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关系历史发展

中俄关系历史发展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沈明

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22日至24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访俄罗斯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主要战略伙伴国。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全局中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深化中俄关系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性因素。面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波动和深刻调整,中俄必须不断强化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以新的思维和有力的举措,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一、中俄关系史

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1.古代史

中俄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于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

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728年和1792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市约》。这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从根本上来说,以对话代替对抗反映了中俄两国人民渴望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的愿望。中俄两国政府在具体交涉中均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这是双边关系得意稳定发展的关键。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叶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促成了早起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2.近代史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众多波澜。

在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办封

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

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

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

次鸦片战争始,俄国通过各种手

段,割据了东北和西北150多万

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

最多的国家。

时间条约侵占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在内以东以南44

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

勘界议定书

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

土。

运动中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北伐战争时期,1924年,苏联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推行大国强权政治,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3.现代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友好结盟到紧张对峙,最后实现睦邻友好、逐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六十多年的坎坷促使中俄关系由情绪化而走向务实和理性化。

1949年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迅速建立起来外交关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与中国建交。1950年,毛泽东出访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结盟的基础上,苏联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中苏关系以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形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

中苏友好同盟在一段时期内维护了两极格局的稳定。

1960年以后,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苏交恶,反目成仇,势不两立。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派驻中国的所有专家,并在中苏边境地区股东和协助大量边民外逃。中苏边境摩擦事件不断,最终导致1969年的珍宝岛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剑拔弩张,同盟关系演变为武装敌对。

自80年代末期以来,两国放弃对抗,积极化解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且使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中苏联合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对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其未来将要遵循的准则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宣布为其继承国。中国与俄罗斯在1991年12月27日签署《会谈纪要》,完成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此后,1992年,中俄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明确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从而把中俄关系推进到睦邻合作的新阶段。

二、中俄关系制约因素

1.历史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自17世纪正式建立以来,中俄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者集团的附庸。

纵观历史,俄罗斯不可能臣服于任何一个大国,俄几百年来都是以世界大国为定位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局限于境内,也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征服过。而中华民族一贯珍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俄尽管毗邻而居300多年,但在文明、文化上始终泾渭分明且很难对话,因此容易相互吴姐,容易产生隔膜和不信任。

2.发展的不确定性

中俄两国国内社会经历着相似的转型,在总体实力、经济正是发展水平等发面日益接近,因此,两国谁也不能对对方产生示范效应而吸引对方加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共同体中。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为俄提供了超过200多亿美元的巨额援助,俄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援助的严重依赖。相对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对于俄的吸引力要晓得多,加上俄对外政策“希望与所有伙伴国家发展伙伴、同盟和战略关系,包括美国在内”。这就决定了俄与中国等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

3.民间不信任

中俄两国虽然国家间相互往来密切,但两国民间互信不够,特别是俄国国内右翼势力对华不友好的态度,“中国威胁论”仍然大有市场,这对中俄关系的发

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三、中俄关系意义与展望

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领土第一大国,资源第一大国,它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政治大国,核武器与美国旗鼓相当,军事上也是大国,科技实力也是大国。而中国亦为人口第一大国,GDP第二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大国。因此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地缘政治、世界政治影响深远。

1.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对我国地缘政治意义深远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最具关键的因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两国共同利益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冷战后,中国地缘战略的目标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俄两国的中心任务都是发展壮大自己,相互利益冲突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众多共同周边是重要的地缘政治现实。

在政治上,俄罗斯是影响我国北疆安全的最重大因素。考虑到21世纪我国主要经济活动。主要安全威胁可能主要集中于海洋活动,我国地缘战略中的国家定位也由陆上大国转向海洋大国。目前,我国在海洋上与周边国家日本、越南以及菲律宾等诸多国家都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存在以俄罗斯为战略纵深的客观需求。同样,俄罗斯也面临日益严峻的西部和南部安全威胁,也必须以睦邻友好的中国作为其战略伙伴。

在经济上,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但面临日益加剧的人口危机,反观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面临匮乏的自然资源。中俄都是构建欧亚路桥的关键国家,两国再次领域加强合作有利于发挥各自的过境优势,增强各自地缘经济地位。这种互补优势的充分利用,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可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在军事上,面对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大变动、大调整,两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必须联手协作互动。保持他人落后于自己,这是美国的根本战略。在它看来,冷战后最现实、最可能对他形成威胁的就是俄罗斯和中国。美国一边打击恐怖主义、防核扩散,另一边加紧遏制俄罗斯与中国的发展。目前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东扩,与美日同盟有实现对接的企图,另一方面,美国在中俄周边积极部署反导系统,对中俄两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中俄两国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国家安全,对遏制美国霸权主义意义深远。

2.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尽管国与国之间不存在永远的敌人,也不存在永远的朋友。但就目前来看,中俄两国“合则两利,都则俱伤”,和谐发展是两国最好的选择。近年来,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是基于政治、经济基础和战略目标两大需求。因此,新时期下的中俄关系应有两大任务。

首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扩大两国贸易和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双方经济合作强调务实效率,强调是远见和务实、质量和效率,投资与贸易以及经济、社会与人文多领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其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俄两国仍然面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尽管中俄两国都不会放弃同美关系,但由于美国把两国是为其战略竞争对手,把两国

的发展是为对美国的威胁,这就导致中俄两国同美国存在根本性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不断加强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两国在军事领域、高尖科技领域的合作对于缓解两国面临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俄两国当前都处于一个重要

的发展机遇期,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

斯,不仅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也为

中俄两国之间互为优先地提供帮助

和支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互相借重,

为“中国梦”和俄罗斯“强国梦”

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政治

条件。

另外,就国际事务而言,由于中

俄两国的合作和联手,使得世界发展

的多样化局面、以及转型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得到保障,也使得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大业有了实际的可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

毫无疑问,习近平主席这次访俄及同普京总统等俄方领导人的会晤将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对世界和平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