模拟血缘关系是父子关系、主从关系的扩大和补充。
“奉公”一词本意是指在封建的主从关系下,臣下或隶属者对主君或主人履行的义务。
在武家社会,武士的“奉公”,即为主君出生入死奋杀沙场,以及为主人尽各种义务。
而主人则对臣下予以保护,给以俸禄,被称做“御恩”。
这样,通过臣下的“奉公”和主人的“御恩”,从而在主人与臣下之间结成牢固的主从关系。
可见,近世商家的用人制度,又受武家社会主从关系的影响。
最初进入商家的佣人被称做“丁稚”(即伙计或学徒,一般进入商家的年龄为10岁左右),他们开始往往只做些带小孩、打扫房间等家务杂活,与此同时,还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学习打算盘等。
日本老年人雇佣促进政策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及平均寿命的增加,日本人口出现了人口减少及超老龄化现象。
而“团块世代”陆续退休,技术、技能继承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实施年金制度改革后,年金给付水平和支付年金的年龄发生了变化,支付年金年龄和退休之间收入来源出现空白,这使很多老年人面临退休后也必须继续工作的状况。
2004年6月,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老年人就业及适应年金改革步伐,对原有的《老年人雇佣稳定法》(1986年)进行了修改,确定从2006年开始,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最终到2013年实现65岁退休,并采乒促进老年人就业的继续雇佣制度。
一日本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2005年开始,日本进入人口减少社会。
仅2005年1年间,总人口减少了2.2万人。
2005年,日本总人口为1.2777亿,到2005年将减少到8993万,这比2005年将减少3800万人,这相当于未来50年间将失去1 /3的人口。
①虽然是预算值,但说明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
即使大幅度提高人口出生率,也很难改变人口减少趋势。
人口减少表现为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
2007年,少儿人口为17293000人,占总人口的13.5 %。
②2000—2005年的5年间,少儿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各减少了5.1%和2.5%。
③日本又处于超老龄社会。
日本总务省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8月1日,日本总人口约1.2743亿人。
在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13.3%,创历史新低,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23%,创历史新高。
④从人口老龄化趋势来看,1950年,老龄化率为5.3%,而在五十多年后的2005年老龄化率达到了20.2%。
到了2055年,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40.5%,增加一倍,而且5个人中就有2位老年人。
表示老龄化程度的还有两项指标为平均年龄和中位数年龄。
⑤1955年,日本人口中位数年龄为23.7岁(平均年龄为26.7岁),这说明总人口的一半是23.7岁以下的年轻人。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趋向经济学院 03级博士生孙婧麟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是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构建起来的。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由复苏至高速发展,也是这一时期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期,日本政府先后颁发了《生活保护法》、《儿童福利法》、《残疾人福利法》、《失业保护法》等。
60年代开始全面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全民年金制度。
70年代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达到顶峰,之后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日本财政入不敷出,社会保障金也面临资金来源危机,福利水平有所下降。
至此,日本社会保障制度进入调整和改革时期。
按照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的定义,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政府援助、社会援助和公共卫生等方向构成。
日本的社会保障实施制度主要分为收入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收入保障制度又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19世纪初叶至二战前夕,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起步阶段。
1868年明治维新后,随着工业的发展,贫困救助问题日益突出,1874年制定的《恤救规则》后于1932年改为《救护法》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至此,开始了以受雇者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重建阶段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日本经济陷入危机,战前构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停滞状态,几乎30%以上日本国民需要救济才能存活,面临生存权问题日本政府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制。
1946年至1953年,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法、福利法和保险法。
为了适应战后民主重建的需要,日本政府于1948年在《日本国宪法》中突出了生存权问题,以安定民心,在社会保障立法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并于1956年、1959年分别制定了《国民健康保险法》和《国民养老保险法》,并于1961年4月全面施行适用于全体劳动力,使全面国民都加入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这些针对贫困人群、孤寡老人的救助法规为日本战后社会、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使日本在60年代经济迅速复苏,并进入高速发展轨道。
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综述1.引言1.1 概述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领域,对于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塑造健康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劳动教育研究是对于劳动教育理论、实践和政策的研究,旨在提高我国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劳动教育研究在学科交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和合作。
其次,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于实践的深入探讨和实证研究。
此外,劳动教育研究在国际交流和比较方面也相对较少,需要更多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未来,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应该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推动劳动教育领域的发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劳动教育研究也应该关注当下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需求,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
通过对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概述,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劳动教育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领域,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劳动教育研究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 引言: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2. 正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2.1 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回顾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相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介绍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影响。
