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990.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015年1月25日目录1 前言 (1)2 适用专业 (1)3 培养目标 (1)4 培养规格 (1)4.1素质要求 (1)4.2能力要求 (1)4.3知识要求 (1)5 课程体系 (2)5.1 总体框架 (2)5.2 课程结构 (2)5.2.1 公共课程 (2)5.2.2 专业核心课程 (2)5.2.3 专业方向课程 (2)5.2.4 实践环节 (2)5.2.5 毕业论文(设计) (2)6 教学与评价 (2)6.1 教学要求 (2)6.2 评价要求 (2)7 师资队伍 (3)7.1 师资结构 (3)7.2 教师素质 (3)7.3 教师发展 (3)8 教学条件 (3)8.1 教学设施 (3)8.2 图书资料 (3)8.3 网络资源 (3)8.4 经费投入 (3)9 质量保障体系 (3)9.1 教学过程监控机制 (3)9.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4)9.3 持续改进机制 (4)附录1:术语与释义 (5)附录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参考) (6)1前言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文件精神,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价依据。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本标准制订符合自身定位、体现办学特色、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校标准。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英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隶属文学门类。
英语专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过程强调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英语专业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传播中华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本科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定期、系统的评估。
其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本科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最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要求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才能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作者:罗永辉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4期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为提高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正确方向和有力保障,它将为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对比解读其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异同,将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引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纲》的提出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规范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后的十余年中,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迅猛。
目前,我国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总数接近60万人(仲伟合 2015)。
但是,英语专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并不能掩盖英语专业建设日益凸显的问题(张绍杰 2010)。
一方面是因日益发展的经贸合作、旅游、求学等带来的对外交流的迅速增长,社会上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2013年,英语专业为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4-2015年为黄牌专业(失业风险仅次于红牌专业)。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绝对数量巨大之外,还与教学质量下滑、专业建设目标趋同等原因有关。
很明显,我国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已经相对于经济发展体现出滞后性和不适性。
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2013年起,国家教育部召集专家学者讨论制定《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以作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
201.引言根据教育部2006年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一门少数高校试办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55S)。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牵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项目号:09YJA740031),对我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与规范进行了研究,起草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教学要求》)。
本文拟对该《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评估与测试、实践教学等有关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问题进行说明与解读。
2.《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自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院校首次在国内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后,先后有多所院校申请试办翻译本科专业。
截止目前,国内已有4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了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方向,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学生欢迎的应用型、新型外语类专业。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设置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重大问题不清。
鉴于此,笔者2009年向教育部申请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并获得了批准,着力研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与规范、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问题,参加该项目的成员有来自全国多所翻译本科专业试办的高校及翻译行会的专家们。
《教学要求》经过了两年多的研讨,数易其稿,充分吸取国内外各种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全国众多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院校师生的意见。
《高等学府英语专业学士学习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府英语专业学士研究质量国家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高等学府英语专业学士研究质量国家标准》,以确保英语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达到国家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所有高等学府提供的英语专业学士学位教育。
目标本标准的目标是:1. 确保学生获得均衡的英语语言和文学知识;2.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和翻译等基本技能;3. 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6.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内容1.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写作等;- 专业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等;- 选修课程:翻译技巧、跨文化交流、英美文化概论等。
2. 教学方法-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注重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合作研究;- 提供多种研究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研究平台等。
3. 教学质量评估- 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方式;- 定期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研究情况;-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4. 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教师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 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
5. 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设实践课程或实项目;- 促进学生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论《高等学府英语专业学士研究质量国家标准》将为高等学府提供英语专业学士学位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英语语言和文学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英语技能和能力。
同时,标准的制定也将促进英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以上是《高等学府英语专业学士研究质量国家标准》的简要内容介绍。
---Note: The content above is a sample document in response to your request. Please note that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 official standard.。
赤峰学院学报《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仲伟合提要:《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一部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它将为英语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规范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并有力推动英语类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围绕标准出台的历史背景和英语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种种问题,提出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适时性,进而着重阐述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功能用途,并进一步探讨在标准指导下英语类专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创新发展Abstract:National Standards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a newly launched normative and instructive document by the MOE,will provide effective guarantees an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quality teaching of English programmes i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It further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Key words:National Standards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English majors;teaching quality;talent cultiva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5)03-0002-07引言《英语类专业①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定于2015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以此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英语类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是一份指导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内容、目标、要求和方法。
