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的实验范式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2
用时间取样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做一个表格标题:用时间取样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摘要:本文通过使用时间取样法,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展开分析。
时间取样法是一种观察和记录行为的方法,它能够提供关于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触发因素的详细信息。
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 引言1.1 背景1.2 研究目的1.3 时间取样法简介2. 方法2.1 选择案例2.2 时间取样法步骤2.3 数据收集与记录2.4 数据分析方法3. 案例分析3.1 案例概述3.2 行为细节3.2.1 行为时间、地点和观察者 3.2.2 行为的形式和被攻击对象 3.3 触发因素3.3.1 环境因素3.3.2 心理因素3.4 行为后果3.5 支持与干预措施4. 结果与讨论4.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4.2 触发因素的分析4.3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4.4 对该案例的理解与启示5. 总结与展望5.1 研究总结5.2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启示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6. 作者观点与理解附录:案例详细记录表格本文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通过时间取样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观察,了解其背后的触发因素和行为后果,以期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有益的信息。
(文章中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展开。
)3.2 行为细节3.2.1 行为时间、地点和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记录下了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者。
时间:攻击性行为主要发生在幼儿园上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和午餐时间。
地点:攻击性行为主要发生在幼儿园的操场和午餐厅。
观察者:我们的观察团队成员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详细记录和观察。
3.2.2 行为的形式和被攻击对象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形式和被攻击对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形式: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搡、打击、咬人等不同的形式。
被攻击对象:被攻击的对象主要包括其他学生和教师。
攻击行为主要针对同龄的幼儿,但也存在攻击教师的情况。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
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矫正策略目录引论 (1)(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一)研究意义 (3)(二)概念的界定 (3)(三)研究过程 (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三、矫正策略 (8)(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引论(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
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
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
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
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一)遗传因素(二)家庭教养方式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
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
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
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文/李明月男孩辉辉今年5岁。
不论谁刚刚接触辉辉,都会忍不住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一旦熟识后,就会感受到他的任性和急躁。
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发现辉辉在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破坏物品(以摔东西、踢桌椅为主)等形式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主要发生在家中,一般每天一到两次,每次以其需要得到满足为止。
为什么辉辉会在家中表现出如此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呢?我们不妨从内因(幼儿自身原因)和外因(家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幼儿自身的原因。
辉辉属于难养型气质——精力过剩,活动量大,情绪强度高。
其次是家庭原因。
辉辉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急躁,家长的行为表现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攻击性行为模式。
三代同堂的复杂家庭结构、不同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的教养人,都对辉辉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了不稳定和不均衡的影响。
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妈妈的严厉粗暴、外婆的连哄带骗导致了辉辉情绪的不稳定、价值判断能力的模糊和认知方面的片面狭隘。
另外,家长与幼儿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
家长很少,主动与其交流沟通,这样导致幼儿的心理感受和压力无处表达和发泄,只能通过攻击这种扭曲的方式来获得关注。
通过持续两个星期的观察、交谈及对家长的调查,针对辉辉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笔者以强化法、惩罚法为主,辅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综合矫正。
矫治前,笔者将矫治计划和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参与到矫治过程中来。
由于辉辉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我们决定先从其摔东西的行为入手,再扩展到对踢桌椅等行为的矫正。
3个月为整个矫正周期,每个月为一个阶段。
具体矫正方案如下。
第一阶段:间歇强化法和惩罚法矫正前,笔者先了解和确定对孩子有效的间歇强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比如辉辉喜欢看奥特曼动画片,喜欢画画,喜欢帮妈妈做菜,尤其是炸馒头片,最喜欢的是打乒乓球。
然后,以矫正摔东西行为作为开端,选择不相容行为进行强化。
攻击性行为如果把利他行为视为善,那么攻击性很可能属于人性恶的一面。
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倡性恶论。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是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类的固有本能决定的。
其实攻击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反对那些图财害命、人身攻击、打群架等犯罪活动。
因为这些行为是违反社会准则的,属于反社会攻击。
同时我们会双手赞成警察开枪击中一个杀害无辜平民并把儿童作为人质的恐怖分子。
因为它维护了公认的社会准则,属于亲社会攻击[1]。
但是,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任何一个社会,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其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都会对其成员之间的攻击性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攻击性行为的涵义、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关于攻击的定义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人们从多种角度对攻击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包括把攻击看作是个体的特性,一种生物活动,一种反射作用,一种习得习惯,一种本能,一种可观察的身体的和言语的反应等等。
有人把攻击的定义总结为三个典型的特征:(1)涉及到反应模式的结构的或序列的特征;(2)涉及到详尽的前提条件或引发因素;(3)涉及到活动的结果。
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定义。
(一)描述性定义攻击性行为的描述性定义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包括动作的模式、表情的模式、语言的模式等,这些模式通常是对自己或族群的生存有生物学意义。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案设计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一种过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较大,不仅会给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而且还会使幼儿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负面态度,甚至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
