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1
最新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目的:18导联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更为先进无创性心脏病检查方法。
可获得大量全面动态心电资料来实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及住院的316例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出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316例中有292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占总数的92.4%。
其中室上性期前收缩187例,室性期前收缩102例,两者同时出现98例,房室传导阻滞22例,房颤3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1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
结论:18导联同步DCG是检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一种无创可靠及简便的检查方法。
标签:动态心电图;18导联;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7—0052—01心律失常为临床较常见的疾病,此类疾病多为一过性,多在夜间发病,有些患者到医院进行诊治时其心电图表现已经恢复正常。
故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很难发现患者的疾病情况。
动态心电图可对此疾病进行检查诊断,可记录患者24 h心电图情况,且无任何创伤,尤其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对无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性评价、药物疗效评价及心肌缺血的确定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笔者对所在医院316例患者进行此项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2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16例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男214例,女102例,年龄40~75岁,多有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
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改变。
1.2 方法采用北京比顿公司18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准确记录各种症状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24 h动态心电资料经计算机分析统计处理。
通过对ST段下移时有无症状,判定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有症状心肌缺血。
1.3 诊断标准(1)ST段水平或下降型压低≥0.1 mV(J点后持续0.08 s);采用“三个一”标准:(2)ST段改变持续出现时间≥1 min;(3)2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时间至少1 min 以上。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
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
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
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
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
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
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
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
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3基本技术指标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
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
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
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心电图作业指导书标题:心电图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重要检查手段,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和监测患者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电图作业的指导书,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进行心电图检查。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首先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1.2 准备设备:准备好心电图仪器和相关配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1.3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流程,让患者放松身心,保持安静。
二、导联贴附2.1 导联位置:根据心电图仪器的要求,正确贴附导联电极,确保导联位置准确。
2.2 皮肤准备:清洁皮肤并擦干,确保导联贴附在干净的皮肤上,避免干扰信号传输。
2.3 导联检查:检查导联是否牢固贴附,确保信号传输畅通。
三、记录心电图3.1 选择心电图模式: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心电图模式,如12导联、3导联等。
3.2 开始记录:按下心电图仪器上的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信号。
3.3 检查结果:记录完毕后,检查心电图结果是否清晰,确保记录完整。
四、保存和传输4.1 保存心电图:将记录好的心电图保存在电脑或打印出来,作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4.2 传输心电图:根据医生的要求,将心电图传输给医生进行诊断,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云端传输。
4.3 保护隐私:在保存和传输心电图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确保信息安全。
五、清洁和维护5.1 清洁设备:在使用完心电图仪器后,及时清洁设备表面,保持设备干净卫生。
5.2 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心电图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3 培训员工:对使用心电图仪器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维护意识。
结论:通过本文的指导书,读者可以了解心电图作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正确进行心电图检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希望读者在实践中能够熟练掌握心电图检查技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应用及协助判断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因其是对活动状态下的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
而得名,俗称"毫特"(Holter)。
它是普通心电图检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在15-30分钟内对一个人24小时记录的全部心电图进行分析,作出诊断并打印出书面报告。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病窦综合症
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工具,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心脏疾病。
本文将探讨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附在患者的胸部、手腕和踝关节上,并连接到心电图机上,记录来自心脏的电信号。
心脏的电信号源于心脏起搏器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的电流流动。
这些电信号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心电图纸上的线条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
心电图的一般图型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T波代表心室的舒张。
通过分析这些波形以及它们之间的间隔、幅度和持续时间,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并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其他心脏疾病。
二、1. 诊断心律失常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房扑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从而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病症。
通过分析心电图上的波形和节律,医生可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评估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
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胸痛、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医生可以观察到ST段是否有抬高或压低的变化,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减轻心肌缺血对患者的影响。
3. 监测心脏健康除了诊断心脏疾病,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例如,在心脏手术后,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恢复正常。
此外,心电图还可用于监测患者服用心脏药物的疗效,以确定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是否良好。
三、心电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电图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心电图的新应用:1. 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传统的心电图监测只能记录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段,而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能够连续记录一天或数天的心电图数据。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1、简介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它通过记录患者在长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的心电图数据,以帮助医生分析和诊断患者的心脏状况。
本文将介绍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2、动态心电图的适应症2.1 心律失常研究:动态心电图可以持续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在患者的正常活动中捕捉到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
2.2 心绞痛研究: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电活动,包括发作性的心绞痛。
通过分析心电图数据,医生可以评估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3 药物疗效评估:动态心电图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医生可以在给患者服用药物后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药物对心电图的变化,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动态心电图的操作流程3.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将胸部贴上特殊的电极贴片,连接到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上。
患者需要在记录过程中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3.2 数据采集: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将持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
记录过程中,患者需要记录任何引起不适或相关症状的事件。
3.3 数据分析:医生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电图分析软件,对记录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分析包括心率分析、心律失常的检测和分类、心电图的特征参数等。
4、动态心电图的优势和局限性4.1 优势:- 持续记录: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以持续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 捕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在患者的正常活动中捕捉到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有助于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 方便患者:患者只需要在记录期间正常生活,无需住院或照顾。
4.2 局限性:- 时效性:动态心电图需要患者佩戴记录仪24小时或更长时间,有可能错过某些关键事件。
- 可能不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无法忍受记录仪的患者、心脏起搏器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