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解析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应是“蜀府将”。
答案 B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6分) 答: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①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绝食而卒。
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
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解析: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答案:C(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途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2.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
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
②借使:即使。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1~2题。
喜朝天曹冠绣水雕栏,绮霞邃宇。
薰风飒至清无暑。
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
深杯戏把纹楸①赌。
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注】①纹楸:指围棋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绣水雕栏,绮霞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画栋的景象。
C.“薰风飒至清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暑意全消,心旷神怡,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D.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解析:选A。
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下阕并非“抒发壮志”。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分析词人形象,要结合词句内容:“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
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答案: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①赏景吟诗,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麻平晚行王勃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以景结情。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
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①荷塘、莲舟、游鱼,构成一幅江南采莲图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鱼儿各得其乐,充满生命的活力。
②采莲人劳动之时可赏美景,戏鱼儿,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之趣。
(劳动过程也可以很美)③“莲”“怜”谐音,双关爱情,展示了俊男靓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愉美好。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2.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词的景物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抓住景色描写的特点并分析情感,“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描写的是暮春时节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景象,以及东陌之上,垂柳的飞絮蒙蒙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登楼远望,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女主人公胸中的离思,使其的心绪纷乱不宁,从而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②窦:洞穴。
③旅:野的。
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
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
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
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
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黄河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
②咸阳:即都城长安。
③傅岩、首山:诗人家乡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山,即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两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
“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北顾临大河”句中,动词有“驱”“越”“顾”,抓住这三个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鹤韦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褚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BE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
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2019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倍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 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9 分)送董判官高適逢君说行迈, 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 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 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 男儿莫顾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 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 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 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 作者多次出塞, 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实写。
D.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9 分)雨后赠斯远赵蕃[注]已是霜凝更雨湿, 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 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 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 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 —1229), 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
南宋著名诗人。
靖康之变后, 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宋理宗绍定二年, 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
谥文节。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 , 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 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 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 “穷日日”“遍村村” ,从时空角度强调发现新春之难, 表现了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 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 , 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注]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的想象,进而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忽隐忽现,江水粼粼碎石可见,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整首诗前六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为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D.该诗是作者晚期的作品,用语简洁,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解题演示] A项,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前两句用“桂林风景”与“洛阳春”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悲凉的情怀,不是“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B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五、六两句描写了云雾、山峰、碎石、江水,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
C项,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的前六句写桂林秋天之景,抒发悲凉之情;第七句写作者早年的生活,即信奉黄老学说、归隐田园,生活十分幸福;第八句写作者此时的悲凉生活状态;最后两句写作者希望再次归隐的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项,考查诗歌的语言特征。
选项阐释了诗歌用语简洁的语言特征,表述正确。
故选A。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解题演示] 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
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1)~(2)题。
(9分)感愤王令①⼆⼗男⼉⾯似冰,出门嘘⽓⽟蜺②横。
未⽢⾝世成虚⽼,待见天⼼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万古名。
[注] ①王令:诗⼈短暂的⼀⽣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种。
⽟蜺,指⽩虹。
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似冰、俊伟慷慨的⾃我形象,显⽰出⼀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
B.诗⼈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奇,猛吐复⾃吮。
”颈联的“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兴酣落笔情状的⾃我写照。
C.颈联“过⼈声”不应理解为⽐常⼈美妙的声⾳,⽽是说诗⼈有过⼈才学、过⼈抱负、过⼈识见。
D.“⽂似看⼭不喜平”,此诗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量。
解析:选D D项,错在“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本诗抒情⼿法为直抒胸臆,⽤语劲直。
★(2)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6分)答:参考答案:①⽣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②不⽢命运、不⽢虚度此⽣,⾃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过⼈才学、过⼈抱负的⾃信;④建功⽴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追求。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
再授连州⾄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年同赴召,渡湘千⾥⼜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师②。
归⽬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到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师:柳下惠。
柳下惠为“⼠师”(狱官),因“直道事⼈”三次遭贬黜。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山溪张中孚①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选C 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
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
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9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衹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虚实景物的描写都富含情感。
B.“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去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眉来眼去”的是眼前山水的美好,词人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项,“以动衬静”表达错误,词的上阕没有使用这种手法,有使用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
“些个事,如何得。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林逋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 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五、六句写苍山半带着厚厚的寒云,红叶暗淡了夕阳余晖,渲染了凄凉气氛。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的山水之乐。
解析:选C C项,错在“渲染了凄凉气氛”,渲染的应是宁静安详的气氛。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6分)答: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犬闻人语出柴扉”的趣味,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
从内容看,诗句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从手法看,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从情感看,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感愤王令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①王令:诗人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
解析:选B B项,颔联抒发了诗人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并非“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
4.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答:参考答案:①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②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④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咏柳王十朋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解析:选B B项,“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们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6.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考虑描写的内容和描写使用的方法技巧。
内容方面,贺诗写柳树枝条(柔、绿、高、垂)和叶;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鹂鸟,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而本诗运用拟人、典故,赋予了柳树生命,传神地表达了柳树的特点。
参考答案: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3分)而本诗写柳树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鹂鸟;并且运用拟人、典故等手法,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9分)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解析:选C C项,诗中并无愉悦之意,诗歌暗含讽刺。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答:解析:第一问,由诗中“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可知,诗人认为只知纵情享乐、生活奢靡的贵族根本不知道平民百姓受冻受苦,不能保障温饱,体现出诗人对豪门大族的反感、痛恨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第二问,这种情感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诗人只是在大雪纷飞这一特定环境中将“豪贵家”和“饥寒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诗人的情绪。
参考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2分)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1分),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受冻受苦、温饱堪忧。
(1分)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9分)发商水道中陈与义①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②策,茫茫杜老诗③。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宋朝诗人。
1127年,北虏入寇,诗人南奔,途经河南商水作此诗。
②檀公:指刘宋将军檀道济,他出击魏军时因粮饷不继而仓促撤兵,致魏军深入。
③杜甫有“干戈浩茫茫”诗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地点是商水西门,时间是春天柳枝飘动的时节,标题表明将从商水出发。
B.第二句以春风吹动柳枝烘托离愁别绪,写出奔亡途中、行程催促、不得不离开的伤感。
C.“世事本前期”是说眼下时势方艰,但追本穷源,也有其前事之因,有命中注定之意。
D.诗人借檀公典故有追究北宋贻误战机的罪过之意,借杜诗抒发自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解析:选C C项,不是“命中注定之意”,而是有暗讽北宋王朝之意。
10.尾联两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意思是马前的山川如此壮阔,自然不敢计算回归之时。
尾联所云,尽管仍然与时事密切相关,但在诗意上则收束到离别之上。
“山川马前阔”,则前路漫漫,不见尽头;“不敢计归时”,则归期杳杳,未有已时。
身世之感,黍离之悲,充盈弥漫。
参考答案:前句写景,写出山川的辽远;后句写自己不敢作归乡之计。
以开阔之景反衬难归之情。
与上联中的前途“茫茫”形成情感呼应。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9分)古风(其二十四)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注] 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
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午时分却黯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解析:选C C项,误解了五、六两句的描写对象,这两句是写斗鸡者的,不是写宦官的。
1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
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9分)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 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
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概括,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解析:选A 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
14.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先确定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征:首句“飘蓬”写出李白的羁旅漂泊,“未就丹砂愧葛洪”写出李白热心求道的一面,“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则写出了李白的激愤。
因为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无符合这三点的即可。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漫游天姥山,结尾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样是漂泊者的形象;梦中见神仙之境,也反映出李白寻仙问道的一面;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同样是愤世嫉俗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