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2007年6月第8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un.2007

Vol.8 No.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3

郑伯红1,陈存友2

(1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从介绍国外世界城市研究的历史及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世界城市学说的主要观点,对若干代表性学派的研究范式之

争进行述评,沿着理论演化的脉络,提出中国城市国际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世界城市;跨国公司;城市网络 系统的世界城市理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许多城市都以各自发展的需要来理解世界城市,由此造成全国目前70多个城市定位为建成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尴尬局面。因此,清晰而全面地阐述国外有关世界城市理论,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弊端,便于沿着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一、世界城市由来: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世界城市(world city ),又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 eddes )在1915年所著的《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并从经济和商业等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1966年,著名英国城市规划专家霍尔(Peter

Hall )出版了他的著作“世界城市”

(The world cities ),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上主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从此拉开了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序幕。此后,相关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具体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期间研究视角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

1120世纪70年代:世界城市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直接联结起来

20世纪中,受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它认为,空间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世界城市像铰链一样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铆合在一起,因而城市过程必须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考虑。新的方法开始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从传统方法对于城市物质结构的重视转向对于构成城市活动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空间相互关系的重视,并试图通过对这种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探究城市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学术范围包括:

(1)对国际经济分工的研究。科恩(Cohen ,198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世界城市体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沃勒斯汀(Wallerstein ,1984)对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经济空间分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1982年,弗里德曼和伍尔佛(John Friedmann ,G oetz Wolff )发表了世界城市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世界城市的形成:研究与行动备忘录”,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此揭开了世界城市理论系统研究的序幕;1986~2001年,弗

里德曼单独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World -city Hypothe 2sis )”,系统研究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城市的理论研究。

(2)对金融资本国际化的研究。这包括:迈耶(Meyer ,1986)利用世界金融中心及国际银行分行的相关分布数据定量地研究全球城市体系,但样本十分有限;里德(Reed ,1981)用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划分了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等级结构和类型,但使用的数据资料比较陈旧;司瑞福(Thrift ,1986)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和世界城市股票市场产生过程的实证研究;萨森和库伯(Sassen &K oob ,1985)对中心城市资本流动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3)具体城市的案例研究。金(K ing ,1984)对伦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累积(historical accumulative )”空间模式;与此同时,里默(Remner )通过对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国际都市的研究,认为,按照世界城市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原则,只有东京才是世界城市,而“阪神”大都市带则不是;霍尔在1980和1984年还分别研究了欧洲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历史上以国家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结构。

(4)对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研究。1985年,纳威和斯坦布(Noyelle &Stanbach )首先研究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重点指出了高级商务服务的作用将这一过程称作“使世界成为单一地方”的过程;罗伯特森(Robertson ,1989)从文化国际化(从宗教到审美)视角进行的特别研究;2001年,萨森和丹尼斯(Sassen &Denials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为新产业综合体。弗里德曼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理念性模式,而其追随者萨森(Sassen ,1991,1994,2000)从微观的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被认为是对世界城市理论采用简明证明的综合方法。

2120世纪90年代: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展到流动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使世界城市研究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大到流动空间,从网络联结出发,先是霍普金斯和沃勒斯汀(Hopkins and Wallerstein ,1996)、波特(Porter ,2000)和迪肯(Dicken ,1992,2000)以及杰里夫里和科斯尼威茨

6

913

收稿日期:2006-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CJL022)

作者简介:郑伯红(1966-),广东韶关人,博士后,教授。

(G ereffi,K orzenienwicz,2000)的研究,将“全球商品链”作为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著名学者卡斯特尔斯(Castels,1996)重新分析了世界经济基本框架形成的力量基础,构建了所谓城市发展的信息模式,据此提出“信息城市”的概念,并认为所谓的世界城市就是他所指的信息城市。

最近,大量的地理和区域科学文献都表明,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经济重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Semler,P.K.2001; Perry,1990)。高级服务业分支机构的全球化,借助高度发达的全球通讯网络,而形成遍及全球的网络体系,世界城市正是这个网络的结点。很显然,全球服务公司的网络结构和关系测度,可间接反应出世界城市体系网络连接关系。因此,史密斯和提姆伯拉克(Smith and Timberlake,1995)强调将世界城市看成多层网络(全球经济系统、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控制的等级体系)的节点。他们重点论述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态和城市在这种网状结构变化中的相对位置(Amin&Thrift, 2002);毕沃斯托克和泰勒等(Beaverstock1998,Taylor& Beaverstock2000,2001)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根据美国律师事务所等全球性服务公司的办事处网络系统,提出了多个具有一定全球性或区域性服务功能的城市,并将它们定义为世界城市。总之,上述研究表明,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流动空间理论的建立将成为新世纪世界城市网络化研究的基础。

