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台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08)
- 格式:pdf
- 大小:109.08 KB
- 文档页数:58
四川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方案编制和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8.10.27•【字号】川建城发[2008]416号•【施行日期】2008.10.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四川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方案编制和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建城发[2008]416号)各市(州)和扩权县(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为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我们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方案编制和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一并遵照执行。
一、充分发挥《指导意见》的指导作用。
《四川省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方案编制和实施指导意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汶川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指导意见》编制的,是指导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文件,对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编制灾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重建方案。
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重建方案是实施灾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依据。
受灾地区建设部门要同对口援建方密切配合,根据《指导意见》要求,结合灾区实际,坚持以恢复为主,重建为辅,适度超前,科学重建的原则,尽快科学制定本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具体实施方案,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有序推进,早日重建美好新家园。
三、迅速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
各地要依据《指导意见》精神,在编制灾后重建方案的基础上,迅速着手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分轻重缓急,对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对口支援建设要求,突出城镇供水、供气、道路桥梁等生命线工程,加快灾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早日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专项规划、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生产力布局专项规划、市场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精神家园重建专项规划
编制单位: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孙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单位:市发改委
成员单位:市委机要局、市统筹委、市经委、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环保局、市广电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信息办、市房管局、市粮食局、市防震减灾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气象局、市邮政局、成都电业局、市物流办、市妇联、市残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市能源办,都江堰市政府、彭州市政府、崇州市政府、大邑县政府
谨以本规划
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
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成都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
附件:点击下载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25•【字号】绵府发[2008]36号•【施行日期】2008.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地的通知(绵府发[2008]36号)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19号)等文件规定,现就绵阳市区(涪城区、游仙区)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时用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地基本原则(一)符合规划原则。
凡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无论是原地改(重)建,还是易地重(新)建,必须符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或恢复重建规划。
易地重、新建项目要尽量使用国有存量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在当地恢复重建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之前急需动工建设项目,按照“边建设、边报批”原则安排用地,按用地审批权限办理用地手续。
(二)确保安全原则。
凡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
灾后重建的城镇村项目或独立项目选址,必须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排危除险。
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未开展工程治理的,不得实施重建。
重建工程选址均须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未经地质灾害评估的重建选址不得纳入各类规划,不得批准用地和使用土地。
(三)保障用地原则。
凡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原则上根据需要保障用地。
因国家和省下达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地,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向省争取政策,按照“省先预支安排使用,并由省分类统计汇总报请国土资源部,在国家计划指标中追加认定”的办法解决。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08〕35 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二○○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为做好“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解决房屋因灾毁损而无房可住的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 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 号)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建法〔2008〕151 号),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自力更生、科学重建。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健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与促进住房市场发展相结合,坚持修复加固与重建相结合。
注重省地节能环保,注重防灾减灾和建设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特色。
(二)基本原则。
灾后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政策,分类指导;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级负责;立足自力更生,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三)总体要求。
在灾后城镇住房重建规划指导下,建立健全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机制,优先安排受损住房除险加固,大力推进安居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受灾居民原址重建住房,促进住房市场发展,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通过三年努力,使城镇受灾群众住上符合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的永久性住房,实现家家有房住的目标。
