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色彩运用上的分析影片在舞台演出的处理上,多次运用自上而下的直射光或上侧光,突出人物的舞台形象。
如影片开始,程蝶衣与段小楼十一年后同台演出,光线从上方直接打在两人身上,从对话到戏,是两个人的独语,又是对观众解释性的诉说,随着段小楼和程蝶衣走进体育馆,一束强烈的蓝光从门口射入,造成一种舞台光的效果。
大门关上,蓝光消失,而从画面上方射出更为强烈的蓝光,继而光线充斥了整个画。
出现在“学艺篇”中,小豆子被切掉六指后烧了母亲的袍子,火光照在脸上,桔红色的火光与外面的白色雪景映照,传达了主人公当时的痛苦心情。
而蒋雯丽演的小豆子的母亲,其实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台词来说明她是一个妓女,但是在整个昏黄的画面里,从她的着装领口微开的墨绿色的旗袍,以及大红色的手帕,抹了红指甲油的手指,以及她头上戴的红花,虽然都只是局部的红色但在整体昏黄的画面里这些都是显得非常抢眼的,很醒目的表现出他是她是一个妓女的事实。
在刻画程蝶衣的戒毒时的的场面让我很是影响深刻。
并没有将光线直接打在脸上进行直接描绘,而是透过鱼缸和屏风描绘了吸毒与戒毒的全过程。
鱼缸中的浑水,游来游去的金鱼,凸现了一种杂乱,是痛苦的纠结。
没有给予清晰的画面,但是通过模糊的处理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他混沌的生活和痛苦。
轰轰烈烈的文革要开始了,菊仙和小楼将戏文、戏服及一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品焚烧,火光象征着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与恐惧,在火光中,两个人激情燃烧,它传达出了主人公面对现实的慌乱。
而出现是在“太庙公审”这一场,剧情惨烈之极,但是导演却处理得极为冷静沉着,深沉悲壮。
在这场戏的结尾处表现漫天大火的仰拍镜头,挑起的衣服,桔红的火焰,通过表现火光的冲天感觉来喻示“文革”浩劫的规模之大、之令人发指,极富震撼力。
《霸王别姬》主要出现了黑、红、蓝三种不同的色调,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情境。
影片开始的“卖子”一场,使用了黑白调,这段黑白是程蝶衣一生悲剧的开端,用此色调开始回忆意义更为深远。
《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经典影片,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悲剧美学而闻名。
本篇论文将对该电影的悲剧美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二、电影概述《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载体,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在京剧舞台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电影通过展现他们之间的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三、悲剧美学的表现手法1. 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程蝶衣的柔情与坚韧,段小楼的英勇与无奈,以及程蝶衣与菊仙之间的爱情纠葛,都让观众为之动容。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电影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2. 情节安排电影的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现实与舞台的交织,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戏剧性转折,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和期待。
3. 视听语言电影的视听语言独特而富有韵律感,通过画面、音乐、音效等手段,将情感和氛围传递给观众。
如程蝶衣在舞台上表演《霸王别姬》时,画面与音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凄美的氛围。
四、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1. 情感表达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的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都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电影还通过现实与舞台的对比,探讨了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挣扎。
2. 艺术价值《霸王别姬》作为一部经典影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还通过独特的悲剧美学,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五、结论综上所述,《霸王别姬》是一部具有独特悲剧美学的经典影片。
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视听语言等手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它还通过对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的探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浅析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色彩运用上的分析影片在舞台演出的处理上,多次运用自上而下的直射光或上侧光,突出人物的舞台形象。
如影片开始,程蝶衣与段小楼十一年后同台演出,光线从上方直接打在两人身上,从对话到戏,是两个人的独语,又是对观众解释性的诉说,随着段小楼和程蝶衣走进体育馆,一束强烈的蓝光从门口射入,造成一种舞台光的效果。
大门关上,蓝光消失,而从画面上方射出更为强烈的蓝光,继而光线充斥了整个画。
出现在“学艺篇”中,小豆子被切掉六指后烧了母亲的袍子,火光照在脸上,桔红色的火光与外面的白色雪景映照,传达了主人公当时的痛苦心情。
而蒋雯丽演的小豆子的母亲,其实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台词来说明她是一个妓女,但是在整个昏黄的画面里,从她的着装领口微开的墨绿色的旗袍,以及大红色的手帕,抹了红指甲油的手指,以及她头上戴的红花,虽然都只是局部的红色但在整体昏黄的画面里这些都是显得非常抢眼的,很醒目的表现出他是她是一个妓女的事实。
在刻画程蝶衣的戒毒时的的场面让我很是影响深刻。
并没有将光线直接打在脸上进行直接描绘,而是透过鱼缸和屏风描绘了吸毒与戒毒的全过程。
鱼缸中的浑水,游来游去的金鱼,凸现了一种杂乱,是痛苦的纠结。
没有给予清晰的画面,但是通过模糊的处理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他混沌的生活和痛苦。
轰轰烈烈的文革要开始了,菊仙和小楼将戏文、戏服及一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品焚烧,火光象征着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与恐惧,在火光中,两个人激情燃烧,它传达出了主人公面对现实的慌乱。
而出现是在“太庙公审”这一场,剧情惨烈之极,但是导演却处理得极为冷静沉着,深沉悲壮。
在这场戏的结尾处表现漫天大火的仰拍镜头,挑起的衣服,桔红的火焰,通过表现火光的冲天感觉来喻示“文革”浩劫的规模之大、之令人发指,极富震撼力。
《霸王别姬》主要出现了黑、红、蓝三种不同的色调,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情境。
