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病例讨论(鉴别诊断思路)概述[文字可编辑]
- 格式:ppt
- 大小:12.08 MB
- 文档页数:34
全血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和细胞化学染色,骨髓活检,HGE染色及Gomori硬网蛋白纤维染色、铁染色后,用光镜进行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确定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
结果500 例患者通过综合分析可确定病因495 例,并发现前三位病因分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200 例(4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10 例(22%),急性白血病40例(8%)。
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首先确定是否为血液系统疾病所致,排除了血液系统本身的病因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造血系统疾病是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因,也不能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鉴别诊断;方法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在血液学检查时出现的一种共同表现,可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本文详细阐述了全血细胞减少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1 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1.1造血系统的难治性疾病1.1.1AA是由于骨髓增生不良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其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无脾肿大。
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空虚,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升高,有核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1.2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尤其是伴骨髓纤维化的MDS及其中的难治性贫血,外周血常显示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和畸形血小板。
骨髓增生多活跃,有两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中幼粒增多,核浆发育失衡,胞浆颗粒减少,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不少,淋巴细胞样小巨核多见。
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有核红糖元(PAS)阳性,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小巨核酶标阳性。
慎重诊断!17岁女孩血三系下降伴高热北京协和医院曹欣欣,陈嘉林等【病例资料】患者女,17岁。
因“发现血三系下降16个月,高热1月余”于2006年10月入院。
外院诊治患者于2005年6月无症状查血常规,白细胞2.82×109/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48×109/L,未予特殊诊治。
此后定期监测血常规,白细胞波动于(2.0~3.5)×109/L,血红蛋白70~100 g/L,血小板(40~90)×109/L。
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最高40 ℃,伴畏寒,无明显寒颤。
外院查血三系均下降,红细胞沉降率(ESR)135 mm/h,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抗体)阴性;腹部B超显示腹腔积液;胸部CT:双侧胸腔积液伴左肺不张;胸腔积液化验:黄色混浊,相对密度1.032,李凡他试验(-),白细胞348/μL,多核0.36、单核0.64,糖8.3 mmol/L、蛋白40.1g /L、腺苷脱氨酶(ADA)43.4 U/L、乳酸脱氢酶(LDH)290 U/L,未见瘤细胞。
骨髓穿刺:粒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Pelger畸形,余各阶段比例正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多核及花瓣核红细胞;红细胞胞体较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骨髓单个核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低下,铁染色(+)、外周铁(+),铁粒幼20/25。
外院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肺部感染”。
予以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治疗10 d,体温无变化,间断应用地塞米松5 mg 退热治疗,10 d前开始加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和链霉素四联抗结核治疗,体温较前升高,最高达41.2℃,3 d前自行停药后体温渐降至37.8℃。
患者无明显口眼干,牙齿片状脱落,否认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光过敏、雷诺现象和晨僵。
既往史18个月前出现左下肢可凹性水肿,晨轻暮重,剧烈活动后加重,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
全血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是血液病中较常见的实验室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贫血、出血及感染。
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见表1),及早明确病因是进行合理及时治疗的关键。
如能抓住各种疾病的本质,认真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再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鉴别不难。
现将六种常见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表1 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略)1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再障的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伴有相应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贫血、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及反复感染;②网织红细胞减少<1%,绝对值<5万/mm;③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④骨髓检查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须有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而骨髓非造血细胞成分增加,易见“非造血细胞团”;⑤骨髓活检示造血细胞减少;⑥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铁增高。
临床上能查出病因者称继发性再障.以区分于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再障。
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半数以上,而氯霉素为最常见,其次为保泰松。
据报道服用氯霉素再障的发生率要比未用此药高13倍,它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于用药后半月至1月出现症状,预后差,死亡率高。
近年来对于肝炎后再障的报道日益增多,它有两种临床类型:A型占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及青年比中年多见,多数病例在肝炎后10周内出现再障症状。
再障的发生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无关,肝炎程度一般比较轻.而一旦发生再障则病情重,预后不良。
B型占少数,常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一般肝炎后1~25年才发病,发病年龄较大(40.5岁),骨髓多呈再生低下,生存期比A型长,平均再障后存活2.4年,乙型肝炎抗原可阳性。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PNH):是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临床以发作性睡眠时加重的血红蛋白尿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其基本病变是获得性红细胞膜缺损。
1例艾沙康唑致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刘晓平1*,林小鲁1,李剑芳2 #(1.广州开发区医院药学部,广州 510730;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广州 510120)中图分类号 R969.3;R978.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7-0881-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7.20摘要目的正确识别和应对艾沙康唑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为该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严重感染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艾沙康唑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筛查患者住院期间所用药物,并结合药物的半衰期和相关文献,评估了该不良反应与艾沙康唑的关系及可能的发生机制。
