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是最早的系统揭示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学体系,它对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有重要的贡献,这一理论曾经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甚至哲学、艺术和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弗洛伊德本人说过,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是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精神分析自创始一百多年来已成为理解异常心理的主要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治疗也是19世纪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之一.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精神病理学,将正常与异常看成是相互连续的谱性联系,既可以解释正常人心理活动,又可以解释异常的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正常与异常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心理障碍的病因是无意识内心理冲突的结果或防御机制的失败.如果本我的精神能量得不到自我的控制和引导,则导致生物本能的不适宜和不恰当的表达,即病态行为.如果超我的力量过强,它则过度限制生物本能的表达,从而导致个体承受着良心痛苦的负重,甚至受到耻感和罪感的谴责。
当自我过于弱小时,则不能以适应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欲望则以神经症性症状得以象征的表达,产生适应不良性行为.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治疗在于通过精神分析技术,揭示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通过分析疏导,将这些无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使未得到满足的无意识的欲望、本能以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得以满足,就可以治疗这些疾病,个体以更成熟的自我功能及防御方式应对内心的冲突,达到消除症状、增进适应的目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重点强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早年重要且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基本需要的满足、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训练和教育、适宜的压力与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促使个体人格各部分的和谐与整合,形成更成熟的防御方式及与年龄相当的适应行为模式.从预防角度来看,及时处理好人格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防止固着现象,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和维持健全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且潜藏于意识之中,理性无法觉察潜意识的经验。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其中,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由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物由自我发展而来。
朝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4、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等。
5、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试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表现有:(1)否认否认的内涵是指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2)替代替代的内涵是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替代对象。
(3)认同认同的内涵是指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的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4)投射投射的内涵是指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5)合理化合理化的内涵是指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6)反作用反作用的内涵是指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7)退化退化的内涵是指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如五年级小学生因母亲生了小弟弟,出现了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行为。
(8)压抑压抑的内涵是指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9)升华升华的内涵是指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
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
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1 / 1
精神分析理论中移情、反移情的经典观点:
• 移情是病人经过自由联想,将儿童早期所受挫折或创伤(真实的或幻想的)及其所带有的强烈情绪逐
渐暴露出来,向外发泄,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治疗者即变成了患者爱或恨的对象,其强烈程度亦是早年情况的复制。
• 反移情则是治疗者对病人移情的无意识反应。
Freud 认为反移情对治疗不利,治疗者应努力克服它。
• 1912年论文《移情的动力学》,尽管弗洛伊德强调分析性情境中独特体验的重要性,并认为正是这
种独特的体验赋予治疗以特别的力量,但他从一开始就认为移情并不是分析性情境的产物,而是生活中一个天然的部分。
• 某种意义上,人际互动中处处都有移情与反移情的发生
• 移情在初期常常被理解为是治疗的障碍和干扰。
弗洛伊德逐渐意识到移情并不总是对分析起阻碍作
用,相反它变成了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媒介。
最能清晰地说明这种产生于童年时期而且维持着当前神经症症状的模板的实例,便是它塑造了当前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关系。
• 移情的分析作为技术方法被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希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child guidance movement)的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
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
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
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
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go)。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是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
人格分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理论观点: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结构模型: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爱得华大夫》影片中精神分析理论的观
点和思想
观点: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这种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
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坎坷,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有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
思想:一、是心理医生彼特森运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治好了“约翰”的病:二、是心理医生彼特森和老艾利克斯运用梦的解析我到了发德华的尸体和系人凶手。
GB6017.1-2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1,潜意识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
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一一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一一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发展理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五个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阐述它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
这个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处理的心理过程与早期经历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性。
1.1 冲突三部分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模型,其中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是个体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着调控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内化,负责评判行为是对还是错。
1.2 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期经历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反应、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个体在关键时期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个理论主要由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等人发展。
2.1 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格是不稳定的,是随着环境刺激而变化的。
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个体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某些反应模式。
2.2 操作条件反射2.3 行为习得与模仿此外,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格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影响。
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个体能够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其行为和情感状态产生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
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
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
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张昱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
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
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
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滥吃东西、抽烟或喝酒。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
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
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
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
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 stage):大约从1~3岁左右。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篇一 :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30一、精神分析疗法1(理论基础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1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
