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5
【沉积相精】岩相古地理整理过的很全的考试内容旗开得胜1原生沉积构造:沉积物沉积时、沉积后不久、固结前形成的构造。
能反映沉积时的沉积介质类型和能量条件。
是判别沉积相(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次生沉积构造: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生成的沉积构造,它反映成岩环境。
流动构造:是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流动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构造。
流动构造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沉积构造。
层面构造:在沉积岩的顶面或底面上形成的构造。
如: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
层理构造:垂直于层面方向,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粒度等显示出来的纹理特征。
1. 平行层理: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2. 递变层理:也称粒序层理,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
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其底部与下伏岩层总是突变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大,一般为几厘米-几十厘米。
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亦可见零星分布。
4. 沉积盆地分析:将沉积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如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如钻孔、露头观察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5. 无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沙坝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
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分的流通和循环,海水的盐度正常。
这里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
这类海岸又称作广海型海岸或大陆海岸 2. 瓦尔特相律:瓦尔特相律的基本含意是: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出现的次序,与它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顺序是一致的。
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2、相序:指一种相过渡到另一种相的一系列像的关系或相的组合。
3、瓦尔特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或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4、沉积模式:一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描述了再现的沉积作用的面貌,是对沉积特征的一种全面概括。
5、三角洲:指在河流与海洋的汇合地区,在河流作用与海洋(或湖泊)作用共同影响和相互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堆积体系,在平面上呈三角形状。
6、重力流: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常被称为沉积物重力流,也称块体流。
7、碳酸盐台地: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原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
现指所有碳酸盐沉积环境(不考虑地形是否平坦)。
包括潮坪、生物礁、浅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等8、碳酸盐缓坡:从岸线向盆内具有缓慢倾斜的斜坡(通常坡度不足1°),与较深水的低能环境无明显的坡折(有时有),波浪搅动带或最高能量带位于近岸处。
二、填空1、主要层理和层面构造: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层面: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2、沉积相分类:大陆相,过渡相,海洋相3、相标志:沉积学标志,古生物谷生态标志,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学标志。
4、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泥石流沉积物(泥流、泥石流),水携沉积物(河道沉积物、漫流沉积物、筛积物)。
5、冲积扇分类:旱地扇,湿地扇。
6、冲积扇亚相:扇根,扇中,扇端。
7、河型分类:平直河、蛇曲河、辫状河、网状河。
8、曲流河亚相分类: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滩亚相,牛轭湖亚相。
9、湖泊分类:按盐度分:淡水湖、咸水湖(淡水湖(含盐度<0.1%);微咸水湖(含盐度0.1~1.0%);咸水湖(含盐度1.0~3.5%) 盐湖(含盐度>3.5))。
第三节常见沉积相、岩相古地理及岩相古地理图一、大陆环境沉积1、山麓及山间盆地沉积类型特征:形成于山间和山前地带。
地势起伏悬殊,高差和坡度大,以快速堆积为特征。
如:洪积扇或冲积扇堆积,以粗砾为主,多呈棱角状,分选和磨圆极差,砾径大小混杂2、河流相分为河床、堤岸、河漫及牛轭湖亚相。
