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阴阳
- 格式:doc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5
五⾏结构论第⼀节 太极 阴阳⼀、太极阴阳五⾏学是通过定太极、分阴阳、看五⾏,来发现世界的规律性。
⽆极、太极是古圣先贤创造出的两个名词,并有⽆数的古代圣⼈为此绘制出各种太极图。
太极图,⼜称《先天图》或《天地⾃然之图》,是中国上古⽂化中最神秘的⼀张图,也是最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张图。
《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两仪。
”但汉代以后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
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字,只有⼀图以寓其象数。
⽽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本书讨论的核⼼是阴阳五⾏学说,重点不在太极、⼋卦,故选太极图中的⼀种,即来知德的太极图供读者赏析。
图1 来知德太极图笔者认为:⽆极是⼀种绝对的纯存在,它不需要任何具体的东西来规定,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包含任何内容,是⼀切的基础和开端。
太极也是⼀种绝对性的存在,但并⾮⼀种抽象的纯存在,是⼀种⾃在。
没有东西与之对⽴,是⾃⼰和⾃⼰的统⼀,也就是在⾃⼰之外再也没有外在于⾃⼰的东西了。
太极⾃⾝包含两个属性:⼀⽅⾯是⾃⼰对⾃⼰的肯定,称之为阳;另⼀⽅⾯就是⾃⼰对⾃⼰的否定,称之为阴。
因为⾃在的东西有着⾃⼰对⾃⼰肯定的同时,并不排斥⾃⼰对⾃⼰的否定。
⼆、阴阳太极的⾃我肯定,动⽽⽣阳;太极的⾃我否定,静⽽⽣阴。
动静之中会有⽣、化、返三种情况。
所谓“⽣”,就是当“⽆有合”时,则⽣“阴阳”;“阴阳合”时,则⽣“天地”;“天地合”时,则⽣“万物”。
所谓“化”,就是“太极”和“物”合时,则化“形”;“太极”和“形”合时,则化“象”。
所谓“返”,就是“太极”和“象”合时,则返“⽆”。
在阴阳五⾏的世界中,太极是⼀,阴阳是⼆。
太极和阴阳的关系是⽣、化、返的关系。
不是⼀分⼆的关系。
《道德经》说:“道⽣⼀,⼀⽣⼆,⼆⽣三;三⽣万物。
太极阴阳与太极图太字原为大字。
古人为了表示比大更大的意思,便在大字底下加一点,成为太字。
含义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比如,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极字的原意是房屋中间顶端的顺房之木,在温县叫脊檩,含义是最高、最巅、最上。
这是太极的字面意思。
太极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
要弄清楚太极的涵义,必须知道什么是无极。
因为太极本于无极。
古人认为,未有天地之时,宇宙混沌有鸡蛋。
这就是无极。
无极之境充满真气,是静止不动的。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动极便静,静而生阴。
于是,就产生了万象万物。
《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是变化,就是说,太极一动,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一合,日月就分出来了,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等自然现象都产生了。
太极的哲学概念就是自然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法理。
所以,我认为,阴阳转化就是太极。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皇帝内经》上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万事万物都分阴阳,人有男女,兽有牝牡,鸟有雌雄。
阴阳无处不在,天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都是阴阳之数。
自然界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阴阳失调,便有旱、涝、风、雹灾害。
人也一样,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阴阳失调,则疾病缠身,萎靡不振。
有病了,经过锻炼,打太极拳,打针吃药,饮食调理等等,阴阳又平衡了,病好了。
一刮东风,天阴下雨,西风一来,又云散日出,天晴了。
这就是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
太极图,古代的道家把太极形象地画为?,意思是太极一气循环,运动开始,即界分阴阳。
问题是一个圆圈的图案,很难将无极与太极区别开来。
更不能表现因太极所动而产生的阴阳变化。
于是,道家们便又制出了阳动阴静图。
左部白色图案为动阳,右部黑色为静阴。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
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类经附翼·医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总之,“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
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
”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
故而还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
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
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阶段。
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
(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
阴阳、太极和太极点阴阳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与阳,阴是磁铁的阴极、是负电荷,阳是磁铁的阳极、是正电荷。
