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四川大学课程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744.8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发展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是在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伦理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于改善医疗质量、保护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医学伦理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医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
《黄帝内经》中强调医生应当“大爱无私,以生为本”,并提出了“医者父母之道”的观念,即医生应当像父母一样关爱患者。
这种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开始受到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的医学伦理学理念和方法,如个体权益、自主决策以及伦理委员会的设立等。
这些思想的引入,标志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现代化起步。
1949年后,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发展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和医疗服务的普及成为中国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点。
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患者的权益保护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
此外,医学伦理学还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问题,如生命起源和生命终结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学伦理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1980年代,中国开始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加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建立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培训体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伦理学组织的活动,提升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变革,新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
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等,给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同时,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实践,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仍然是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任务。
中国医学伦理学经历了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到现代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引入,再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医学伦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医学伦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医学领域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通过制定准则和规范,引导医务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和伦理决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也在不断演变并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一、从医学技术导向向患者权益导向转变过去,医学伦理主要侧重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生命延续、器官移植等。
然而,随着社会对患者权益的关注不断增强,医学伦理开始转变为强调尊重患者权益和个人自主决策的导向。
患者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医务工作者需要更加尊重患者的意愿,并确保在决策过程中患者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医疗伦理的观念和准则也会有所差异。
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意味着各国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的发展会呈现出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伦理观念交融,促进了医学伦理的发展。
三、关注医学伦理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医学伦理的研究和决策不再仅仅由医务工作者和专家来完成,而是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公众的权益和意见被纳入到医学伦理的决策过程中,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同时,医学伦理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相互借鉴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医学伦理准则。
四、面临的新挑战: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伦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对基因改造道德边界的争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到隐私保护和责任分配等伦理问题。
这些新技术和应用给医学伦理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规范制定,以保证医学伦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在演变与发展中呈现出医学技术向患者权益导向转变、多元化伦理观念的兴起、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以及面临新挑战等趋势。
这些趋势的出现既体现了社会对医疗伦理关注的深度和广度,也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只有在不断完善医学伦理准则的基础上,医学伦理才能更好地引导医学实践的发展,保证患者权益和社会公正。
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发展演变医德与医学伦理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以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医德和医学伦理的理念和实践一直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回顾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医德与医学伦理观念的形成在古代社会,医德和医学伦理的理念多与宗教、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古埃及,医学伦理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神圣的原则,医生被视为神的仆人,其使命是治愈病痛和保护人类的健康。
在古希腊,伦理观念由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斯提出,他强调医生应该持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谦虚和尊重患者的权利。
二、中世纪医德与医学伦理的变革中世纪时期,医学伦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宗教信仰在这个时期对医学伦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医疗实践由于受到宗教教义的限制,医生无法进行解剖、手术等实质性治疗,导致医学伦理的发展放缓。
此外,医疗技术的匮乏和病痛的普遍性使得医生不得不在患者的治疗上寄托更多的希望于宗教信仰。
