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53
中医正骨2009年11月第21卷第11期(总839)・19・・综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王昌兴,王维佳,陈龙,林向叶(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05)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综述文献临床上将由于骨强度下降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而导致的骨折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生于股骨转子间、股骨颈、胸腰椎和桡骨远端等部位。
临床资料表明骨质疏松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早期表现为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消失。
使剩余骨小梁负荷加大发生微骨折,进一步发展为骨皮质内表面1/3逐渐转变成类似于松质骨结构,造成骨强度下降,此时受到轻微的外力或自身的重力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现将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中医“骨痹”“骨痿”“骨枯”“骨极”等病症的范畴。
《黄帝内经》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医学精义》提出:“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所以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与肝脾肾亏虚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肾虚为本的肝脾肾多脏腑、风寒湿虚瘀多病因共同导致的疾病,治疗上也多从这几个方面人手。
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手法整复、中药、针灸等为主。
1.1手法整复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术中复位及固定比较困难,内固定物植入后易松动,高龄患者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与之相比,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牵引等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经济,有效,副作用少。
但非手术治疗若不能早期功能锻炼,则会加剧骨量丢失。
1.2中药治疗在骨折端局部手法整复或手术复位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2.1单味中药近年来有关单味中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及骨代谢方面影响的研究颇多。
卿茂盛等…报道续断能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骨痂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促骨折愈合的通讯作者:王昌兴作用。
林举择等¨o研究结果表明补骨脂注射液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
很抱歉,目前2022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我还没有获取到。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治疗是通过药物来增加骨密度和减少骨质疏松的进展。
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及其衍生物等。
2. 骨密度监测:通过骨密度监测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骨密度测量、骨超声等。
3. 营养干预:适当的饮食和营养干预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也是很重要的,确保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
4. 运动和物理治疗:适量的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可以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减少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风险。
5. 骨折的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使用支撑性装置或进行康复治疗。
以上是一般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诊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获取最新的诊疗指南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
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8大难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原则和一般骨折一样也是复位,固定(强烈推荐使用高分子绷带夹板),功能锻炼,多疗程抗骨质疏松治疗。
其特点和治疗的8大难点为:①加重原有骨质疏松。
罹患骨折卧床后会发生快速骨质丢失,将加重原有骨质疏松;②骨折粉碎。
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③内固定治疗失败率高。
高龄老人因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④康复过程漫长。
老年人身体储备力低,康复能力下降,常伴有智力障碍,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功能锻炼,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所以建议老人骨折后使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进行固定。
⑤并发症多。
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往往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心肺和脑血管意外,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⑥致残率高。
骨折后即使治疗结果满意,也难以恢复至伤前的机能状态,如髋部骨折后仅一半左右的病例能恢复到骨折以前的功能状态;⑦致死率较高。
由于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如髋部骨折后,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有时成为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⑧患方期望值较高。
容易出现医患纠纷,需要医患双方之间充分沟通。
措施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它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不同之处,酌情采取以下6种应对措施:①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的螺钉、膨胀型髓内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器械等;②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③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④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⑤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⑥视骨折的牢固程度,酌情选用外固定。
外固定应采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安全可靠,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对骨折临近关节的固定。
70及术中注意事项张关平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低能量暴力所致骨折,继发于骨质疏松症。
由于我国人口构成处于老龄化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逐渐上升,而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老年数量比重较大。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年龄通常较大,因此合并内科疾病较多,手术治疗风险较高,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较多。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处理原则与治疗原则与常见骨折具有一定差异,需要谨慎处理。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诊疗难点与治疗原则(一)临床诊疗难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主要诊疗难点有:①患者多为老年人,同时由于年龄较大,多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②患者多为粉碎性骨折,采取内固定治疗方案稳定性较差,由于患者骨质疏松导致内置固定物较易脱落,由于老年患者骨吸收量上升,因此植骨治疗将会导致所植骨块被吸收。