下面是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的解读:1.内容与目标:该指南确定了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理论,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泛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翻译人才。
2.课程设置:指南规定了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包括语言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外语听说读写、语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口译、笔译、翻译理论、专业知识等;选修课程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3.教学方法:指南明确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方法。
强调教师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训练。
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翻译、文化沟通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实践环节:指南强调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环节。
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真实翻译项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质量评估:指南提出了对翻译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估要求。
包括教学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评估、毕业论文评阅等。
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控,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于规范和促进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参照该指南,科学设置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
同时,学生也可以依据指南了解翻译专业的学习方向和要求,并规划自己在该领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翻译本科专业口译教学评估研究口译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的目的可划分为三个领域,即面向教学的口译教学评估、面向职业的口译职业评估和面向研究的口译研究评估。
口译教学评估是高等院校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评估的内容、模式、方法等都取决于不同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阶段性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等。
最新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中指出,翻译本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具体而言,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初步掌握并运用翻译技术和工具,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能够胜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翻译、跨文化交流、语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新国标中还指出,教学质量评价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评价目的,以国家标准为评价制度,且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详见表1)。
新国标的制定和出台为翻译本科专业口译教学评估提出了新要求,评估体系的构建应以新国标为指导方针,评估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紧扣新国标的要求,同时参考国际上较成熟评估模式,明确口译教学评估的时间、目的和类型,以及不同评估阶段的评估客体,形成操作规范。
规范化、标准化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能够直观、客观、科学地反应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口译教学评估的目的和评估时间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将测试分为,课程/成绩测试(achievementtest),用于检查、了解某一阶段内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评估学员的学业情况;诊断测试(diagnostictest),用于发现学员在哪些方面犯错并找出补救办法;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用于测量学员或译员的口译实践能力,即评定考生是否达到某一水平,能否胜任口译任务或口译工作;潜能测试(aptitudetest),用于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并成为一名译员的基本素质和天赋;编班测试(placementtest)用于将学生区分开来,编入适合他们能力和水平的班次,接受相应的培训(Bachman,19XX 年学习后,必须通过毕业水平考试才能取得学位。
解读《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第l0期(总第198期)解读《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孙伟(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对《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认真解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分析了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构成要素和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对目标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翻译本科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目标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11)10—0058—07AnAnalysis0fPRequirementsofTranslationProgrammeatUndergraduateLevel:OntheTrainingModeoftheMulti-qualificationandApplicati0n-0rientedTranslationTalents SunWei(School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QufuNormalUniversity,Shandong2 76826,China)Abstract:Constructing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isoneofthecrucialissue sinthecurrent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Inthe lightoftheanalysisofTheRequirementsofTranslationProgrammeatUndergra duateLevel,thepaperexploredthefundamentalelementsofmulti--qualificationandapplication-?orientedtranslationtalentsandtheessen ceoftheinnovativetrainingmodeswiththefocusesoneducationaim,curriculumconstruction,teachingmodeandevaluationsystem.Itishopedt hatthestudycanoffersomevaluabletheoreticalsupporttothe professionaltranslationteachingattheundergraduateleve1.Keywords:requirementsoftranslationprogrammeatundergraduatelevel;mul ti—qualificationandapplication—orientedtranslationtalents;educationaim;curriculumconstruction;teachingmodes;evaluationsy stem一,引言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对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口径宽厚,实践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自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截至目前已有42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以缓解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急需的状况.如何构建科学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即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研究同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YY114)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070)的资助.[收稿日期]2011—4—19[作者简介]孙伟(1972~),男,汉族,山东莒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5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第10期(总第198期)教学协作组制定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2O11年3月”协作组”广州会议通过,下文简称”教学要求”),这对新兴的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无疑将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模式,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上述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翻译学学科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高素质翻译专业人才的任务,作为这一培养体系基石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当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教学要求”这一指导性文件的认真解读,从培养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的思考.二,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有竞争力的人才需要靠完善的规格和模式来培养.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社会赋予的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必须要做到更新理念,准确定位,不断完善,培养全面发展,专业V1径宽厚,素质过硬,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专门翻译人才.为此,”教学要求”提出了如下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转引自仲伟合,2011:21)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了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与途径,这在目前正蓬勃发展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领域,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说,更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是推动翻译专业学科发展,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务.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脉搏,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课程,将社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的依据.专业翻译教学和其它任何学科教学一样,都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个链条.学习者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知识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市场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对教学不断提出更高更实的要求;教学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反应适时合理地调整制定课程设置(李德凤,胡牡,2006:62).