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专家共识(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5
腰硬联合⿇醉腰硬联合阻滞⿇醉的风险与并发症陈昆洲安徽省⽴医院⿇醉科腰硬联合阻滞⿇醉(Combined spinal anesthesia, CSEA)是利⽤腰⿇和硬膜外⿇醉的特点,使⿇醉效果得到改善,使操作技术⽔平增加,并发症相对增多,罗爱伦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腰硬联合阻滞⿇醉理解是“腰⿇基础上的硬腰外阻滞”。
我的理解是:所有的⿇醉技术都存在⼀定的风险,两种⿇醉技术的联合应⽤为⿇醉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传统上以⿇醉有⽆出现并发症作为判定⿇醉效果的标准,CSEA时并发症也时有发⽣,⿇醉风险必定存在。
90年代初就有CSEA临床应⽤报告,随着穿刺技术“针内针”法的出现,在国内外推⼴的呼声逐渐升⾼,在某些国家已成为各种下腹部和下肢⼿术的⾸选⿇醉⽅法,我国近⼏年报告很多,北医吴新民教授介绍已占全部⿇醉总数的20%,如果不考虑神经并发症,CSEA是⽐较安全的,致命的严重并发症毕竟极少发⽣,由于引起神经并发症的多因素,⿇醉医师仍有后顾之忧,有义务为病⼈及其家属解释⿇醉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病⼈的⿇醉⽅法。
⼀、CSEA的优点(⼀)腰⿇的特点优点:腰骶神经阻滞充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局⿇药⽤量⼩。
缺点:上界阻滞平⾯不易控制;长时间⼿术难以满⾜;低⾎压发⽣率较⾼;不能进⾏术后镇痛。
(⼆)硬膜外⿇醉的特点优点:镇痛肌松良好;能满⾜长时间⼿术;低⾎压程度轻;⽤于术后镇痛。
缺点:需⽤较⼤剂量局⿇药;有⼀定的阻滞不全发⽣率;常需⽤辅助药。
(三)CSEA发扬两者的优点和长处,弥补两者的缺点和不⾜。
优点和长处: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醉时间不受限制;局⿇药⽤量⼩;局⿇药中毒的发⽣率低;术后硬膜外镇痛;真正的腰⿇“不接触”技术。
⼆、⿇醉风险与并发症(⼀)腰⿇或硬膜外阻滞失败腰⿇的失败率为2~5%,其原因:①腰⿇穿刺针过长或过短;②注⼊硬膜外腔的⽣理盐⽔误为脑脊液;③腰⿇穿刺针尖硬度未能穿透硬脊膜;④脑脊液回流困难;⑤穿刺针损伤神经根;⑥穿刺技术不熟练,判断不准确。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价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特别适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对于麻醉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手术的成功与患者的康复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
一、腰-硬联合麻醉的优势1. 麻醉深度可控:腰-硬联合麻醉中药物直接注入硬膜外腔或者蛛网膜下腔,药物分布较为均匀,麻醉深度较易控制。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病患往往有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对麻醉深度的要求较高。
2. 术中镇痛效果好:腰-硬联合麻醉不仅可以提供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还可以延长术后的镇痛时间,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往往难以控制,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3. 减少全麻相关风险:相比于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减少了全麻相关风险,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减少手术风险。
1. 麻醉效果: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腰-硬联合麻醉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中表现出良好的麻醉效果。
与全麻相比,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更好地保护心脏和肺部功能,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腰-硬联合麻醉还能够提供术中和术后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康复。
2. 术后效果:研究发现,选择腰-硬联合麻醉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术后康复较好,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这与腰-硬联合麻醉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持续性有关,也与腰-硬联合麻醉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有关。
虽然腰-硬联合麻醉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中表现出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腰-硬联合麻醉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麻醉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
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足月妊娠急诊剖宫产术患者600例,年龄为20~39岁,体重为52~90 kg,身高146~165 cm,ASA 分级为Ⅰ~Ⅱ级,均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无腰麻禁忌证。
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150例,C组150例,D组150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实施手术前均未予术前用药,入室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8~20 ml/(kg·h)。
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注入药物均为0.5%布比卡因1.5 ml,注入药物时穿刺针斜口方朝向头侧。
A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B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
C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
D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
所有患者在腰麻注入药物后均予头端置管3.5 cm后立即取平卧位,效果不佳或失败者给予硬膜外麻醉。
若SBP<90 mm Hg或MBP下降超过基础值20%时,SBP 下降>30%时,视为低血压,均静脉注射麻黄碱6~12 mg/次,心率慢于60次/min 则给予阿托品(0.5~1.0 mg)静脉注射。
所有患者均不调整体位。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价运动阻滞情况。
记录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痛及Bromage评分达到3分)时间,麻醉平面。
评价术中麻醉质量(优良:无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满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不满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优良:无肌张力干扰;满意:出现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不满意:出现不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口腔清理,然后进行Apgar 评分。
麻醉平面:以针刺的方法确定,麻醉平面超过胸(T)6为麻醉平面过高,T6~8为适度,T10以下为过低。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版
摘要:
一、腰硬联合麻醉简介
1.定义
2.优点
3.适用手术
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板
1.患者信息
2.手术信息
3.麻醉前准备
4.麻醉操作步骤
5.麻醉效果评估
6.麻醉后注意事项
正文:
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具有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术后硬膜外镇痛等优点。
它适用于腹部、腰部、盆腔等手术,以及分娩等场合。