二、世界城市的主要理论

纵观上述历程,在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有六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一是霍尔(Hall),他认为“世界城市”是“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并据此选择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荷兰的兰斯塔德区作为他的研究例证。二是金(Anthony K ing)和泰勒(Peter Taylor),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路径,把世界城市放在世界体系中来考察,认为世界城市乃其特定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依据对早期欧洲社会变革的研究,他依次列出了威尼斯(意大利)、安特卫普(比利时)、热那亚(意大利)和阿姆斯特丹(荷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分别为当时世界霸权国家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因此称之为霸权城市。他们还进一步为后来的各历史时期标定出了这类城市,即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和20世纪的纽约。布劳戴尔的思想扩展了我们对于世界城市这一概念的理解,即在考察世界城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该城市与其所在国的关系,更要注意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哥特曼(G ottmann),哥特曼是第一位在实证研究美国东海岸城市基础上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的著名学者。他不仅提出了判别大都市带的一系列指标,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大城市在大都市带的职能分工,认为“脑力密集型”产业乃世界城市的最重要标志。令人惊讶的是,他将北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和汉城作为潜在的或正在形成当中的世界城市,而将香港和新加坡划在圈外。四是弗里德曼(Friedmann),他是第一个对这一研究命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作为这一研究的里程碑,弗里德曼在其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7大著名论断和假设,迄今仍然是研究世界城市的最重要基础。五是司瑞福(Thrift)接受了弗里德曼的基本思想,但更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世界城市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它拥有的公司总部的数量,而更在于这些公司总部的等级和级别。他据此选择了两个指标来分析世界城市,即公司总部数量和银行总部数量。依据这两个指标在数量和级别上的不同组合,他将13个世界城市分为三级。六是萨森(Sassen),她将世界城市称为全球城市,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她着重于微观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角度,论述信息时代世界城市所具有的集中控制功能。她认为,从全球层面上看,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发展所起的关键动力在于其集中了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使它们具有全球控制能力。

三、世界城市研究范式比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弗里德曼(Friedmann)理论大大推动了世界城市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世界城市的论战,争论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城市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崭新现象,还是“连续的”历史发展的产物?争论双方形成两个不同的学术路径,分别称之为不连续城市发展理论和连续城市发展理论。前者称为突变学派,后者称为连续学派。

11突变学派

突变学说是世界城市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假说”为代表。“世界城市假说”把城市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其实质是关于新的国际分工的空间组织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进入到一个不同于先前历史的崭新阶段,新的国际分工决定了世界城市的形式。弗氏将“新的劳动分工”与以前的分工格局严格区分开来,从而突出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突变性特征。尽管在弗氏假说中也隐略提及历史继承问题,但在其分析构架中很少有关于历史研究的影子。这种历史“不连续性”被认为是弗里德曼假说的基本前提,其中以下两点尤为重要:(1)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空间二元性,在分析中采用了他独特的核心———边缘分析方法,分析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的重组,并以此为背景探讨世界城市体系的资本、劳动问题。他将世界经济的空间过程总结为三种尺度上的极化过程:核心地区发达国家与边缘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地区之间(包括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差异。(2)弗里德曼认为核心区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是“世界控制能力的产生过程,而且这种控制能力的产生充分表现为少数关键部门的快速增长,包括企业总部、国际金融、全球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伴随的就业结构调整就是弗里德曼强调的国际空间分工。弗氏理论不乏强有力的支持者,包括司瑞福(Thrift)、斯托珀(Storper)、沃克(Walker)和萨森都对弗氏理论进行了认定和补充。

21连续学派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金(Anthony King)、泰勒(Peter Taylor)和杜姆(Chase Dumn)等,他们都采用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世界城市问题,其中以金和泰勒最具代表性。

金和泰勒以伦敦为例,研究殖民过程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并以此反对弗里德曼假说,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从时间上的不完整性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等方面驳斥了弗氏假说,并在批判突变假说的同时,建立了“殖民城市发展理论”。他抛开弗里德曼所谓新的国际劳动空间分工假说,从连续的历史角度充分考虑城市实体环境的变迁,以揭示殖民过程在加速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城市体系形成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金和泰勒区分了“世界的(world)”和“全球的(global)”的不同含义,而在弗里德曼那里这两个词是可以混用的;金在承认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分工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内部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更加强调这种变化的连续性。据此,他们将城市国际化过程延长到500年前。认为,资本的国际化

791

和由技术进步所决定的生产率增长是在近500年的长期发展中持续演化过来的,因此世界城市体系并不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现象。