三、现代医学伦理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以后,医学伦理开始逐渐从受限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医学的快速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采取更为先进的治疗手段,并面临着更多的伦理难题。
在这个时期,医学伦理的概念逐渐扩展,不仅仅涉及到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还包括了病人的自主权、隐私权和公正分配资源等方面。
此外,由于医学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学伦理委员会和伦理法规也开始出现。
四、当代医学伦理面临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复杂化,当代医学伦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伦理原则和法规无法与之相适应,例如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需要更加严谨的伦理框架来指导。
其次,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成为医学伦理面临的重要议题。
如何公正地分配医疗资源,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医德与医学伦理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与前景展望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伦理规范和原则的学科,旨在引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行使职业道德与伦理责任。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伊波克拉底就强调了医生的道德和伦理要求。
然而,真正将医学伦理学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的学科进行探讨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的。
最早提出医学伦理学概念的是美国的卢茨,他在1972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医学伦理学中心,并出版了第一本伦理学教材。
从此,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成长。
二、医学伦理学的现状目前,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医学伦理学主要关注医疗伦理、生物伦理和研究伦理三个方面。
1. 医疗伦理医疗伦理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领域,主要研究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疗决策、医患关系以及医疗机构的伦理规范等。
例如,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权益、处理医疗纠纷、隐私保护等都是医疗伦理学的研究重点。
2. 生物伦理生物伦理主要研究与生命和生物相关的伦理问题,如生物科技的应用、生育伦理、生命伦理等。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殖技术等领域的突破,生物伦理学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敏感。
3. 研究伦理研究伦理主要研究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人体实验伦理、伦理审查、研究中的伦理风险等。
在科研中,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成为研究伦理的重要议题。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还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学伦理方面的立法和伦理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专业伦理委员会也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设立,起到了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三、医学伦理学的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医学伦理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 技术进步的伦理考量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会给医学伦理学带来新的伦理考量。
第三章历史上的医学伦理评价——局限性1、对私利金钱的崇尚,淡化了医学人道主义2、部分医务人员逃避责任,庸医出现第三节现代医学伦理一、概况二、基本内容三、评价一、概况反思:二战时期医学界国际化理论化机构化二、现代医学伦理的基本内容(一)诞生系列国际性的医学伦理规范(二)形成社会主义医学道德(三)出现生命伦理学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1949年采纳《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69年修订《日内瓦宣言》1949年《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学道德守则》1964年采纳,在1975年、1983年、1989年、1996年、2000年、2008修订和完善《赫尔辛基宣言》1968年《悉尼宣言》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续)1975年《东京宣言》1977年《夏威夷宣言》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国际性的医学伦理文件(续)1996,国际人类基因组(HUGO)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委员会《遗传研究正当行为的声明》1997年11月《关于DNA取样:控制和获得的声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9年3月,国际人类基因组(HUGO)的伦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克隆的声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1892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医亦救人之术”。
秋瑾译《看护教程》:“看护为社会之要素……健者扶掖病者,病者依赖健者,斯能维持社会安宁。
”“如何对待中西医学”、“中国医学如何发展。
1926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法典》。
宋国宾《医业伦理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纪念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印度人,1938年8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月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热情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
后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病逝。
柯棣华她是谁?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发明,却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她并未得过什么国际奖,可是国内外都尊敬她;她也没有子女,但千千万万的产妇、儿童都叫她妈妈、奶奶…林巧稚教授永远的白衣战士——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卫生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 其要旨是医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 保持病人的秘密。
世界医学联合会通过的两个伦理学法典, 即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 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 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要首先关心、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 医务人员应无例外地保守病人的秘密, 对同事如兄弟, 坚持医业的光荣而崇高的传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公元一世纪, 古印度《吠陀》经和公元七世纪希伯来的《阿萨夫誓言》对医生也都提出类似的要求。
公元七世纪中国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也写有医者行为的准则, 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等等。