同性相排拆、异性相吸引,这是物理学中的自然现象。
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任何物体都有生命和气,因此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形与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对阴阳,形好气吉、形差气凶。
这就是形气法的风水理论之源。
气分阴阳,气分阴气和阳气,阳气主发散、主上升,主攻击、主出击,阴气主吸收、主下降,主包容、主包涵、主奉献,其两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物质。
阴阳平衡。
中国传统风水,研究的就是阴和阳的关系。
风水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砂和水,其实这也是阴和阳的问题,因为砂是阳、水是阴,但从动静来看砂又为阴、水又为阳。
人与居住周边砂水的和谐,就是风水的和谐,也是阴阳的平衡。
阴阳划分。
一般是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阴、后为阳,高为阳、低为阴,矛为阳、盾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满为阳、空为阴......。
因此,中国传统风水的研究,是起始于阴阳。
阴阳平衡、正负相吸,藏风聚气,就是风水格局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知,学习风水必须先过形峦关,只有掌握了形峦,才能学习理气,才能学好风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级的风水师!北京中轴线图易经理论中的太极点指什么,就是天地交接点,这就是太极的作用点,阴阳的作用点,天与地的交化点、交泰点,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实质上是指天地交化,不指社会人文。
天地无时不交,无处不交,其作用无善无恶。
而对于人,对于物,对于特定接收者,却具有生杀功用。
能够认出这层太极点,能够分辨这些点,用其善,恶其恶,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得道。
太极点和老子讲的“道生一”有关,这个“一”在阴阳方面表现为2,在八卦方面表现为8,在重卦方面表现为64,在天干方面表现为10,在地支方面表现为12,在干支方面表现为60等。
“一”为体,其用无穷。
以现代数学可以表述为(A+B)的N次方,A+B=1。
太极阴阳法的论命步骤!(重点)一、认识体用太极法的论命步骤是立体,找用,看平衡,知吉凶。
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体用是什么?太极由阴阳两仪组成,阴阳是万事万物的一体两面,是万事万物的两大组成部分。
体用是用来区分阴阳的主次、动静、君臣关系的,体用是阴阳与太极的桥梁。
体是本体、中心、目标、方向、起点、参照物。
体决定方向,不变的死规定。
用是为成就体而服务的,决定了体的价值发挥,决定了太极的成败。
天命通过太极来体现,太极由阴阳两部分组成,太极状态决定富贵贫贱、寿夭吉凶。
天道独自不能形成富贵贫贱、寿夭吉凶,一定要到地道落实,以天道为主,地道配合,以天道为体,地道为用。
天为月令,要知道月令先天阴阳气,地用五行代表,五行生克以来出来自由意志的地气,地气和天气感应,天地交融,阴阳平衡,富贵有成。
阳月,地气出阴气,阴月,地气出阳气阴阳平衡,成太极。
五行生克决定太极的成败。
二、认识月令展开剩余85%太极法讲天地的阴阳之气,要知道气的来源,就是月令。
月令代表春夏秋冬四象之气,是天通过四季布气于地球,因此月令代表天命,代表天意。
一定要对月令有透彻的认识,要知道每个月阴阳气的特点和喜忌,每个月用什么地支代表,每个地支代表什么五行,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决定了生克能力,五行生克出的气决定了最后的阴阳平衡。
(一)月令含义月令为提纲,为万物之源,集天地人为一体,月令主要有五层含义:第一层:定位天道的阴阳气,即划分阴阳月。
第二层:定位司令真神。
第三层:以月令季节本气为旺衰的来源,旺相休囚死决定五行生克的力量。
第四层:通过月令的地支藏干的作用,判断后天旺衰的起点。
第五层:普通的地支。
(二)定位社会分工和起点太极法的体是月令的阴阳之气,月令是天命,老天规定你是干什么的,怎样的生存状态,到社会上是干什么性质的工作。
是有福气,还是要吃苦,看月令一个字,基本就能定了。
但是不能直接断富贵贫贱,先天还要后天落实,才能断人生的层次,富贵贫贱寿夭吉凶。
阴旺和阳旺的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阴旺有阳来打造、阳旺有阴来平衡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平衡是什么样的人?不仅是富贵贫贱寿夭吉凶,生活象也出来了。
太极的意义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用立体圆来体现:阴阳是在圆的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发展,“太”是比大还大的称之为“太”。
“极”是无边、无尽之意。
换句话讲(换个角度讲):“太极”是包含、包容之意。
“太极”是哲学名词。
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之“太极”。
“太极”通俗讲: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
“太极”即指事物运动变化普通规律。
“拳”、“拳法”指与人对抗的一种技巧、方法。
一、“太极拳”定义“太极拳”也称哲学拳,又叫先天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和黄老学说的指导下,即以哲学为理论,按照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利用圆的运动变化将武术四大技法不用力.放松的隐藏在圆的运动中不断的练习,分层次、因人而宜,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发展;用身体语言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
是养身、技击溶为一体的拳法。
二、起源及发展自人猿时期开始,我们的先人就不断为获取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料而与动物甚至自己的同类斗争。
在这种斗争经验的积累下,最早的武术应运而生。