针对连续学派的理论挑战,弗氏力图重建其学说的主导地位,并通过界定世界城市研究中一直悬而未决的“理论对象”,指出世界城市研究应该具有认识上的五个“一致性”,即:第一,世界城市将区域、国家及国际经济联结成为全球经济,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组织结点;第二,全球资本积累的空间限定依然存在,这一空间在较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不是一个包括世界全体的完整空间,仍有许多区域及其人口被排除在这一空间之外,这一空间的内部组织及此空间与其外围系统的连接正是通过世界城市网络才得以实现;第三,世界城市是剧烈的经济和社会互动形成的庞大的城市化空间,它不受制于政治的或行政管理的边界;第四,世界城市可以依据它们各自控制的经济力量的大小组织到一个紧密联合的空间等级体系之中,世界城市吸引全球投资、吸收外界技术创新冲击和政治变动冲击的能力决定了某一城市在此体系中的位次和兴衰;第五,世界城市的主导文化是世界性的,主导社会阶层是所谓的跨国精英,即精英主宰世界。弗氏的五个“一致性”进一步强调了世界城市的背景是全球(或世界)经济体系,依然不认同其为历史进程的产物。因此,突变学派和和连续学派的学述范式分歧并未有调和的迹象。

四、世界城市的创新理解

综观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尽管目前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但各学派对世界城市的理解上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概念演绎上仍有很大空白和潜力。表现在:首先,没有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对世界城市形成的区域腹地重视不够;第三,没能体现世界城市的等级结构与网络层次;最后,理论定义中指标化,且过分严苛。笔者认为,造成世界城市概念界定缺陷与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1)世界城市的研究始于西方发达匡家,相关理论创立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及其在国际化时期所担当的角色很少涉及。(2)对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或有巨大潜力成为世界城市的现状重视不足。(3)对一些在国际化过程中起到重要联系节点作用的区域性世界城市关注相对较少,国际学术界对世界城市体系中等级较后的城市的研究仍较分散。(4)对世界城市的等级认定指标较为单一,主要从经济指标出发进行研究,忽视世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

透过这些不足及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对现代世界城市的概念界定要突出如下的若干因素:(1)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网络密集地,具有在较大经济区域协调国际资本流动和生产活动的能力,特别是在提供生产性服务方面是国际主要工商业区的中心城市;在全球金融中心体系中地位突出,与全球其他大城市具有密切联系;(2)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国际交通和国际通讯方面,这是构成世界城市网络的基础之一。

(3)拥有与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经济体系;是所在国及其更大区域的首位城市,拥有足够多的精英人才;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展的下,世界城市的界定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笔者认为,今天的世界城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时代内涵:

(1)世界城市的动态发展性。世界城市认定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它经历了从跨国公司总部选址,到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决策能力的地域分布,到世界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整合程度及其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到与产业重组的密切联系度四个阶段的发展。(2)世界城市的等级层次性。从老牌世界城市到正在崛起中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阵营可以划分为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的等级层次。全球城市(G lobal City)只是这一体系中的顶级世界城市。(3)世界城市的网络化。表现在:一方面,世界城市是国际金融、贸易和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条件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和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日益网络化。另一方面,依据控制能力大小和相互之间功能联系的差异,世界城市本身形成复杂网络体系。现代世界城市的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相对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并根据其控制能力的大小和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形成复杂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4)是世界城市的区域支撑。由于区域经济基础、对外联系和历史过程等因素不同,世界城市形成过程极具复杂性和各种差异性。

综上所述,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从功能上看,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控制力的城市,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资源聚集和配置的战略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分工的重要载体。从职能形态上看,世界城市是指世界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并在世界经济及世界文化领域掌握着控制权的城市,世界城市的控制力有时是全球意义上的,有时则只是某一国际性区域的意义的,因此,世界城市可以分为全球性世界城市和区域性世界城市。从结构上看,世界城市形成于等级与网络整合的系统当中,通过控制与被控制,世界城市日益形成网络化体系。从处在最高层的老牌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等到正在崛起中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网络系统可以划分为3-4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交错的层次。

参考文献:

[1]Castells M.The Rise of t 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and Culture:Volume I Oxford:Black2 well,2001.

[2]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 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2000.17(1),69-84.

[3]Friedmann J,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2

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63,309-344.

[4]Friedmann J.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K ing A D.G lobal Cities:Post-Imperialism and t he International2

ization of London London:Routledge,1990.

[6]K ing,Ant hony D.Urbanism,Colonialism and t he world economy,

London:Rutledge,1989.

[7]Sassen,S.The G lobal City-New Y ork,London,Tokyo.Prin2

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8]Sassen S.G lobal Financial Centers,Foreign Affairs,1999,78(1),

75-87.

[9]Sassen,Saskia,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Thousand Oaks C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10]Sassen,Saskia.On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ty in t he G lobal

C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1]Sassen,Saskia.Rebuilding t he G lobal City:Economy,Et hnicity

and Space.Ant hony D.K ing,ed..Re-Presenting t he City: Et hnicity,Capital and Culture in t 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tropolis.Macmillan,London,1996,23-42.