2.2 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劳动能力培养模式等,并探讨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吕铁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工业部门的实际产出较大幅度地小于生产能力,并且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等现象。
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化解产能过剩危机1946-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通过战后恢复需求的拉动和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也迅速提高,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调整和振兴起步。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战后恢复需求的逐渐消失致使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需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于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普遍缺乏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出和实施为标志,日本经济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此前各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均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相对单一的政策目标。
而1960年池田内阁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却同时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
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国民收入接近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时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业;在上述三个目标中,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目标,其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扩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大大超过7.8%的计划目标。
日本重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贫困问题汇报人:日期:contents•背景介绍•原因分析目录•影响与后果•对策与建议01背景介绍老龄化社会定义•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同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一种人口结构形态。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时,即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截至202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3.3%,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4.6%。
预计到203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以上,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日本老龄化现状及趋势老年人贫困问题的重要性•老年人贫困问题是日本重度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对生活和医疗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下滑和家庭支持功能的减弱。
因此,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对于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02原因分析制度层面日本实行的是双层养老金制度,第一层是基础养老金,第二层是补充养老金。
然而,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养老金领取条件苛刻,许多老年人无法领取到足够的养老金。
医疗保险制度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但是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老年人难以承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传统产业如纺织、钢铁、造船等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如电子、汽车等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这导致大量中老年人失业,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泡沫破裂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暴跌,许多老年人失去了他们的财产和投资。
虽然日本的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健全,但是针对老年人的福利服务项目不够完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日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成为主流。
这导致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生活无人照料,陷入贫困。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作者:赵梧钧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过度劳动的定义展开阐述,然后简单的探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相关学者对过度劳动研究主题的不同与联系。
之后的研究方法章节中,主要展示了Lonnie Golden 和Tesfayi Gebreselassie的研究思路,并将英国学者米丽娜-斯米克(Milena Simic)的研究作为随机抽样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最后部分在总结归纳西方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启示。
关键词:过度劳动;不充分就业;期望;不匹配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一、过度劳动的定义“过度劳动是一种就业者们无法减少工作的时间的状态。
”简单的说如果实际工作时间超过自己期望工作时间,就是过度劳动。
有的学者则将过度劳动的定义扩展和衍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将自身资源以其本来的价格用于商品的生产或服务,然而这种情况对宏观经济活动和短期综合市场分析是最为重要的。
尤其,过度劳动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改变的关键原因。
过度劳动也是宏观经济条件下短期内比充分就业能生产更多的基本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自然失业。
二、过度劳动的研究主题不同于我国以及日本的研究者,欧美的学者似乎都将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不充分就业和过度劳动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上。
美国的学者们主要集中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惊人的过度劳动和不充分劳动之间不匹配的关系及思考,以及对于过度劳动率因工作种类、工作时长、收入层次、性别和就业者生命周期阶段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进行定量分析。
Green(2010)那些过度劳动的工作者——24.7%的非农业部门工作者们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可能是以前的1.5倍。
英国研究者们通常侧重于过度劳动及不充分就业的另一方面。
海伦-坦(Helen Tam)(2010):观察了不同年龄层的就业者过度劳动和不充分劳动之间的可能性。