1)河床:可分为河床滞留、心滩或边滩微相。
河床滞留——砾石沉积,与下伏岩层呈冲刷侵蚀接触心滩——辫状河沉积,可见砾石;边滩——曲流河沉积,环流侧向加积。
2)堤岸亚相:主要细砂、粉砂和泥互层3)河漫:垂向加积。
发育层面构造和水平层理。
河漫滩(发育粉砂岩、泥岩)河漫湖(发育泥岩)河漫沼泽(泥炭沉积发育)4)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留下废弃河道,发育粉砂和富含有机质粘土沉积,有化石河流沉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河床沉积(下);河漫滩沉积(上)。
呈现间断正韵律,韵律底部常有冲刷面。
3、湖泊相湖水深度分为:滨湖、浅湖和深湖。
特点:水体封闭,沉沉积相分布基本上呈环带状分布。
3、沼泽相:发育在潮湿区,水体滞留。
低能环境,暗色泥岩为主,夹煤层或煤线。
4、冰川沉积:寒冷地区,冰碛物多为棱角状,混杂堆积,砾石表面具擦痕。
二、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以三角洲环境为典型代表。
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
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陆生生物化石丰富;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3)、前三角洲(底积层):海(湖)生生物化石增多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反旋回序列反旋回序列: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是三角洲沉积的一个主要识别标志。
(三)海洋环境沉积分为滨海(潮汐带)、浅海(陆棚或陆架)、半深海(大陆斜坡)、深海(大洋盆地)1、滨海沉积相类型:也称滨岸沉积环境。
受潮汐和海浪的影响最为强烈a有障壁的海岸:潮坪环境(有沉积作用),无沉积作用的称为潮浦。
以潮汐作用为主。
潮坪可划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亚浅海),0—50m 三个带。
辽河群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基本特征辽东裂谷长约830千米,宽约60-170千米。
辽东裂谷沉积时期,据前期研究,岩相-古地理特征总结如下:辽东裂谷据北北东-北东向主干边界基底同生断裂和北东向、北西向的次级同生断裂,将辽东裂谷分成七个构造单元:1、北部边缘隆起;2、大石桥-草河口断坳;3、虎皮峪(周家)-宽甸断隆;4、盖县-岫岩断坳;5、盖县-旅顺隆起(庄河隆起);6、丹东-长海断坳;7、南部边缘隆起。
现主要介绍大石桥-草河口断坳中辽河群岩相-古地理。
一、里尔峪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据前人研究,里尔峪期岩相-古地理沉积环境,以裂谷轴为界,即以现在地理范围西自大石桥-析木域-草河口-桓仁一线,它相当于裂谷轴位置。
以它为界将裂谷分成轴南侧和轴北侧两个相区。
南区的里尔峪期沉积,西起营口,经岫岩、凤城,东至宽甸,长约300千米,宽约几十千米的东西狭长地带。
是辽东裂谷早期强烈下陷时期沉积的优地槽沉积环境。
该地带内,未见浪子山组地层出露,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从里尔峪期开始,盆地的中央凹陷区向南迁移,里尔峪组的沉积掩盖了它;二是其原浪子山组被造山早期的席状花岗岩所占据。
里尔峪组岩性以浅粒岩、钠长浅粒岩、电气石变粒岩以及条痕状混合岩为主,恢复原岩相当于火山喷发岩。
下部发育有条痕状混合岩,这种混合岩一般出露于穹窿状褶皱的核部,既有一定的层位,也具有切层的特点,推测与次火山岩的地质特征极为相似。
条痕状混合岩与各种变粒岩、浅粒岩、电气石变粒岩及镁质大理岩,构成了独突的含硼建造。
它在时空关系上和演化特征上与硼矿、硼镁铁矿具有特定的成因联系。
岫岩-凤城通远堡一带,里尔峪组可分三个岩段:下部为钠长浅粒岩、电气石变粒岩、黄铁浅粒岩、磁铁钠长浅粒岩、黑云变粒岩;中部为含榴黑云变粒岩、矽线二云变粒岩、二长变粒岩及浅粒岩;上部为黑云变粒岩、黑云二长变粒岩、浅粒岩、电气(钠长)浅粒岩夹矽线黑云变粒岩,顶部为复杂的钙硅酸岩。
通远堡以东的宽甸地区,岫岩以西的营口地区,里尔峪组三分性不明显。
岩相古地理——考研资料吐⾎总结(成都理⼯⼤学)绪论1、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块地球表⾯,即沉积环境本质上是⼀个地貌上的概念。
2、沉积相:⼀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物特征的有规律综合,因此,相就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
3、沉积模式:古代沉积作⽤⾯貌的再现,并加以典型化和模式化,即称为沉积模式。
第⼀单元判别环境的标志1、层流(laminar flow)—⼀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2、紊流(turbulent flow)—⼀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和流动⽅向随时间⽽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3、雷诺数:克劳福德数(Fr)表⽰惯性⼒与重⼒间⽐率的⽆量纲数。
4、巴格诺尔德效应:沿斜坡运动的颗粒要彼此碰撞,因此发⽣向上的位移、跳跃或跳离,要离开斜坡,这种动⼒扩容现象称为巴格诺尔德效应。
5、碎屑流或泥⽯流:是⼀种砾、砂、泥和⽔相混合的⾼密度流体,泥和⽔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颗粒流:是⼀种由⽆凝聚⼒颗粒(主要是砂、砾)所组成的重⼒流。
液化沉积物流:当沉积物快速堆积时,产⽣超孔隙压⼒,使流体向上流动能以⽀持颗粒呈悬浮状,沉积物强度就减弱到零,即沉积物发⽣“液化”。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作⽤下发⽣流动。
6、作为环境标志的物质组分:⼀、微量元素。
取决于下述⼀些列的因素:原⽣因素和陆源区性质(母岩陈分)、古⽓候特点、沉积环境、沉积岩的成分、⽣物作⽤以及成岩及后⽣因素等。
