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
- 格式:ppt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37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一、发病年龄≤40岁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40岁。
二、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三、血压差>10mmHg 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四、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五、肢体间歇性跛行活动时一个或更多肢体出现乏力、不适或症状加重,尤以上肢明显。
六、动脉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大动脉炎主要与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白塞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鉴别。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
1.主动脉壁增厚
大动脉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脉壁增厚。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主动脉壁厚度为1-1.5mm,而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厚度可达3-4mm。
此外,主动脉壁增厚还伴随着主动脉内膜的不规则增厚,形成“脂肪条纹”或“膜状影”。
2.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
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回声反射不均匀。
3.主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
直接观察到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4.主动脉瘤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
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5.颈动脉异常
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异常包括颈动脉壁增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颈动脉的异常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壁回声
不均匀、主动脉狭窄或闭塞、主动脉瘤和颈动脉异常等。
超声检查是
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
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其以“外膜起病”为特征,疾病早期主动脉外膜可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血管壁显著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扩张,直接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供血,出现相应的缺血表现,严重时造成脏器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为全球性疾病,最常见于亚洲青年女性,东亚的患病率为28~40例/百万人,90%为30岁以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全身症状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少数患者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可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出汗、体重下降、颈部疼痛、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成5种类型:01 头臂动脉型●升主动脉:有心悸、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可有夜间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颈动脉或椎动脉:可有颈痛、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脑缺血严重者反复黑矇、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
●锁骨下动脉:75%~89%大动脉炎患者累及锁骨下动脉,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少数缺血严重者可有肢体跛行、麻木、酸痛、发凉甚至肌肉萎缩。
02 胸-腹主动脉型●胸主动脉: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有血管狭窄或扩张,少数可有高血压、胸痛、背痛,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时胸痛剧烈。
●腹主动脉: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者有节段性肠坏死;腹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表现为下肢跛行和高血压。
●髂动脉: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乏力、疼痛、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03 主-肾动脉型20.5%~63.0%大动脉炎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萎缩、肾功能减退。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一、引言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颞动脉多肉芽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头颈部动脉,尤其是颞动脉。
GCA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GCA 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及方法。
二、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标准•头痛:持续性头痛,多为颞部或枕部,剧烈而难以忍受。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搏动触诊异常或无搏动。
•血沉增快:血沉率明显升高。
2. 超声检查标准2.1 颞动脉•动脉管壁增厚:颞动脉管壁可出现明显的增厚,可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低回声带。
•光点征: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呈“光点征”,这是由于动脉壁内的伞状巨细胞堆积引起。
•血管腔狭窄:颞动脉腔可以出现狭窄,血流速度减慢。
•动脉壁异常回声:动脉壁可出现异常回声,如斑点状或较长的低回声区。
2.2 眶上动脉•眶上动脉增宽:眶上动脉直径增大,超过2.34mm可作为判断指标。
•光点征:眶上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
•眶上动脉膨隆:眶上动脉可出现局部膨隆。
3. 其他检查辅助标准•血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核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头颅MRI:MRI可发现颞动脉周围的炎症和增厚。
三、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方法1. 设备准备•超声设备:高频线性探头(7-15MHz)。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适当位置,面部朝向超声仪,保证头颈部露出。
2. 检查步骤2.1 颞动脉检查1.颞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颞动脉位置轻按,标记颞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2.探头放置: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颞动脉位置,调节角度和深度,使颞动脉尽可能完整地显示在屏幕上。
3.图像采集和保存:采集至少三个颞动脉纵断和横断的图像,并保存。
2.2 眶上动脉检查1.眶上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眶上动脉位置轻按,标记眶上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大动脉炎诊疗指南第12章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局部症状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有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0mmHg。
3.临床分型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四品种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经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大动脉炎患者治疗盘多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案。
但是在术后还要坚持复健和保养,这是很关键的。
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
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
为了比较患肢与正常肢体血压差异及脉搏搏动情况,应该每日监测血压。
5、注意大动脉炎患者的患肢血液循环变化状况,以及有无疼痛、寒冷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如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或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应置患者平卧位并立即通知临床医生。
6、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生有时不是单一现象,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护理中要积极防止不利于大动脉炎因素的发生。
