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试验教学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药类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张红石;王延博;马天姝;王淑敏【摘要】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概况、区域分布状况、相关政策及中医药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建设模式,借鉴各大医学院校在建设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经验,从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建设2大方面来阐述示范中心的构建,力求建设出具有高水平、国际化的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From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regional distribution , related poli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with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create mode ,this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level clinical skills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 From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center ,and strives to build a high level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clinical skills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5页(P212-216)【关键词】中医药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者】张红石;王延博;马天姝;王淑敏【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中心 ,吉林长春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中心 ,吉林长春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中心 ,吉林长春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中心 ,吉林长春 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82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国际化、创新性这些关键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医学生实践能力、临床技能是否过硬也成为检验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成果的一项标准,因此对医学生的技能操作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麻醉科的组织与管理目录第1节麻醉科的组织结构和任务一、麻醉科门诊二、临床麻醉三、麻醉恢复室四、加强治疗病房(ICU)五、疼痛诊疗六、麻醉学研究室或实验室七、教学组织第2节麻醉科的建设一、建制二、编制三、设备四、基本设施第3节麻醉科的管理一、各级人员职责二、临床麻醉工作程序三、业务管理制度麻醉科的组织与管理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它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有关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现代麻醉学是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手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支柱。
麻醉科的基本工作任务是:①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定、无痛、肌松及合理控制应激等必需条件;②维护病人在手术前、中、后各阶段的安全并防治并发症;③麻醉恢复室(RR)及加强治疗病房(ICU)的建立与管理;④急救与生命复苏;⑤疼痛诊疗;⑥麻醉学教育及科研工作等。
为此目的,麻醉科的建设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麻醉科医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必须与手术科室的床位数以及床位周转情况相适应,以能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此外,应能满足RR、ICU、疼痛诊疗等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②麻醉专业人员应在坚实的基础医学和较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训练,以能胜任上述基本任务;③配备足够数量的优质药物、器械和仪器;④RR和ICU的建立、危重病人急救和生命复苏等工作的开展;⑤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统一体 麻醉科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凡以临床麻醉、加强治疗病房(ICU)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麻醉科应考虑易名为麻醉与危重医学科(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and critical care)。
麻醉学属二级学科,麻醉科(或麻醉与危重医学科)在医院中属一级临床科室,其组织结构应视医院等级、经济、技术条件以及麻醉科所开展的工作内容而有所侧重,但均应努力不断使其健全和完善,比较健全的麻醉科其组织结构应由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麻醉恢复室、加强治疗病房及实验室等单位组成。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请书附件目录
一、附件列表1:中心的教学成果:
1.教学获奖
2.承担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
4.编写的教材及讲义
5.大学生承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及获奖
6.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项目及开放性实验项目
7.发表及会议交流的教学论文
二、附件列表2:中心的科研成果:
1.科研成果及获奖
2.获得专利
3.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4.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三、附件列表3:中心的万元以上仪器设备:
四、附件列表4:主要文件及管理规章制度
附件列表1:中心的教学成果
1.教学获奖
2.承担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3.主持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4.编写的教材及讲义
5.大学生承担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及获奖
6.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计划及开放性试验项目
7.公开发表及会议交流教学研究论文
附件列表2:中心的科研成果
1.科研成果及获奖
2.获得的发明专利
3.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临床麻醉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编号:12181030学分:1.5适用专业:麻醉学专业开设学期:第8学期实践周数: 1周5天先修课程:麻醉生理学、麻醉设备学、麻醉药理学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临床实践是医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和教学形式,医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应能不断充实、完善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之与临床实践具体结合,并最终掌握危重病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临床麻醉学技能强化训练是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麻醉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组织以教学班为单位进入麻醉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见习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
三、实践教学地点临床技能中心。
四、实践考核的方式与评分办法实践考核的方式:以学生实践操作态度、出勤、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操作完成度、规范度及实践报告册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
实践考核评分办法:临床实践成绩占总学生成绩15%,由实践综合表现+实践报告成绩。
注:另外15%的平时成绩是理论授课期间老师对学生平时考核考勤考评等平均得分。
五、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实践项目一椎管内麻醉穿刺术实践性质:验证性实践实践目的与要求:1、掌握硬膜外间隙、骶管的定位方法.2、掌握椎管内麻醉穿刺步骤.3、掌握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掌握穿刺成功的标志.实践内容:硬膜外间隙的定位、穿刺步骤、注意事项、穿刺成功的判断。
实践方法:看网络教程、示教、练习、考核。
实践用物:电脑、椎管内麻醉穿刺包、椎管穿刺模型、碘伏、局麻药、生理盐水。
注意要点:态度认真,动作轻柔、穿刺过程注意防锐器伤。
遵守纪律,轮流进行。
实践项目二气管插管术实践性质:验证性实践实践目的与要求:1、熟练喉镜的使用。
2、熟练插管路径及方法。
3、正确判断是否插入气管。
实践内容:喉镜的置入、气管导管的置入、判断是否插入气管。
实践方法:看网络教程,教师示范,逐人练习。
实践用物:电脑,喉镜,气管导管,管芯,听诊器,气管插管模型。
麻醉科学科建设规划引言概述:麻醉科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麻醉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为了推动麻醉科学的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科学科建设规划,以提高麻醉科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麻醉科学科建设规划。
一、人才培养1.1 加强麻醉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麻醉学科专家。
1.2 设立麻醉科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培养全面发展、具备临床实践能力的麻醉科学人才。
