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8课《科学家的师生情谊》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单元13.纪念白求恩《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所作的。
此时,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
毛泽东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三个分论点依次是: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我将本次学习的目标确立如下: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2.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的,但缺乏对“议论”的逻辑认识和议论文的整体感知。
于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确立为议论文三要素的学习,包括: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了解论据的种类;初步学习论证的方法,尤其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本文设计的政治术语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于是本文学习的难点确立为: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鉴于是初学议论文,为避免空洞地学习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在对全文有了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后理清思路,提炼观点,进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生动而系统地把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情景导入先配乐,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由诵读朱子奇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初步感知人物。
学生讨论,读诗时有什么感悟?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
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挑山工①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②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巉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
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
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
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
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
一步步慢慢吞吞地走自己的路。
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
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
脚底板在石板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
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③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④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脚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七年级(上)语文作者及作品---总结编辑-王诗怡1.《散步》作者:莫怀戚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2.《背影》作者:朱自清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3.《风筝》作者:鲁迅鲁迅,字豫才。
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等。
代表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是散文诗集《野草》。
主要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拥你入睡》作者:肖复兴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
散文集《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音乐笔记》。
5.《我的老师》作者:魏巍中国作家、诗人,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
魏巍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的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6.《韩老师叫我敢说话》作者:张志公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
河北省南皮县人。
他著有《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语法学习讲话》、《语法和语法教学》等。
7.《如是我人》作者:刘绍棠中国著名作家。
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等。
8.《科学家的师生情谊》作者:王月清原题:《居里夫人?施士元?吴健雄》9.《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芦笙恋歌》、《边寨烽火》。
10.《跟陌生人说话》作者:刘心武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风过耳》等。
11.《女兵墓》作者:王宗仁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中篇系列报告文学《青藏风景线》,散文集《季节河没有名字》。
12.《差不多先生传》作者:胡适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诗人、学者。
著作:《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初一上册的语文第八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
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 )过隙迸( )溅穹( )隆积攒( ) 呜咽( )摒( )弃xī 利( ) 怪僻( ) 安恬( ) xié 取( ) 惆怅( )沉淀( ) 骤然( ) xù( )语2、解释下列词语莫名--白驹过隙--涉足--委于我心--不系之舟--安恬--惆怅--小立--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 ) 漠然回首( ) 盲然若失( ) 津津有味(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和蔼可亲( ) 弹指一瞬(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
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一、导入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内容预览:8.“两弹”元勋邓稼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崭zh n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n 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r 苦: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
茹,吃。
蓦m 地:突然。
浩瀚h n:形容非常广大。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元勋x n:立大功的人。
汗马功劳:指战功显赫。