过度劳动成因分析[提要]本文首先对过度劳动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从三个层面对过度劳动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变过度劳动的建议。
关键词:过度劳动;原因分析;危害分析;对策分析一、过度劳动的概念近年来,过度劳动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相关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基于其他学者对过度劳动的定义,得出本文的定义。
牛珍对过度劳动的定义为:“过劳”是指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
通常情况下,过劳者不仅会伴有失眠、健忘、头痛、胸闷等生理症状,而且还会伴有情绪低落、工作热情丧失等心理症状,更为严重者甚至会精神崩溃或者猝死。
王艾青对过度劳动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
狭义的过度劳动,指劳动者在较长时期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广义的过度劳动还包括较长时期的工作强度超过该行业的社会平均工作强度。
综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过度劳动是指就业者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工作状态,致使劳动者无法得到必要的休息,从而严重影响其健康的情形。
二、过度劳动的成因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个人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
(一)个人原因1、个人偏好。
工作是历练自己心智、激发精神、提高生活适应力和发挥自己才智的最好方法。
工作除了能得到生活的报酬外,还能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充实,使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价值。
对那些喜欢自己工作并认为它很有价值的人来说,工作是生活中一个令人十分愉快的部分。
为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他们拼命工作,成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以致过劳。
2、个人面临的生活压力。
人之所以劳动,就是为了维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生活水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无意义的强制性支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如庞大的行政支出、惊人的政绩工程支出、不敢见光的腐败收入等等,会以种种形式,如沉重税负,如以“严格保护”、市场化等种种名义提高公共产品价格或将真正的公益支出加倍转嫁给公众额外负担等等,2010年5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2.5%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
劳动关系文献综述摘要:一、劳动关系文献综述的背景和意义二、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三、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四、劳动关系的现状和问题五、劳动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六、总结正文:一、劳动关系文献综述的背景和意义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劳动关系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雇佣、聘用、雇佣劳动者等形式。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
劳动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从属关系、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之间的对应关系、劳动关系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等。
三、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我国劳动关系理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
四、劳动关系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劳动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未来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劳动关系形式多样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更加重视、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更加完善等。
六、总结劳动关系文献综述对劳动关系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劳动关系的现状和问题,展望了劳动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回顾与展望: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10—2020年)共3篇回顾与展望: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10—2020年)1回顾与展望: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10—2020年)劳动教育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以2010年至2020年中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回顾1.研究热点(1)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2)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效果。
各类研究表明,劳动教育具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启迪、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有积极的教育效果。
(3)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教育与劳动技能的培养息息相关,研究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方法、效果等进行了探索。
2.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
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多个国家劳动教育现状的比较,系统梳理了劳动教育的历程、内涵和实践特点。
(2)问卷调查。
有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不同群体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和需求,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3)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还有研究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可行性。
3.研究成果劳动教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定义和分类,系统梳理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践特点。
(2)研究探索了劳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为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3)研究探索了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表明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展望1.未来研究热点(1)课程改革研究。
劳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需要探索如何创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如何提高课程的观念性和实践性。
(2)学科融合研究。