7、注意提高饮食营养调配,注意饮食的易消化和无刺激性,同时注意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长期坚持以上七条,相信你的病情一定有所缓解,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祝大家早日康复。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为主的大中型动脉炎症性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盲风险。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动脉炎的确诊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1. 症状表现:大动脉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部或颅外动脉触痛、颞动脉肿胀、颞动脉周围软组织肿胀、颞部或颞下颌部局部压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发热、全身疲乏等。
2. 血液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常常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以下几项指标可供参考:- C反应蛋白(CRP):增高(正常值<10 mg/L)。
- 血沉(ESR):增高(正常值女性<20 mm/h,男性<15mm/h)。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 完全自身抗原血症(ESR):可能具有指导意义,但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
3. 颞动脉活检:颞动脉活检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活检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如颞动脉壁增厚、内皮细胞浸润和巨细胞聚集等。
活检是确认诊断的重要手段,在患者符合临床标准但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时尤为重要。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大动脉炎的辅助手段,帮助评估病变范围和相关并发症。
以下影像学检查可参考:-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病变,如炎症性增厚、壁病变、炎性梗塞等。
- 头颅CT血管造影(CTA):用于评估颞动脉及其分支的血管狭窄、闭塞和壁病变等。
5. 临床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于1990年提出的颞动脉炎诊断标准是目前最常用且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准。
根据ACR的标准,患者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 年龄大于50岁;- 新出现头痛;- 有至少一项以下临床指标:- 颞动脉或颞动脉分支触痛或颞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血沉大于50 mm/h;- 颞动脉活检显示巨细胞动脉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1.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2.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区域疼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种以下肢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等。
治疗方案包括戒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4. 血管炎性肠病
血管炎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大动脉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戒烟等措施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大动脉炎确诊标准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简称GCA)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主要累及头部和颈部的动脉血管。
该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特征性症状为头痛和颞动脉的压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对于大动脉炎的确诊,目前临床上仍然依靠一系列的检查和标准来确定。
以下是大动脉炎的确诊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确定年龄:大动脉炎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群中,因此在确诊大动脉炎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年轻患者。
通常,年龄较轻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2. 颞动脉相关症状:颞动脉的症状是大动脉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颞部压痛、颅内动脉炎性病变等。
在确诊大动脉炎时,临床医生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这些症状,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3.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血液指标包括血沉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升高。
这些指标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常明显升高,但并非特异性指标。
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等。
4. 动脉活检:动脉活检是确诊大动脉炎的“金标准”。
通过手术切取患者颞动脉的组织样本,可以进一步观察动脉炎症的局部病理改变。
典型的大动脉炎组织活检结果表现为颞动脉管壁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并有内膜增生、破坏等显著病理改变。
总结起来,确诊大动脉炎依靠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
上述是大动脉炎确诊的相关参考内容,其中包括年龄、头痛和颞动脉相关症状、血液检查和动脉活检等因素。
然而,为确诊大动脉炎,通常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其他可能的疾病并排查诊断,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大动脉炎尤其是青睐女性朋友,而且经常表现出身体虚弱的症状,所以当出现类似症状时不要轻视,要到正规医院去做常规的检查。
专家今天为大家讲解它的对人产生的最大危害。
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程长。
在疾病急性期,可以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软弱、肌肉关节痛、厌食、呕吐、心悸等。
若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伴有脉搏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双侧肢体血压差2.6kpa以上,或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
大动脉炎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可以出现脑部缺血的症状伴有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闻及血管杂音。
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下肢缺血症状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血压测不出,或四肢血压高伴有脐旁血管杂音。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出现不明低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大血管区域疼痛或压痛,伴四肢血压脉搏异常。
多发性大动脉炎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脑缺血症状及高血压,是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知道了大动脉炎的对人体的危害,我们要正视,也要科学的对待,做好各种准备,更好的与并病魔作斗争。
【疾病名】大动脉炎【英文名】Takayasu arteritis【别名】Takayasu’s disease;Takayasu病;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高安病;巨细胞必性动脉炎;突发性主动脉炎;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aorto-arteritis;高安氏病;缩窄性塔卡亚萨病;塔卡亚萨氏病;主动脉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ICD号】N16.4*【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巨细胞斑片状炎性浸润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全层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
血管炎症引起内膜增厚、纤维化和狭窄以及有或无血栓形成,最后导致组织器官局部缺血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在亚洲和南美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种族。
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性激素等。
近几年T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如下。
(1)T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许多免疫介导疾病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标记参与疾病进展,一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基因与TA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TA患者和不同的HLA基因相关联。
在印度、泰国、韩国、日本、墨西哥TA患者和HLA-B5201等位基因相关;日本人群中TA 和HLA-B39等位基因、HLA-B52、DRBI*1502、DRB5*0102、DQAI*0103、DQBI*0601、DpAI*02、DPBI*0401单倍体相关,DRBI*1502在患者中的高频率可能与连锁不平衡有关,Kimura研究发现,Cl-2-A等位基因238,MIB等位基因332,Cl-2-5等位基因208和Cl-3-1等位基因291与TA相关,提示TA有两个不同的疾病易感性位点;哥伦比亚TA与HLA-DRBI*1602和HLA-DRBI*1001相关;韩国和北美洲人群中TA分别与HLA-DR4、DQ3和HLA-DR7、DQZ基因相关;墨西哥TA患者表现高频率的HLA-B15、B52、B40、B39等位基因,HLA-A24基因频率降低;中国汉族TA患者HLA-DRB基因检测发现HLA-DR4、DR7、DRB4基因频率显著增加,大动脉炎患者DR7上游调控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