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概念及文本制定-
- 格式:pdf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31
规范临床路径管理管理制度一、临床路径管理的概念和原理临床路径管理是一种全面的临床治疗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效、高质量、成本效益高的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管理依据临床实践指南、最佳证据、临床专家共识、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明确患者的治疗路径和关键节点,规范化医疗流程和诊疗方案。
其核心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推行多学科合作,强调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协调化,通过规范化临床路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二、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和价值1、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规范化医疗流程和诊疗方案,减少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2、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对医疗服务的整合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床位占用时间,减少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3、改善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通过规范化患者的治疗路径和关键节点,实现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促进医患双方的合作。
4、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规范化医疗流程和诊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5、促进卫生服务的整合和协调。
通过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医疗服务的整合和协调,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性和协调性,促进卫生服务的整体发展。
三、临床路径管理的具体实施1、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1)确定临床路径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建立由医务管理人员、护理人员、临床医生、医疗技术人员、药学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实施分级负责制,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
(2)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标准化手续和流程。
明确临床路径管理的程序和规范,建立患者管理档案,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标准化手续和流程,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和治疗路径,明确患者的治疗目标、治疗措施和预期效果。
(3)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一、临床路径的概念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
另外,Spath(1994)定义是:CP是医疗小组共同合作,提供最好的患者管理方法。
CP横轴为时间,纵轴是设计的护理项目。
(护士单独搞临床路径或大夫单独搞临床路径都不行,必须是医护及辅助人员共同来搞)二、CP的国际背景与起源路径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与工程工业(如人造卫星、火箭的发射)。
8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了缩减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考虑在医院开展路径管理。
1985年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率先开始实行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三、CP的现状在美国,临床路径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由于实行临床路径能确实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及改善医疗品质,所以在最近的5年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被应用于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和亚洲诸国中临床路径还只是零星开展。
台湾在几年前推行了健康保险制度,住院费用是案例计酬,医疗机构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维持优秀的照顾品质。
因此临床路径模式在台湾已开展起来,有3-4的时间了;日本已经开展了2-3年,新加坡也开使运用了这个服务模式,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CP的内容临床路径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手术、不同医院、病房、医生和不同的专业人员而有不同的服务项目内容。
但一般应包括预期效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较先进的临床路径里都包括了“预期结果”这项目。
一、临床路径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n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治疗的综合模式,以询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时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二、重要意义: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
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定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浅谈护理工作新模式—临床路径摘要】临床路径是近几年来国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通过个性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诊疗护理方案,兼顾效益—成本,达到预期的诊疗护理效果,控制病人的医疗费用。
本文就临床路径的概念、实施步骤及对护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经济观念日益加强。
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迅速增长,加快了经济体制和“效益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医疗卫生工作亦不例外,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着我国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其中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己成为我国面临的问题。
寻求既能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途径, 成为政府、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共同目标。
临床路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诊疗护理新模式。
由于它具备的上述特点,势必对护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
1临床路径的概念及发展20 世纪60 年代初至80 年代末,美国人均医疗费迅猛增加了20 多倍,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快速上涨的趋势,以法律的形式实行了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度,改传统的回顾性付费为前瞻性付费[1]。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出现了具有轰动效应的“管理式健康照顾”的概念与体系,其实施的具体标准化诊疗模式即被称为“临床路径”。
其最初的称谓也有过许多变化,包括关键路径、实践参数、临床协议、临床准则、照顾导引图、整合型照顾、进展路径等,后来统一称谓临床路径[2]。
20世纪90 年代以后,临床路径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大约有60 %的医院应用临床路径[3]。
近年来,临床路径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
临床路径是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
DRGs与临床路径—概念及国内基本情况介绍一、临床路径定义:所谓临床路径,即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人员在明确疾病诊断后,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临床路径是一种既可以保证医疗质量,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可以简单的理解成规范化治疗的流水线工作,但由于人体是复杂的,疾病是变化的,这个流水线工作会出现偏差,因此临床路径就有变异和退出这两种情况。
二、临床路径的起源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为了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美国政府将医疗付费后付制改为定额预付款制(DRG—PPS)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必须主动探索医疗质量的改进和医疗成本的控制以实现医院的盈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临床路径应运而生,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最早制订出第一部护理临床路径,在美国应用之后被认为是控费和提升医疗质量的神器。
我国卫生部自2010年起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出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因此得以广泛推广。
目前,大多数欧洲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已在推广应用,其中,美国约60%医院应用了临床路径。
三、临床路径应用优势:临床路径应用成熟后,规范化的科学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点优势:(1)可减轻医护工作量,减少失误,增强医护协调性;(2)患者了解治疗计划可减轻入院不安感,提高自身管理意识;(3)方便医院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管理,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水平。
(4)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四、临床路径在我国应用及存在问题:相比于国外,国内临床路径起步较迟,起初在国内少数几家医院及病种中试点,国内最早关于临床路径报道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2开始在骨科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在此基础上,2009年8月,我国卫生部成立了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组织23个省110家医院开展了试点工作。
截止2011年底,历经两年余,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对医疗质量的提高,服务流程的优化,医疗费用的控制及医院信息化建设均有显著的成效。
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一. 临床路径概念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与程序。