[12]Sassen,S.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Thousand Oaks(CA),

Pine Forge.

(下转第200页)

891

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业主合法权益,是我国工程管理框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所在,采取相应对策,使这项制度能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社会效益。

11政府转变管理思想,明确监理主体地位,加大对监理行业的政策扶持。

1)政府必须规范业主和施工企业的行为

由于监理市场及监理企业行为的不规范,业主对监理根本不信赖,直接插手工程建设管理事务,只有规范业主的行为,监理才能以工程管理者的角色行使监理的权利。而业主要做的只是针对监理合同,加强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参与日常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理也只有摆脱业主的这种不适当行为,才能真正按监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四控二管一协调的监理任务。业主和施工企业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环境之下,关系相当融洽,如果业主和施工企业之间关系非常复杂,监理的工作也难以开展。

2)政府必须提高监理取费标准并强制执行

现行的监理取费标准偏低,有些甚至在成本价以下,导致监理企业的生存和人才流失都成了非常严竣的问题。在市场混乱的初期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保证监理费用必须在正常监理所需成本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监理服务质量,提高社会认同度,才能保护监理行业适度的高收入,促使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回流。提高监理费率和确保监理企业的收益是当前社会形式下的必然选择,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3)政府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加大监理行业的规划管理是监理行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建设部已经就监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整个监理行业已经有了一个雏形。监理行业将以多种形式存在,但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国家只有通过宏观调控,扶持监理行业的发展,使整个建设监理行业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4)政府必须大力推广FDIC项目管理模式

为了尽快适应工程建设领域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的监理咨询业也应早日走向世界,加大推广和宣传国外成熟的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引进国外咨询管理企业,与本土企业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尽快组织制定以F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应我国国情的范本。

21加强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做好监理服务工作

1)监理企业必须认真执行政府制定的行业经营规范,切实执行监理行业行为标准,保证监理企业的合理收入,维持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企业自身也从中受益。

2)加强监理人员素质培养及人才储备

监理服务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服务,监理企业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监理企业必须建立适宜的员工考核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大对监理人员的定期培训,确立优秀监理人才在公司的地位,从而增强公司人员素质的实力。

3)监理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加强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整合、优化、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它将充分发挥企业经济资源优势,增强监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监理企业能够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监理工作,提高监理服务水平。而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应重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制定一整套聘用、选拔、优化人才的办法及相应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并加强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才能促使监理企业步入真正的企业化的管理轨道,才能打造监理企业的自身品牌。

三、结束语

我国监理行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境内外及行业发展多方面的困难。监理服务本身是一种高智能,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监理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监管行为和力度及监理企业自身管理息息相关,只有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监理行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也才能与国际监理相抗衡。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编.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

版社,2004.

[2]庄丽.加入W TO后对我国监理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2002.10.

[3]闵小莹.监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讨论和商榷[J].中外建筑,2004,

(2).

[4]来建萍,楼晓,孔宏伟.监理队伍建设的再思考[J].建设监理,

2002,(2).

(上接第198页)

[13]Thrift N J.The fixers?t he urban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com2

merci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7,18,542-567.

[14]Thrift N J.Cities wit hout modernity,cities wit h magic[J].Scot2

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2004a,113(2),138-149.

[15]Thrift N J.The rise of soft capitalism[J].Cultural Values,

2004b,1,29-57.

[16]Thrift N J,Leyshon A.A phantom state?The de-t raditionaliza2

tion of money,t 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2 al financial centers[j].Political Geography,1994,13(3)299-327.

[17]Thrift N J,Olds K.Refiguring t he economic in economic geogra2

ph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20(3):311-337. [18]宁越敏.新的国际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

市问题,1991(3).

[19]宁越敏.世界城市的崛起和上海的发展[J].城市问题,1994(6).

[20]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21]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2]汤正刚.国际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条件[J].城市问题,1993.

(3).

[23]杨开忠.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点与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

1997,52(6).

[24]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北京: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0.

[25]顾朝林.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J].地理学报,1994,49(4).

[26]徐巨洲.对我国发展国际性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1993(3).

[27]阎小培.信息产业和世界城市体系,经济地理[J].1995(3).