二、相关背景:1、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七年级政治导学案《 3.2师生情谊》主备人:林丽燕审核人:王爱珍时间:2014.11.11 班别:小组:姓名:学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学会与老师沟通的技巧。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老师工作的特点,尊重老师和老师的劳动。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预习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6-58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人生不能缺少教育,教育不能没有。
2、老师是文化知识的,是我们道德人格形成的,是我们心灵的3、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感到自己更加受,和老师的关系变得了;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带我们进入的新天地;4、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常常只充当而不是领导者,建设、、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和老师共同努力。
5、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__老师;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老师,和老师做朋友。
6、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就是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人。
一、能力提高题1、下列做法能顺利化解师生冲突的有()①从老师的立场、角度考虑②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③理解信任老师④处处与老师作对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在推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一种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形成。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A、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础上B、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C、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基础上D、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3、语文课上小明正在认真地听讲,邻座一同学传过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网球。
小明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位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
谁知被老师发现,并马上批评了小明。
当时,小明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他应该()A、举手,向老师说明情况B、生闷气,不理睬老师C、站起来,与老师争辩D、下课后,找老师交流4、以下四位同学的言谈,表现出文明礼貌,符合新型师生关系的是()A、老师,你讲的肯定不对,我敢打赌B、老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不是应该这样C、老师,我讲的绝对正确,就是你错了D、老师你讲错了,耽误了大家的学习,以后要认真备课5、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担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责任的主要是()A、老师B、工程师C、科学家D、干部6、据调查,一些学生把老师称作是“警察”,把师生关系比作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种说法()A、是对师生关系的形象比喻B、是对师生关系的真实反映C、容易造成师生隔阂,影响交往D、是对老师的尊重7、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A、老师的权威B、学生的权威C、民主平等D、对知识的正确掌握8、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A、老师对工作的热爱与奉献B、老师对工作不要报酬C、老师知识的丰富与道德的高尚D、老师的博学二、拓展创新题1、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感恩老师、爱老师?2、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老师像蜜蜂,辛劳奔波,无私奉献。
七上课文主要内容解析(1-30课)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王家新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1)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
3、短文两篇《蝉》小思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席慕蓉由一枚“小小”却“坚硬的精致”的贝壳展开联想,深入浅出地表明这样的主旨:在有限的生命里,把事情做的更加仔细,精致,一丝不苟!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编著说明这套教科书是遵照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著的,供七、八、九年级学生使用。
这套教科书以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外国进步文化的熏陶,获得基本的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这套教科书编著设想有四点。
一、建立与一至六年级语言教科书相衔接的语言教学体系。
语文学科分为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运用三部分。
三部分各自独立,自成系统,又有联系,相互为用。
教科书分为阅读部分、写作部分、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
二、建立自学、探究、发展的教科书结构。
阅读部分:1、课文按照阅读教学要求和作品题材或者文体进行选文,组织教学单元。
每个单元的第一、二课是教读课文,第三、四课是自读课文,有导读、注释、探究和练习。
课文注释力求少而精,注重文化内涵,一般词语纳入练习,引导学生积累。
第17册、第18册的单元教学项目略有调整。
2、单元综合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培养相关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3、每册的第八单元为专题探究学习,通过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阅读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语文实践。
写作部分:1、每册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写作专题学习,八个写作专题分编于第13、14、15、16册(七、八年级);二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写作分项学习。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每册写作教学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导写,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二、示例,提供名家名作(联系阅读部分相关课文)和同龄人佳作;三、写作题,提供命题、设置情境、提出话题、给予材料等。
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1、进行语言知识和运用的训练,构建学生实用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的教学体系,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单项选择题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说明了 ( )A.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帆风顺的B.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C.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且生命是短暂的D.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2.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即使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也难逃最终的死亡。