随着人类各方面知识的进步,武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出不同的派别,比较著名的有:五当、少林、峨眉等。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传说众多、犹待考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人何时何地创编的太极拳,都是在其自身文化积累以及对其他武学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灵感被激发的产物。
太极拳的创编不是偶然的、凭空的创造。
现在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无派太极拳,皆是在陈式老架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
三、太极拳健身五项基本原理1.每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所谓“一动无不动”。
一般的广播体操,上肢运动光运动上肢,下肢运动光运动下肢,弯腰运动光运动腰。
跑步看似全身运动,其实运动很单调,缺少扭旋动作。
太极拳则不然,自始至终是全身运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不断地进行着各式螺旋运动,因而使筋骨皮肉及内脏系统得到全面锻炼。
腹式深呼吸则更加增强了内脏的锻炼和按摩。
中医:道、太极、阴阳、五⾏、五运六⽓起源的奥秘如果您喜欢我的⽂章,请长按“”给我⼀个“太棒了”,⾮常感谢您的⽀持!五运六⽓的推演必须⾸先建⽴⼀个始点,始点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
⽬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因此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如何界定,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章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为何初运和初⽓起于⽴春。
⽴春⽇与正⽉朔⽇是同⼀天的不同说法,下⾔⽴春说。
从⽂献沿⾰上讲,内经原义主张⽴春说,⼤寒说多见于经注;从原理评价上讲,⽴春说⽐⼤寒说更加说理通畅,透彻圆融;从现代实际⽓象数据验证上讲,⽴春说证据较多且能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暂论证认为,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应为⽴春。
在进⾏五运六⽓禀赋与疾病具有相关性的数据验证时,构建合理的统计模型是⾄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是⼀处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必须⾸先明确。
历史上有关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问题,历代认识较为统⼀,绝⼤多数皆⾔起于⼤寒,直⾄近⼆⼗年,不断有学者质疑⼤寒说的科学性,提出初运和初⽓起于⽴春和正⽉朔⽇贴合内经原旨,说理通畅,且较为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多种运⽓起始时间并存,使得模型推算结果多样性,所得结论不具有可⽐性。
起始时间如何界定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成为当代五运六⽓研究领域的⼏⼤争论之⼀,具体可归纳为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本研究⽀持⽴春说,下⽂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持初运和初⽓起于⽴春的原因。
1 ⽂献沿⾰1.1 ⼤寒说多见于经注唐代王冰作为补⼊和⾸个注解运⽓七篇⼤论的⼈,后⼈将其注解看的分量很重。
《重⼴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不同篇章中多次注解道:“凡⽓之⾄,皆谓⽴春前⼗五⽇,乃候之初也。
”“初之⽓,起于⽴春前⼗五⽇,余⼆、三、四、五终⽓次⾄,⽽分治六⼗⽇余⼋⼗七刻半。
太极阴阳混元法太极阴阳混元法怀抱太极足跨弦,运转太极意绵绵;清地平基用太级,内外圆融合自然。
道者,万物之母,物者,道生之子也。
由道而生阴阳太极,由阴阳太极而生四象,由四象而生八卦,万物而数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之物质混成。
内功锻炼之初始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去病疗疾。
对修真者而言,初始之炼乃清地平基。
内功之”功”,修真之”真”,最后之目的乃是”无”(道),物质本源是无(道)。
最接近于此”无”者,莫过于阴阳太极。
阴阳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模式和物质基础,由此模式修证最接近于道,符合道性,把握逆向运动,非常道变化规律,最易于步入空和无的境界,符合自然而反朴归真。
任何物质都具有阴阳太极的基本特性,人身这一小宇宙也同此理。
人身宇宙如何与自然大宇宙同步,溶合,其关键就是人身太极阴阳非常道性变化和逆向运动。
人生百年,如不修炼身心,人身中小宇宙这一阴阳太极沿着常道顺转,是很容易阴生阳消转入低一层次的阴阳的太极模式中去的,那也就是死亡。
人之疾病、衰老、死亡都可以说是自身阴阳太极顺变阴生阳消的动态反应变化过程。
《玄灵修真理法学》的锻炼方法,就是牢握玄道逆变和顺变机理,取逆变而夺造化,顺自然而摄精华,使自己身心这一小宇宙的阴阳太极回归于道,合于自然天道,人天合一,返朴归真。
无论道家、佛家,为了回归自然成真,所创造之功法数以万计,然而何种功法最佳?仅就功法而论,法无定法,佳者莫过于最接近于”一”最接近于道的方法。
修”一”之功法,也就是修”○”的方法,无语言无文字可表述,唯有心传为法,非上品之人难以接受和领悟。
只有以阴阳太极为纲领之功法可以言传和文字表述,阴阳太极为法也只是总纲,此纲之下亦有多种方法,而且以此为纲可以再派生出万法。
我们《玄灵修真理法学》向大家推荐和介绍阴阳太极混元动功,正是基于本功法深含阴阳太极之理,最接近玄道之”一”,或者说最接近于”○”。
本功法对于强身健体,去病疗疾的清地平基生命再造工程确有明显效验,是法中精粹,是”人法地”修证层次中的主要功法之一,故为之介绍。
解说太极拳中的“阴阳颠倒颠”太极拳是中国特有的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