影片开始的“卖子”一场,使用了黑白调,这段黑白是程蝶衣一生悲剧的开端,用此色调开始回忆意义更为深远。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学院:[影视学院]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班级:[二班]学生姓名:[王宗文]学号:[2013120194]《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全片影像华丽,兼具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通过描述了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个伶人的悲喜人生,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片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
将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更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许多人把京戏视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传统文化更能冲击观众的心灵,从入行,唱戏,颓废巧妙的折射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戏如人生,人如戏子。
整部影片全片气派恢宏,制作精致,画面优美,音乐时而优美时而凄惨,配合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深深的触动观众心灵深处。
婉转动人的音乐配合着曲折坎坷的情节,一步步的深入观众心灵。
影片多出出现这首他们这群徒弟练唱腔的场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词本就是项羽在穷途末路时所作,词境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和无奈。
词的意境加上悠扬婉转的笛声又显示出宿命般的无奈和悲怆,不仅准确生动描绘了主人公心境,更是将虞姬和程蝶衣的命运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在悲凉的意境中提升主题,塑造人物。
在文革拼斗那场戏中的背景音乐更是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尽致,人群押着“反革命份子”在街上游行,响起了革命歌曲和人们的口号“打到程蝶衣……”加上大量红色旗帜,红色条幅,以及具有标识性的口号,还原了文革时期的面貌。
随后革命歌曲渐渐隐去,较强的鼓点在人们的口号中缓缓展开,不急不慢,却次次带来强烈的震撼之感,再加上刻意放大的火苗声,以及悠扬的笛声,配合着批斗的画面,将文革时期对人性的摧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可见本片中的音乐为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渲染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的拍摄角度也是独具匠心,更能深刻的折射出历史格局和当时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华丽而又悲怆的梦,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先来说说画面吧。
影片的色彩运用堪称一绝,那浓郁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沉重的故事。
还记得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戏台上的场景吗?那璀璨的灯光,华丽的戏服,还有脸上精致的妆容,每一处细节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程蝶衣那一身虞姬的装扮,艳红的嘴唇,弯弯的柳眉,配上那哀怨的眼神,真的是美到了极致。
这美丽的画面背后,是程蝶衣对戏剧的痴迷,对爱情的执着。
再讲讲镜头的运用。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后台争吵的那一幕。
镜头先是聚焦在程蝶衣愤怒的脸上,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嘴唇颤抖着。
然后镜头慢慢拉远,展现出整个凌乱的后台,其他演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个镜头的运用,把人物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还有声音的处理,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那悠扬的京剧唱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
每次听到程蝶衣那婉转的歌声,我都会忍不住陶醉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重温这部电影,当程蝶衣唱起那段《霸王别姬》时,我的心也跟着他的声音一起颤抖,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悲欢离合的时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配乐。
那悲壮的旋律,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响起,把剧情推向高潮。
就像程蝶衣最后在舞台上自刎的那一刻,配乐的响起让整个场景更加凄美,让我们的心也跟着碎了一地。
这部电影的剪辑也非常出色。
它巧妙地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串联在一起,让故事的叙述更加流畅自然。
比如在回忆程蝶衣和段小楼小时候的那段情节,剪辑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感受到了他们命运的无常。
《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就像是一位高超的画师,用色彩、镜头、声音和剪辑,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奈,以及爱情的凄美。
回想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它深深地震撼了。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电影《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片于1993年上映,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霸王别姬》进行评析,探讨其在情节、角色塑造、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一、情节与叙事结构《霸王别姬》的情节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以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政治、爱情和艺术之间的纠葛。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思考的空间。
二、角色塑造与演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角色塑造极为精彩,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个才华横溢、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又是一个深受爱情折磨的人。