结果与结论患者全血细胞减少与艾沙康唑的关系评估为“可能相关”。
使用艾沙康唑时应提高警惕,避免同时联用相同机制或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
如疗程大于2周或用药前血液系统异常或合并肝肾功能损害或需要联合使用相同机制的药物者,可考虑增加血常规监测频率。
关键词艾沙康唑;全血细胞减少;病例分析;药物不良反应Case analysis of a patient with isavuconazonium-caused pancytopeniaLIU Xiaoping1,LIN Xiaolu1,LI Jianfang2(1. Dept. of Pharmacy,Guangzhou Development District Hospital,Guangzhou 510730,China;2. Dept. of Pharmacy,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rrectly identify and deal with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s pancytopenia caused by isavuconazoniu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use of isavuconazonium. METHODS Clinical pharmacists analyzed a case of severe infection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who experienced pancytopenia after using isavuconazonium. Clinical pharmacists screened the drugs us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d isavuconazonium,as well a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based on the half-life of the drug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SULTS &CONCLU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cytopenia and isavuconazonium was assessed as “possibly related”. When using isavuconazonium,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voiding the combination of drugs with the same mechanism or potential interaction. For patients who have a course of treatment for more than 2weeks,have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or complicated with liver and renal insufficiency,or should use it combined with other drug with same mechanism,it may b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blood routine monitoring.KEYWORDS isavuconazonium; pancytopenia; case analysis; adverse drug reaction硫酸艾沙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艾沙康唑(一种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的水溶性前药,可被血浆中的酯酶(主要是丁基胆碱酯酶)快速水解成活性成分艾沙康唑和非活性裂解产物[1]。
・讲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余润泉 众所周知,全血细胞减少症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它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侧面的共同表现。
按病理生理的不同,全血细胞减少症可分为骨髓生成障碍(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及外周消耗过多两大类。
骨髓生成障碍可进一步分为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及克隆增殖性疾病,而后者又可分为良性克隆增殖及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病因分类:(1)骨髓生成障碍性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减低及骨髓无效造血)[1]:①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先天性、获得性(原发性、继发性[2])]、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巨幼细胞性贫血、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噬血细胞综合征(其中部分为克隆增殖性疾病);胸腺瘤[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节病、肉芽肿性疾病、脂质贮积病、重症缺铁、铜缺乏症[5]、高锌负荷[6]、神经性厌食(长期饥饿);②克隆增殖性疾病:良性克隆增殖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恶性克隆增殖性:急性白血病(A 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S)、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浸润、毛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实体瘤骨髓转移、骨髓坏死[7](其中大部分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实体瘤的骨髓转移引起,一部分为非克隆增殖性疾病,如严重感染、血红蛋白S病等)、低增生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8]。
(2)外周消耗过多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部分病例为骨髓生成障碍)[9]及其他自身免疫反应[包括Evans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 A)相关性血管炎[10]及骨髓移植后自身免疫反应[11]等];过敏反应、严重感染(相关性)、药物(相关性)(化学制剂、生物制剂)等;低温、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
从上述所列疾病虽然性质各不相同,但通过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外周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或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pancytopenia,PCP)是指多次外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其不是疾病的诊断,而是引起血液有形成分减少的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了解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对正确的诊断、治疗疾病和评估疾病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分为两大类:造血系统疾病及非造血系统疾病。
一、造血系统疾病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目前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常为造血系统疾病,且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最多见,尤其在青中年男性患者中更为明显。
其发病机制为各种因素,尤其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紊乱:如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倒置以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如干扰素-r、白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升高等,从而引起造血干细胞的减少和功能异常最终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三系细胞生成减少。
其临床特点是:骨髓增生低下,粒、红、巨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加,小粒空虚。
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升高,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阴性。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PIG-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糖磷脂酰肌醇锚磷脂合成障碍,使CD55和CD59等补体调节蛋白不能连接于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发生血管内溶血。
此病有时也表现为骨髓低增生, 临床上与AA 关系密切。
但PNH 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免疫表型分析有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表达阴性和血管内溶血的证据, 如: 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 间接胆红素升高, 尿含铁血黄素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