中世纪的西方天主教学者从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观点探讨医学伦理学, 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 即一个行动可以引起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和无意的、间接的效应;如果不是有意的话, 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容忍一个行动带来的间接的坏效应。
新教学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天主教的观点, 但他们强调应让病人知情, 并就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出决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非宗教的医学伦理学是在洛克、杰弗逊和《人权法案》等的思想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1940年的《纽伦堡法典》是这种传统的体现, 该法典放弃了受试者由研究人员保护的旧观念, 代之以受试者具有自我决定权, 从而要求做到知情同意的新观念。
但到了20世纪末, 又有要求回到希波克拉底传统的趋向, 认为病人的自主权不是绝对的, 一切应以病人利益为转移。
《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也包含了原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没有的尊重病人价值和权利等的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旨在引导医学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学实践的公正、安全和人道性。
本文将介绍医学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古代医学伦理观念的起源古代医学伦理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生遵循道德规范,尊重患者,保守医疗机密,并且不利用自己的知识伤害他人。
此外,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患者的尊严和医生的责任。
罗马哲学家塞内加也认为,医生必须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同时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2. 中世纪医学伦理观念的发展中世纪时期,宗教在医学伦理观念的塑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传统强调人的尊严和人命的神圣性,医生被视为上帝的工具,必须遵守上帝的意愿,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医疗实践。
同时,由于中世纪社会的权威主义思潮,医学实践受到严格的界限和规范控制。
3. 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兴起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医学伦理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现代医学伦理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3.1 患者权益保护现代医学伦理学强调患者的自主权、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
医生必须给予患者足够的信息,让其能够做出自主的决策,并且尊重其决策。
同时,医疗机构和医生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并且严格控制患者信息的访问和使用。
3.2 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围绕生命起源、生命尊严、死亡和临终关怀展开研究。
包括人工生殖技术、堕胎、安乐死等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通过制定伦理准则和法律规范来引导这些复杂的生命伦理问题的处理。
3.3 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医学伦理学还关注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学研究必须遵守伦理规范,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避免科学造假和伦理冲突的发生。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和伦理审查程序的实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伦理保障。
4. 当前的挑战和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景。
医学伦理学发展历史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和伦理原则的学术学科,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与发展。
以下是医学伦理学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健康和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也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伦理规则,如对患者的责任、保护隐私等等。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在其著作中也对医疗伦理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中世纪:在中世纪,天主教成为当时主流的宗教,医疗事业也深受其影响。
医学伦理主要以宗教观点为基础,例如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人类生命的尊严等等。
近代:到了现代社会,伦理表述逐渐与宗教分离,医学伦理进入科学化阶段。
进一步规范和控制医疗行业的行为标准,指导医生在工作中遵守伦理规范。
在这个阶段,医学伦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伦理原则,如自主决策、尊重隐私权、公正和公平、不伤害原则等等。
21世纪:在当代,随着科技和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医学伦理学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许多独特的问题随着生殖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突破而产生。
例如,在有些国家,医生有权接受生育咨询并提供相关实验室技术,甚至有权为患者提供代孕服务。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数据隐私等问题也为医学伦理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总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它为医学从业人员提供了规范的行为准则和伦理原则,也为患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支持。
尽管医学伦理学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是其基本原则和精神始终是医疗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案例3-1]长桑君收扁鹊为徒,是经过“出入十余年”的观察,发现“扁鹊非常人”,“非常人”是指有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人,也就是说扁鹊具备学医的条件,长桑君才收他为学生,并把全部秘方传授给他。
公乘阳庆为西汉名医,轻易不收授学徒,但当他看到淳于意酷爱医学,对待老师又很恭敬,便破例收他为学徒。
金代名医李杲,为将医术传授于后人,遍访亲朋好友,寻求品学兼优的学生。
有人讲罗天益“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
当他第一次与罗天益见面时,劈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直到罗天益回答说:“亦传道耳”,他才收罗天益为徒弟。
(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52-53)[案例3-2]北宋名医唐慎微,医术十分高明,治病有“百无一失之誉”。
病家有请,不分贵贱,立即前往,且往往“不取一钱”,只须告诉一两条民间验方而已,或为其在经史子会议集中抄录有关方面的内容即可。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唐慎微治愈了大批病人,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素材,终于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全书总结了北宋以前的本草成就,至今还是研究古代药物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讨论:1.古代名医收徒给我们什么启示?2.北宋名医唐慎微有哪些可贵的医德品质?医学从来就不单纯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随着人类医学活动的发展,医学伦理也在丰富和发展。