练习太极拳,有“阴阳颠倒颠”之说,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有专门的论著或语录,下面是是店铺整理的解说太极拳中的“阴阳颠倒颠”,欢迎阅读。
解说太极拳中的“阴阳颠倒颠”尘来尘往的博文:论:顺其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在何为“阴”,何为“阳”,阴阳互为其生,阴阳互为其根,阴阳之变即有生灭之变,而天地无时不刻不在生灭之中,生灭只是阴阳变化之表象。
然,何为“中”,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可解为: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虚不实,不有不无.....,然中究在那,谁也说不清,你立一地,则有一中,然这中乃人有分别对待之心则有中,然,心无所住而生心,心无所住,如何守道之中呢?何为“颠倒颠”,有我即我天地,无我亦无天地,阴阳顺逆之意,必立于人,然,人之生,形神已立,心欲牵于物,必有体之阴阳变化,必有微观生灭之变,此乃人之性,顺则成家立业,度其一生。
如欲逆天而行,必查阴阳变化之机,从机入手,以灭为生,以生为灭,逆转阴阳,以形神为药,以机为媒,立道于源,证道于机,方可查圣人之心,真人之意也。
杨典的经典博文摘录:《颠倒颠》:顺者凡,逆者仙,在中间颠倒颠;指天心,指地心,狂狷不论古今;春杀花,秋杀月,冬夏杀尽痴情;一身皮,十条命,哪够人云亦云。
书名叫《智辉说拳》:阴阳颠倒颠,是弹簧劲的又一个来源。
严格地说,阴阳颠倒颠应贯穿于太极拳行架与打手的全过程中。
它的具体表现是:手往上身往下,身往上手往下;手往左身往右,身往左手往右;手往前身往后,身往前手往后。
包括腹部内气的鼓荡、内外圈的运行、局部骨肉皮的分离,等等,都属于阴阳颠倒颠的范畴。
弹簧劲就是在种这阴阳颠倒颠的运动中不断产生的。
附则一: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一、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
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
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
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
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话题:阴阳太极图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太极图阴阳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内宇宙全息。
阴阳太极图_太极图 -起源太极图“太极图”的起源。
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叫”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2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陈立夫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使用毛笔中锋所画,早于孔子四千年。
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陈先生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
太极阴阳理论太极阴阳理论太极阴阳理论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伸者为阳,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
势高者必落之低,阳转阴也。
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连、气必不续。
仰俯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
间有阴阳转接不断者,此一气不尽复摧一气以足之也,非阳尽复转阴、阴尽复转阳也。
明乎此者则转换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牵扯矣。
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迟、欲求利而反钝也。
-- 任他猛勇气总偏,此有人无是天然。
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催二二催三。
攻由滑快归远路,守我安逸自牵连,为问是何玄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此交手认路之巧法也。
手一出,气偏着一面,不能面面俱着力。
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
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劈其上。
斜正曲伸,无不皆然。
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
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摧二气以打之;他若再变,我转手头,摧三气以打之。
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也。
但须占其行气方能入其毂。
盖彼气方来,其其未停,我乘而摧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源。
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
若待他不动而我方动,他方乘我之行气矣。
其间不容毫发,学者切宜留心。
易筋经练气论,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五行本一心,阴阳无偏重。
上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阳而后阴,仰轻而俯重.阴还阴处结,阳还阳处动,上本是阴胎,下脚是阳重。
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
周上冲乎天,周下势如山,左归须左挨,右归须右牵;前进若流水,上打如攀山,落点似飞石,机发弩离弦。
前奔星赶月、后腿如连膊(转),指须勾连用,两肩如运钳,上下一气结,民富国自安。