这启示我们( )①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我们要感激生命的获得③要向死而生,好好活着,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④生命有时尽,要认真对待生命的每一天,让它变得丰富、充实和有意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她(他)的家人有了新的身份,她(他)的家族后继有人,她(他)给家人带来了无数的快乐,国家又增添了一个纳税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②在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③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④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在《人生感悟》里谈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决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①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②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③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④对于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简答题5.张海迪说:“生命很痛苦,但是再痛苦我也要活着,我要活得好好的,我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一、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一、课堂导入:(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一)曲折的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1)学生思考;(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科学家的师生情谊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沓()睿智()严谨()和煦()
夙愿()矢志()华裔()
2.补充完整下列四字词语。
____寒问暖____解人意____梁之材才华横____
忐____不安不解之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70多年前首次见到居里夫人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
②这位在科学界崭露头角的的东方学生令居里夫人满心欣慰。
崭露头角:
③施先生潸然泪下。
潸然泪下: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5、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科学家的师生情谊》,“科学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对师生。
“师生情谊”指的是这两对师生之间用_______________织成的师生情谊。
〖点击思维〗
1、“沓”不要读作“tà”,“睿”拼音中的声调应标注在“i”上,“裔”的音调不要读成一声。
2、一些成语、熟语只有在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别其写法。
如:“嘘寒问暖”不要写成“吁寒问暖”,“不解之缘”不要写成“不解之原”。
3、解释词语主要靠结合语境推断,而并非只靠查字典词典,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的大致含义即可。
4、多音字问题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如“因为”的“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它的声调读作二声,是不对的。
5、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标题中所透漏出的语言信息。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两张照片,串联起两代师生情谊
施士元与居里夫人的情谊
施士元与吴健雄的情谊
总结全文,指出
〖语言特色〗
一、人物语言凸现人物性格
文中直接引用了居里夫人的三次话语。
一次是礼貌性的:“欢迎你,施先生。
”一次接受施先生到实验室工作:“按规定,到我的研究所必须通过考试,但根据你的情况,你可以免考,直接来工作了。
”表现了居里夫人赏识人才,相信人才。
一次是:“论文通过,很好。
”表现对学生的赞赏。
简短的话语,体现了居里夫人对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因而,施士元深切地感到母亲般的温暖,“居里夫人平时的叮嘱像东方母亲的叮咛一般暖遍施士元的身心”。
二、叙述性语言负载感情
写居里夫人,说“带着母性的微笑握住了这位东方年轻人的手”,“居里夫人经常站在
身边,反复提醒……”表现了居里夫人的慈祥和关爱。
写吴健雄,说,“望着恩师的满头鬓霜,吴健雄眼里噙着泪花……”写施士元闻丧,“黄叶未落,青叶骤逝。
施先生潸然泪下,默默凝视着那两张珍藏的照片。
”师生之情表现得十分感人。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中心
表现三位科学家的师生情谊,赞美两代师生的情谊,这种师生情谊,表现了两代师生的共同事业——献身物理科学,共同的才智——智慧和成功,共同的品质——赤诚和献身。
师生情谊造就了成功的事业,铸成了崇高的品质,创造了辉煌的生命。
二、施士元和吴健雄的师生情谊
文章在叙述施士元与吴健雄的师生情谊时也是用时间来切入,1933年,吴健雄成为施士元所教的十多名学生中的一位,吴健雄学成、工作、成名,不忘师恩,作者用一句话即“像居里夫人对待自己一样,施士元给予(吴健雄)更多的关注”,表现施先生对学生的教导和关心;而说吴健雄,则说“他们师生之间虽然相差4岁,但吴健雄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入门师”,其感恩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攻克难点〗
本文的构思及其结构很有特点
首先,作者从两张照片切入,用先后时段串联两代师生的交往和情谊,三位科学家都是蜚声海外,两代师生之间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但作者却独具匠心,用两张照片来切入,在开头段,先交代施士元教授珍藏的两张照片,一张照片记录70年前施士元博士的论文答辩会,一张照片是20世纪70年代施士元和学生吴健雄的师生合影,接着写道“两张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也联结着三位科学家的师生情谊”于是,从容不迫地开始了两代师生情谊的叙述。
其次,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时间年份来切分:先叙述1929年施士元和居里夫人的师生情谊,然后叙述施士元与吴健雄的师生情谊。
最后,过渡段的使用,巧秒地联结了两代三位科学家的师生情谊。
在过渡段中,作者一方面说“作为居里夫人的学生”,施士元投身开创我国的物理事业;一方面说“作为众多弟子的老师”施士元培养了大批物理学的栋梁之材,用相对称的语句,表现时间和事业上的延续,也自然过渡到叙述施士元同他学生的情谊。
这种新颖的构思,巧秒的结构,以及倒叙方法及过渡段的使用,值得我们同学学习、借鉴。
〖质询疑点〗
“在众多情谊中,从居里夫人到施士元再到吴健雄这样的师生情谊,尤为令人感动,弥足珍贵,因为这样的情谊纽带是用科学、智慧、生命和赤诚织成的”文章最后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深刻,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施士元联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传递科学圣火。
(二)施士元深感居里夫人师恩,因此“像居里夫人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吴健雄;而吴健雄也“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入门师”,成名以后,每次回国都要拜访恩师。
(三)赤诚的师恩传递才是最感人的,而实质则是“科学,智慧,生命和赤诚”的传递。
〖主干知识〗
1、dáruìjǐn xùsùshīyì
2、嘘善栋溢忑缘
3、①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展现在眼前。
②崭露头角:比喻突出的显示出才能和本领。
③潸然泪下:形容悲伤得流下眼泪。
4、píng bǐng lùlòu jiǎo juégěi jǐèěwù
5、居里夫人和施士元以及施士元与吴健雄科学、智慧、生命和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