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为基础,以规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
相对于临床诊疗指南而言,临床路径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全流程,重点关注诊疗过程中诊疗行为的规性和时间顺序性、各科室间的协同性、以及诊疗的结果,其容更简洁、操作性更强,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科室协作的重要手段。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经验诊疗路径而言的,传统经验诊疗路径即是每位医师基于个人对疾病的诊疗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诊疗路径,不同的医师对疾病诊疗的业务水平存在差异、诊疗经验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诊疗路径。
不同治疗组、不同医师针对同一疾病可能采用不同治疗方案,难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优的诊疗方案。
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可以避免传统经验诊疗路径中不同医生个人因素出现的不同治疗方案,避免了随意性,提高了诊疗费用及预后的可评估性。
二.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目的(_)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三)体现循证医学证据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保障医疗安全。
(四)优化病种诊疗方案,节约医疗资源,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
(五)为探索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 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工作职责:(1)制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组织细化具体实施临床路径,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如下:组长:副组长:成员:临床路径指导刚介小组工作职能:(-)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一、临床路径的制定(一)临床路径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临床路径的制定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需求。
(三)临床路径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2. 各项医疗活动的时间安排和顺序; 3. 各项医疗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 4. 各项医疗活动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估方法; 5. 患者的教育和康复计划; 6. 变异情况的处理和记录方法。
二、临床路径的实施(一)临床路径的实施应遵循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患者有权选择是否参与临床路径。
(二)临床路径的实施应按照制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确保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质量控制。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的入院评估和诊断; 2.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3. 按照临床路径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各项医疗活动; 4. 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康复指导; 5.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6. 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和变异情况。
三、临床路径的变异管理(一)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与预期情况不同的情况,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二)临床路径的变异管理应遵循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变异情况得到及时处理和记录。
(三)临床路径的变异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对变异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变异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记录调整的原因和内容; 3. 对变异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调整后的治疗方案有效; 4. 定期对变异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路径的改进提供依据。
临床路径及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路径及管理制度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医疗服务方案,旨在规范临床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日益紧缺,临床路径及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实施原则、管理方法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实施原则临床路径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需求等因素,制定的、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方案。
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和最新的医学证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临床路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和治疗流程: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包括检查、用药、手术、康复等。
2. 费用控制:即为了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对医疗费用进行了约束和控制。
3. 质量控制:即为了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对医疗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4. 宣教和心理护理:即为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情、预后等信息,进行了宣教和心理护理的工作。
实施临床路径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以患者为中心:即在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时,应将患者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首位,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
2. 基于证据:即在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时,应综合利用最新的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以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3. 多学科协作:即在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时,应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和沟通,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4. 持续改进:即在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时,应不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三、临床路径的管理方法临床路径的管理方法是指在整个临床路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和审核:即在制定临床路径时,应由专业人士进行制定和审核,以确保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为标准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到达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病人亦了解白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白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到达最正确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病人亦了解白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白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到达最正确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标准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 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组长:张爱萍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2. 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张继红主任谈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一、临床路径的概念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品质。
另外,Spath(1994)定义是:CP是医疗小组共同合作,提供最好的患者管理方法。
CP横轴为时间,纵轴是设计的护理项目。
(护士单独搞临床路径或大夫单独搞临床路径都不行,必须是医护及辅助人员共同来搞)二、CP的国际背景与起源路径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与工程工业(如人造卫星、火箭的发射)。
8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了缩减医疗费用、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考虑在医院开展路径管理。
1985年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率先开始实行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三、CP的现状在美国,临床路径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由于实行临床路径能确实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及改善医疗品质,所以在最近的5年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被应用于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和亚洲诸国中临床路径还只是零星开展。
台湾在几年前推行了健康保险制度,住院费用是案例计酬,医疗机构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维持优秀的照顾品质。
因此临床路径模式在台湾已开展起来,有3-4的时间了;日本已经开展了2—3年,新加坡也开使运用了这个服务模式,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CP的内容临床路径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手术、不同医院、病房、医生和不同的专业人员而有不同的服务项目内容.但一般应包括预期效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