研究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医德传统,而且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之医学,保障医学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古代医学伦理古代医学伦理,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
这一时期的医学处于经验医学阶段发展阶段。
一、古代医学伦理概况(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茹毛饮血、构木为巢的生活,经常受到毒蛇猛兽的侵袭和因采食野生植物而中毒的威胁。
医学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医学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始终与医学实践密不可分。
在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人体试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前半叶,主要是为了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
在这个阶段,医学研究者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人体试验,而不受到伦理方面的约束。
这种情况引起了很多争议,公众开始关注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伦理审查制度逐步建立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叶。
在这个阶段,医学伦理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
学科,并开始建立伦理审查制度。
这个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护病人的权益和尊严,同时还要保护医学研究者的利益。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79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
第三个阶段是全球化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医学伦理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伦理审查制度的全球标准逐渐建立,并且医学伦理学开始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如法律、政治、经济等。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发布的《世界生物伦理宣言》。
总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无伦理约束到逐渐建立伦理审查制度,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化的学科领域。
在未来的发展中,医学伦理学将继续与医学实践密不可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录•医学伦理学概述•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医学伦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医学伦理学的挑战与展望医学伦理学概述特点强调生命神圣、病人至上,注重道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医学领域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定义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调整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
医学伦理学的定义与特点01古代医学伦理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医者对患者应尽的道德义务,注重医患关系的和谐与信任。
02近代医学伦理学形成于19世纪以后,强调医学目的的公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医学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03现代医学伦理学发展于二战后,涉及生命伦理、生殖伦理、基因伦理、临终关怀等多个领域,注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伦理问题。
尊重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公益原则关注公共健康和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不伤害原则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的伤害和痛苦,保护病人的身心健康。
诚信原则真实告知病人病情和治疗方案,不欺骗和不误导病人。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生命神圣论01生命神圣论强调生命的无价性和不可替代性,认为保护生命始终是医学伦理的首要原则。
02生命质量论生命质量论强调以人的生命质量为中心,认为医学应该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生命价值论03生命价值论强调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认为医学应该根据人的生命价值来分配医疗资源。
0102道德义务论道德义务论认为医学工作者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履行对患者的责任和义务。
法律义务论法律义务论认为医学工作者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对患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公益优先论认为医学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公共利益,应该以公益为先,兼顾个人利益。
社会公正论认为医学工作者应该遵循社会公正原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利。
公益优先论社会公正论美德论医德修养论医德修养论强调医学工作者应该注重医德修养,树立崇高的医德观念,提高自身的医德水平。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Eth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9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医学发展史等后续课程: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总学时:24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 , 实验学时:0学时课程简介:《医学伦理学》是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
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影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理论、案例的描述和分析。
选用教材:孙福川王明旭主编《医学伦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张树峰主编《医学伦理学要点、案例与习题》、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7.选读书目:1.[美]恩格尔哈特著《生命伦理学的基础》(第1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徐宗良等著《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意]卡斯蒂廖尼著《医学史》(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李本富、李曦著《医学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袁俊平、谷桂菊主编《医学伦理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伦理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熟悉医患关系伦理、临床常规诊治伦理、临床典型问题伦理及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掌握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医德基本范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应用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24 其中讲授学时:24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医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规范与范畴,以便使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正确进行伦理判断、选择和评价,科学和伦理地行医。