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译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大,表现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真正所学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真正想学与实际翻译教学内容脱节等方面.因此,我们的专业翻译教学必须有与社会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意识,做好市场调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从而解决上述矛盾.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总括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这也是翻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刘宓庆,2003:30)可见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到底什么是翻译能力呢?沙夫纳(Christina Schaffner,2000:147)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语域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PACTE研究小组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MarianaOrozco,2000:199),提出了六要素翻译能力构成图式,即转换能力,两种语59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第l0期(总第198期) 言中的交际能力,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心理一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方梦之(2004:26)指出:翻译能力是把源语语篇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的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刘宓庆参照加涅关于学生”习得素质”的论述,将翻译能力细化为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及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等5个维度(刘宓庆2003:31~34).文军(2004:1)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翻译能力细分为三大”分力”,即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并认为翻译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上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论述对译者的核心专业能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是专业翻译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绝非只有这些核心要素,其它要素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苗菊,王少爽(2010:63~67)通过调研归纳出翻译人才应具备的15项职业能力,并将之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极具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由核心专业能力和外围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面构成(见图1),我们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等环节要全盘考虑上述翻译人才的构成要素.图1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能力结构三,优化翻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与其它教育要素的关系.施良方(1996:262)指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3个基本要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60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依据展开的.作为教育学的内容,课程是教育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育学的方法.因此,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课程(而不仅仅是教学)角度来提升我们的翻译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与保障,是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国译界目前关注的重心在”教学”层次,而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第10期(总第198期) 课程层面关注较少(文军,2004:3).在探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既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又要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彼此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来满足学习者和社会的需要并通过专业教学使学习者和社会承认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既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有着较强的基本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那就要强化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分析课程建设的逻辑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翻译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设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项技能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构成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必修和选修等课程进行科学,系统,有机的优化组合,从而构建目标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模块,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张美芳(2001)在对翻译专业教学开展较早且较为成功的香港7所大学的翻译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后指出:各校翻译课程有几个共同点:①注重实务翻译技巧的训练;②注重双语研究(包括普通话的训练);③注重相关学科知识.这些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就具备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以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翻译专业成立于1994年,开设翻译荣誉学士课程,该课程由英国着名翻译教学家纽马克(PeterNewmark)担纲指导设计,学制4年,独具特色.该专业的学生经过4年的语言,翻译,文化,学术研究,专业知识和电脑应用技术的训练,毕业后可从事政府,商贸,法律等各类部门的笔译,口译,报纸杂志的编辑,电子传媒(新闻报道,信息处理),公共关系,翻译管理,翻译研究与教学等工作.从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看,建立系统化的课程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增强学生能力结构多元性的必由之路.在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系统周密的科学论证和分析研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培养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七大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模块构成.它们分别是: (1)语言基础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名职业译员必备的双语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古典诗文等;(2)实用语言技能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翻译能力必备的口头和书面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口语,听力,英汉语写作等;(3)理论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较高的翻译理论素养,主要课程包括:中外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等;(4)翻译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口笔译翻译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基础笔译,专题翻译,交替传译,视译,同声传译,编译等;(5)文化修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翻译实践工作必备的,较高的中西文化素养,主要课程包括:外国国家概况,外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公关礼仪等;(6)跨学科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本人的爱好,特长,职业取向和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鼓励其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选修某些课程,培养他们的复合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法律,外交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及实践课程;(7)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校要系统安排学生到现场实习以及到相关用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该模块以实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为主.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一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和应用技能.这一6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第l0期(总第198期) 点要在课程体系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因此在课程建设上,既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地削弱基础课程,大量增加应用课程.上述七大模块的设置必须认真论证,合理安排,周密实施,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四,构建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传统的翻泽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其过程大致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译例阐述某一理论,介绍某一翻译技巧,再给出大量实例让学生练习,然后再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评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有效地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高水平的翻译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林克难,2000: 56).如何解决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是目前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建构主义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为我们进行翻译教学模式革新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与传统教学观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和呈现者为主,而是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授合理的学习策略;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生成,成长为复合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教育和学习领域,促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强,功能突出以及资源丰富等特征,非常符合翻译教学的需要,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大62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多媒体网络技术本身就是现代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要素之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有效的语料库检索功能多媒体网络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按照信息类别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素材库,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PPT,电子邮箱,个人博客,专题网页)快捷地检索教学所需的信息并及时呈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又可以将课堂内容与社会联系起来,保证学习内容的真实性.