在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青少年的过程中,劳动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劳动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意义、目的、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其中还包括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等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此外,国内的劳动教育研究还涉及到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
国外的劳动教育研究则主要关注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效果,以及劳动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等问题。
在实践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等的关系。
此外,国外的劳动教育研究还涉及到了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等方面。
总体而言,国内外的劳动教育研究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未来,劳动教育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探索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求。
- 1 -。
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有力途径,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进行劳动教育文献研究的综述,并对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和劳动实践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创造、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与共享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
三、劳动教育的研究方法与现状1. 文献综述方法在劳动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全面地了解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已有众多成果。
在国内,研究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实施方式、成效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
而在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领域,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四、劳动教育的未来展望1.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未来的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融合跨学科知识:未来的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注重个性化发展:未来的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量身定制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2.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而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五、总结和展望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关于剩余劳动力国内研究文献的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关于剩余劳动力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析。
最后归纳为两种方法,宏观计算法,即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同质的。
第二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性特征,即异质性。
说明第一种方法为何得出的结论不可信而第二种比较可信。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宏观计算法;劳动者个体特征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中国而言有重大意义。
由于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不仅要实现市场化还要解决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
根本的是农民的转变。
农民如何顺利的实现现代化,完成身份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其中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数量判断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路径的选择,甚至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
但对这个问题学界争论不一。
一、原有文献对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评析关于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将边际生产力等于零或接近零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
以刘易斯为首的古典学派持这种观点。
这种界定方法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在技术进步缓慢的年代或者短时段有其合理性。
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时代,以静态的均衡的观点来界定一个动态的,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以舒尔茨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农业中没有剩余劳动力,即使传统农业中资源也是优化配置的,转移劳动力必然会引起农业产量的减少。
第二种方法将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减去农业的需要量称为剩余劳动力。
问题是如何计算农业的需要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从经济理性出发自主择业的。
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农产品需求量。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含主观因素较多的估算。
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几种作物为依据。
还有论者会估算一个人均耕地亩数进行计算(周天勇,2007),这样做就是一种大致的估计。
从而减少了结论的效度。
赵显洲(2010)也认为,中国依然存在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转折点远没有到来。
他计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农业从业数量-农户的目标收入=非农产业平均工资时的农业从业数量。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也呈现老化趋势,农业普遍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日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随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启示。
一、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一直以来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目前,65岁及以上的农民占比已经达到了35%,而45岁以下的人口则只有15%左右。
这一趋势表明,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人口呈现老化趋势,劳动力不足问题日益严重。
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缩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手不足。
这使得许多农民放弃种植农作物,导致农业生产下降。
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加速日本农业的衰落,对农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原因要解决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原因。
其实,这一问题的形成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密不可分。
