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华工唐诗选读随堂练习
- 格式:pdf
- 大小:173.87 KB
- 文档页数:1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形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
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如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如滔滔江水,美如清水芙蓉。
让我们梦回唐朝,体验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习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灵飘逸的写作特点。
2.品味王维田园诗的超凡脱俗、格调高雅的情致。
3.背诵这四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解读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的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是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的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第一章千古风骚1. ( 单选题 ) 《诗经·采薇》是一首()A 、征战诗B 、思妇诗C 、送别诗D 、爱情诗ff8080815d3fb5A答题:A. B.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2.( 单选题 )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 ________所编。
()A 、屈原B 、宋玉C、刘向 D 、司马迁ff8080815d3fb5C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C问题解析:3. ( 单选题 )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A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B. 层层递进C.首尾呼应 D. 赋、比、兴ff8080815d3fb5A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A问题解析:4. ( 单选题 ) 屈原作品中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A 、《九歌》B 、《天问》C、《九章》D、《离骚》ff8080815d3fb5D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 D问题解析:5. ( 多选题 )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A .风 B. 比 C. 雅D.赋E.兴ff8080815d3fb5BDE答题:A. B. C. D.E. (已提交)参考答案: BDE问题解析:6.( 判断题 )诗经又叫“诗三百”,它共收有西周中叶到东周的300 首歌谣。
()ff8080815d3fb5F对. 错.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7.( 判断题 )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第一位有稽可考的诗人。
()ff8080815d3fb5F对. 错.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8.( 判断题 )《短歌行》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表现出曹操的精神状态是消极颓唐的。
()ff8080815d3fb5F对. 错. (已提交)答题: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9.( 判断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且非一人一时所作,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后才题为此名。
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导读: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课时跟踪检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滕王阁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淑.气(sh ū) 绮.筵(q ǐ) 银烛.(zh ú) 扁.舟(bi ǎn) B .物候.(h òu) 宦.游(hu àn) 铁骑.(q í) 江渚.(zh ě) C .绿(p ín)凤阙.(ju é) 端倪.(n í) 凋.旗画(ch óu) D .琴瑟.(s è) 环绕.(r ào) 牙璋.(zh ān ɡ) 金樽.(z ūn) 2.对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长河:银河绮筵:华丽的筵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淑气:美好古调:古代的歌曲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C.⎩⎪⎨⎪⎧ 西京:代指长安凤阙:相合的兵符凋旗画:指旗上的图画黯然失色D.⎩⎪⎨⎪⎧ 帝子:帝王槛外:栏杆的外面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3.填入下面横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光是令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中,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①________,没有②________,但空旷、辽阔。
A .①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②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B .①花的清香、虫的吟唱②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C.①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②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D.①虫的吟唱、花的清香②淡淡的秋风、浓浓的树影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霞出海曙,________________。
(2)忽闻歌古调,________________。
(3)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
(4)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
(5)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五)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还留别新丰①诸友孟浩然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②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③。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
②温泉:今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唐玄宗时于此置温泉宫。
③华嵩:分别指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均为佛教圣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诗人离开京城之际,几位挚友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挽留之意而置酒,无奈中要离别,故言“留别”。
B.“吾道昧所适”,指在京城长安实现不了自己追求的“道”,揭示了“驱车还向东”的原因。
C.“驱车还向东”化用汉魏咏怀诗常见的诗人驾车独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独立的形象。
D.“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两句写夕阳将下时温泉宫的景色,一“绕”一“遮”用词巧妙,相映成趣。
E.这首诗的主旨在于借长安风光旖旎、宾客繁盛的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依恋之情。
解析:选AE A项,“无奈中要离别”错误;E项,“依恋之情”错误,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
(2)“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①借助细节描写抒情。
由“拂衣”可知,诗人掸落了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
②借助借代(借物喻志)手法抒情。
“华山”“嵩山”喻指高绝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现出诗人超越红尘羁束、追求高洁人格的磊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行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1咏物诗四首课时训练11咏物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填空。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为描述对象,抓住其着意描摹,往往由物到,由实到,写出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具体常常利用等。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和。
答案:某一物特征人虚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拟人物的特征寄托的志愿2.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何树何山著子规?(顾况《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 。
(韩愈《葡萄》) (3)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4)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柳①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季,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但是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溺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令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1)试分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赶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用字的精妙的地方,要结合诗句,注意把握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所描画的景象或所创设的意境。
(2)试分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赶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季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季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季之柳的悲叹之情。
解析:这首诗中较明显的是春日之柳与秋季之柳的对比,把握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诗中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解析:结合注释,诗人长期沉溺下僚,郁郁不得志,且妻子刚病故,其心情之悲苦烦闷可想而知。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2017年华工最新大学语文随堂练习1-12全章2017年华工最新大学语文随堂练习第一章千古风骚1.《诗经·采薇》是一首()A、征战诗B、思妇诗C、送别诗D、爱情诗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________所编。
