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829.00 KB
- 文档页数:22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黄色。
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肝胆系统疾病、溶血、内科全身性疾病等。
对于黄疸的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原因非常关键,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对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应用进行综述和解释。
首先介绍黄疸的定义和常见病因,并详细阐述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分别描述了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和解释,并探讨了一些罕见类型黄疸的超声特征。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前景及局限性,提供超声诊断策略建议和注意事项,并讨论其他可能影响超声鉴别诊断结果的因素。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超声技术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通过探讨黄疸的定义、常见病因以及超声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黄疸,并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此外,通过对各类黄疸在超声图像上的特征表现解释,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不同黄疸类型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超声技术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前景及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支持。
以上是我撰写的“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核对确认。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 超声在黄疸中的鉴别诊断价值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发生黄色变化的症状,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
其发生原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肝内和肝外因素。
肝内因素主要包括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而肝外因素则包括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以及遗传性疾病等。
2.2 超声技术在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而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胆囊、胆道系统和腹部器官结构,并对黄疸进行鉴别诊断。
通过超声扫描可以观察到黄疸引起的器官异常变化,如胆囊扩张、胆管梗阻等。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一-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 后的了)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
后间断服药两次。
服药间隔 时间较长。
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
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
休息后缓解。
于近日查肝功提示: 总胆红素37.7 (<20) H间接胆红素29.8 (2-17) H直接胆红素7.90 (1-7) H总蛋白83.2 白蛋白51.4 球蛋白31.8 白球比1.62 谷丙 38.6 (<40)谷草 27.8 (<38)谷丙/谷草0. 72緘性确酸酶73. 4 (<115)胆碱脂酶 8631 (5000-12500)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 (0-40)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 常生活中注意什么?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索•,胆绿素还 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髙胆红素血症),间 接胆红素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増高:肝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 滞综合征等。
3、 三者均增髙: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 、结合胆红索9CB)和6-胆红素。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 50、350吨胆红索,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未成熟 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
UCB 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 肾小球滤膜。
UCB 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1)年龄与性别:婴儿期黄疸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两者的鉴别见表4;儿童期至30岁以前,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年龄;30~50岁男性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是肿瘤高发期,男性胰头癌较多见,女性胆管癌较常见。
(2)黄疸特征:①了解皮肤、黏膜发黄与饮食的关系,以便与高胡萝卜素血症等进行鉴别;②黄疸起病情况:如起病急或缓,是否有多人同时发病。
同时多人发病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③了解黄疸持续的时间与波动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④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一般情况良好。
(3)伴随症状:①黄疸伴发热: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急性溶血性疾病、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夏科三联征,提示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则更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④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阻塞,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或胆总管癌等;⑤黄疸伴腹水:多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4)诊疗过程问诊:患病以来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常规和末梢血涂片、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测定、腹部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如何?是否接受过任何治疗,具体治疗措施?疗效如何?(5)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如饮食、尿性状及尿量、粪便颜色、睡眠情况,体重有无明显变化等。
(6)既往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胆疾病史、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与毒物和药物接触史、不洁饮食史、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及输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