张国荣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程蝶衣的内心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则是一个坚定而忠诚的人物,他对程蝶衣的爱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巩俐饰演的女主角菊仙则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三、艺术表达与主题思想《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展示和探讨,传达了对艺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精彩绝伦,舞台上的精湛演技和华美服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京剧演员命运的描绘,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使得《霸王别姬》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剧,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作。
四、影片风格与视听效果《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精心构图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红色和金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曲调悠扬、旋律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该影片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之间的纠葛与命运的转折。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霸王别姬》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与独特之处。
1.画面语言《霸王别姬》在画面的运用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陈凯歌似乎在每一个镜头都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使得观影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美。
电影中运用的色彩和构图手法,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韵律感和美学的张力。
尤其是在表达京剧场景时,舞台的巧妙设置和服饰的精致细腻,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精致的画卷之中。
2.音乐语言《霸王别姬》的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影片中运用的京剧音乐与场景的搭配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和戏剧性。
同时,配乐中凄美的旋律也在无声的情绪表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配乐的运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带有古典韵味的氛围,更能加深观影者对故事情感的共鸣。
3.剧情语言《霸王别姬》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命运的起伏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影片中,导演通过深入刻画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与艺术的追求。
剧情的紧密结构和情感的碰撞,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陷入情节的波澜起伏之中。
4.对话语言影片中的对话语言具有独立且鲜明的风格。
对话中的含蓄、悬念和婉转让观众在琢磨词语的背后意义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对话的语言艺术,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也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之间的交流与较量中。
总结:《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
影片中精致的画面语言、动人的音乐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语言以及独特的对话语言,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艺术画卷。
观众在欣赏《霸王别姬》时,既能够享受到影片带来的视听盛宴,也能被影片中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所触动。
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出色的视听语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
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该片更是独具匠心,通过画面、声音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将故事的情感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画面构图来看,影片中多次运用了对称式构图和黄金分割构图,以营造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美感。
例如,程蝶衣和段小楼在舞台上表演《霸王别姬》时,两人的站位和动作常常呈现出对称的状态,这种对称不仅展现了舞台表演的规整和庄重,更暗示了他们在艺术世界中的相互依存和平衡。
而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中,导演又巧妙地运用黄金分割构图,将人物置于画面的关键位置,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比如,程蝶衣在遭受批斗时,他孤独地站在画面的一侧,而周围的群众则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这种构图方式强化了程蝶衣的无助和孤独。
色彩的运用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整体的色调较为暗淡,以灰、黑、白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氛围,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哀和无奈。
然而,在一些关键场景中,色彩的突然转变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比如,程蝶衣在舞台上表演时,身着华丽的戏服,色彩鲜艳夺目,与台下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他在艺术世界中的光彩照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此外,红色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如鲜血、红旗等,红色象征着激情、暴力和革命,为影片增添了强烈的情感色彩。