二、补助政策住房毁损(指住房倒塌或严重破坏不可修复,下同)导致无房可住的城镇受灾家庭可享受资金补助、建房税费减免优惠和房价政策性优惠等补助。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20•【字号】川府发电[2008]96号•【施行日期】2008.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府发电〔2008〕9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及早规划、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完成好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力更生,坚持统筹兼顾,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当前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组织、灾民自建、社会支持,确保受灾群众尽快住进经济、实用、安全的永久性住房,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则(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农房重建必须做到规划先行、方案具体,在全面准确掌握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
规划和方案要体现科学性、适用性、操作性。
在出台重建规划的前提下尽快启动分步实施。
(二)政府组织,农民自建。
农房重建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有序进行。
灾区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房重建的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工作。
要调动受灾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力更生、自主建房的主体作用。
(三)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农房重建必须依据统计台账,结合倒损情况,因地因户制宜,做到统筹兼顾。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于2008年10月17日联合印发的规划。
简介: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于2008年10月17日联合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基础设施重建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重建专项规划》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充分体现基础设施先导性、支撑性的特点,在国家确定的灾区城镇重建布局、人口分布和产业重建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
《基础设施重建专项规划》包括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民航)、通信(通信、邮政)、能源(电网、电源、煤矿、油气)和水利四个方面内容,涉及四川、甘肃、陕西三省51个严重受灾县市区,规划恢复重建期限为三年,估算总投资1670亿元。
实施方案:
《基础设施重建专项规划》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完成各项规划内容。
《基础设施重建专项规划》要求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对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税费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简化项目的前期工作程序,充分发挥中央、对口支援省市及灾区多方作用。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实施后,可使灾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三台县汶川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录序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 (2)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 (3)1.2.1 城镇和乡村 (3)1.2.2 基础设施 (3)1.2.3社会事业 (4)1.2.4农业生产设施 (5)1.2.5 工矿企业与服务业 (5)1.2.6 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保护 (6)1.2.7 政权设施 (6)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7)1.3.1 地质构造 (7)1.3.2 自然资源 (7)1.3.3 环境状况 (7)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 (9)2.1 指导思想 (9)2.2 基本原则 (9)2.3 重建目标 (10)第三章恢复重建空间布局 (13)3.1 北部恢复重建区 (13)3.2 中部恢复重建区 (14)3.3南部恢复重建区 (15)第四章主要任务 (16)4.1 城乡建设 (16)4.1 .1城镇基础设施 (16)4.1.2 城乡住房建设 (16)4.2 基础设施建设 (19)4.2.1 交通 (20)4.2.2 能源 (20)4.2.3 通信 (21)4.2.4 水利 (21)4.3 社会事业 (22)4.3.1 教育 (22)4.3.2 卫生 (23)4.3.3 文化 (23)4.3.4 体育 (24)4.3.5 广播电视 (24)4.3.6 人口和计划生育 (25)4.3.7 社会福利 (25)4.3.8 就业和社会保障 (25)4.4 农业生产设施 (26)4.4.1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16)4.4.2 完善农村生产居民点配套设施 (27)4.4.3 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27)4.5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30)4.5.1 优化工业布局 (30)4.5.2 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31)4.5.3 做强作大工业园区 (32)4.5.4 巩固发展旅游业 (32)4.5.5 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33)4.6 生态整治和防灾减灾 (35)4.6.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35)4.6.2 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35)4.6.3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 (16)4.6.4 健全防灾减灾系统 (16)4.7 基层政权建设 (37)第五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8)5.1 投资估算 (38)5.2 资金来源 (38)第六章重建政策措施 (39)6.1群众安置政策 (39)6.2财税支持政策 (41)6.3金融支持政策 (42)6.4建设用地政策 (42)6.5扩大就业政策。
(43)6.6 社会支持政策 (44)6.7 产业扶持政策 (44)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46)7.1重视规划引导衔接 (46)7.2 制定实施年度计划 (46)7.3加强领导组织协调 (47)7.4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 (49)7.5 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50)7.6强化工程项目管理 (50)7.7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51)7.8 健全检查监督机制 (52)序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三台县人民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灾难面前,三台县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重建社会主义美好家园,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526号令)、《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省委、省政府《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三台县灾后重建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指南以及制定灾后重建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灾后重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规划范围为三台县63个镇乡受灾区,规划期为2008—201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
东与盐亭、梓潼交界,南与射洪、大英相邻,西与中江接壤,北与游仙、涪城相连。