晓得此中诀,练之自无难,嘱于后学者,此诀莫轻传!莫道点气零星星,须知全神运在中,气未动时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充。
心动犹如炮火急,气至好似弩离弓。
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浸骨髓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
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知识(怕以后找不到了)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关闭申贵 12-26 16:38分享,并说:||踏雪无痕【两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六合】上、下、左、右、前、后【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好处太极拳的好处能延年益寿,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好处。
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好处一、人体阴阳平衡保持容颜不老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阴阳的变化,这也是太极拳的核心。
阴阳平衡能调节肌肤的酸碱度,使肌肤新陈代谢达到平衡。
阴阳平衡,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就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
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所以我们说,人的容颜,脸,我们的面容,如果面容假如是红润的,是明亮的,是发光的,那就说明他的五脏一定是安康的。
所以说五脏安康容颜发光,所以真正的美容,真正的健康的美,必须要锻炼身体,必须是五脏安康。
练太极拳是从里至外的改善,太极拳能疏通经络,滋润着肌肤的同时,还能疏通经络,对女性减肥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由内至外的这种美,就是真正的美容,那它是胜过任何一种化妆品。
任何一种高级化妆品的化妆成的容颜都不如人体健康的这一种自然的美,所以我们就说五脏安康气血充足,阴阳平衡,那么人的气色就非常的好。
人体的阴阳如果是平衡,他一定是生命的活力一定是很强,生理本能一定好,心理承受力高,机体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好。
这样的人说明他的五脏阴阳是平衡的。
那么他的生命,他的阳气和阴精平衡,平衡了他的应急能力就强,对不良的情况适应能力就好。
并且,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强,所以阴阳平衡了,阴阳平衡是非常的重要。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很大的作用,能推迟容颜和骨骼的衰老,达到长命百岁的作用。
二、太极养生,可使人体阴阳平衡1.太极拳是体势稳态的锻炼,太极拳体势要求“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通过人体重心的垂直线落在一个均衡的位置上,否则人就会摔倒,均衡点掌握得越好,则体势越稳,如果人体重心的垂直线恰好落在两脚之间,无过不及,不过前,不过后,不过左,不过右,则挺立如青松,根深入地,气势凛然。
如果在静态下,保持这种稳态可能比较容易,如果在体势不断变动的情况下,身体各组成部分变换虚实,各关节螺旋缠丝绞转,要求始终保持体势稳态则很难,必须长年累月的修炼才能做到。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的观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太极与阴阳的观念均来自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
太极一词的含义为最初的本始,一切事物的本源。
《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哲学发展至宋明趋于成熟,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观念亦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均为对立而统一的阴阳相互作用的显现。
阴阳变化的观点对武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太极”和有关太极的思想对武术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太极拳上。
清代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其思想直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至于以太极作为拳种的名称,则遵从古人所主张的“取象与天”的思想。
太极本指原始的浑沌之气,它无形无嗅,但有动静。
因为太极是无形之体,不能作由此至彼的移动,所以这种无形体的太极之动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物体位移,而是一种内在的动。
这种内动便分出阳,动极而静便又分出阴。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之动的存在,有一种神秘色彩而发人思索。
也正因如此,前人在论述武术的拳理时并未很明
确地对武术中太极义蕴做出解释。
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说“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这些解释总是给人以一种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
但这种太极的内动在有关的拳谱中,特别是太极拳理论中仍有论述。
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全身不稍滞。
”“腹内松静气腾然。
”以后武禹襄解释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时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