⼆、同位素三、矿物组分○1、岩屑粗⼤的岩屑还可判断古陆上微地貌或盆地的微地貌○2、⽯英⽕成岩中⽯英具针状包裹体。
云母⽚岩中的⽯英⼀般具有等轴状⾃形的矿物包裹体。
⽯英中的微量元素性质可作为陆源区的标志。
⽯英钟的微量元素可作为陆源区的标志。
○3、长⽯:长⽯易风化、分解,故作为砂岩成分成熟度的标志。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沉积相是指岩石中所包含的沉积物的特征和组合,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状、颜色、细粒物质含量等。
通过对不同沉积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岩石是在哪种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比如河道、湖泊、波浪影响的海岸线等。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沉积学观测、沉积物分析以及实验室研究等。
岩相是指沉积岩中的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包括岩石的种类、颗粒结构、颗粒间的结合方式等。
通过对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岩石的成因以及古地理环境的一些特征。
比如在岩相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化石、矿物或者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判断古地理环境的类型和特征。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地球历史上不同地区古地理环境的细节信息。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进行沉积相与岩相研究,可以了解到地球环境的演化历程,包括地质过程、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等。
这些信息对于解读地球历史,理解地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地层剖面观察、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其中,地层剖面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地层不同层位的沉积相与岩相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地表环境的差异。
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主要用于获取具体的沉积物样品,并通过对样品的颗粒分析、岩石成分分析以及化学分析等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模拟地质过程和沉积过程,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总之,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分支,通过对岩石的沉积相和岩相特征进行研究,可以还原地球历史上不同地区古地理环境的细节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历程、地球表层的变化以及预测未来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应用。
岩相古地理复习要点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地球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面。
相序定律:只有在横向上或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相模式的作用: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4.对于所代表的环境或系统的水力学解释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
冲积扇:洪流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山前或山口由于沟谷坡度减小而停积下来形成的扇状对集体,称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冲积扇形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作用冲积扇分类:根据提后条件不同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
干旱型:(河流性质)间歇性河流;(扇体特征)岩性粗,厚度大,面积小;(坡度)陡坡;(河床分布格局)变化频繁;(沉积物分布)扇根-扇缘渐细;(垂向层序)向上变粗。
湿润型:(河流性质)常年河流;(扇体特征)岩性较细,厚度较薄,面积大;(坡度)缓坡;(河床分布格局)定向迁移;(沉积物分布)渐细,河槽有砾石;(垂向层序)向上变细。
冲积扇识别标志:1.岩性:红色,粒粗,混杂,杂基多,盐类矿物;2.结构:砾石多,成熟度低,结构混杂,分选差3.生物化石:极少4.沉积构造:层理不发育,多块状和冲刷构造5.垂向序列:正、反旋回。
河流按分叉指数与弯曲度分类:顺直河、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边滩:曲流河中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二元结构:下部河道内滞留和侧向加积粗粒部分与上部河流漫出河道悬浮垂向加积的细粒部分一起构成下粗上细,丹成因不同的沉积。
心滩:在辫状河河道中,沿主流线两侧形成两个螺旋式前进的对流环流,这种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前进的横向环形水流。
表流为发散水流,由中部两岸流动,并冲刷侵蚀两岸,底流由两岸向河流中心辐聚,并携带沉积物在河床中部堆积下来形成心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