医学伦理学历史发展医学伦理学历史发展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对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考虑的学科,该学科源远流长,发展历程悠久。
1. 古代医学伦理学在古代,医学伦理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古代,尊重生命,愿意帮助需要治疗的人是一种传统,古代医生被视为具有高度道德取向的人士。
在古埃及,医生利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在古希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开端。
2. 中世纪医学伦理学在中世纪,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几乎停滞了。
在欧洲,医学被教会所控制,医学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教会采用的方法是基于神秘论的,而医学实践主要是由修道院的医生来提供。
3. 现代医学伦理学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始于20世纪中叶。
1947年,美国社会医学基金会( The Social Medicine Foundation of America)成立,其理念在于推进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1954年,医学伦理学理事会(The Council on Ethics,JAMA)成立,标志着医学伦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 当代医学伦理学目前,医学伦理学在医学卫生、哲学和法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学逐渐分化出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在当代,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药物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医学诊断中的隐私保护以及医学实践中的医患关系等。
因此,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总之,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人类对医疗行为进行道德和伦理考虑的一种历程,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合理的伦理道德依据。
医学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医学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对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其发展历程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医学伦理学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医学伦理学主要是基于道德哲学的思考和研究,探讨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原则,如患者自主权、医生义务和责任等。
这个阶段的医学伦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个阶段是医学伦理学的放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开始扩大到医学实践以外的领域,如生命伦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等。
医学伦理学也开始关注到医学实践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个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更加注重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公正原则。
第三个阶段是医学伦理学的全球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跨越国界,涉及到全球化的医疗市场和国际卫生政策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更加关注到全球卫生问题和全球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全球化医疗市场中所带来的道德挑战和伦理问题。
总的来说,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放大和医学伦理学的全球化三个阶段,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到整体人类利益和全球医疗市场等领域。
第三章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案例3-1]长桑君收扁鹊为徒,是经过“出入十余年”的观察,发现“扁鹊非常人”,“非常人”是指有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人,也就是说扁鹊具备学医的条件,长桑君才收他为学生,并把全部秘方传授给他。
公乘阳庆为西汉名医,轻易不收授学徒,但当他看到淳于意酷爱医学,对待老师又很恭敬,便破例收他为学徒。
金代名医李杲,为将医术传授于后人,遍访亲朋好友,寻求品学兼优的学生。
有人讲罗天益“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
当他第一次与罗天益见面时,劈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直到罗天益回答说:“亦传道耳”,他才收罗天益为徒弟。
(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52-53)[案例3-2]北宋名医唐慎微,医术十分高明,治病有“百无一失之誉”。
病家有请,不分贵贱,立即前往,且往往“不取一钱”,只须告诉一两条民间验方而已,或为其在经史子会议集中抄录有关方面的内容即可。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唐慎微治愈了大批病人,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素材,终于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全书总结了北宋以前的本草成就,至今还是研究古代药物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讨论:1.古代名医收徒给我们什么启示?2.北宋名医唐慎微有哪些可贵的医德品质?医学从来就不单纯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随着人类医学活动的发展,医学伦理也在丰富和发展。
研究医学伦理的历史发展,不仅可以使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医德传统,而且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之医学,保障医学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古代医学伦理古代医学伦理,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
这一时期的医学处于经验医学阶段发展阶段。
一、古代医学伦理概况(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茹毛饮血、构木为巢的生活,经常受到毒蛇猛兽的侵袭和因采食野生植物而中毒的威胁。
人们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步掌握了原始的治疗伤病的方法与经验。
如烤火以抗风湿,按压以治疼痛,裹敷以救外伤,草药以疗内疾等。
当时人们的医疗活动大都是从自身尝试开始,对各种药物进行人体试验,这种为积累治病知识而自我献身的精神,是古代医学界的优良道德品质。
“神农尝百草”就是这种以自体作试验的原始典范。
人们行医采药的目的就是为了“令民知所避就”,“以拯夭枉”,体现出自我牺牲、勇于探索和自发地以自己的医药经验为他人治病,为氏族、部落、人群尽义务的精神。
尽管神农氏、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医学伦理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萌芽了。
原始社会末期有了社会分工,产生了专管祈祷和祭祖的“巫”。
巫参与政事、占卜吉凶,同时又以“神”的代言人身份出现,通过与鬼神相通、占卜、祈祷、诅咒等方式为病人治病。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可见,在当时巫、医是不分的。
到了奴隶社会,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并将其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礼·天官·医师》写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这段记述中不仅包含了对医疗技术的评价,也包含了最典范、最古老的医学道德评价。
2.古代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国医学伦理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伦理理论和实践已显现出传统医学道德的基本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巨大的社会变迁,造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
