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界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几种观点
- 格式:pdf
- 大小:626.97 KB
- 文档页数:7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姚雷(软件学院,71108314)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正文: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
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
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工业革命的探讨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一百多年来,尽管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
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对于“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也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答案。
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环境杨杰(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博士)【内容提要】由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学说在研究着眼点上的错位,研究角度上的偏见和研究方法上的唯心主义,虽已确认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模式,但仍不能对“为何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和“谁是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等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文“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发现:1.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以及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决非像西方各类精英所言的只是“消极的、沉默的、潜意识的”部件;2.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较一些欧洲大陆国家更早地启动“农业革命”,奠定“现代化的基石”,并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促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环境”的形成。
西方的英国工业革命起源学说有两大“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二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人的创造,认为只有那些所谓的“天才人物”才能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这种史学观点的指导下,就不可能真正解释工业革命的起源。
我们倡导“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并由此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英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以及无产阶级起了什么作用?在朗克学派的精英史学价值中劳动民众毫无地位可言;在年鉴学派的多元史观中他们被看作是“消极的、沉默的、潜意识的”组织部件;在当今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化研究中,也只是把劳动人民的活动和经历描述为“适应或未能适应现代化”的过程。
由于西方各种史学观在研究着眼点上的错位,研究角度上的偏见和研究方法上的唯心主义,时至今日,人们虽已公认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模式,但仍不能对“为何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这一问题达到某种共识。
英国工业革命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
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
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
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
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
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
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
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
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
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过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一切特征都具有典型意义。
人们常常根据英国的情况给工业革命下定义,特别是把机器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产生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从整体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也是在英国独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始自18世纪下半叶,结束于19世纪中叶。
当然,许多教科书在这个标题下还叙述了法、德、美、俄等国的“工业革命”,其实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才具有基础的意义,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都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影响在国外的扩散。
换言之,作为现代文明基本原则之一的“工业化”,主要就是由英国的工业革命孕育和产生出来的。
第一节工业革命的准备14—15世纪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会成为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
16—18世纪英国逐渐在西欧国家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
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
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制度。
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需求大爆炸,使整个大不列颠——从商人到手工业者,再到农民——都为对外贸易和商品生产而运转起来:尤其是与外贸有关的工场手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分料到户制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成为工场手工业新的组织形式;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银行、交易所等,近代金融制度等。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贸易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拥有商业资本的商人享有对许多领域进行投资的选择权,商人成为关键人物,相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学说和政策。
重商主义使英国社会生活出现商业化趋势,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沉寂。
英国历史中的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一场以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对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经济、社会到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英国历史中的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1 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主要依靠手工业进行生产。
但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机械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取代,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机器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商品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从而推动了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
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为英国带来了繁荣,使得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1.2 市场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商品的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成为了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国际贸易迅速增加。
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和贸易活动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二、社会影响2.1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
新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和工业的产出,确保了人们的生计,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城市变得繁荣起来,人口和财富都集中在城市中心,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2.2 社会阶级分化和劳动条件恶劣虽然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劳动条件的恶劣。
工业革命使得一部分资本家和商人获利巨大,但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却恶化了。
工人们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廉的工资和恶劣的劳动环境。
这种社会阶级分化和劳动条件的恶劣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工人运动。
三、技术影响3.1 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蒸汽机的应用使得工厂可以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轮船的出现使得远洋航行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单元第5课一、素养达标1.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这表明当时英国( B )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B.工厂制度已确立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D.城市化进程加快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当时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属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不能说明轻工业生产最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工业革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D项。
2.(2022·肇庆)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用“敲门人”来叫醒自己。
“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B )A.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B.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D.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和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准时准点成为生活的准则,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钟表就已发明,且钟表的发明与生活节奏加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个英格兰社会的时间观念加强,没有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的信息,排除C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未能全面体现工业革命对产业工人的影响,排除D项。
3.(2022·黄岛)1802年,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18岁以下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做夜工。
”据此可知,英国意在( A )A.保护青少年的健康B.提高国民文化素养C.培养新式经济人才D.建立现代工厂制度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了学徒工的最低年龄和每天最多工作时长,旨在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没有体现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培养新式经济人才,排除B、C两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与建立现代工厂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研究综述姓名:许斌学号:120612116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这场革命首先在英国发起,对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和影响。
关于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史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也给出了不同的研究见解。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社会影响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
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长生了巨大变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了这次革命的影响。