镜头语言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比如,在程蝶衣和段小楼多年后再次重逢的场景中,导演运用了一个长镜头,跟随着两人的脚步和表情,细腻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而特写镜头则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节,如程蝶衣的眼神、段小楼的汗珠等,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中还有不少运动镜头,如跟拍、摇移等,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声音方面,影片的配乐堪称经典。
京剧的唱腔和配乐贯穿始终,不仅为影片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更与剧情紧密结合,烘托出人物的情感。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陈福星)《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作为《霸王别姬》整部影片中人物矛盾冲突的高潮之处,文革批斗的那场戏其中所运用到的视听语言,给了我们很大的研究空间以及启迪和思考。
根据整个故事的人物性格以及背景经历,总结如下几点:1、镜头技术分析《霸王别姬》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影片,将近三小时要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发生在一对戏子身上的事,考验摄像师的镜头叙事能力。
场面的调度和人物的调度尽善尽美。
在本片中,所安排的演员的调度形式的着眼点布置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出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中的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拍摄时更强调遵循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为了使电影形象的造型更具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更注重从剧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场面调度。
使这部电影的过渡也显得自然而流畅,在前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画面悄无声息地由亮转暗、由暗转亮,婉转而出下一段主题。
2、声音技术分析片子有两段主题音乐:一段是低沉的弦乐,另一段则是京剧中很常见的敲击乐,很有韵味的那一种。
也有两段音乐叠化在一起的时候。
一般主题音乐出现时,都是主人公命运发生转变的时候。
低沉的弦乐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未知数;而京剧选段则是提醒着观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主题。
比如:当小豆子被母亲切去第六指强行留在戏班时,两段音乐是交织在一起的,强调小豆子入戏行,铺垫了“戏子”这个身份对他命运以后的影响。
再如:当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时在戏院看到“当一个角儿的风采”时,弦乐再次响起,这一次音乐传达了一个信息——小豆子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再到后来,蝶衣吸毒,把自己弄得人鬼不分时,主题音乐也响了起来。
得不到爱人,自感沉沦,深深地刻画了蝶衣对小楼的爱慕之深。
最后一个:在片尾时,当久别重逢的蝶衣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蝶衣装过脸来的特写,拔剑前的一刹那,音乐再次回到了京剧选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唯美的经典。
当然其实在蝶衣倒下后,音乐中出现一个微弱的《歌唱祖国》:一方面对应了片子的时空叙述方式,另一方面,激进的旋律,有点讽刺的意味,当然更多的是中国一路走来,有过尝试,有过错误,但也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
这部电影以京剧《霸王别姬》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本文将对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力进行评述。
一、视觉效果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的摄影师、艺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中的布景、服装和道具都精心细致地还原了京剧的精髓,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艺术感和悲剧氛围的世界。
而电影中那些缓慢而华丽的镜头运动以及精心设计的舞台场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体验。
二、听觉效果电影中的配乐也是其成功之一。
从京剧唱腔到广东曲调,从西方古典音乐到民谣,每一首音乐都与情节相得益彰。
著名的《霸王别姬》主题曲催人泪下,将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离合悲欢娓娓道来。
而影片中的对白则以极富诗意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三、语言表达电影中的语言表达也是霸王别姬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剧本采用了京剧行话、京剧唱词和普通话的组合,使得对话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角色之间的对白常常以暗示和象征的方式进行,让人们在观影过程中思考和揣摩。
同时,电影中各种情感的细腻描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四、影响力评述霸王别姬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电影在西方世界的推广树立了开创性的榜样。
其次,通过对京剧文化的表达,霸王别姬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此外,电影中对性别和身份认同的探讨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热议。
可以说,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艺术与商业兼具的杰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影片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希望霸王别姬能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观众,成为中国电影发展长远的标杆。
视听语言电影《霸王别姬》中镜头的处理方法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镜头处理方法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镜头的运用角度出发,探讨《霸王别姬》中的视听语言。
