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一本通

  • 格式:pdf
  • 大小:8.16 MB
  • 文档页数:2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面(额状面):从身体左右方向,通过冠状轴和垂直轴所作的切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器官方位的表示:与长轴平行的面为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面为横切面。
【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静息电位形成机制: 细胞膜对特异离子的相对通透性不同
↓ 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平衡分布
化学依赖性——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 需要能量
· 需要细胞膜蛋白(即“离子泵”:钠-钾泵、钙泵、氧泵、氢泵等)
e.g. Na+-K+泵:出 3 Na++入 2 K ++分解 1ATP(同时进行)
【疏松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 结缔组织)
5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Copyright © Bruce Bao
6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神经系统的功能 1. 感觉功能 (1)特异性投射系统 【浅感觉】分布于(躯干、四肢的)皮肤和黏膜 感受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 ——具体神经通路:躯干四肢皮肤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经后根 脊髓:后角细胞 ↓经脊髓丘脑束 间脑: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为头面部感觉) ↓经内囊 端脑: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 牵涉痛:汇聚到同一个二级神经元 【深感觉】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 (本体感觉)感受以上部位的位置和状态,传导体表和深部组织的精细触觉 ——具体神经通路:肌肉、肌腱、关节(本体觉)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经后根→脊髓的薄束、楔束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 ↓经内侧丘系 间脑:丘脑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 端脑: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短轴突,多突触连接):无特定感觉传导功能,但使皮质处于激醒状态。 (3)【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大脑皮质:52 个区,6 层(厚度不同) (贯穿) 皮质功能柱: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柱状结构,最基本功能单位, 直径 0.2~0.5mm,约含 10 万个神经元, 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相似功能, 仅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型刺激起反应。 ①体表感觉区 i)体表感觉区 I 区:3a……深感觉 3b…浅感觉 1…浅感觉 2……深感觉
【骨骼肌(=横纹肌=随意肌)(器官)】(∈ 肌肉组织)
光镜结构:暗带(A 带,中间有 H 带)、明带(I 带,正中有 Z 线)、肌节(=1×暗带+2×半明带)
骨骼肌 ← 肌束 ← 肌纤维 ← 肌原纤维 ← 粗肌丝(暗带):肌球蛋白(头部有 ATP 酶)
(器官)
(细胞束) (肌细胞) (细胞质成分)
细肌丝(明带):肌动蛋白(有 ATP 酶活性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阻挡肌动-肌球结合)
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
【肌肉收缩过程】(受意识支配,随意肌)神经活动→肌细胞膜 ↓
Ca2+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与 [ 肌钙蛋白 ] 结合 ↓
[ 原肌球蛋白 ] 构象改变(移位) ↓
[ 肌动蛋白 ] 与 < 肌球蛋白 >结合,激活 ATP 酶,ATP 分解 ↓
②单胺类:儿茶酚胺 CA 与情绪有关,恐惧时分泌增加
· 多巴胺 DA 黑质合成,纹状体储存,与情欲、开心、兴奋、上瘾有关
· 肾上腺素 E
· 去甲肾上腺素 NE
5-羟色胺 5-HT(血清素) 中缝核分泌,与 K+/Cl-通道开启有关,多-躁狂症/少-抑郁症
③氨基酸类:谷氨酸 分布于脑皮质内、脊髓背部
天冬氨酸
(2)神经调质(神经肽):Mr 大,一般为多肽,种类更多 不直接参与信息传递,而是调节控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或突触后膜对递质反应。
注:ACh=acetylcholine 单胺=monoamines CA=catecholamine DA=dopamine E=epinephrine NE=norepinephrine 组织胺=histamine 下划线代表公认的抑制性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①单向传递 ②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突触≈0.5~0.9ms,→反应时) ③总和(阈下兴奋→时间/空间总和→神经冲动) ④后放(中枢兴奋会延续一段时间,因为存在兴奋性神经元环路联系)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①辐散:神经末梢分支(单通路/多通路) ②聚合:胞体和树突接受不同突触(单突触前神经元/多突触前神经元) ③链锁状与环状联系:产生正负反馈(回返式/平行式)