如果本我、自我、超我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1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3(心理治疗的原理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
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
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1种情感体验的领悟。
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的方法?梦的分析。
运用整体视角分析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心理的深层结构,包括潜意识、无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整体视角是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它不仅考虑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动力,还将个体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相结合。
在整体视角下,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提供以下观点:
1.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整体视角将个体置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并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是由社会关系、价值观和文化影响塑造的。
2.童年经历的重要性:整体视角承认早期儿童经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关系模式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
3.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整体视角强调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许多心理过程和冲突存在于个体的无意识中,通过解析梦境、自由联想和转移等方法,可以揭示和解决这些潜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问题。
4.心理解决和内在整合:整体视角考虑到个体内部的冲突和矛盾,并强调心理解决和内在整合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通过自我认知、接纳内心冲突和寻求内在统一,个体能够实现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意见和争议,对于运用整体视角分析精神分析理论的具体观点,也可能因研
究者、流派和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异。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以弗洛伊德(Freud)为主要代表的精神分析论在性心理发展理论、欲力再现论、人际关系论、心理社会论等的阐述中,特别提到“认同作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经由认同作用,青少年可以吸收他人的特质与价值观(包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同伴的特质与价值观),使自己能够深层地感受与他人的相似性与投入程度,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认同作用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价值观,使“自我”得以良好发展,并且有助于“超我”的提升。
当青少年知道为所当为时,新的价值观或新的人生目标形成理想的自我,并抑制某些不被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地统合进入成人社会。
青少年的认同作用可视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心路历程。
弗洛伊德还认为,“升华作用”是可以将性冲动导向社会接受方式的一种积极的自我防卫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是最早的系统揭示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学体系,它对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有重要的贡献,这一理论曾经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甚至哲学、艺术和宗教都有广泛的影响。
弗洛伊德本人说过,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是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精神分析自创始一百多年来已成为理解异常心理的主要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治疗也是19世纪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之一。
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精神病理学,将正常与异常看成是相互连续的谱性联系,既可以解释正常人心理活动,又可以解释异常的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正常与异常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心理障碍的病因是无意识内心理冲突的结果或防御机制的失败。
如果本我的精神能量得不到自我的控制和引导,则导致生物本能的不适宜和不恰当的表达,即病态行为。
如果超我的力量过强,它则过度限制生物本能的表达,从而导致个体承受着良心痛苦的负重,甚至受到耻感和罪感的谴责。
当自我过于弱小时,则不能以适应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欲望则以神经症性症状得以象征的表达,产生适应不良性行为。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治疗在于通过精神分析技术,揭示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通过分析疏导,将这些无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使未得到满足的无意识的欲望、本能以更具适应性的方式得以满足,就可以治疗这些疾病,个体以更成熟的自我功能及防御方式应对内心的冲突,达到消除症状、增进适应的目的。
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重点强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早年重要且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基本需要的满足、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训练和教育、适宜的压力与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促使个体人格各部分的和谐与整合,形成更成熟的防御方式及与年龄相当的适应行为模式。
从预防角度来看,及时处理好人格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防止固着现象,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和维持健全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分区观点1.意识(conscious)是我们所熟悉的心理活动,是心理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
它与语言密切相关,是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以及可以清晰感知的外界的各种刺激等。
2.无意识(unconscious)又称潜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心理层面,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并受无意识驱动的。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不被客观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冲动、要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比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个体将这些冲动、要求和欲望排挤到无意识领域中,既不能意识也不能说出,以缓冲“意识”的压力,这一过程被称为压抑/潜抑(repression)。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的。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3.前意识(preconscious)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阻止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前意识的存在保持了个体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现实要求和道德准则来调节,成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弗洛伊德接纳了费希纳的观点,将心理比作大海里漂浮着的一座冰山,浮在海平面上的部分相当于意识,时隐时现的部分相当于前意识,而处于海面下看不到的那部分相当于无意识。
意识的运动是由下面的潜流(无意识)推动的。
二、结构观点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
三、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是他学说的核心内容。
该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在批评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睦,有一种观点认为,弗洛伊德的所谓心理动力,只有人的性本能,是所谓的“力比多”。
其实性本能不是唯一的心理动力。
弗洛伊德明确的说过:“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是性的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的本能——借这个力量完成其目的”。
按照上述说法,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
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
1.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
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此期快感的来源之一。
(4)潜伏期: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与同性为伍。
性力从自身转向外界,转向学习、游戏和运动。
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成熟期(生殖期):12岁至成人,与青春发育同步进入两性期。
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此时性腺发育成熟,具有成年人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他认为如果性力在前三个时期中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受阻而停滞在相应的阶段。
这个时期性欲目的和对象都是有异于成人的,所以将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至成年期会成为性倒错者。
他还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也是由于性力倒退或固定在最初的性欲水平所引起。
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反相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母恋子情结”或称“柔卡斯塔情结”)是导致婆媳不和的心理根源之一。
三、释梦释梦(梦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弗洛伊德把梦看作是通往无意识领域的捷径,认为梦是无意识冲突或愿望的隐晦的表达。
由于睡眠时超我监督松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愿望经过乔装打扮乘机混入意识而成为梦。
故称:“梦是愿望的达成”。
他在《梦的释义》中写道:“梦乃是做梦者无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
在梦中所出现的物体几乎都具有象征性。
我们回忆梦时所讲述的梦中的场景和人物称作“显梦”,而隐藏在显梦中的真实含义称作“隐梦”。
释梦的工作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把凌乱的“显梦”内容加工整合从而复原并解读“隐梦”过程。
释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放大复原隐梦经过修饰、剪接、删除、融合、浓缩成为显梦。
隐梦和显梦之比为10:1.所以进行梦的分析时要将显梦放大、复原,才能发现隐梦的真实内涵。
2.转移隐梦的重心在显梦中不重要了,转移为次要的无关的位置;并常常会出现意义上的置换,如他人与自己、黑与白、生与死等。
所以分析梦时要特别注重貌似无关的、不重要或相反的梦中情境,才能找出隐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