首先,电影《霸王别姬》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可以让观众有时间去感受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这种镜头处理方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中,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电影中的开头镜头,薛嵩和程蝶衣在草原上的长镜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两个人的孤独和无奈,增强了电影的情感表达。
其次,电影《霸王别姬》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一种对特定对象或细节进行特别强调的镜头,可以突出故事情节的重要性,或者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
在电影中,特写镜头经常用来展现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眼神交流。
这种镜头处理方法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加深了观众对这段恩怨情仇的理解。
除了长镜头和特写镜头,电影《霸王别姬》还运用了很多快速剪辑的手法。
快速剪辑是一种通过频繁切换不同角度和镜头的方式来增加节奏感和紧张感的剪辑方法。
在电影中,快速剪辑经常用来展现京剧演出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战争场景也运用了快速剪辑的手法,增加了战争的紧张感和残酷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事中的压力和痛苦。
同时,电影《霸王别姬》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跟随拍摄的技巧。
跟随拍摄是一种通过摄像机跟随行进物体或角色的移动来表现追逐、逃跑、追踪等动态场面的拍摄方法。
在电影中,跟随拍摄经常用来表达程蝶衣的逃亡之旅。
这种镜头处理方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紧张地跟随角色的脚步,共同经历他的辗转和苦难。
此外,电影《霸王别姬》还运用了大量的鸟瞰镜头和俯视镜头。
鸟瞰镜头是一种从高空俯瞰物体或场景的拍摄方式,可以展示出全景和宏观的视角。
电影中的鸟瞰镜头经常用来展现京剧舞台的庞大和壮观,或者展示战场的广阔和残酷。
而俯视镜头则是一种从高处向下拍摄的镜头,可以通过改变视角来体现角色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不疯魔,不成活——《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分析摘要:《霸王别姬》上映于1993年,影像华丽,兼具史诗格局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讲述了两个伶人的悲喜人生,并掺合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
整部影片除了内容扣人心弦之外,在试听语言层面上的手法运用也十分到位。
本文将重点从色调、音画结合等几个层次来讲这部世界级的影片。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君王意气尽,贱妾聊何生?”陈凯歌一出《霸王别姬》唱尽英雄末路。
该片不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还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在世界范围享有较高的声誉。
由于影片引入了中国戏曲、传统服装等元素,故在后期制作中,将古典韵味原汁原味的呈现、升华便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无论是色调、音画配合还是蒙太奇,影片的处理都值得我们探讨分析。
一.剧情介绍程蝶衣自少被卖到京戏班学唱青衣之戏,对艺术的执着使得他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混淆之感,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超越兄弟之情。
长大之后,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名角,红遍整个北京城。
不料小楼娶妓女菊仙在先,蝶衣感到他和师兄的关系渐渐疏远,从而矛盾不断激发。
经历吸毒,被徒弟取代,同袁世卿媾和等一系列挣扎,蝶衣渐渐失去了希望。
文革时期,兄弟俩被迫互相出卖,蝶衣绝望,菊仙上吊,一切都残破而遗憾。
历尽沧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十一年后再演《霸王别姬》,蝶衣最终梦醒,用自己送给段小楼的宝剑自刎,结束了自己与段小楼这辈子的美丽哀愁。
电影所呈现出人性的选择,命运的无常和哲学的思考。
优秀的视听语言运用增强了每一个情节的表现力,带动观众沉浸在穿越时空的岁月长河中。
二.视听语言分析《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十分有特色,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规范,强调视觉造型不拘传统的叙事方式,故事情节淡化,但刻意追求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
这种极具导演个人特色的表现方式集中在画面色调、声音同画面的配合方面等方面。
(一)画面色调。
在本部电影的前半段,所有戏剧舞台布光都是暖调,色彩以红色为主,从小豆子与小石头的首次登台,到《贵妃醉酒》,再到《牡丹亭》,所有的舞台场景都是以红色调为主,加上京剧华丽的戏服,给人美仑美奂的感觉。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视听语言:电影《霸王别姬》中镜头的处理方法与通俗剧情相适应,人物中近景以及特写镜头在《霸王别姬》中明显增多。
小石头和小豆子第一次相见时,戏班孩子的表演,以略高于他们头顶的角度拍摄,这恰是抱在母亲怀中的小豆子的视点。
小石头在小豆子的注视下,以猴王的面部特写亮相,暗示小石头在戏班中和影片中的重要地位。
此后有两次艳红母子的特写。
小石头为了镇住捣乱的无赖,将砖头拍在自己头上,其间又夹杂艳红母子的几次特写。
回戏班后,小石头趴布杯上的特写后,切入艳红母子站在台阶前的全景,表明小石头的视点。
在小豆子的近景后,再次切入小石头好奇观察的特写。
影片不停在各自的主观视点中呈现对方,在镜头上已将两人多次联系在一起。
艳红求关爷收留小豆子一场戏也多次表现小豆子的特写,尤其关爷脱掉他的帽子观察时,小演员真面目第一次示人,长相清秀,颇具有女性化特征,而头部周围却一片黑暗,眼神桀骜不驯,极好地表现了小豆子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他的生存困境。
关爷检查小豆子全身之后,将他的手拿出套袖,特写表现小豆子的六指。
关爷表示小豆子没吃戏饭的命,再次切入小豆子特写,并重点表现了他头上的红头绳。
当关爷表示无法收留六指的小豆子后,再次切入小豆子在黑暗中的特写。
特写镜头极好地传达了导演的意图,易于使观众抓住影片的重点,尤其成年以后的戏,主要演员均改为明星扮演,特写镜头更加强化了演员的表演。
如袁四爷一出场即给了他两次面部特写,而他的身体完全淹没在黑暗之中,象征着他的邪恶本性。
段小楼在台上亮相,切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人菊仙嗑瓜子的特写,明显表现出她对京剧的不恭,她在乎的不是台上的霸王,而是生活中的丈夫。
程蝶衣在袁四爷园中唱戏,因入戏太深几乎拔剑自刎,在袁四爷惊呼下梦醒,泪下特写,十分令人震撼。
尤其段小楼罢演一场戏,特写镜头用得尤多。
段小楼与程蝶衣并肩走向镜头,段小楼逐渐占据整个画面,菊仙上前拦阻,程蝶衣特写,过肩镜头菊仙近景,再次程蝶衣特写,再以过肩镜头表现菊仙的尴尬笑容,再次程蝶衣特写,将菊仙与程蝶衣之间的暗战表露无遗,也使观众反复斟酌两人在段小楼心中的位置。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片以其深厚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而著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探究其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赏享受。
