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_张翠萍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历史情景剧如何统治、管理这个新的庞大帝国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初定天下这一盛大时刻。
(演绎历史)学生:(分工,进入角色)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上殿。
(秦王上,众臣跟随上)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免礼平身。
本王一统六国,众爱卿以为什么样的名号才符合这样的功绩?学生(丞相绾):臣以为,前代有三皇五帝,泰皇最尊,陛下尊号定为“泰皇”如何?学生(秦始皇):“泰皇”还差些。
寡人功德超越三皇五帝,尊号应为“皇帝”,自称为“朕”。
朕为始皇帝,朕的子孙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万世。
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由朕总揽。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朕的左右臂膀,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但最后仍由朕决断。
学生(大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论功讲德,皇上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正是吾皇效法旧制,分封诸王之时。
学生(李斯):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周代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臣以为应吸取这一教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加强中央的权力!学生(秦始皇):廷尉所言极是。
学生(丞相绾):陛下,自战国以来,各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各不相同,不统一势必对我大秦的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学生(大臣甲):陛下请看,我国采用“半两钱”,齐国、燕国用“刀币”,赵、魏用“布币”,楚国用“鬼脸钱”,货币不同,商品流通不畅;尺寸、升斗、斤两不统一,不利于赋税的征收;文字各式各样,政令无法下达,文化无法传播。
长此以往,后患无穷啊。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风(其三)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翻译:秦王赢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初一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设计张兴发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是切实学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王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2)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秦始王统一天下及其暴政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对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但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多媒体显示变法的历史功用,让学生加深印象。
优质说课评比参评材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秦王扫六合》说课设计人:安振霞《“秦王扫六合”》说课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秦王扫六合”》。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教材。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第3单元的标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其中包括“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大一统的汉朝、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而第1课《“秦王扫六合”》主要介绍了三个问题:①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②巩固统一的措施③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学好本课对于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如下:2、教学目标了解秦建立和灭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3、教学重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焚书坑儒确定其为难点是因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仅仅靠课本的表述来探讨它,显然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以上的分析,基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二、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教学为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教学方法。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学习始于感知,然而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活动,它是一去不复返的,感知历史的必要性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矛盾决定了“再现”历史的意义。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创设历史情景,就能给学生提供具体而又丰满的历史感性材料,为学生感知历史创造条件。
如本课中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运用、课本剧的表演都是为了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则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学生借助团体的力量解决个人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如此,探究还利用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课题:第十课:秦王扫六合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总结归纳的能力较低,但是求知欲望强烈,适合用合作探究等较活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次是知识基础,通过对前面“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战乱纷争的危害性,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最后是目标达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和阅读的一些课外读物,对秦始皇、汉武帝等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是本课能够进行两组历史剧表演的依据。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