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清朝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第八章——清代服饰•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二、顶戴花翎论官贵•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五、端罩及其他朝服用品•六、一般男子服饰•七、女子服饰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1、女真族•2、剃发易服•3、服色肩舆永例二、顶戴花翎论官贵•1、冠•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夏天戴的叫凉帽•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
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
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
•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
•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用东珠,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用青金石,文武五品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锭,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
进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雀顶,生员用银雀顶。
饰翎•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
马蹄箭衣•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龙袍•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清代只有皇帝穿十二章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中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饰八宝立水。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时期,其服饰文化也颇具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服饰多样且丰富,每个时期、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着装风格。
本文将从汉朝至清朝,逐一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和演变。
一、汉朝服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男性的主要服装有襦裙、袄衫、束腰和大袍等。
襦裙通常由束腰和长裙组成,衣袂宽松自然。
而女性则以襦裙、蓝旗袍为主要服饰,精致的刺绣和宝石装饰使得女性服装更加华丽。
二、唐宋时期的服饰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巅峰时期,和服、褙子、襦裙成为流行的服饰。
皇帝的服饰通常由长袍和褥衣组成,衣褶的数量和服饰的质地反映了崇高的地位。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颜色和纹理的变化,丝绸和亚麻布料成为主要材料。
三、元明时期的服饰元代服饰受到蒙古和西亚服饰文化的影响,男性以宽大的札萨和打褶连衣裙为主。
女性则以修身并略显宽松的长袍和裙子为主。
明代服饰则回归传统,复古的元素重新回到流行,男性的服饰简洁且端庄,女性则以丝绸、刺绣和珠宝装饰为主。
四、清朝服饰清朝是中国服饰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的特点也与前朝有所不同。
男性的服饰以马褂为主,这是一种宽大的长袍,配以白色束腰和长裤。
女性的服饰则以旗袍为主,独特的立领和合身的剪裁使得旗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经典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而独特,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汉朝至清朝,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习俗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清代汉族女子服饰介绍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
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
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佩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
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晚清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晚清刺绣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有五粒钮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加袖头。
清代女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为多。
周身加边饰,晚清时的边饰越来越多。
清代领衣袍褂是清代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
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边缘镶海龙绣饰。
夏天用石青色面料,加片金缘边。
清代宫廷服饰的分类介绍
清代宫廷服饰丰富多样,根据用途、场合以及等级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朝服:主要用于正式的朝廷典礼、祭祀等重要场合,包括皇帝、皇后、皇子、公主及文武百官的服饰。
皇帝朝服中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龙袍,配有冕旒、蔽膝等配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2. 吉服:又称燕居服或常礼服,比朝服略为随意,用于节庆、宴乐等相对轻松的皇家活动。
如皇帝的龙褂、吉服冠、吉服带,皇后的吉服袍、吉服冠等。
3. 常服:又称常朝服,是宫廷日常穿着的服饰,相对于朝服和吉服更为简洁。
如皇帝的常服袍、常服褂,皇后的常服旗袍等。
4. 行服:专指外出巡幸、狩猎等活动时穿着的服装,特点是轻便实用。
如行褂、行袍等。
5. 雨服:顾名思义,是下雨天或湿气较大的环境下穿着的防水服饰,如雨衣、雨帽等。
6. 戎服:即军事装备,是皇室成员在指挥军队或参加军事活动
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铠甲、战袍、战靴等。
7. 便服:指的是非正式场合下的日常休闲服装,包括袍、褂、衫、裤等多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