1.3 加强麻醉科学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现有麻醉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科研平台建设2.1 建立麻醉科学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推动麻醉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2.2 建立麻醉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麻醉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2.3 加强麻醉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一流麻醉科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麻醉科学的发展。
三、临床实践应用3.1 推广先进的麻醉技术和方法,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
3.2 加强麻醉科学的临床研究,探索麻醉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3 建立麻醉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麻醉医生的培训和监督,确保麻醉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学科交叉融合4.1 加强麻醉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4.2 提倡麻醉科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促进麻醉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4.3 推动麻醉科学与药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合作,加强药物研发和应用的相关研究。
五、政策支持5.1 加大对麻醉科学科研的资金投入,提供良好的科研经费支持。
5.2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麻醉科学的管理和监督。
5.3 鼓励麻醉科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总结:麻醉科学科建设规划是推动麻醉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麻醉设备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麻醉设备学》是麻醉学专业基础课程,40学时,2.5学分。
团队以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为抓手,将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内容深度融合,实现课程育人。
课程结合新医科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构建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阶链式课程培养目标,培养了到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麻醉学人才。
浴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先后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程示范课,省防疫期间优质课程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师德标兵、校级教学标兵多种荣誉。
课程教学创新成果特色鲜明,对课程建设具有良好的作用示范。
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一)创新成果简介心1.创新成果针对的主要问题及形成过程《麻醉设备学》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素质,能熟练掌握麻醉学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麻醉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主持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平台,依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类研究省级重点教改课题等,践行立德树人、做强课程思政平台和创新育人实践,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时代麻醉学人才。
2.创新成果的基本形式(图1)(1)课程思政教育与新时代麻醉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2)课程思政示范课、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新“三管齐下”;(3)一流本科课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志愿服务队“三相贯通”;(4)课程思政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箭齐发”。
图1:创新成果形式示意图3.创新成果的基本特点(1)契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引领新时代麻醉学复合型才培养。
(2)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担当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选课指南一、选课指南(1)专业课推荐学院有医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四个学科门类,在医学学科中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七个专业;在管理学学科中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工学学科中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两个专业;在农学学科中有动物医学专业。
学院依托锦州医科大学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采用新机制组建了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45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96人。
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教学条件优越,建立了解剖学实验中心、机能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形态实验中心、口腔医学实验中心、护理学技能中心、临床医学技能中心、康复医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等省内外城市建立了30余家高水平教学学习基地,其中有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介绍1.麻醉学: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戒断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口腔医学:本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与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3.护理学: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4.临床医学: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5.公共事业管理: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麻醉质控中心年终总结6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麻醉质控中心致力于提升麻醉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和创新,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主要工作及成果1. 麻醉服务质量提升我们通过培训、考核和持续改进,提高了麻醉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引进了先进的麻醉设备和技术,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
2. 患者安全管理我们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和完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医患沟通和协作,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
3. 科研与教学我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探索新的麻醉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承担了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麻醉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麻醉医师和护士的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培训和考核。
同时,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团队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2. 沟通不畅在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中,存在沟通不畅、配合不默契的问题。
需要加强沟通培训和团队协作能力建设。
3. 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部分麻醉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需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针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提高麻醉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稳定团队人员,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提高沟通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针对沟通不畅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沟通培训,提高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效率。