()A、屈原B、宋玉C、刘向D、司马迁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3.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B.层层递进C.首尾呼应 D.赋、比、兴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 屈原作品中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A、《九歌》B、《天问》C、《九章》D、《离骚》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A.风 B. 比 C. 雅D.赋E.兴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DE问题解析:6. 诗经又叫“诗三百”,它共收有西周中叶到东周的300首歌谣。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7.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第一位有稽可考的诗人。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8. 《短歌行》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表现出曹操的精神状态是消极颓唐的。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9.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且非一人一时所作,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后才题为此名。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对问题解析:10. 汉末魏初,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对问题解析:第二章诸子华章1.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散文的是()A、《论语》B、《庄子》C、《孟子》D、《老子》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 《大学》最早来源于()。
课外自读杨炯《从军行》【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艺术特色(1)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风格诗人通过对书生从戎沙场事迹的描述和心理的刻画,反映了他“壮士耻为儒”,志在沙场建立功业的雄豪气概。
在初唐诗风萎靡的诗坛上,这种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诗风很少见,它可谓是开盛唐诗风之先声。
(2)对仗整齐,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余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随堂练笔】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练。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宁愿当一名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了作者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豪情。
大学语文B随堂作业第一章千古风骚?1.(单选题)? 《诗经·采薇》是一首(? )? A、征战诗? B、思妇诗? C、送别诗? D、爱情诗?答题:??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单选题)?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________所编。
(? )? A、屈原? B、宋玉? C、刘向? D、司马迁?答题:??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3.(单选题)?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 )? 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B.层层递进? C.首尾呼应? D.赋、比、兴?答题:??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单选题)? 屈原作品中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 )? 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答题:??A.??B.??C.??D.?(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多选题)?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 )? A.风? B. 比? C. 雅??? D.赋? E.兴?答题:??A.??B.??C.??D.??E.?(已提交)参考答案:BDE问题解析:6.(判断题)? 诗经又叫“诗三百”,它共收有西周中叶到东周的300首歌谣。
(? )?答题:??对.??错.?(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7.(判断题)?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第一位有稽可考的诗人。
(? )?答题:??对.??错.?(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8.(判断题)? 《短歌行》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表现出曹操的精神状态是消极颓唐的。
(? )?答题:??对.??错.?(已提交)参考答案:错问题解析:9.(判断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且非一人一时所作,梁代萧统将其收入《文选》后才题为此名。
(? )?答题:??对.??错.?(已提交)参考答案:对问题解析:10.(判断题)? 汉末魏初,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驰骋.(chěn)蓦.然回首(mò)踯.躅(zhí) 怏怏.不乐(yàng)B.刹.那(chà) 踌.躇满志(chóu)晌.午(xiǎng) 披荆.斩棘(jīng)C.椽.子(chuán) 桀.骜不驯(jié)纤.云(qiān) 否.极泰来(pǐ)D.编纂.(zuǎn) 骁.勇善战(xiāo)勾.当(gòu) 追本溯.源(sù)答案 D解析A项“骋”读chěng。
B项“晌”读shǎng。
C项“纤”读x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搪塞亨通挑拨事非百炼成钢B.娇宠萎靡毛骨悚然陈词烂调C.安详真谛首屈一指军事部署D.装钉贻误金碧辉煌甘冒不韪答案 C解析A项事—是。
B项烂—滥。
D项钉—订。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面上从南京市溧水区区委书记姜明,到建邺区区委书记冯亚军,短短数周,多名官员亦步亦趋,纷纷落马,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
叫好的同时也要警醒,决心能成就一时之效,完善制度方可长治久安。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
政府官员心怀敬畏,谨言慎行,权力才不会失范,民心才不会失散。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亦步亦趋B.长治久安C.谨言慎行D.人亡政息答案 A解析A项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随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这与“贪官纷纷落马”的语境不符。
B项长治久安: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C项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
D项人亡政息:执政的人死去(或不在其位)了,他所推行的政事也就废止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假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这种雾霾天气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
第三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蓦然(mò)如簇.(cù)阑.珊(lán)杳.杳(yǎo)B.白鹭.(lù) 伫.倚(zhù) 天籁.(lài) 旌.旗(jīnɡ)C.砥.柱(dǐ) 参差.(chā) 金缕.(lǚ) 貂裘.(qiú)D.凋.碧(diāo) 憔悴.(cuì) 腥膻.(shān) 离黍.(shǔ)答案 C解析C项“差”应读cī。
2.下列各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北宋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李清照——南宋C.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南宋D.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北宋答案 B解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柳永的名句。
3.下列词句中不属于李清照的词句的是()A.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B.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C.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答案 C解析C项辛弃疾的名句。
4.下列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B.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答案 C5.以下对两宋词人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善于吸取民间新声的优点,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长调,大大扩大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在宋词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的词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课时跟踪检测(一)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②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③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④,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①太白:金星,在古人眼中它为主征战杀伐之星。
②行人:出征的将士。
③偏裨:偏将,裨将。
将佐的通称。
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④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阶不高。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B.三、四句写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
C.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
D.诗歌最后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关西老将的遭遇是偶然的、个别的。
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自古以来都是偶然现象。
E.本诗写了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三个生活场景,这三个生活场景没有什么联系。
解析:选DE D项,“是偶然的、个别的”“自古以来都是偶然现象”错,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
E项,“这三个生活场景没有什么联系”错,这三个生活场景有密切联系,它们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参考答案:①用对比手法(反衬)。
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壮志,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写更鲜明地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