此外,近年来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兴起的语料库研究也给翻译教学以极大的推动,翻译语料库不仅为翻译教学提供大量客观,真实和有效的译文实例,而且由于语料库由电子版生成,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其中,平行语料库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专业术语以及特殊文本的翻译规范.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创建的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为例,在检索软件的帮助下,该语料库可以提供:①某一检索词或短语的丰富多样的双语对译样例;②常用及特殊结构的双语对译样例;③丰富的可以随机提取的一本多译作为对照参考(王克非,2004:28).将这些资源与技术运用到翻译专业教学中必然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陛,主动性和有效性.2.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提供真实多样的学习资源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常以文学翻译为主要内容,教师所选的译例与练习材料大都是文学名着的句子或段落,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这与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脱节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需求.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专业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模拟实际的翻译环境(尤其是在口译教学环节中)并提供真实的翻译材料,所选择或可供选择的材料应尽量全面广泛,不仅包括文学,还应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法律,商务,教育,影视,媒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以来,。
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一、本文概述《标准》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对英语类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
素质方面强调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等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能力方面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
同时,《标准》还关注到了英语类专业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差异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差异化要求。
这一差异化要求的提出,既体现了国家对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多元化需求,也为英语类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共核英语类专业的学生,不论其具体的专业方向或学习重点如何,都应具备一些共同的素质,这些素质构成了英语类专业教育的共核。
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并能够在实际交流中准确、流畅地使用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能够跨越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沟通。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英语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学习方法和资源不断涌现,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自我驱动,持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是英语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在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分析、评价各种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他们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共核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这些素质的培养是英语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知识共核在《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一文中,对我国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专业)的知识共核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专业尽管在培养方向与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时共享着一系列核心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
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从标准的内涵、目标、实施要求、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本标准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
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
其中,教学目标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其次,本标准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要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评价、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再次,本标准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主
要是通过专家评审、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等数据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障,对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标准的实施和落实,不断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6年1月第48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16Vol.48No.1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 彭青龙 提要:《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规范办学行为、保障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本文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统一性的国家标准并不是为了限制各学校多样性的发展,而是鼓励各学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办学更加规范、质量更高、特色更强;专业特色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行业需求,并在课程标准中加以落实。
关键词:《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16)01-0109-09 经过外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研制《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外语类国标》)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它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深化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质疑声,担心国家标准会导致产生新的一刀切和同质化现象。
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刻理解国家标准的内涵、功能和特点,没有厘清国家标准与学校标准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参与国家标准研制实践的体会,以《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英语类国标》)为例,在解读其内涵、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就国家标准与学校标准的关系以及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谈点个人看法。
1.国家标准的内涵与功能谈到国家标准,人们很容易想到,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准则和规范,或者是*《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仲伟合教授牵头研制。
由于篇幅关系,不能列出所有参加研制的专家姓名,在此深表谢意。
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探讨[摘要]笔者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自己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提出从翻译理论的掌握、翻译实践的检测和笔译设计三个方面初步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模式。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翻译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市场适应型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翻译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译者素质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成功与否。
笔者认为,构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基本现状(一)翻译教学成为语言知识教授的延伸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几乎都开设了翻译课。
但翻译教学基本上附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众多课程中的一门。
与基础英语等课程相比,它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基本上成了外语语言知识传授的延伸,忽视了翻译理论、翻译技能、翻译实践等方面的结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英语本科毕业生的翻译能力是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的。
2000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需要改革现有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建立一种较切合实际的、与西方高校接轨的翻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去指导和监督翻译教学,从而促使我国高校英语本科翻译教学能够较系统、较规范地开展。
(二)翻译教学忽视了翻译理论的地位翻译实践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
没有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活动只是盲目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没有经过系统翻译理论学习的译者就不能从宏观上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就学生对翻译理论的掌握情况,笔者曾对不同院校英语本科专业毕业班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些问题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是:问题(1)选择答案B的为100%;问题(2)选择答案A的为18%,选择答案B的为20%,选择答案C的为62%;问题(3)选择答案B的为100%;问题(4)选择答案B的为100%;问题(5)选择答案A的为76%,选择答案C的为24%;这些数据表明,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理论的教学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