002

城市矿产项目总体概述

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概述 一、项目建设思路 本项目以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为切入点,按照园区化管理的模式打造集报废汽车、进口第六、七类废料及回收废旧机电设备等各类废旧资源的拆解、分拣、再制造、仓储、物流、交易的集散基地,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实行园区集约化拆解、工厂化加工、无害化处理,形成以废铜、废铝、废钢、废塑料和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 产业园区。 项目拟选址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3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分期开发,其中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拆解、分拣、仓储、物流,剩余1平方公里范围主要进行产业加工,如铜、铝合金的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设备再制造,回收塑料、黑色金属,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研发生产专业设备并提供设备市场服务。 二、规划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筑四个平台、五个中心区及一个研发中心。 四个平台:

●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 ●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 ●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 ●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五个中心区: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区 ●废旧物资交易区 ●物流区 ●再制造加工区 ●配套服务区 一个研发中心: 新材料及资源循环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 具体功能区建设内容表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完成征地及园区规划,建成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进口废旧物资拆解生产线,形成年拆解报废汽车10万辆、年拆解、加工15万吨六、七类废料及废旧机电设备的处理能力,初步形成拆解设备、环保设备的生产装配能力,可形成年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一期达产出效的同时进行后续建设,形成年处理报废汽车20万辆、年拆解加工120万吨各类废旧物资的生产规模,项目最终建成达产后,整个园区产出总产值可达250亿元,利税可达25亿元。 (产出测算附后)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本书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年轻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第一部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 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改变地步。 第二部 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感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却没想到,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一万五千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 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表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平凡的世界社会影响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

《安全管理》之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

无机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无机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 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材料两大类。本文介绍了无机材料分类、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无机材料、分类、方法、展望 前言 无机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材料两大类。传统的无机材料是指以二氧化硅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材料,因此又称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材料是用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先进工艺制成的材料。无机材料根据不同用途其特性也不同。总体来说无机材料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性好、强度高。有些材料导电性能好,有些材料光导性好,有些材料有自洁功能。由于无机材料的多样性并有着各色各样的性质,其应用也相当广泛并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新型的新材料,引起了我们广大的兴趣。 新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 新材料及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 如信息存储材料、微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及高温电子学等, 在当今高新技术领域及未来技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各国都给予高度重视, 很多国家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列为关键技术。而在新材料中,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又是特别活跃的领域, 在整个新材料中占据主要地位[1]。 1.无机材料分类 无机材料分为新型无机材料和传统无机材料。传统无机材料分为玻璃、水泥、陶瓷;新型无机材料分为高性能结构陶瓷、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敏感功能(陶瓷)材料、光功能陶瓷材料、人工晶体、功能玻璃、催化及环保用陶瓷等。

1.1水泥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2]。水泥行业中球磨工艺应用于两个生产环节,一个环节与火电行业相同,应用于磨制煤粉,为生产提供燃煤;另一个环节应用于将烧结成块的水泥熟料磨制成粉状,这一环节对于水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泥产量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水泥产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水泥行业产量已达到21亿吨。 1.2陶瓷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是以电、磁、光、声、热、力学、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检测、转换、耦合、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为其特征的新型材料,已成为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奎间技术等现代高级技术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性材料,在通信电子、自动控制、集成毫路、计算槐、信息处理等方嚣的应用墨益及。功熊陶瓷材料是电予材料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产值约占整个新型陶瓷产业产饭的70%。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功能陶瓷及其应用正向着高可靠、微型化、薄膜化、精细化、多功能、智能化、集成化、高性能、高功能和复合结构方向发展[3]。 1.3 玻璃 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又一重要产品, 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接触和使用玻璃产品. 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有较好的化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 金忠民 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并没有减轻各类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害。特大城市已成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人们对2010年上海11·15大火灾心有余悸;对2010年3·11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更是感同身受;也自然会联想起2011年1月一场大雪使纽约、华盛顿的交通陷于瘫痪的情形;对2003年SARS 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城市的蔓延,以及对伦敦大停电、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还有更早的“9·11”恐怖袭击还记忆犹新…… 如何确保城市安全已成为特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为此,本文将防灾系统与城市安全战略密切结合,研究“安全城市”的规划理念,探索特大城市防灾规划重点,为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参考。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摘 要]特大城市灾害具有放大效应、综合性、隐蔽性等特征。为应对灾害的综合特性,特大城市应采用安全城市概念,探索安全城市的规划理念,并基于此提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技术框架,包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本准则、总体要求、规划阶段、主要专题框架等,以求突破传统防灾规划的模式,为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一种思路,也为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提供城市规划保障。[关键词]安全城市;特大城市;防灾规划;规划理念;技术框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8-0010-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Safe City Concept Based Mega-city Disaster Prevention/Jin Zhongmin [Abstract] Disasters in mega-cities are usually comprehensive, hidden, and amplifying. A comprehensiv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ical framework is proposed for mega-cities. It includes disaster prevention principles,gener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phases, major issues etc, offering a new idea i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It is a safeguard for meg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Key words] Safe city, Mega-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Planning theory, Technical framework 1特大城市安全隐患原因及致灾 因素 1.1特大城市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特大城市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与一般城市迥然相异。特大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核心地域。同时,特大城市在灾害面前也相当脆弱。一方面,我国许多特大城市处于地震断裂带地区、沿海台风地区及沙漠化边缘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灾种多,影响大;另一方面,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往往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高层建筑、重化工区、轨道交通、大型工程设施、重大危险源等不断增多,使得火灾、爆炸、工程事故、环境公害等更容易发生。由于特大