陈凯歌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美术构图,成功地将情感与美学相结合。
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精心雕琢的艺术之美,每一场景仿佛一幅画卷,让观众沉浸其中。
特别是在舞台剧表演的场景中,陈凯歌运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和远景,将宏大的舞台呈现给观众,使其感受到剧院的神秘与辽阔。
同时,电影中运用了一些细节镜头,如嘴唇的轻吻、眼神的交流,通过细微之处表达情感的深度。
这些画面语言的运用,使得观众在情节的触动之下,体验到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电影的音乐语言更添了情感的张力。
《霸王别姬》的配乐由赵季平创作,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电影中的主题曲《风之诗》。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成为了电影的代表音乐,也成为了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电影中的配乐运用了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交替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尤其是在高潮部分,配乐的急促和紧张使观众感受到了电影情节的扣人心弦。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运用了戏曲音乐,将其融入到剧情中,使之成为悲剧情感的代表。
这种对音乐的精心运用,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触动。
最后,电影的语言表达也成为该片的独特之处。
《霸王别姬》所运用的是经典文学语言,古韵悠长、情感深沉。
无论是对白的抑扬顿挫,还是妙语连珠的唱词,都使得电影的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的艺术气息。
这种字里行间的精妙表达,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同时,《霸王别姬》也以其精湛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将戏曲与电影相结合,使得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观众在感受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
《霸王别姬》开场部分视听分析《霸王别姬》开场近10分钟,一共64个镜头,结构非常紧凑,并充分利用了各种视听元素来丰富观众的感知。
其对视听元素运用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1、以运动镜头尤其是跟移镜头的运用,来交代故事环境,渲染情绪氛围。
戏妆的段小楼和程蝶衣第一次入画,随后就是摄影机跟着后移,画面的纵深感能造成一种从历史深处走入的戏剧氛围。
艳红拉着小豆子第一次出现,镜头也是跟着人物向后移,在移动中交代了环境,并通过移动过程中人物的语言行动交代了艳红的身份。
随后切,镜头继续跟移,跟随人物行动,交代小石头的出场。
切手指一节前后,运用了两个非常漂亮的跟移镜头。
出门,艳红和小豆子入画,娘儿俩向摄影机走来,接下来是跟移,略有些摇,娘儿俩变成向镜头纵深走去,然后右拐,又跟拍,出门。
这个跟移镜头不但交待了戏班大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这种动作连贯性的保持和镜头的略微摇动,也展示出了当时紧张不安的氛围;与此相对应还有一个进门的运动镜头。
运动方向跟刚才娘儿俩出门正好相反,仍然是跟移,但是速度加快,还有点晃,视觉的感染力更进一步调动了情绪。
2、特写镜头的运用,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强烈的感染。
小石头的出场就是一个大的脸部特写,反映人物在片中的分量。
其后是艳红和小豆子的特写。
小豆子拍砖前一声吼,然后又迅速切到艳红和小豆子的特写,以艳红的吃惊的面部表情来增强气氛。
小石头拍砖前后,镜头在小石头和艳红、小豆子的特写间来回切,以艳红脸上表情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也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造成感染,渲染紧张度。
而这一段不断地交替切小石头和小豆子的特写镜头,既交代了影片主角,也给两人以后的关系埋下伏笔。
接下来切到一个管教众小孩的全景,交代环境后,又很快切到小石头的特写,以小石头的主观镜头带出门外的艳红和小豆子。
这里切小豆子的特写,再切小石头的特写,完成了哥俩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此后还有两次切小豆子的特写,并利用第一次特写完成了空间转换,从屋外到了屋内。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当爱已成往事,那还剩下什么?这是看完《霸王别姬》后最想在心里说的一句话。
霸王与虞姬,他和她的爱情流传千百年而不褪色,那么程蝶衣呢?他的爱究竟在哪里?是让他如痴如醉的京剧还是依恋爱慕的师哥?而段小楼与菊仙,世事沉浮之中,当爱已成往事,似乎什么也没留下,爱与恨都如云烟般散去了。
《霸王别姬》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文化内涵。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在几乎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有很多的片段是非常经典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还包括影片本身的艺术特点。
《霸王别姬》中的各种视听元素以及创作者的思想在经过选择、雕琢、再组合,才构成了影片的所谓之经典大作。
在影片31:40——35:33之间这短短的几分钟当中,我们再仔细观看中会感受到《霸王别姬》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哲理。
这一片段中,首先是师傅讲戏点出《霸王别姬》这出戏,也点出“人敌不过天命”“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等主题。
这个主题初看没有什么多大的感觉,但与全片所联系我们能想到这个主题其实还起到提醒观众注意戏曲和剧情的联系作用,也就是“戏中戏”,所以此处较为明显地将主题给出,不会像一般剧本那样显得过火。
师傅和经理的一段对话,集中表现了二人的性格,特别是戏院经理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形象得到非常立体的描绘,小豆子演唱《思凡》再次犯错,小石头用烟斗虐小豆子的嘴。
小豆子突然开窍,背对了台词。
此处不仅告诉观众,小豆子已经学会了技能,同时丰富对他和师兄关系的刻画。
这里的师兄关系是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的,在片中“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与“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底哪一个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儿郎”,当他细小的声音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压力他绝望,只有对师兄的“爱”了!他对师兄的暖昧情感,却也是畸形的!男人怎么能爱男人呢!他是一个男旦,一个红透半边天的男旦,舞台上他扮演着各个女子,其实那才是他,真正的他,在生活里他才是在演戏——扮演着男子。