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医学问题,同时在医学道德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灵枢·师传篇》专门叙述了医师的责任和良心。
《素问·疏五过论篇》将五种行医过错列举出来,作出专篇讨论,以警告后人行医。
《素问·征四失论篇》,将医师在临床中容易犯的四种过失指出来,以示惩戒。
这两篇关系医学道德的专论,是后世医师的必修课。
《黄帝内经》的问世,哺育了许多医学世家,并经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我国古代医学道德传统。
可以说《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而且标志着我国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名医扁鹊,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俗而变,他为了满足不同病人的治病需要,学了各种医疗技术,周游列国,深入民间,热心为病人解除疾苦;二是谦虚谨慎,人们称颂他为“神医”,但他却谦逊地说,我秦越人并不能使死者回生,这是他本身能够活过来的,我不过使他恢复起来罢了。
三是反对迷信,坚持科学态度。
他曾提出“六不治”的行医准则,“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关于六不治的论述可分为三层意思:(1)主张早期发现病情,早加治疗;(2)担忧医生有限的治疗方法;(3)提出医生行医的准则:医生应当不做什么。
1“六不治”是医师在医疗实践中进行伦理抉择的依据,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以义务论为核心的医学伦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以其巨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体系。
不仅如此,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继承了前人的医德思想,结合本人的行医实践,阐发了济世救人的从医目的,谴责了当时医学界中因循守旧、敷衍塞责、“不留神医药”而“竞逐荣势”的不良风气。
该文对于医德的论述堪称一篇杰作,一直为历代医学家所称颂。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医技高超,品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一心为百姓治病,对病人关怀备至。
曹操曾要他当侍医,但他宁死不依,最终惨遭曹操杀害。
稍后的医学家董奉看病从不收诊金,凡重病冶好后,请病人在他的房屋周围栽杏树五棵,轻病治好后,请病人栽杏树一棵。
这样,他的房前屋后杏树蔚然成林,他还用每年收获的杏子资助那些远道来求医的穷人。
“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典故来源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佛教等各种社会思潮给医学和医德以深刻的影响。
但就总的发展情况来看,是先进的医德思想促进了医学实践的发展;医德本身又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的长期战乱,使人民陷于战乱、饥荒和疾疫之中,加之宗教迷信盛行,给医学带来繁重的社会责任。
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德活动,主要不是表现在医患之间的个体关系上,而是突出地反映在医学承担着的“拯救夭亡”的社会道德义务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医家怀着神圣的医学道德使命感,立志于医,精研于医,济世救人,使祖国医学传统的医学人道精神得到提倡和发扬。
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就是这一时期的名医。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科学文化十分发达,医德理论也进一步发展。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是我国医德传统中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潜心研究历史上许多医学著作,集各家之长,编著了《备急千金要方》。
开卷序例论的《大医习业论》和《大医精诚论》等,是中国医德史上的光辉文献,对后世医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全面地论述了医师品德、专业学习、对病人态度、与同道的关系等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如他认为“大医”(名医)要“精”,即医术要精湛;要“诚”,即医德要高尚,只有具备“精”和“诚”条件的医师,才能成为名医。
两宋时期的医德发展,一方面,是传统医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规范化;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许多新的医德观念建立起来。
如医学家吴简、杨介更新了人体解剖研究的观念,法学家宋慈(1186—1249年)在《洗冤集录》一书中确立了法医检验的道德规范,另外由于对环境卫生、公共卫生的重视,确立了环境卫生1张大庆.“病有六不治”:中国最早的医学伦理准则[J],中华医史杂志,1998,28(3):131-134.建设的道德观念。
这些医德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对传统医德有些突破和新的发展,起着对传统医德观念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金元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医学道德,除继承前人“济世救人”的人道传统之外,主要表现为:关心人们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意无图报的道德风尚和从实际出发、立论著说、遵古而不泥古、探索争鸣的创新精神。
其代表医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医学史上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他们的医术成就和医德思想,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明代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扩展,开阔了一些医学家的眼界,各种学术著作中关于医学道德的论述更加广泛、深入和完善。
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实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对我国当时的医学道德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就医师的专业实习、思想修养、举止言行、服务态度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十分详尽具体的医学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医学道德教育中既浅显易懂又实用的教材,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学道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哲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
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龚廷贤(1522—1619年)的《万病回春》,李梴(?—1619年)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李中梓(1588—1655年)的《医宗必读》等,都对我国的医学道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对祖国医学道德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喻昌(1585—1664年)。
他编著的《医门法律》一书,突破了以往医家箴言式的说教方法论述医学道德原则的传统,切实结合临床四诊和治疗来谈论医学道德,以临床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治病时易犯的错误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
这样,就把医学道德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学道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外的空洞说教。
所以,后人称赞它是“临床伦理学”,在我国医学道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概况1.古希腊医学伦理阿斯克雷皮斯(Asclepias)是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著名医神。
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阿斯克雷皮斯是一名医生,为了丰富自己的医术,他经常不畏艰难险阻,采食植物,冒着生命危险,辨尝各类药物,总结各类治疗疾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