本文将从研究目的及意义,还有研究方法选择上,以及结果预估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进行方案设计,以期对该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班;攻击性行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的孩子,经常会有攻击性行为出现,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适应行为的表现,这种行为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影响慢慢形成的。
通过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是持续稳定的,孩童时期个体攻击的水平和强弱对他成年的攻击性,都会有很强的预测效果,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频繁的孩子都会被同年的玩伴抵触,同时也是老师不喜欢的那类学生,要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就长时间处在这种消极环境中,那么他们的身心发展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对他们个体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同时也会对孩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阻碍他们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带来困难。
一旦这种攻击性行为升级,同时发展到青少年时期,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孩子攻击性人格障碍,在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有困难,不宜跟他人相处等。
因此,为保证孩子能健康成长,对他们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还是很有必要的。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给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也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此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和其他幼儿的教育问题区别开来,真正的了解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更多中班时期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教育者和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让中班时期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健康成长。
运用眼动指标探测个体的内隐攻击性Ξ周 颖1 刘俊升ΞΞ2,3(1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2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上海,200234)(3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上海,200234)摘 要 以黑白线条人物画为实验材料,采用EyelinkII 型眼动仪,对14名大学生观看攻击者、被攻击者以及中性人物图片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平均瞳孔大小显著大于观看中性人物时的平均瞳孔大小;(2)被试注视攻击者的时间显著高于注视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时间;(3)被试对攻击者的凝视次数,显著高于对中性人物和被攻击者的凝视次数。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对攻击性材料具有自动化的偏好。
关键词 内隐攻击性 眼动 自动化1 引言 攻击性是个体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有关攻击性的研究,长期以来受行为主义的影响,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攻击性的外在表现,即攻击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潜在的攻击性。
1995年,Greenwald 等人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使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理解从意识层面深入到了无意识层面[1]。
受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启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借鉴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进行探讨,使得内隐攻击性这一区别于传统外显攻击的概念孕育而生。
目前来看,内隐攻击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验证主要得益于内隐记忆、信号检测论和内隐联想测验这些研究范式。
例如Shuium Andrew Chen 和杨治良(1996)首次采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进行了探讨,首次用实验证明攻击性具有内隐特征[2]。
随后,杨治良等(1997)在考察个体对攻击图片的认知时再次发现,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还是指向被攻击者或者无箭头指向,被试总是偏好攻击者,这反映了被试在无意识条件下自然表现出来的内隐攻击偏好[3]。
周颖等人(2006)[4]则通过信号检测论对攻击图片认知中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进行了区分,发现个体对攻击者的判断标准低于对被攻击者的判断标准,再次佐证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校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一、研究问题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乃至部分成年人身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从而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攻击表现及其发展变化的模式始终是研究者绕有兴趣并着力探讨的问题。
国外不少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概括起来,国外研究所得出的一般特点和趋势的结论是:在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或前提条件方面,年龄较小的儿童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攻击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在攻击类型方面,年龄较小的儿童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
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攻击性。
主要观察攻击者与攻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攻击行为的起因,攻击行为的类型。
二、研究目的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特点受先天生物因素如气质类型等和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交互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个体社会行为发展规律,获得我国文化背景下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资料,而且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方式乃至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教育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三、研究变量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攻击行为操作定义为:任何踢、打、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动作,或骂、侮辱、贬低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
根据这一定义,儿童由于过失或者不小心而给同伴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不属于攻击行为,同时,儿童的粗暴游戏也不属于攻击行为的范围,因为在粗暴游戏中,儿童的动作并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本研究的自变量有年级、性别、不同事件等,因变量就是各种攻击行为。
四、研究假设各年级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次数分布之间不存在差异;各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其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摘要:自恋被称为是一种形式多样化且综合性极强的人格构造,它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
在西方国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显性自恋人群拥有对优越感、特权感、权欲和自我钦羡感的痴迷;而隐性自恋则具有易感质、特权感和自我钦羡三大维度。
两种表现形式都与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的关联,其中显性自恋和心理异常状态不存在显著相关,而后者则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基于目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具体针对大学生群体探讨自恋人格对其外显与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
研究并解读大学生自恋人格与攻击性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运用黄黎与郑涌在2005年所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并结合Perry和Buss在1992年所编制的攻击性量表与内隐攻击性IAT实验范式分析。