106影视文化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以《霸王别姬》为例■南昌航空大学:赵晓航 胡浩宇【摘要】一部影视作品,如果仅靠主人公的言语表达或是旁白来向受众传递信息,那么不论是镜头还是所传递的信息都会略显刻意、苍白,因此镜头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视听语言技巧的存在,其实就是对影视作品设计的一种基本手段。
影视作品在利用视听语言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巧妙运用了受众平时生活中在听、视觉方面的习惯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电影的叙事方式上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在电影叙事中,只能通过语言来达到信息传递的固有形态。
本篇将通过《霸王别姬》这部影视作品的三个重要部分来分析这部影片中所运用到的视听语言技巧。
【关键词】《霸王别姬》;视听元素;镜头语言;蒙太奇;纵深镜头1. 成角前铺垫在电影的开篇,是一个固定镜头,一个昏暗的大门,接下来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中略带小心不安的走进了这间大门,此时的场景,若不是有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说是阴森,恐怖的。
随着二人进入画面,镜头也从原先的固定镜头变成了跟移镜头,两个人走过了这个昏暗的走廊,一个新的声音——大概是扫地的声音出现在画面中,与此同时看台上的座椅和地上的划线交代了影片的场地——体育馆。
接下来,在一片安静空荡却又带有一点阴森的体育馆中突然传来一声很大的“干什么的?”这一高声问喝吓到了段小楼,相信也吓到了正全神贯注的观众。
段小楼回了神,看到了扫地大爷,对答道:“京剧院来走台的。
”边说还附带着点头哈腰的,话语和动作中都充满了卑微。
在之后的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能体现出鼎盛时期的段小楼与这个开篇形象的鲜明对比,只有反复回味大概才能看到这部影片更多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甚至有些自傲的少年变成这副卑微的模样。
我们在回看他旁边的程蝶衣,虽然一身行头,脸上充满妆容,但那份骄傲从容感觉仍在,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程蝶衣还是那个程蝶衣,而段小楼已经不再是那个段小楼了。
构图分析:
电影中有好多个镜头都是通过镜子射出另外一个人。
也像是在用镜子折射出另一种情感,同时表现两种思想,刻画两个不同人,物。
有时还会形成对比。
这是本片的一个特色。
灯光分析:
这里的灯光也作为道具,起到表现主题,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外面是冷色调,屋内是暖色调,冷暖形成强烈对比。
也象征了外面冰冷的世界,对比反衬了小豆子的弱小和无力。
色彩分析:
影片注重色彩的层次感,冷暖两级色调交叉混用。
京剧的造型本来就五彩斑斓,在冷色调的映衬下显得更为突出。
那这幅图为例,就突出了鲜艳的红色。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
这里的红色象征了生命和血。
场景选择:
场景选择好了可以给画面及叙事加分。
影片的布景让观众感觉很现实,达到了要表现的效果。
画面分析:
影片中画面极具象征性。
在火光背后的程蝶衣的脸,仿佛看到了他深受煎熬的灵魂。
一次次的动荡摧残着他的心灵。
透过火光,我们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无助,他也透过火光看到了显示给他带来,不同于舞台上的黑暗。
浅析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色彩运用上的分析影片在舞台演出的处理上,多次运用自上而下的直射光或上侧光,突出人物的舞台形象。
如影片开始,程蝶衣与段小楼十一年后同台演出,光线从上方直接打在两人身上,从对话到戏,是两个人的独语,又是对观众解释性的诉说,随着段小楼和程蝶衣走进体育馆,一束强烈的蓝光从门口射入,造成一种舞台光的效果。
大门关上,蓝光消失,而从画面上方射出更为强烈的蓝光,继而光线充斥了整个画。
出现在“学艺篇”中,小豆子被切掉六指后烧了母亲的袍子,火光照在脸上,桔红色的火光与外面的白色雪景映照,传达了主人公当时的痛苦心情。
而蒋雯丽演的小豆子的母亲,其实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台词来说明她是一个妓女,但是在整个昏黄的画面里,从她的着装领口微开的墨绿色的旗袍,以及大红色的手帕,抹了红指甲油的手指,以及她头上戴的红花,虽然都只是局部的红色但在整体昏黄的画面里这些都是显得非常抢眼的,很醒目的表现出他是她是一个妓女的事实。
在刻画程蝶衣的戒毒时的的场面让我很是影响深刻。
并没有将光线直接打在脸上进行直接描绘,而是透过鱼缸和屏风描绘了吸毒与戒毒的全过程。
鱼缸中的浑水,游来游去的金鱼,凸现了一种杂乱,是痛苦的纠结。
没有给予清晰的画面,但是通过模糊的处理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他混沌的生活和痛苦。
轰轰烈烈的文革要开始了,菊仙和小楼将戏文、戏服及一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品焚烧,火光象征着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与恐惧,在火光中,两个人激情燃烧,它传达出了主人公面对现实的慌乱。
而出现是在“太庙公审”这一场,剧情惨烈之极,但是导演却处理得极为冷静沉着,深沉悲壮。
在这场戏的结尾处表现漫天大火的仰拍镜头,挑起的衣服,桔红的火焰,通过表现火光的冲天感觉来喻示“文革”浩劫的规模之大、之令人发指,极富震撼力。
《霸王别姬》主要出现了黑、红、蓝三种不同的色调,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人物情境。
影片开始的“卖子”一场,使用了黑白调,这段黑白是程蝶衣一生悲剧的开端,用此色调开始回忆意义更为深远。
导演对于红色的运用可谓是驾轻就熟。
片中的舞台布光都是暖调,色彩以红色为主,从第一次小豆子与小癞子偷跑看的“盛代元音”表演舞台,到小豆子与小石头的首次登台,到蝶衣与小楼成名后的演出,到《贵妃醉酒》,再到《牡丹亭》,所有的舞台场景都是以红色调为主,加上京剧华丽的戏服,给人美仑美奂的感觉。
在花满楼段小楼会菊仙的那场戏中,红色运用夸张却也到位。
整个画面是以红为底色的,将风尘的味道描绘的淋漓尽致,充满了脂粉味,风尘味。
《贵妃醉酒》的演出舞台上,传单纷纷飘落,五颜六色,而身穿华丽戏服的蝶衣却醉情于表演,心无他物,灯光忽灭忽起,他却丝毫未受干扰,如痴如醉。
旋转中的程蝶衣,完全是杨贵妃的化身,全情投入,可他在倒地的一瞬脸上却带有虞姬的悲壮。
文革时,红色是触目惊心的,无论是红旗、红袖章还是菊仙上吊时的红色衣服、红蜡烛,都是时代的象征,传达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人物情感,是激情、是愉悦、是自由也是无奈、是悲伤,各种感情的混合,使影片的文化蕴涵更为丰富。
同样是红色的运用但他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蓝色是影片的另一主色调。
小豆子被张公公强暴后,失魂落魄地走出张府,影片色调变为蓝色,高高的城墙,落寞的表情,加上京剧的鼓点,渲染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气氛。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苦聊生……”袁四爷与程蝶衣的那场对戏中也是以蓝色为主的,这场戏是他们两人媾和的开始,也是蝶衣在受到小楼结婚打击之后的堕落表现,蝶衣手中的那把剑通过反射原理发出幽蓝色的光,那是对小楼娶了菊仙的悲伤和绝望。