1.生育率下降近些年来,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极低的水平之上,许多家庭选择放弃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导致新生儿数量减少。
因此,逐渐减少的新人口中,一部分人没有选择从事农业,也就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
2.年轻人流失由于日本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很难吸引年轻人,因此他们纷纷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等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
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也随之离开了农村,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流失。
3.劳动力歧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如城市发达,因此日本的农业领域一直面临着劳动力歧视问题。
如果国家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劳动力人口的老化趋势就很难得以改变。
三、解决办法及对中国的启示为了解决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加青年人口、提升工作条件等。
以下是几个解决办法,也可以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启示。
对日本劳务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劳务合作越来越普遍,其中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具有较高的需求。
本报告旨在对日本的劳务可行性进行研究,评估外国劳动力在日本市场中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日本劳务市场现状1. 日本劳动力市场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
然而,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日本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7.1%,失业率为2.9%,但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2. 日本对外劳务需求日本的劳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医疗护理、餐饮服务和家政服务等领域。
在建筑和制造业中,由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对外劳务需求较为迫切。
而在医疗护理和家政服务领域,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了对外劳务的急剧增加。
三、外国劳务在日本市场的可行性1. 法律政策环境日本对外劳务的法律政策相对严格,主要是限制外国劳动力的工作类型、期限和权利等。
此外,日本对外劳务的签证和居留权政策也相对严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国劳务在日本市场的可行性。
2. 社会文化环境日本是一个以传统和规范为主导的社会,对于外国劳务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外国劳务在日本市场的融入和发展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3. 就业机会与薪酬水平在日本市场,外国劳务在建筑和制造业等领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技能和语言的限制,外国劳务的薪酬水平较低,且福利待遇也不尽人意。
四、外国劳务进入日本市场的建议1. 政策调整建议日本政府适当放宽对外劳务的法律政策,加大对外国劳务的签证和居留权发放力度,以提高外国劳务在日本市场的可行性。
2. 文化交流建议加强日本与外国劳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对外国劳动力的包容和理解,从而提高外国劳务在日本市场的融入度。
3. 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外国劳务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和薪酬水平,以增强其可行性。
劳动教育的文献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劳动教育的文献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摘要:本论文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从劳动教育的概念、历史及现状、理论与实践、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提出了劳动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研究表明: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等社会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教育效果;未来展望一、引言劳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许多国家也在逐步满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劳动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了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劳动教育的概念、历史及现状、理论与实践、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提出了劳动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劳动教育的概念及历史与现状1.劳动教育的概念劳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社会贤能力的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个性化、针对性等特点。
2.劳动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劳动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劳动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校也在积极推动和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
同时,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开始优先发展实践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日本的“尝试制教育”等。
三、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实践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是指以体验为基础、以发现为动力、以创造为目标,不断发掘学生潜在能力的教育理论。
实践教育理论在劳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2.劳动教育的实践劳动教育的实践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的过程。
国外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1. 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国外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我们尚缺乏全面的了解。
本文将对国外劳动教育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2.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翻译国外学术著作,搜集国外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国外劳动教育的概述国外劳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于劳动教育的方法、原则和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国外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4. 国外劳动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国外劳动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在国外,学校与企业通常通过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此外,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开设课程,提供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
