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80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