< 肌球蛋白 >头部构象改变,拉动细肌丝滑动 ↓
肌节明带变短(1.5~3.5μm/肌节)→肌肉收缩
1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神经元】(∈ 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10~50)
- 胞体(核大,核仁明显)
· 神经原纤维:呈线状交织分布。
功能:支持和运输
②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时开放。
· 受体: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选择性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或产生
其他细胞活动变化的,镶嵌在膜上或存在于膜内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复合体)。
①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本身即为离子通道(电压门控 / 化学(配基)门控)的一部分
e.g. 烟碱型(N 型)ACh 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呈 3 层结构——内、外两层的亲水极和中间层的疏水极。(自由能最低)
(蛋白质附着、镶嵌或横跨脂膜)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自由扩散+易化扩散)
· 不需要能量
· 需要细胞膜蛋白(即“离子通道”:电压依赖性——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②与 G 蛋白偶联的受体:(因其多肽链 7 次跨膜,故又称“7 次跨膜受体”)
组成:受体+G 蛋白(鸟核苷酸结合蛋白)+效应器
特点:“信号放大能力”,少量外界信号就能使细胞反应
e.g. 毒覃碱型(M 型)ACh 受体家族、5-羟色胺能受体家族、
肾上腺素能受体家族、视锥视杆和嗅觉感受器家族
神经纤维 = 突起+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递质条件(认定标准): -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前体和酶合成系统
- 贮存于对应囊泡中
- 突触后膜含有对应受体
- 半衰期短(能被前后膜迅速摄取或分解)
与受体结合 能 引起生物学效应的配体(递质) = 激动剂
不能
= 阻断剂(拮抗剂)
(1)神经递质:Mr 小
①胆碱类:乙酰胆碱 ACh 分布于植物神经节(交感节后除外)、脊髓前角(控制肌肉运动)
侧角:仅 T 和 L1-2 脊髓节段具有 后角:细小 中央管:含脑脊液(产生于软膜的脉络丛),与第四脑室相通 【白质】(神经纤维束) 前索(网状脊髓束↓)、侧索(脊髓小脑束↑)、后索(薄束↑、楔束↑)
(皮质脊髓前/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侧束↑……)
【脑神经(12 对)】 一嗅二视三动眼, 滑车三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最下面。
【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由 Na+、K+通道参与完成,包括:
去极化:
Na+通道立即被激活开放,Na+通透性比静息时增大 500 倍
反极化(超射): 膜电位“外正内负”反转为“外负内正”
波峰(锋值): Na+平衡电位(膜外负内正的电势差阻止了 Na+的进一步向细胞内扩散)
复极化:
K+通道开放增大,Na+通道失活,K+外流远超过 Na+内流,回到静息状态
;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
【平衡电位】某离子的离子通道完全开放,该离子内外流动达到平衡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 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场力)对离子作用力的代数和构成膜两侧离子的跨膜流动力。K+通道开放,其他离子通道均不完
全开放,使 K+内外流动达到平衡(跨膜净通量=0),∴“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 又存在少量 Na+向细胞内扩散,∴ 静息电位在数值上稍小于 K+平衡电位
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无尼氏体,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从轴丘产生!
功能:传出刺激,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外周
- 细胞膜(可兴奋性膜)
·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
①电位门控离子通道:受电刺激(并达到阈电位)而开放。
特点:对跨膜电位变化极其敏感,并能迅速对其做出反应
e.g. Na+通道 3 种,K+通道 5 种,Ca+通道 3 种
后超级化:
仍有一些 K+向胞外扩散
动作电位时相 = 锋电位 + 后电位(超常期:负后电位 → 低常期:正后电位)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时间总和)同一部位连续给予
PS:阈下刺激总和:
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全或无)。
(空间总和)不同部位同时给予
【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髓鞘并非连续不断的,而是呈有规则的节段,节段之间的细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
神经冲动在郎飞氏结“跳跃传导”:i) 绝缘 ii) 快速 iii) 节约能量
【无髓神经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但不缠绕卷曲、不绝缘、传导慢。
(in 自主神经(内脏、心血管、胃肠道))
【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向前方平视。