而在他离开袁府遇上日军进城的一幕中也是呈现蓝色的背景。
其实本片中蓝色的运用主要是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悲怆,落寞!声画表达上的分析《霸王别姬》的对白很精炼,最大的特点很有京味,把那种京剧,京腔味表露得一览无余。
影片中,小豆子的母亲将儿子带到专攻京剧的喜福成科班学艺,关师傅在看到孩子长着六指后予以拒绝。
接下来的场景艳红夹抱着儿子走进巷子,拿起菜刀麻利地斩下了小豆子的六指,在此之前,那句“磨剪子来戗菜刀”一直回响在街角。
在这个声音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5次,从一开始就为小豆子要切除第六个指头买下了伏笔。
而小豆子在切去六指后,撕心裂肺地喊叫,跑到桌底下躲藏,这时,画外响起苍凉的京剧“夜深沉”的曲牌声,伴随这样的弦乐声的画面是哀嚎的小豆子被强扭着在案香前给梨园行的祖师爷神位磕头,并被强迫用流着鲜血的手在卖身契上画押。
画面配上京剧的鼓点,,将悲剧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
当小癞子和小豆子逃走后再次返回时,小癞子看到小豆子被打得很惨,那一刻他害怕了,赶紧吃掉他美味的冰糖葫芦,是不断的急促的往嘴巴里面孟塞冰糖葫芦,紧接着就自杀了。
那一段:小癞子吃冰糖葫芦的动作音响,以及被混响了的“刀胚子”声,暗示下一镜头小癞子的自杀。
声音是铺垫得如此干净。
宁静,死亡前的片刻。
以及在师傅知道小赖子死了赶到那个地方,一阵风吹来,轰然倒下的屏风,发出嘭的剧烈的声响,产生一种震撼感,敲击的更是观众的心。
以及在本片中不断出现的“卖冰糖葫芦喽”的喊声,在程蝶衣成为角儿之后,他在人群的簇拥中听到这个喊声不自觉的蓦然回首,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忘不掉小赖子,忘不掉他说以后成了角儿了就可以天天吃冰糖葫芦了。
以及在那伦进喜福班选角儿的时候,对于那伦看中小豆子,小豆子唱错词,小石头为帮小豆子改错那烟斗搅他嘴巴,以及在小豆子觉悟开始重新表演《思凡》那段唱词的那场戏里。
那个背景音乐的搭配可谓是一波三折,京剧唱腔的配乐,声调的错落起伏,很有力的表达了当时几个主要人物情感的变化。
镜头技术分析在小豆子唱错《思凡》中“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被师傅叫到房里挨板子打手心的时候,影片给了一个长镜头通过纱窗来拍摄小豆子被打,然后镜头往下拉出现的就是小石头心疼他替他担心的脸,通过长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将在两个空间的人物拍进了一个镜头里面。
在小赖子和小豆子一起跑出去的时候去了戏园子里听戏,唱的就是《霸王别姬》,当时的小豆子是含着泪听完的那出戏,在霸王最后一个姿势亮相,通过镜头的切换仿佛是霸王看着小豆子,小豆子也看着霸王,又或者可以说那是虞姬看着霸王。
这是小豆子后来出演霸王别姬的第一课,那是一种震撼,是他后来“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
在我看来,这是小豆子第一次开始性别的转换,而且是主动的想要去演好虞姬。
在《霸王别姬》的镜头里,多次出现人物甲通过镜子看人物乙,比如袁四爷去后台见程蝶衣的哪一个场景里。
人物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镜子来表达人物当时的情感的,以及他们所对应的对话对象。
从转场来说,小豆子和小石头从童年变成少年,是在湖边念叨:“力拔山兮气盖世…”转换的,通过两个摇镜头叠化,表示时间过渡。
另外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少年变成程蝶衣和段小楼时,则是通过照相,前一镜头是和师父以及众师兄弟合照,后一镜头则是他们已成为角儿是的合照。
一前一后,时空交代。
前后镜头一两秒,就跨越了好几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蒙太奇在影视中运用的欺骗性。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歌一方面写虞姬,写她和爱人项羽在四面楚歌的悲壮气氛里依然果敢决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也写主人公程蝶衣,凸显他的内心情境。
影片出现这首歌的时候,正是程蝶衣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精神生活面临沦陷的时候,譬如他在与袁四爷媾和之前,日军开始侵占华北,师兄段小楼另娶她人,他的“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拍摄分析举其中一段作为影片的拍摄分析。
本场面概括,京城里有名的经理人那爷来喜福成科班为张公公要看的戏选戏班子,而小豆子又一次唱错了词。
为了戏班能得到演出的机会,大师兄含着眼泪惩罚再次唱错戏词的小豆子,看着师哥的哭了的样子,小豆子终于拗过了这个弯,唱对了戏词。
小石头成全了他,同时也是他自己成全了自己。
本场面虽然是群戏,但是主要讲了四个人物的情绪变化:小豆子,大师兄,那爷,关师傅。
开场,运动镜头,交待场面环境,喜福成科班内,师兄弟们正在排练,也是为了那爷来考察而做表现。
交待剧情,那爷进场,并且通过关爷的话“您就是我们喜福成的衣食父母”交待那爷这个人物这次来考察的重要性;镜头随人物运动,长镜头,场景调度把握很好。
依然是在镜头2这个长镜头之内,那爷遇见小豆子,对这个角产生兴趣。
小豆子给那爷请安,那爷第一次看出神,产生兴趣,情节上往正面方向发展;但是那爷接着的一句话:要求小豆子唱段“思凡”却把好气氛立马打住了,在场的师兄弟弄的很紧张,情绪的第一次小高潮。
小豆子果然唱错,镜头把站在小豆子后方的大师兄也扫入镜头内,表现人物的情绪关系,大师兄的担心。
在意识到自己唱错后,自己也呆住了,整场气氛降到冰点。
场面气氛转向不好的发展方向,配乐开始严肃沉重,那爷要走,眼看着快要到手的活没了,所有人都开始害怕,这个镜头内正面全脸给的是大师兄,主要人物是他,不安情绪最浓的是他,接下来他为了挽救这个情况而做的举动埋伏笔。
看着机会就将溜走的时候,大师兄做了一个动作,抢了烟袋,为了整个喜福成科班的存亡,开始教训起小豆子,这是的师兄是“恨其不争”的心态,其实也想转移视线和挽救机会。
整个场面的高潮,惊吓住了全场所有的人,也留住了那爷,保住了机会;大师兄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一则喜福成的机会没了,二则小豆子会被师傅打的更惨.那爷吓呆,而达到了暂时留步的目的,所以关师傅喜从心来。
一个正面推近的镜头,表现了小豆子内心急速的变化。
当师哥的烟杆在小豆子的口中一阵乱捣之后,他终于看清只有这样一条前路,师傅一直告诫,既然选择了唱戏,就得从一而终。
这个“从一而终”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强调的,蝶衣后来一生的性格特征。
于是,镜头前失魂地坐在太师椅里的小豆子也就只有仪态万方地站起身来,行云流水般,面带一丝微笑地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至此,小豆子的性别指认转换完成,也是整个影片中人物思想的一次重要转折。
台词分析《霸王别姬》的对白很精炼,最大的特点很有京味,把那种京剧,京腔味表露得一览无余。
《霸王别姬》的人物对白简短但很倾注感情。
当然,对白在蒙太奇中也发挥着发挥重大的作用。
譬如一些台词:“要想人前权贵,您必得人后受罪”(戏班里师傅对刚进喜福成科班的小豆子的训话)。
小赖子和小豆子一起跑出去看戏的时候哭着看台上的角儿说道“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得唉多少打啊?”那是小赖子所不能承受地方苦难,以及对于成角儿他的内心的渴望,可是,他·······那伦的那句“虞姬演的再好那还不是一个死啊”,“真他妈想当太太奶奶啦你,做你娘的玻璃梦往吧!你当出了这门儿,把脸一抹洒…你还真成了良人了,你当这世上的狼呀虎呀的,就都不认得你啦?我告诉你,那窑姐永远是窑姐,这就是你的命”(菊仙从良时,老鸨对她说的话)……这些对白在一定程度也交代了人物以后的命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