是以言气,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李亦说:“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
”杨氏传抄太极拳谱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
”“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
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到。
”可见这种不是位移的内动,主要体现为心、意、气的活动。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的《无极歌》、《太极歌》也都是用这种太极内动来阐释太极拳理。
这种内动推而至外,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也可体现出太极浑沌之气的内动特征。
如武禹襄所说的“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都体现了一种对不见于形的内动的理解和追求。
在《易传》中关于太极的论述并不多,主要论述的是阴阳变化的思想。
如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等许多哲学命题。
在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中常用这种阴阳变化之理作为演练和技击的基本思想。
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说:“枪法亦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
”清代吴殳的《手臂录》中说:“练封闭时,两手阴阳互转,则机活而法圆。
”这种以阴阳变化来描述武术动作的例子在古籍中很多,这是将阴阳变化的理论运用于武术的最简单的例子。
《易经》并未提及阴阳而只谈刚柔,到《易传》中才由刚柔而及阴阳,阴阳和刚柔本是同一个概念,而阴阳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就武术而言,刚柔是武术力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任何一个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
明代俞大猷在《剑经》中说“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
”刚力属阳,主攻,须发力在前;柔力属阴,主防,须随对方的力而用。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这些拳理都反映了《易传》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分阴分阳,选用刚柔”的思想。
刚柔相摩相易,才有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所以在练任何拳种时都要知刚知柔,用刚用柔,不能死守刚或死守柔。
因法而用,才能算是知法而懂劲。
其它诸如攻守、进退、动静、快慢、起伏、奇正的变化和运用等也都反映了阴阳变化的思想。
这种变化的思想构成了武术技法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论及武术时常提到一个“神”字。
如吴殳著《手臂录》道:“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曰:“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变化莫测,神化无穷”。
此处的“神”字表现的是事理的玄妙、神奇,它是对阴阳变化的表述。
《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习武者想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而克敌制胜,就必须深切地了解在双方对抗时的阴阳变化之理,习演精熟,因敌之势随机而用,以求达到“神”的境界。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洪范》。
中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五行相生相克则意味着事物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排斥,这些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因素。
“五行”说在许多武术拳种的理论中都有所涉及。
如清代杨氏传抄太
极拳谱,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较为详细地论及五脏、五官和七情六欲的关系,并说“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在《苌氏武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并由此而论及练功的方法。
“五行”说在武术中最集中地表现在形意拳的五行拳中。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五个基本拳法,为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
形意拳的拳论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
进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说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而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
并用“五行”说论及形意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
应该说从武术技击方法的攻防来看,不同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相互攻防、相互变化和相互化解的关系。
以“五行”说来解释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其合理的因素,也便于习者记忆。
但若说五行拳各取形于五种事物,故而分属五性,并因此而合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似亦有失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