Ca2+从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前膜内

囊泡膜与前膜融合,前膜破裂,囊泡内神经递质释放(胞吐)

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受体结合
阈下突触电位会衰减! 局部去极化电位可总和!
↓ Na+通道开放(化学依赖性) / Cl-通道开放(化学依赖性)
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
· 尼氏体: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 突起(整合信息)
· 树突:分支多,呈树枝状,愈向外周分支越细。
表面有刺状物——其他神经元终末支与树突的接触点,与长时记忆有关!
功能: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从外界传至胞体
·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1根粗细均匀的轴突,主干可分出侧支。
【人体解剖方位术语】近头部为上,近足部为下,
靠近躯干或脏器中心为内(里),靠近体表或脏器表面为外(表)。
“三轴三面”:按人体直立位置,垂直轴(上下)、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
水平面(横切面):从身体上下方向,通过矢状轴和冠状轴所作的切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矢状面(纵切面):从身体前后方向,通过矢状轴和垂直轴所作的切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①生理完整性 ②双向传导 ③非递减性 ④绝缘性 ⑤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 突触前膜(接头前膜)(有“致密带”(活动带),active zone)
突触间隙(极薄,10~50nm)
突触后膜(终板膜)
3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突触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前膜

Ca2+通道开放(电压依赖性)
【有髓神经纤维】突起外包有髓鞘(施万细胞)。
(in 脑神经、脊神经)
=磷脂+蛋白质 (层层相间组合)(呈圆筒状)
(绝缘,防止神经冲动扩散到相邻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包绕于周围神经的周围,
对周围神经纤维受损伤或离断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2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
【脊神经(31 对)】C1-8 (颈髓)(颈椎 7 块) T1-12(胸髓)(胸椎 12 块) L1-5 (腰髓)(腰椎 5 块) S1-5 (骶髓)(骶骨 1 块) Co1 (尾髓)(尾骨 1 块)
脊神经分布:前支粗大、后支细小。 脊神经支配的肌肉都能随意运动。 【神经根】“前运动,后感觉” 前根:运动神经纤维(胞体在灰质前角) 后根:感觉神经纤维(胞体在脊神经节) 【灰质】(神经细胞胞体集合) 前角:膨大
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
巨噬细胞:吞噬异物、衰老细胞碎片、细菌、病毒
肥大细胞:过敏时产生 ①肝素(抗凝血) ②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Baidu Nhomakorabea
浆细胞:免疫时产生抗体
间质:纤维:胶原纤维(韧性大,白色带状较粗)
弹性纤维(弹性大,黄色丝状较细)
网状纤维(有韧性无弹性,经银盐染色才可见)
基质:无定形胶状物(=黏多糖(保持水分)+蛋白质)
/ 突触后膜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

递质 被后膜的相关酶分解失活
or 被前膜重新摄取,包装入囊泡中循环使用
突触整合:神经元最终产生的效应取决于大量传入信息(兴奋/抑制)的共同作用。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两者均需与膜受体作用,才引起细胞反应)(细胞反应最终取决于受体类型,而非递质)
甘氨酸 分布于脊髓前角,与 Ca2+/Cl-通道开启有关
γ-氨基丁酸 GABAA/B 分布于皮质浅层、小脑浦肯野细胞
④其他:脑啡肽 与满足、成瘾有关,分布于边缘系统、孤束核
P 物质 与疼痛调节有关
组织胺 与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有关,也影响脑部神经传导,会造成想睡觉等感觉
4 / 24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 —— 包寒吴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