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第二课时解方程
- 格式:docx
- 大小:15.41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简易方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方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及解方程的方法。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和解决这个问题。
- 引出方程的概念。
2. 讲解方程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 强调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的性质。
3. 讲解解方程的方法- 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讲解解方程的方法。
- 强调解方程的关键是找出未知数,使等式两边相等。
4. 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例题,演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引导学生观察解题步骤,理解解题思路。
5. 练习解方程-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
-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解题速度。
6.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进而求解。
7.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用方程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3. 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方程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教科书。
2. 练习题。
3. 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解方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57---59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 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多媒体,通过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并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简易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2)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2 、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1)X + 24=73 ⑵4X v 36+17(3)72=X-16 (4)X+85二、探究新知(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1 、看图写方程(1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课件出示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100+X=250 (课件显示:1OO+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2 、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3 、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1)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相同吗?教师小结:“解方程”是指求未知数的过程,它是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练习:下面括号中,哪个是方程的解?(同桌讨论)X+8=15 (X=2 X=7 )(二)教学例11 、课件出示书本第58 页的例1(1)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X+3=9)(2)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通过上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本课时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实际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例题:准备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方程,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2个,请问小红买了几个苹果?”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如2x + 3 = 7,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这些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易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并通过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易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简易方程解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解简易方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
(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二、新知探究(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
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
(课件)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
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2课时简易方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并能够解释。
2.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简单方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简易方程的定义。
2.掌握简单方程的解题步骤。
3.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简易方程背后的数学概念。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简易方程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简易方程的介绍与应用。
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简易方程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讲解:介绍简易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3.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易方程的练习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拓展: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尝试用简易方程解决,并分享解题思路。
5.总结:回顾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强调简易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中的练习题。
2.思考如何将其他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简易方程并解决。
七、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于简易方程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简易方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例题和实践机会。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材第2~4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点: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课件。
1.口答: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1.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出示教材第2页例3的第1幅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2)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两边各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师: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出示第2幅天平图),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3)出示第3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列出等式来表示吗?(4)出示第4、5幅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幅天平图中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师: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5)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6)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2.教学例4。
(1)师: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的关系列出方程吗?(出示教材第3页例4的天平图)(2)师: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应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5题。
第二讲简易方程第二讲简易方程知识点:1、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而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值。
5、解方程的方法(1)、根据四则运算中的互逆关系求解。
(2)、根据的等式的性质求解。
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依然成立。
6、解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1)、解方程时,要在方程式的左下方写上“解”字。
因为方程本身就是一个等式,解方程的过程并不是在进行脱式计算,因此不能连等。
上、下步中的等号要对齐,求出结果后要把表示未知数的字母写在等号的左边。
(2)、做每一步的运算时,都要弄清这一步运算的依据。
(3)、求出方程的解后,要进行检验。
检验的方法就是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进行计算,看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如果相等,那就说明解对了;如果不等,那就说明解错了。
这就是说解方程时我们自己就可以判断出解的正确与否。
7、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一些文字题和有关的应用题。
在这些题型中,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相等的数量关系。
例题:1、判断。
(1)、5x+6是方程。
()(2)、等式就是方程。
()(3)、3x=0是方程。
()(4)、2x-(2x-3)=3是方程。
()2、解方程。
(1)、2x+15=43请你试着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求解。
接下来,请你试着用等式的性质求解。
解完后,你如何知道自己的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2)、5×(3x-6)=75请你试着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求解。
接下来,请你试着用等式的性质求解。
解完后,你如何知道自己的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3、一个数的3倍,加上6与8的积,和是84,求这个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解方程(一)。
(教材第67~68页)教学目标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方程检验的方法,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什么是方程?2.上节课我们发现等式有什么性质?二教学实施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
(1)让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怎么解这个方程呢?(2)指出: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我们解方程。
(3)多媒体演示第一幅天平图,用木块代替皮球。
让学生观察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又保持天平平衡?学生思考后回答:从两边各拿走3个,天平仍然平衡。
多媒体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及变化后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这个变换过程如何反映到方程上。
板书:x+3-3=9-3提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他数?学生口述结果,并口头检验。
(4)结合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和格式:①等号要对齐。
②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过程要写出来。
(5)教师小结。
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看教材,找答案,同时引出解方程的概念。
(6)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2.出示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
提问:怎样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天平仍然平衡?(2)学生思考后口答: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学生口述解方程过程。
板书:3x=183x÷3=18÷3x=6(4)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5)提问: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3.出示教材第68页例3。
(1)师:怎样解这个方程呢?(2)学生思考后口答: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