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清朝服饰
- 格式:ppt
- 大小:15.10 MB
- 文档页数:3
清代皇帝服饰种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服饰在设计和制作上非常讲究,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清代皇帝服饰的种类。
一、龙袍龙袍是清代皇帝最重要的服饰之一,也是标志皇帝身份的象征。
龙袍使用黄色绸缎作为主要材料,以象征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袍身上绣有五爪金龙图案,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龙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饰有金色的云纹,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二、寿袍寿袍是清代皇帝在生日和重大寿辰等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
寿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寿袍的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寿字、蝙蝠、如意等,寓意着长寿和幸福。
寿袍的袖口和下摆都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三、朝服朝服是清代皇帝在正式朝会上穿着的礼服,也是表达皇帝威严和尊贵的重要服饰。
朝服的袍身以黄色为主,袖口和下摆饰有云纹和金线,使得服饰更加华贵。
朝服的袍身还绣有各种图案,如龙、凤、祥云等,寓意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四、礼帽礼帽是清代皇帝在重要场合佩戴的帽子,也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之一。
礼帽通常由黑色绸缎制成,帽顶饰有金色的云纹,帽檐上方则饰有金丝绣制的纹路。
礼帽的帽缨多采用红色丝线制作,象征吉祥和权威。
五、蟒袍蟒袍是清代皇帝在特殊场合穿着的礼服,通常用于祭祀和重要仪式。
蟒袍的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袍身上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如龙、凤、祥云等。
蟒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丝绣制,使得服饰更加华丽。
六、圣袍圣袍是清代皇帝在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圣袍的颜色多为红色,袍身上饰有五彩绣线,绣有各种吉祥纹样和神兽图案。
圣袍的袖口和下摆饰有金线和珠片,使得服饰更加豪华。
七、六品服六品服是清代皇帝在一般场合穿着的常服,也是皇帝日常行动的服饰。
六品服的颜色多为蓝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六品服的袖口和下摆采用金线绣制,使得服饰更加精致。
八、罗袍罗袍是清代皇帝在夏季穿着的轻便服饰,也是皇帝活动的常服。
罗袍的颜色多为白色,袍身上绣有各种纹样和图案,如云纹、花卉等。
清朝后宫嫔妃服饰女服服饰: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清代后妃朝服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
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
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
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
披领也绣龙纹。
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本图为清代乾隆帝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清代贵妃朝服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
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
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
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
披领也绣龙纹。
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本图为清代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头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内穿冬朝袍,周饰貂皮边。
清代女龙袍清代服饰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
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
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
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
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
襟饰行龙四条。
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
中国清代服饰、摆设年代图谱
2 、绛地彩云金龙妆花缎龙袍清乾隆(1736-1795)
崖纹,以寓江山一统。
绣八团龙纹,两肩各一、前后身各三,下幅饰八宝立水纹。
5、杏红缎地平金云龙夹褂清代(1644-1911)
常着于饰有补子的褂内。
下面的是方补~~~~~~
盘金绣豹方补清代(1644-1911)
彩绣虎方补清代(1644-1911)
石青色织锦鸡方补清代(1644-1911)
绛紫色葡萄纹暗花缎袍清代(1644-1911)
瓜皮帽清代(1644-1911)
短里长、上重下轻的视觉效应。
大红彩绣独枝花蝶旗服清代(1644-1911)
雪青暗花仙纹坎肩清代(1644-1911)
花盆底鞋清代(1644-1911)
一新。
粉色梅兰竹菊暗花缎女衣清代(1644-1911)
绿色皮球花绸蝴蝶纹绸裤清代(1644-1911)
百蝶暗花缎五彩折枝花卉戏出十团夹袄清代(1644-1911)
和多层假袖最为别出心裁~~
缂丝道袍清代(1644-1911)
清代服饰
朝服:由披领和袍裙组成。
马蹄袖,中腰有襞积。
列十二章,饰龙穿着场合:登基、大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祭天、祭地
日朝
月朝
吉蓝
穿着场合:平时穿着
这件夹褂款式为对襟直身,为女衣。
曲水云鹤纹缂丝龙袍
盘金绣狮子方补
③缂丝补子,用彩线或金线根据图案需要缂织而成。
夫妻双双把家还纹抹胸
五蝠捧寿雕花漳绒。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1.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
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禊,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
《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
”(《啸亭杂录》说福色出自福安康)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夏天则流行棕色纱制的马褂。
深青色大袖对襟马褂,则可作为一般场合的礼节性服装。
康熙时有一种长袖衣身较长不开禊的马褂,保暖性好,有“阿娘袋”、“卧龙袋”之称,民间年老者多穿之。
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配。
右衽大襟马褂,及两袖同异色拼制的背心式马褂,均为便服。
嘉庆年间,马褂有如意头镶边的,至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驼、酱、油绿、米等色,用大沿镶边,至清末光绪、宣统时,用宝蓝、天青、库灰色铁线纱、呢、缎等做短到脐部以上的马褂,在南方尤为风行,甚至用大红色的。
面料一般用二则、四则、六则团花,折枝大花、整枝大花、大团素、喜字等纹样的暗花缎、暗花宁绸、漳绒、漳缎等。
冬天则流行翻毛裘皮马褂。
2.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叫紧身。
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
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
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多纽式的马甲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这种马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
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
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
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
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
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
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
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
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
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
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
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
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
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
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
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
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
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转】清朝的官服与等级(附图)转自:百度知道搜集者:固伦和孝公主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
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
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
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
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
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
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
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
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
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
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
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
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
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
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