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受到了工业革命最为显著地影响。
那么这场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呢?下面,就近年来一些人对工业革命对英国某些方面影响的研究做一些简单的概述。
一.社会阶级的分化孙炳辉认为: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完全胜利.工业革命确保了资本丰义大工业对自然经济农业、近代城市对中世纪乡村的胜利也使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
工业革命变革生产工具,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关系,破除了陈腐观念习俗,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
①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性后果就是一种永久性工资赚取者的出现,那也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谓的普罗阶级(Pr01etariat)——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产生了工厂,工厂是为了利润而生产的,为了增加生产以压倒敌人,工人的生活也就绝对无法改善。
眼看着他人的养尊处优,劳动者的不满情绪和阶级仇恨油然而生。
所以当工业化推广了以后,在所有的工业国家中,都产生了一个不满的阶级,这个阶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日益反感,因为工业劳动者在这种制度中根本没有地位。
②这些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生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资产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阶层,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压榨。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史学界主要有以下六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故乡,是因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前提。
在政治方面。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击和削弱了大封建主的势力,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君主立宪政体、两党制和内阁制,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商业、航运和工业发展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经济方面。
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把圈地运动、国债和税收制度、殖民掠夺及奴隶贸易等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累资本、形成雇佣劳动大军、开辟国内外市场和提供工业原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在技术方面。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比较发达,分工较细,手工业工人技术水平比较高。
同时,在自然科学方面,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又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
波义耳用试验证明了气压升降原理,确立了气体定律,等等。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王荣堂:《世界近代史》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杨云、刘书林《近代世界重大理论问题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伊敏、张兹署:《中外历史新编——世界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二种观点从市场贸易、文化条件、政府措施以及精神因素等方面,阐释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第一,国外市场贸易对英国的技术和工业大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非奢侈品手工技术和市场竞争能力是英国工业化的主要前提。
第二,英国的知识和文化条件比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优越。
第三,政府重视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是这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要保证。
这些措施主要有:颁布专利法、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禁止工具、机器图纸和机器出口等。
第四,精神因素是英国这次革命的极重要条件。
这种精神因素主要是指17、18世纪英国中下层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作坊主的清教徒式的刻苦奋斗和创业精神。
单元综合提升主题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思想、世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影响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生产与资本相对集中的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两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世界历史的进程。
1.从政治角度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2.从思想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3.从世界政治格局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等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
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目录第三部分理性的时代普鲁士王位的哲人到美洲去!自由、平等、博爱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工业革命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美洲属于美洲人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根据材料中的“理性的时代”“自由、平等、博爱”可以得出历史发展趋势: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阐释:根据题干要求“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行阐述。
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其影响作者:贾迎亮一、工业革命的概念关于工业革命的概念1788年阿瑟·杨把当时技术上的重大变革称为“革命”。
法国人布朗基1837年称,由于这场革命,英国的工业条件发生了比有社会以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为深刻的变化。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一词最早是由布朗基提出来的。
恩格斯第一次给工业革命一词规定了科学涵义,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首先使用了“产业革命”一词,恩格斯认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此后,汤因比、曼图等历史学家对其各个侧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英国史学界,也有一些学者对工业革命一词的适用性提出了怀疑。
比尔斯说,“工业革命”一词常常令人困窘,因为被称为革命的经济变化是渐进的,你不可能找到这个变化的开始和结尾。
新的经济思想、修改了的经济政策、调整了的经济关系等等都是逐渐形成的。
G·昂文实际上否定了工业革命。
他说:“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场革命持续了二百年,而且在这以前还准备了二百年。
”因此,他对“工业革命”一词的意义表示怀疑。
艾什顿也认为“工业革命”一词不妥切,革命意味着变化的突然性,可是突然性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点。
但艾什顿在自己的书中还是采用了这个名词。
他认为,“工业革命”一词已被历史学家们广泛采用,并扎根于群众语言中,取代这个词未免太学究气。
批评“工业革命”一词的科学性的人,都把工业革命的含义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是渐进的,因而不能称为革命。
在英国史学中,工业革命实际上还役有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科学的定义。
哈特韦尔认为:“工业革命是发生在1750年和1850年这一个世纪的作为工业化结果的经济增长。
”罗斯托认为它是转向经济持续发展的飞跃。
也有一些作者指出了经济和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里夫指出,工业革命除了导致近代工厂生产制度以外,还包括社会观和结构的变化,文化格调和政治生活的变化。
学术观点:英国工业革命研究概述我国史学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但成果并不多(颇有影响的是林举岱先生),且观点受苏联影响较大;而进入80年代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步。
关于“工业革命”的含义,我国史学界在本质上都没有分歧,即包含两方面根本性变革:一是生产技术上的,二是社会关系上的。
而且,都把“工业革命”同“技术革命”区分了开来。
许永璋更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在政治革命夺取了政权之后,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关于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大概有两类,一类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如王民国认为:一是拥有为发展所需要的大批廉价劳动力,一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巨额资金。
另一类则顾及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刘淑敏在《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列出三个条件:一是英国最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英国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三是英国制定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法律制度。
许永璋则在《世界近代工业革命》一书中列出了六个条件,经过归纳,除去刘文所列三条外,还有“手工工场高度发展”和“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经济学说的影响”。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各家必谈的有以下三点:一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二是以机器的发明→应用→制造(机器制造机器)为中心线索,三是以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也吸收了前人和外国的先进技术。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众说纷纭。
有的说始于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有的说始于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还有的说开始于瓦特1765年改良蒸汽机……许永璋先生认为工业革命史不同于社会政治史,不可能有一个重大事件作为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英国大机器生产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那么我们就应笼统地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而说到工业革命的结束,则应以大机器在整个工业中取得优势、工厂制度确立为标志,那么英国工业革命大致结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工业革命概念的不同定义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传统手工业到机械化大规模工厂制造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这一时期,农业革命的推动、商业革命的崛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交织,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关于工业革命的定义有很多不同观点,以下将结合各种观点来讨论。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工业的崛起为核心的一场变革。
在此种观点中,工业革命被视作是机械化生产的突出标志。
这种定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变革,尤其是蒸汽机、纺织机械、铁路等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使商品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可以被理解为某些关键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从而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另一种观点则更加注重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这种定义下,工业革命被视为一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革命。
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出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劳动专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此外,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对立与斗争,加深了阶级矛盾。
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结构、技术和社会制度的革命。
在这个视角下,工业革命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以机器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的推动所导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革命是整个社会的变革过程,涉及到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体系等多个方面。
工业革命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以及全社会对新观念的接受和适应。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工业革命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也可以被看作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革命,更可以被看作是经济结构、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