③由于老年患者骨形成速率较为缓慢,因此术后患者极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情况,患者还有可能骨折久不愈合。
④患者术后卧床制动期会有骨量快速丢失现象,患者发生再次骨折风险较高。
⑤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⑥患者术后再次发生骨折风险较高,以髋骨骨折患者为例,一年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高达20.9%。
(二)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系统功能锻炼与抗骨质疏松治疗。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需要对其身体器官、治疗风险和预后加以系统评估,了解手术可行性。
患者围手术期必须要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使用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以及运动疗法。
处于绝经期的女性处于骨质吸收高时期,因此需要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进行治疗。
根据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特点,可配合使用骨形成抑制剂促使患者骨量形成,改善患者骨微结构,用以降低患者术后二次骨折风险。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注意事项(一)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经过系统分析后做出临床诊断。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是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领域的权威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该指南于2024年发布,其中包含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面内容。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身高减少、背痛、体位性脊柱变形等。
而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骨密度检测(如DEXA)和骨折类型(如脊椎骨折)来确定。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目标是减轻疼痛、修复骨折、预防再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体位矫正、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骨形态发生蛋白类药物等。
其中,对于高危骨折患者,强烈推荐使用抗骨吸收剂。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非药物预防主要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营养、戒烟限酒等。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剂等。
根据指南,对于50岁以上有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女性和男性,强烈推荐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中的特殊人群: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即妊娠期、青少年、高龄等人群给出了特殊的诊疗建议。
对于妊娠期妇女,根据指南,应合理控制钙的补充,并且避免长期补充维生素D。
对于青少年,应重视骨密度的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高龄人群,应该进行个性化的骨折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2024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面介绍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于临床医生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水平,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到骨质疏松大家并不陌生,部分人会误认为骨质疏松那就是单纯缺钙,自己买点钙片服用就能预防或者病情得到缓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属于代谢性骨病,例如骨量减少,丢失、降低、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骨脆性增高,很容易发生骨折情况。
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根据不完全统计,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达35%左右。
此外,女性绝经后的1-3年内,由于激素水平极速下滑,大大降低雌激素对骨组织的保护作用,我们患骨质疏松症的机率较大。
当骨质疏松时轻轻一损、一碰就会出现严重骨折,这时大家就会想,雨天及外出易摔倒,那我就少出门,尽量不在你说天气不好我不出门,我等天气好在出门,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但是事情总有万一,要是在雨天出门,这样就可能减少受伤骨折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因为重度骨质疏松时即使不摔倒,轻轻打个喷嚏、弯腰拾个纸屑,也有可能发生胸腰椎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
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预防骨质疏松。
那发生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怎么治疗呢?我会在这里举例说明。
※非手术治疗若是发生摔倒情况,不要认为我就摔一下不要紧,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立即到院检查,听从医生建议,接受医生检查,若患者身体未发生明显的移位,则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案,例如支具固定、骨创伤处理、多注意休息等,部分人在休息几天后病情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对于部分疼痛难忍的患者,遵医嘱可以服用消炎药、止痛片,从而进一步缓解疼痛感。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如骨头脱位、粉碎性骨折、骨头移位比较严重,另外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有无其它疾病等,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为其治疗,术后家属也要加强对患者的贴心护理,患者在术后因长期卧床不起,会发生肌肉萎缩、褥疮等并发症,家属一定要细心照顾。
※骨折部位不同,治疗也有差异,我举三个例子,分别加以说明。
1、胸腰椎患者被医生诊断是胸腰椎骨折,这时也不要慌张,听从医生制定的方案。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手术方案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特别是在老年人中
更为常见。
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变脆,即使是轻微的压力也可能
导致椎体骨折。
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因此,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治疗通常是针对严重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方式。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椎体,减轻疼痛,恢复患者的活动功能。
以
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方案:
1. 椎体成形术,这种手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其他填充
物来加固椎体,从而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
这有助于减轻疼痛
并预防进一步的塌陷。
2. 椎体内固定术,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使用金属螺钉、钢板或
其他植入物来固定椎体,以稳定骨折部位。
这有助于加强椎体的稳
定性和支撑力。
3. 椎体置换术,在严重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情况下,可能需要
进行椎体置换手术,即将受损的椎体移除并替换成人工椎体或其他
植入物。
无论采取哪种手术方案,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密度、骨折类型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手术治疗通常需要与康复计划结合,
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
总的来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手术方案的选择应该是个性化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减轻疼痛,恢复活动功能,提高生活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