幅员面积2660.58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人口148万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7年,三台县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87.2亿元,较2006年增长12.1%,位居全省各区县39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2.95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 %;三次产业结构为40.9︰26.3:3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亿元,较2006年增长29.5%,已初步形成了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9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976元,分别较2006年增加1450元、603元。
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给三台县63个乡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受灾群众达142.7万人,损毁各类房屋3462.58万平方米,设备23.22万余台(套),因灾直接损失约295.35亿元,属全省地震严重灾区。
1.2.1城镇和乡村损毁房屋3235.8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43.23亿元。
城乡住房:损毁面积3235.8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房损毁636.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15.3万平方米),农村住房2599.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830.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235.5亿元。
城镇基础设施:城镇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桥梁、环保设施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其中损毁供水管道168.4公里,燃气管道48.5公里,市政道路88.2公里,生活垃圾设施317座,城镇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市民公园、城市照明等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7.73亿元。
1.2.2 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4.87亿元。
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中受损省道、县道、乡村公路329.48公里,桥梁150座/3963.1米及2个县客运站、9个农村客运站,直接经济损失约1.88亿元;能源基础设施中文峰、明台、永安等3座电站受损,损毁输电线路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通讯基础设施中三分之二电话不能正常通话,半数用户通信受到影响,电信、移动、邮政都受到损坏,损毁业务用房1.16万平方米,机站41座,线路4.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约0.22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中受损水库44座、堤防工程1.65公里、农村供水工程管道415公里、灌溉渠道1401.7公里以及蓄水池620口,直接经济损失约11.41亿元。
1.2.3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民政、宗教、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损毁严重,损毁各类业务用房136.84万平方米、各类设备22.42万台(套),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
其中教育设施中307所学校受损,损毁校舍86.28万平方米、设备18.73万台(套),损坏图书25.57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6.94亿元;卫生设施中620家医疗卫生机构受损,损毁业务用房25.0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201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3.24亿元;文化体育设施中2172家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15.64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1477台(套),损坏图书480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计生设施中损毁业务用房1.57万平方米,损毁设备208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39亿元;民政设施中45个民政事业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7.58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0.76亿元;广播电视设施中损毁业务用房0.75万平方米,损毁光缆1356公里,专业设备2207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43亿元;9个宗教场所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0.18亿元。
1.2.4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因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5亿元。
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21.47万亩,大棚损毁38.69万平方米,损毁农村沼气10285口,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林木损毁430亩,林区房屋损毁1.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859万元;死亡生猪5.3万头,损毁禽畜圈舍1.8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7亿元;损毁农机提灌站286座,损毁农机具359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
1.2.5工矿企业与服务业工矿企业与服务业损毁各类房屋46.21万平方米,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2.05亿元。
工矿企业因灾受损32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损毁厂房22.2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2.49亿元。
商贸、粮油仓储、金融、以及旅游业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9.56亿元。
其中损毁商贸业业务用房11.72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粮油仓储业中受损仓库1560个,损失仓罐容17.2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4.58亿元;损毁金融业业务用房12.2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旅游景区损毁8处, 6家宾馆饭店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
1.2.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保护地震给全县尤其是存在地质灾害的一定范围内的大部分山体造成整体松动,降低了区内斜坡的稳定性,引发了滑坡、崩塌、裂缝等地质灾害54处,损毁耕地3415亩;新增滑坡隐患处50处、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5处,其它隐患30处,造成一定面积的植被被毁,严重威胁到4500名左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9台,在线监控系统1台,直接经济损失0.28亿元。
1.2.7政权设施基层政权设施受到很大程度的损毁,损毁房屋41.47万平方米(其中全毁7.35万平方米),设备4877台(套),直接经济损失3.03亿元。
其中县级机关共损毁办公用房16.5万平方米(其中全毁1.72万平方米),各类设备3416台(套),直接经济损失0.97亿元;镇乡政权设施共损毁办公用房12.34万平方米(其中全毁3.78万平方米),各类设备662台(套),直接经济损失1.05亿元;政法部门损毁办公及业务用房7.4万平方米(其中全毁1.44万平方米),设备64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0.73亿元;直属事业单位共损毁房屋损毁5.23万平方米(其中全毁0.41万平方米),设备159台(套),直接经济损失0.28亿元。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三台县系龙门山脉边缘接壤的川中丘陵地区,距龙门山断裂带110公里,震前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1.3.1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分区为扬子准台之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川中褶皱带旋扭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