4.2 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外采用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能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社区服务与义工活动国外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提供帮助。
4.4 实践导向的研究项目国外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实践导向的研究项目,将学生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 国外劳动教育的评估与挑战国外劳动教育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度、能力提升和就业情况等指标进行,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如评估指标不够全面和客观、缺乏一致的标准等。
6. 结论通过对国外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方法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我国劳动教育仍需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改革发展方案,以促进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综述
姓名:廖振宇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号:2015314110002
摘要:放眼人类历史,自从有人类劳动行为开始,就存在着一系列超过人体合适程度的劳动现象。
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大规模爆发过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前圣德大学教授上畑铁之丞首先提出了“过劳”一词,此后日本学界开始从各个视角对过劳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从日本“过劳”问题缘起、研究、影响等方面展开,说明了日本学界关于“过劳”问题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一、日本过劳问题的产生与概念的提出
在近现代,世界各国中过劳问题规模最大、影响最严重的当属日本。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就出现了局部的过劳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放缓,为摆脱经济不景气开始推行“减量经营”,从而加重了日本的过劳问题。
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出现劳动者“过劳死”集中爆发的情况,并且直至今日也未能摆脱“过劳大国”的阴影。
正是由于过劳问题困扰了日本几十年,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反而促成了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成果丰硕。
日本学界不仅对过劳问题的相关理论有深入研究,在治理过劳问题方面也有不少不错的经验,并且最终促成了日本政府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使过劳问题得以缓解。
过劳,即过度劳动。
过劳一词由日本前圣德大学教授上畑铁之丞首先提出。
而对于“过劳”这一概念,日本前中央大学教授齐藤良夫
认为,所谓过劳状态,是因为“由于活动产生的疲劳不能因为包含睡眠在内的休息得到恢复的状态”。
作为导致这种状态的机理,“维持人体健康状态的生理机能体系间的均衡被破坏,引发了通过数夜睡眠、数日修养不可能恢复的状态,由于神经体系的平衡失调,引发生物体恒常性维持出现障碍,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也就是说,将只获得少量的睡眠与修养不能恢复的状态称为“过劳”,其本质是维持生物体的、谋求与环境和谐的身体机能崩溃的状态(福地保马,2008)。
二、日本过劳问题的量化研究
日本学者对于如何评价过劳的程度,先后提出了多种不同量表,其中最北广泛使用的有三种评价量表:
1、日本产业卫生学会2002“自觉症状调查”量表
“自觉症状调查”量表是2002年日本产业卫生学会产业疲劳研究会制作的,是日本衡量疲劳感指标最为普遍的测量方法。
问卷包括困倦感(I群)、不安定感(II群)、不快感(III群)、疲乏感(IV群)、眩晕感(V群)等五个要因。
优势是提问简单,调查速度快,但是缺乏对勤务形态等要素的调查。
2、劳动科学研究所“蓄积疲劳症候指数”(CFSI)调查量表
CFSI是劳动科学研究所为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而开发的调查方法。
在量表I中询问回答者的个人属性、工作形态、所属部
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加班时间等。
在量表II中则对“自觉症状”进行询问。
其优势在于对工作形态内容等方面作详细调查,能更好把握工作生活状态与自觉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其内容繁琐,项目数量庞大,对于问卷的工作展开有一定困难。
3、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疲劳蓄积度诊断量表”
该量表是伴随劳动安全卫生法的修订出台的“关于为防止由于过重劳动引起的健康损害的综合对策”的配套方针,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6月下发给各个都道府县的劳动局长。
该量表分为“劳动者疲劳继续读自我诊断量表”和“劳动者疲劳蓄积度家人诊断量表”两类,可以分别由劳动者个人或其家属进行诊断。
三、日本过劳问题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关于“过劳”问题对日本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水野谷武志(2006)从性别差异的立场出发,在对日本及其与他国劳动时间对比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迫使男性正式员工进行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使得生育后希望继续工作的女性与希望从事非长时间工作方式的劳动者的就业遭遇困难。
川上淳之、玄田(2006)采用研究性行为的频度这一独特视角,通过利用JGSS可靠数据,得到“相比就业者失业者性行为的频数少”、“已婚情况下,劳动时间越长性行为频数越少”的结论,并且后一结论不仅对于已婚男性劳动者,对于已婚女性劳动者也同样适用。
森冈孝二(2006)在对2003年厚生劳动省地域别出
生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无论男性抑或女性劳动者,均呈现出长时间工作劳动者比例越高的地域出生率越低的负相关关系,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说明了“过劳”问题与日本社会少子化问题之间现实存在密切关联。
熊沢诚针对“过劳”诱因提出的“强制自发性”理论将“过劳”问题的发生与企业管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与责任意识的提高在微观层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森冈孝二(2006)指出,企业需要留心关注劳动者的家庭及社会生活,进行与工作量相符的人员配置、创造适宜工作的职场环境,并通过消除恒常性加班、义务加班,避免节假日工作,促进年度休假的取得等方式合理缩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而且,应尽量避免深夜工作、轮班制、出差次数多、异国工作语言障碍等长时间工作之外可能会给劳动者造成过重负担的因素的发生。
面对企业内工会丧失罢工权、依附于企业的尴尬境况,森冈孝二(2006)指出,企业内工会应代表劳动者与企业方缔结合法、合理的劳动契约,并在防止工伤伤害、进行工伤救济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帮助。
此外,需要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促进加班的缩短及义务加班时间的消除、过度劳动员工数量的减少、年度休假的获得与休假天数的增加。
而且需要从雇用多样化、管理流程IT化、双职工工作时间延长等劳动环境变化趋势着眼,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河:《过劳防止对策:日本的经验与启示》,载《中国
外资•下半月》,2012年第10期。
2、上畑鉄之丞.「過労死の予防と労災認定」.生活経済政策,
2008,140:12~15。
3、稲木健志,上畑鉄之丞.『過労死とのたたかい』. 新日
本新書,1989年版。
4、森岡孝二.「過労死、過重労働の根絶へ—過労死防止基
本法の必要性」. 経済,2012,5:57~65。
5、森岡孝二.「過労死予備軍、産業予備軍とワークシェア
リング」. 経済,2010,8:59~68。
6、(日)福地保馬.労働者の疲労o過労と健康[J].京
都:かもがわ出版,2008:48~54。
7、汤啸天.“过劳”现象与公民维权[J].检察风云,2006
(20):30~31。
8、王丹.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