在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制定详细的麻醉计划。
以下是一个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板:
1.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体重、病史、过敏史等。
2.手术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医生等。
3.麻醉前准备:包括患者禁食、禁水时间、药物过敏试验、术前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4.麻醉操作步骤:包括穿刺点选择、穿刺操作、注射麻醉药物、插管操作等。
5.麻醉效果评估:包括麻醉深度、麻醉范围、患者生命体征等。
6.麻醉后注意事项:包括患者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预防等。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板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计划模版引言: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用于手术中的麻醉方式,通过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疼痛和提供稳定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硬联合麻醉的计划模版,包括麻醉前准备、麻醉方法和麻醉后的监护措施等方面。
一、麻醉前准备1. 与患者沟通:在手术前,麻醉医生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以确保麻醉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以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
3. 检查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麻醉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胸片等辅助检查,以辅助麻醉方案的制定。
二、麻醉方法1. 局部麻醉:在手术区域进行局部麻醉,常用的方法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手术疼痛,减少全身麻醉的剂量,降低麻醉风险。
2. 腰硬联合麻醉: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通过硬膜外腔或腰椎间隙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射,实现腰硬联合麻醉。
该方法可以提供较好的麻醉深度和术中镇痛效果,同时减少全身麻醉的剂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全身麻醉:在需要更深的麻醉水平时,可以选择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等方式实现。
三、麻醉后的监护措施1. 术后恢复室监护:手术结束后,患者应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
2.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合理选择镇痛药物进行疼痛管理,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术后恢复质量。
3. 并发症预防:麻醉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4. 麻醉记录和交接:麻醉医生应准确记录患者的麻醉过程和术后恢复情况,并与接班医生进行交接,确保患者的连续监护和安全。
结语: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疼痛和提供稳定的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该种麻醉方法对临床的运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与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9月份至2010年3月份收治的114例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针对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B、C三组分别含有患者38例,针对组别的不同,在施行麻醉时,选取不同的注药速度,A组患者的注药速度为10秒,另外两组分别为15秒与20秒。
观察不同组别的患者表现出的麻醉效果,观察患者的感觉与运动阻滞情况,以镇痛最高平面及其出现时间、镇痛平面T6的出现时间来表示,并检测最低血压值以及该值出现的时间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最低血压值上,三组患者无显著不同,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最低血压值出现的时间点上,A组与C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镇痛平面T6的出现时间以及最高平面的出现时间上,C组与A组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镇痛平面的出现时间上,B组与A组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时,保持10秒至20秒的注药速度,对患者的运动阻滞以及感觉阻滞的维持时间更长,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促进患者在正常麻醉的情况下,维持更加稳定的心血管状态,因而能够收到更佳的麻醉效果,同时也更为安全可靠,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注药速度;麻醉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55-02为观察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对该种麻醉方法的运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与科学依据,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腰硬联合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记版)腰硬联合麻醉是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其适应征同腰麻,禁忌证、穿刺时的体位、穿刺点的定位均同腰麻。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
2.禁忌证: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和不合作者应视为绝对禁忌症。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二麻醉前准备腰麻的术前准备务必同插管全麻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
1.适宜的术前用药;2.与插管全麻一样必须准备有效的、完备的气道管理用具;3.麻醉机功能正常,可随时进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4.吸引器正常可用。
三操作流程1.体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
2.穿刺点:同蛛网膜下腔阻滞。
3.皮肤消毒: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
4.穿刺方法:穿刺前应仔细检查联合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完整和匹配。
1)硬膜外穿刺同硬膜外穿刺操作;2)蛛网膜下腔穿刺:确认硬膜外穿刺针成功进入硬膜外腔后,用腰穿针从硬膜外穿刺针内进入,当针尖突破硬膜后有明显的阻力消失感,表示针入蛛网膜下腔,抽去针芯见清澈脑脊液流出,然后将配制好的局麻药液缓慢注入,注意事项同腰麻。
3)当腰麻注药成功后,退出腰穿针,再从硬膜外穿刺针内置入硬膜外导管,方法及注意事项同硬膜外穿刺操作。
四联合用药要点在麻醉开始的1~2小时内,腰麻的效果即可满足手术的要求,可不必使用硬膜外麻醉,手术开始前应认真检测麻醉平面,若腰麻平面不足时可追加硬外用药,以弥补腰麻作用不足,保证充分的麻醉平面。
或当腰麻作用快消退将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时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物,以发挥硬膜外麻醉的效应。
五监测麻醉期间应加强对患者意识、循环及呼吸的观察,手术结束后,麻醉平面应退至T6以下才能送回病房。
椎管内麻醉可选择初级或中级监测项目:1初级监测,7项以内:BP、EKG、HR、RR、SPO2,每小时出入量;2中级监测,13项以内:BP、EKG、HR、RR、SPO2、PETCO2、T、FiO2,每小时出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