丁基橡胶综述

河南城建学院 丁基橡胶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0年4月23日

摘要 0 1简介 0 国内外发展史 0 国内发展史 0 国外发展史 0 丁基橡胶的分子结构式 (1) 丁基橡胶的分类 (1) 丁基橡胶的优缺点 (2) 国内外生产厂家 (3) 2.主要特性及用途 (3) 主要特性 (3) 用途 (3) 3.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影响因素 (4)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 (4) 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 (5) 4.生产工艺、改性及装备 (6) 淤浆法工艺 (6) 溶液法工艺 (8) 丁基橡胶的改性 (8) 生产设备 (9) 5.国内外生产现状和研究进展 (10) 国内生产现状 (10) 国外生产现状 (10) 技术进展 (11) 6.存在问题 (12) 7.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丁基橡胶具有优良的气密性、水密性以及优良的耐候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是内胎和无内胎轮胎密封内衬不可替代的胶种。本文介绍了丁基橡胶的国内外发展史、主要结构、分类、主要的性能、应用、国内外生产厂家、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对丁基橡胶的展望。 1简介 国内外发展史 国内发展史 兰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聚异丁烯的合成研究,1966—1983年期间,由原化工部和国家科委立项,进行了淤浆和溶液聚合工艺合成丁基橡胶的研究与工业化开发,在该院建成的以水-三氯化铝为引发剂体系。氯甲烷为溶剂的淤浆聚合工艺中试装置上,系统的开展了全流程工艺条件、设备、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为淤浆法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积累了经验。1983年后,北京化工大学继续从事有关聚异丁烯、丁基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的实验室研究工作。燕山石化公司从1983年开始筹建丁基橡胶工业生产装置。落实丁基橡胶工业生产技术来源以及聚合反应器是建设生产装置的关键,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最终选择了引进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的生产技术和聚合反应器。1992年,原国家计委批准了燕山石化公司建设30kt/a丁基橡胶生产装置的项目建议书,并于1996年批复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燕山石化公司与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燕山石化公司丁基橡胶工程于1997年破土动工,1999年建成投产。经过2年的试生产,2002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在试生产期间,该公司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生产工艺技术做了重大改进。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1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广阔[1]。 国外发展史 1937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共聚

【最新】高中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高中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你的心中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一) 世界,这个华灯异彩的空间,有许多为利益的人,许多为付出的人,一同在人生途中前进忙碌;也同在岁月凡事中,偶尔感到迷茫,偶尔会在隐忍着痛楚,烦恼的同时依旧忙活着.可是却没有人了解生存的意义.都只是在碌碌无为的一生中油尽灯枯. 而《平凡的世界》这部励志书真正的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倾注一生. 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劳动的世界,我们需要用双手,用力量,用汗水为自己创造机会.就像书中的孙少平一样,自尊自爱自强,在频繁贫困中,肩负着责任,追逐自己的理想,幸福.即使出身,资本不够别人;即使身感不公不平,但却不顾影自怜,带着一颗自信,充满阳光的心去面对苦难的搏击.不抛弃不放弃. 他告诉我们,不要睡在过去的回忆里.珍惜眼前,有了现在才有了过去.对于过去的遗憾,我们无法补救;对于过去的幸福,就是手中的沙终要扬起.我们要庆幸有现在,就像书中的孙少安一样,虽然没有得到心里曾经渴望的爱情,但是他接受现实,接受安排,继续默默的应尽其职,继续平凡的生活着,努力着. 他告诉我们,人总是不怕牺牲的.就像书中的润叶一样,因为在父母安排下强迫与李向前结下良缘,不能和心爱的孙少安一起生活,便心灰意冷,放弃爱情,同时也冷漠拒绝执着的李向前,与他分居.而在李向前为她而苦恼喝醉出车祸残废时,却回来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过着一对正常夫妻生活;就像晓霞一样,作为一名记者,在洪水发生后前往报道,在看到滔滔洪水中有小孩溺水快死亡时.奋不顾身的去救她,当她把漂浮在水中的救命木头扔着小孩时.自己却被洪水冲走牺牲了.我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城市竞争力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课题。随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正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当今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指出尚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银行把城市问题作为1999---2000年度发展报告的主题,2000年新加坡全球经济地理大会也把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议题。国内学术界最近两三年开始重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源于竞争力的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美国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 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 环境;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十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他选取了零售额、制造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体现城市竞争力;同时又选取了一些构成指标,