在杭州市某两所高校分别随机各抽取180名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及实验对象。
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其外显攻击性是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的,也证明了隐性自恋这种非健康型人格状态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的事实。
关键词:自恋人格;显性攻击;隐性攻击;大学生;关系;正向预测作用引言:自恋从字面意义解读就是喜欢、爱恋自己,但是自恋也绝对不与”自尊”、”自爱”同义。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narcissism(自恋)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narkissos,它的英语对应词汇就是narcissus。
它的原意是指一种水仙类植物。
而名字的本质来源则取自希腊神话中一个美少年的名字。
Narcissus由于极度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久而久之心力交瘁,憔悴身亡,化成了一朵以他名字所命名的水仙花[1]。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自恋并没有统一严谨的操作性定义,但自恋人格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确实是专业领域所人尽皆知的事实。
自恋人群存在攻击心态及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所以随着网络信息交流日益发达的今天,自恋人群被社会及心理学家所广泛关注。
改变儿童打人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第一篇:改变儿童打人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改变儿童打人不良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东里二小德育处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地位,使独生子女形成了许多不良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教育日益重视和各种教育工作的展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摆到了我们面前:怎样对诊断出来的学习不良儿童进行矫正;怎样改变正常儿童的不良行为,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又鉴于幼儿园中存在不良行为儿童的数量也不断上升。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帮助幼儿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儿童行为改变的书籍和资料,对本班儿童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数据:本班共有儿童三十五人,其中,打人不良行为儿童占14.3%,吃手指不良行为儿童占8.5 %,精力不集中不良行为儿童占11.4 %,多动不良行为儿童占8.5%,不合群不良行为儿童占5.7%。
针对此调查,我对本班占比例最大的“打人不良行为儿童”进行了行为改变实验,并收到了较好效果。
下面是我《改变儿童打人不良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
希望能给教育界的同行及广大家长带来一点帮助。
《改变儿童打人不良行为的个案实验报告》一、研究人员:张慧二、研究日期:2002年4月到2002年5月三、研究对象及其背景介绍。
研究对象为大一班儿童陈路,5岁,父母忙于生意,无时间照顾孩子,由60多岁的阿婆(上海人)接送孩子。
并且由于搬家及其他原因先后转了三所幼儿园。
据了解这三所幼儿园的老师,都说他天天打人,小朋友经常告状,屡次教育都不听,无法可施。
现转到我园大一班。
由于老人总认为孩子得到的母爱少,百般宠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或某一东西得不到时抬手就打人。
特别是在幼儿园,经常把小朋友打哭。
对此,老师、家长多次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但都收效甚微。
四、研究对象“打人不良行为”问题的分析。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一、前言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
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是日后侵犯、欺负,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这些行为不仅会对被侵犯者的自尊、情绪、学业等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而且对于侵犯者而言,也可能会导致日后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个体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影响其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又进一步影响了个体将会采取的行为。
幼儿期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必然会对其青年期或成年期造成巨大影响,也与其日后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报复性攻击是稳定的。
本次观察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条件的侵犯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另有研究表明,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且此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男孩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他们对侵犯行为进行反击是女孩的两倍;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
男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加入同伴的争斗。
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
因此,本研究同时也将探讨这种性别之间的差异。
是否在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上也存在。
二、研究过程1.研究方法:观察法2.观察对象:机关幼儿园中(七)班幼儿,男幼儿18名,女幼儿12名,共计30名幼儿。
3.观察时间:每周二上午,连续4周。
4.观察维度:中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条件、方式。
三、研究结果表1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条件的统计表表2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方式的统计表由表1可知,幼儿在未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在受到言语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在受到身体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说明幼儿已经对攻击性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1.2.1 攻击的定义尽管心理学领域已经对攻击做过了很多研究,但是对攻击心理学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一个概念,本人结合前人的研究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攻击进行了总结,攻击的生理学定义、攻击的假设条件定义、攻击所产生的后果的定义,攻击的社会学价值观定义。
攻击的生理学定义:该理论源自于生态学,Lorenz 和与他共同工作的研究者们对生态学和动物学进行了广泛并且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攻击的观点:认为攻击是一种来自于本能的内部驱力,是人类个体对环境刺激所进行的条件反射,这是在人类长时间的进化和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
攻击的假设条件定义:心理学家Feshbach 和Berkowitz 是该理论的奠基人,该理论的重要观点是把人的攻击看成是一种对环境和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行为19],人们在产生攻击行为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前提条件,认为攻击行为能够产生。
虽然科学界对该理论的认可性不大,并且在笔者看来该理论也存在自身的诟病,第一点是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可能会在不小心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第二点是该理论认为只有在攻击行为发生的情境下个体的攻击才是可以测量的,没有考虑攻击者的主观意图和期望因素。
第三点是该理论没有看到负性情绪对攻击行为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没有把人的一种情绪体验作为攻击发生的测量标准。
攻击会产生的后果的定义:该研究理论认为攻击的测量是对所产生的攻击行为后果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只有在攻击行为对人或周围事物产生破坏或者伤害行为后才能构成攻击行为。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第一点:没有把人类的主观意图考虑进去(例如不小心或者无意间造成的伤害行为)。
第二点是人类在遭受其他攻击行为情况下的一种正当的自我防卫,它和人类带有主观意图产生的攻击行为有质的区别。
攻击的社会价值观定义: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andura 他所提出的榜样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由模仿他人行为和后天学习所产生的,并且人类对他人攻击行为的产生有一种主观预测[20],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他忽略攻击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力量,人天生有一种攻击和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