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昆虫与螨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30.76 MB
- 文档页数:101
昆虫和螨类的进化和生态学研究昆虫和螨类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陆地、淡水和海洋。
它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功能,例如授粉、食物链的底层等。
因此,人们对昆虫和螨类的生态学和进化学研究非常感兴趣。
昆虫和螨类的进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亿年前的石炭纪。
它们的成功演化与它们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在进化过程中,昆虫和螨类不断适应着各种环境条件,并发展出各种适应性特征。
例如,某些昆虫和螨类养育他们的后代,或者生长出特殊的结构以保护或攻击敌人和猎物。
昆虫和螨类的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在它们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方面。
昆虫和螨类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授粉植物的关键群体。
大约80%的植物均需要昆虫或螨类进行授粉才能繁殖。
其次,昆虫和螨类是食物链的基础。
它们是许多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例如蜘蛛、鸟类和食肉动物。
此外,昆虫和螨类也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循环有着重要贡献,它们分解有机物质并促进植物生长。
另外,昆虫和螨类还能够传播疾病,例如蚊子传播的疟疾和黄热病等。
昆虫和螨类的进化也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密切相关。
例如,在进化过程中,一些昆虫和螨类形成了跨种群、物种间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化合物包括食物链、同 species competition 和 mutualism 等。
相互作用的力量和类型对物种的分化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都有影响。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昆虫和螨类可以编码化合物来防御天敌和敌人。
化合物的形成和抵御力量的差异不仅源于遗传变异,还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用性有关。
昆虫和螨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昆虫的花粉结构和嗅觉机制可以适应不同植物的花朵。
昆虫的飞行机制和生活习性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同样,螨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适应了许多不同的栖息地。
例如,水生螨类可以在水下呼吸和移动,而土螨类可以在干旱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
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
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
以蔷薇白轮盾蚧例,其分类地位如下: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同翅目亚目胸喙亚目总科蚧总科科盾蚧科属白轮盾蚧属种蔷薇白轮盾蚧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
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
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
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组制作●叶螨类: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俗称红蜘蛛。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三种叶螨常混合发生。
侧多食跗线螨: 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又名茶黄螨,俗称白蜘蛛。
为害作物主要有青椒、茄子、番茄、豇豆、菜豆、丝瓜、黄瓜、苦瓜、马铃薯、枸杞等。
Tetranychus cinnarinus Carmine spider mite雌成虫雄成虫雌成虫卵朱砂叶螨雌虫和卵雄成虫卵雌成虫截形叶螨二斑叶螨雌成虫雄成虫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Yellow tea mite侧多食跗线螨若螨成螨世界性分布。
国内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浙江、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
●叶螨类叶螨的成螨、幼螨、若螨群聚在植物叶片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受害。
当寄主的叶片变老、枯死后,叶螨向新叶转移,继续为害新叶。
常引起叶片背面出现褪绿斑点、黄白小点,呈网状斑纹,严重时,斑点变大,叶渐渐变黄,脱落;叶螨为害常引起植株的早衰,使产量大减。
果实受害时,与叶面受害症状相同。
朱砂叶螨为害辣椒叶片朱砂叶螨群聚在叶端为害雌成螨朱砂叶螨为害节瓜叶片●茶黄螨:以成螨和幼螨刺吸为害,只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芽、茎、花、果等。
为害叶片时,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色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叶片边缘下垂卷曲。
为害茎时,嫩茎嫩枝变成黄褐色,扭曲畸形,严重者植株顶部干枯。
为害花和蕾时,受害后不能开花、座果。
为害果实时,果柄、果皮变成黄褐色,丧失光泽,皮增厚,最后导致裂果,味苦而不能食用。
侧多食跗线螨为害辣椒叶,叶片边缘下垂卷曲侧多食跗线螨为害辣椒生长点,受害后不能开花、座果侧多食跗线螨为害番茄生长点侧多食跗线螨为害茄子,造成裂果完成一代所需时间朱砂叶螨温度20 0C28 0C35 0C最适温度最适湿度历期(天)15-206-75-829-310C35-50%茶黄螨温度0C20 0C25 0C30 0C最适温度最适湿度历期(天)126416-230C80-90●发生高峰及世代数↓叶螨类:6-9月,10-20代。
昆虫重要目分类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通称蓟马。
◆形态: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为1-2mm 。
口器锉吸式。
触角丝状。
复眼发达,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无翅型缺单眼。
跗节1-2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端泡。
翅通常2对,前、后翅均狭长,边缘密生缨状毛;翅脉退化;静止时翅平放于体背。
腹部通常10节。
无尾须。
具产卵器。
■生物学: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为主,也有孤雌生殖。
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如烟蓟马。
也有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如塔六点蓟马。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通称蝽或蝽象。
◆形态:体小至中型,略扁。
刺吸式口器,喙从头的前方生出。
触角3~5节。
复眼显著。
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多数具2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常具翅脉。
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叠。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生物学:渐变态。
该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蔬菜、等,刺吸茎叶的汁液,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可捕食害虫。
1网蝽科(Tingidae )=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 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昆虫世界引言: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神秘无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珍贵的昆虫,它们象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奥秘无穷。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任务:你的任务是进行一次昆虫世界的探索,了解昆虫的种类、繁殖以及生活习性,全班同学每4人分成一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完成以下任务:A、研究昆虫的种类。
B、研究昆虫的繁殖。
C、研究昆虫的语言。
D、研究昆虫的习性。
每个小组在完成以上研究后,把你们这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写成一份书面报告。
过程:1、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即每人必须探究的领域。
2、各小组成员根据以上分工完成各自任务。
3、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完成书面报告。
第一课什么是害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陈述: “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昆虫为害, 榆树上有650种害虫, 栎树上有1400种害虫……。
”把植食性昆虫列为害虫, 从生态学、经济学上来说均是不科学的。
农作物、植食者、肉食者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植食者取食农作物, 由于其数量多少不一, 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同时, 农作物对植食者取食的反应也不同。
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 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为害。
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 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 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
相反, 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 为天敌提供了食料, 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 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 应把这样的“害虫”当作益虫看待。
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 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 从而对植物有利。
当一种昆虫对人类本身或他们的作物和牲畜有害时, 就被认为是害虫。
即使是害虫,也不一定要采取防治措施,特别当防治成本大于危害的损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