社会安全建设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安全建设文献综述 1.前言 “安全社区(safe community)”是于1989年斯德哥尔摩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提出的[1]。2002年引入中国,多地政府推广并开展建设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建设是集系统性、先进性、预防性、全过程控制等特点一体化的事故伤害预防模式。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实施安全促进能有效减少各类事故伤害。我国对社区安全关注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与社区安全之间的联系、风险控制如何策划等关键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2.国外研究概述 西方国家相关研究比较早,相关理论比较系统全面。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评了美国大城市为快速发展而破环传统社会的生活形态,造成了人际关系逐渐淡薄、疏离,抑制犯罪的社会自然监控力减弱; 20世纪70年代,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提出“可防卫空间”理论;以及杨·盖尔提到良好的室外空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2]。 3.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相应研究始于上世纪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社区安全建设进行探究。 社区安全防范体系方面,肖佳着眼于公共安全防范,提出通过公安机关与城建规划等部门通力合作,可从空间层面一定程度降低犯罪隐患,提高社区预防犯罪的能力[3]。吕立波则从技术出发,认为完善社区安防监控系统、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具体措施以加强社区安防体系[4]。刘鹏认为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对安防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建立有效的社区举报奖励联动机制来提高防范水平[5]。 社区安全服务的研究中,唐静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安全服务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提出社区安全服务参与主体呈现多种力量并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6]。沈叶明和徐颖通过对边缘城市社区社会治安问题的阐述,建议加快基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探索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的多元化市场供给渠道、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成服务模式[7]。 对于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的研究,邓玮认为必须彰显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在社区

酚醛树脂胶黏剂综述

酚醛树脂胶黏剂综述 08高分子一班08206020118 李兆峰 摘要:综述了酚醛树脂的性状、发展历史,合成原理及工艺,和其作胶黏剂的主要性能,一些改性研究情况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酚醛树脂胶黏剂改性应用发展趋势 一、概述 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简称PF。酚醛树脂是酚类与醛类在催化剂作用下形成树脂的统称,酚类主要是苯酚、甲酚、二甲酚、间苯二酚等,醛类主要是甲醛、乙二醛、糠醛等。 1872年德国化学家拜尔首先合成了酚醛树脂,1907年比利时裔美国人贝克兰提出酚醛树脂加热固化法,使酚醛树脂实现工业化生产,1910年德国柏林建成世界第一家合成酚醛树脂的工厂,开创了人类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纪元。由于采用酚、醛的种类、催化剂类别、酚与醛的摩尔比的不同可生产出多种多样的酚醛树脂,它包括:线型酚醛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和油溶性酚醛树脂、水溶性酚醛树脂。 直线型酚醛树脂结构图 固体酚醛树脂为黄色、透明、无定形块状物质,因含有游离酚而呈微红色,比重1.25~1.30,易溶于醇,不溶于水,对水、弱酸、弱碱溶液稳定。液体酚醛树脂为黄色、深棕色液体。 二、合成 由苯酚和甲醛在催化剂条件下缩聚、经中和、水洗而制成的树脂。因酚与醛的摩尔比、选用催化剂的不同,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类:醛与酚的摩尔比大于一,用碱类物质作催化剂,生成热固性酚醛树脂,醛与酚的摩尔比小于一,用酸类物质作催化剂,生成热塑性酚醛树脂。 酚醛树脂的合成和固化过程,完全遵循体型缩聚反应的规律。控制不同的合成条件(如酚和醛的比例,所用催化剂的类型等),可以得到两类不同的酚醛树脂:一类称为热固性酚醛树脂,它是一种含有可进一步反应的羟甲基活性基团的树脂,如果合成过程不加控制,则会使体型缩聚反应一直进行至形成不熔、不溶的具有三向网络结构的固化树脂,因此这类树脂又称为一阶树脂;另一类称为热塑性酚醛树脂,它是线型树脂,在合成过程中不会形成三向网络结构,在进一步的固化过程中必须加入固化剂,这类树脂又称为二阶树脂。这两类树脂的合成和 固化原理并不相同,树脂的分子结构也不同[1]。 生产酚醛树脂的最主要工艺是间歇釜式常压合成法,反应开始是溶液均相体系,当缩聚体树脂分子量达一定程度后,反应体系转为非均相,这时分子量增长 反应主要在树脂相中进行[2]。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以G企业为例(下)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 ——以G企业为例(下) 2020年04月09日 3.购买者 “城市矿产”的购买者多为以再生金属、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金属加工企业。自2017年国务院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以来,国内金属加工企业只能通过回收利用企业回收的“城市矿产”资源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作为回收企业下游购买者的金属加工企业具有较少的议价能力,否则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所导致破产的窘境。 4.现有的竞争者 目前“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回收企业。这类企业不管是在规模、经济和回收资源的数量上都不占有优势,且这种传统家庭作坊的回收企业技术设备比较差,回收可利用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16]。第二类是葛洲坝、格力电器、启迪桑德、格林美等大型回收企业。这类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回收设备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启迪桑德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回收利用型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体现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 5.替代品 “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有原生资源和材质本身的替代资源。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属于替代品的关系,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只是来源方式的不同,所以企业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区别产品。唯一有差异的在于价格方面,当原生资源的价格远远比再生资源高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再生资源。但由于材质不同,使得再生产品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产品差异化的策略可以取得超额的利润。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回收利用型企业战胜其他资源再生企业的法宝。 三、 三、G G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G企业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是中国开采“城市矿产”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十多年以来,G企业在多个省成功建立了十六大循环产业园,下面主要以G企业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G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G企业SWOT矩阵 外部环境 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 1.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劳动力丰富 3.循环园区优势 4.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优势 5.政府大力支持1.废料资源短缺 2.高端人力资源 相对缺乏 3.规模较大,融 资困难 4.营销体系不健 全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 来需求的稳步提升 3.技术水平的提高 4.我国再生资源已进入战略机 遇期 1.主要集中电池产品回收 2.行业竞争的威胁①行业竞争对手规模扩大、竞争加剧② 替代品的威胁③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行业标准不规范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回收行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技术研发、设备的更新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城市矿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打造企业整体的差异化,增加自身竞争能力,以此来消除来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威胁。 (二)企业外部要素评价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是一种从外部环境来判断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G企业中各个阶层的管理者,根据这些要素对企业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并根据G企业现状对其要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权重从0—1分别表示“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评分从1—4分别表示反应很差、反应为平均水平、反应高于平均水平、反应很好。一个企业所能得到总的加权评分为4、平均加权评分为2.5、最低评分为1。其中总加权平均分为4表示企业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的机会而规避威胁。总加权平均分为1表示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机会来规避威胁。基于以上G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运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对其外部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现行的G企业战略是否充分利用自身外部优势来规避风险,如表3所示。 表3 G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因素权重评分加权分数 机遇政策支撑法律政策0.040.1040.40 产业政策0.03 税收政策0.03 环境保护环保政策0.010.0530.15 低碳环保推进0.02 环保意识增强0.02 经济发展0.0840.32 技术支持技术研发0.050.1040.40 技术推广0.05 财政支持0.0530.15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一)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第一部写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女儿,县城教师润叶是青梅竹马,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田福堂为加强自己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

改变不可的地步。 第二部写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受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写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汇总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运动,环境保护的口号也逐渐深入到各社会各阶层,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为了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为根。一、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的正式提出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却已很久。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源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初的生态城市理论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二十世纪起算,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界也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的高潮,将这一问题和理论推广至全世界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首次探讨。从此以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衍生出的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等名词也不断涌现。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上,1975年,由理查德·雷吉斯特等人创建的城市生态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国际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也继续扩大。继1990年这一组织在巴克利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探讨工作中,各种著作的出版把这一理论的内涵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其影响也扩大到全球范围。虽然至今仍未有对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生态城市是公认的建立在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理想良性循环区域,达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境界。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把生态城市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并保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充分融合,同时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理查德·雷吉斯特(美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以聚居地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生态健康城市。 黄光宇教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加强资源的在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 黄肇义等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作为可持续子系统。 Rodney R White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

城市安全生产行动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城市安全生产行动规划

城市安全生产行动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经济强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区“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对于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促进我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省“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市“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区“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把“安全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围绕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三项行动”,按照市政府部署的认真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为我区全面完成“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目标任务,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做出积极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格局,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部门各单位年度计划,纳入了 第 2 页共 26 页

各级各部门政绩、绩效、综治、文明和平安建设等考评内容,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同步考核。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研究制定,出台了《区贯彻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区人民政府区长、副区长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多项制度,建立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一把手”履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做好“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是“三年行动”成效显著,主体责任有效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区把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解决制约和困扰我区安全生产工作突出问题的主要举措,三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评定等级、分类整改、滚动管理”和“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 级限期整改、D级黄牌督办”的原则,采取认真部署、分步实施,深入发动、细化要求,强化宣传、抓好培训,培植典型、示范带动,严肃约束激励等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三年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年12月底,全区参评企事业单位7657家(1268家企事业单位和6389家个体工商户),其中企事业单位A级145家,占总数11.44%;B级1033家,占总数81.47%;C级90家,占总数7.09%;下达安全生产隐患整改通知书4020份,责令整改安全隐患11880条,督促整改11345条,整改率达95.5%。向银行、总工会等单位发出函告书206份,责令 第 3 页共 26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