通过定期举行团队会议和交流活动,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针对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明确责任人。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设备维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过去一年中,我们在麻醉质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麻醉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41080课程名称:麻醉生理学/ anesthesia physiology课程属性:必修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开课学期:4 学时:18学时适用专业:麻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分:0.5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核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实验是为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以动物实验为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麻醉学基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观察实验中存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中需要相互配合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通过动物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今后学习临床麻醉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1:麻醉药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影响1、教学内容(1)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2)观察双相动作电位波形;(3)测定动作电位传导速度;(4)麻醉药等因素对传导速度影响2、教学目标(1)了解:电生理仪器使用方法。
(2)熟悉: 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纪录方法及传导速度的测定。
(3)掌握: 几种因素对传导速度的影响。
实验项目2: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教学内容(1)打开胸腔,暴露心脏;(2)插后腔静脉和左主动脉进行心脏灌流;(3)改变前后负荷观察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
(2)熟悉: 不在体蛙心灌流方法。
(3)掌握: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实验项目3:肌松药对坐骨神经腓肠肌的作用1、实验内容(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给阈上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使其腓肠肌收缩。
(3)观察琥珀酰胆碱作用于不同部位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2、教学目标(1)了解:肌松药(琥珀酰胆碱)的松弛作用的部位。
(2)熟悉:记录骨骼肌收缩的方法。
(3)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
实验项目4:麻醉期间不良刺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1、实验内容(1)家兔麻醉固定。
●临床教学Seminar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张颖,赵其宏,李晓红,王南海(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蚌埠233004)[摘要]目的:评价Seminar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根据自然班级,将两个班级麻醉专业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Seminar教学模式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组),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整体高于对照组。
结论:Seminar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临床麻醉学;高等教育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5.03.031[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01(2015)03-0058-02麻醉学是一门知识面广、与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麻醉学专门人才不光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快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何提高麻醉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直是当今医学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国内很多院校在以围绕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当今主导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Seminar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的一种授课方式。
诸多研究表明,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于很多学科的教学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3];但关于Seminar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鲜有报道。
本文旨在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其推广用于临床麻醉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麻醉专业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班)和实验组(1班),每组均为30人。
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构成及以往相关科目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麻醉学科的中心课题
麻醉学科的中心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安全有效地给予患者麻醉。
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方面:
1. 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麻醉药物是实现麻醉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安全性,以确定最适合各类患者的麻醉方案。
2. 麻醉技术和操作的研究和改进:麻醉师需要掌握各种麻醉技术和操作技巧,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安全无痛。
因此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麻醉操作流程和技术。
3. 麻醉监测的研究和应用:麻醉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需要研究开发更精准和实时的麻醉监测技术。
4. 麻醉的安全管理:麻醉过程中需要高度的安全意识和管理。
因此需要开展麻醉安全培训和管理,以减少麻醉相关的意外和风险。
综合来说,麻醉学科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实现安全无痛的麻醉,其中涉及麻醉药物研究和开发、麻醉技术和操作研究和改进、麻醉监测的研究和应用、麻醉的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
有关“麻醉本科”的就业方向
麻醉学本科的就业方向相对广泛,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各级医院的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疼痛科、急诊科、急救中心等部门工作。
在这些部门,他们可以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复苏、术后监测、疼痛诊疗、药物依赖戒断治疗、生理机能调控等工作。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到各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相关的多种工作。
具体来说,麻醉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参与手术麻醉、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等工作,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和考核成为注册麻醉师,在医院中开展独立的麻醉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麻醉设备的研发、销售和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毕业生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课程名称:机能学实验英文名称:Functional Experiment适用专业:麻醉学编写人员:日期:年月日审定人员:日期:年月日机能学实验Functional Experiment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机能实验学是融合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实验课程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富于创新精神、适应未来医学科技竞争的新型医学人才。
机能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①机能实验学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②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手术;③实验基本操作技术;④实验常用溶液的配制;⑤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探索设计性实验;⑥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
通过机能实验学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复制某些疾病模型以及应用多种手段防治,以巩固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在实验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
机能学实验教学是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程,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人体机能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综合运用功能学科群知识的能力,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深入学习临床医学和其他医学课程打下良好、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1.心肌特性的观察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肌的生理特性是心脏完成泵血功能的前提。
心肌收缩表现为全或无式收缩,不能发生强直收缩,这与骨骼肌收缩不同,均与其生理特性有关。
基本内容:熟悉蛙心脏的解剖,学习暴露心脏的方法,利用结扎方法来观察蛙心起搏点和蛙心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证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基本要求:掌握蛙心收缩曲线描记方法;熟悉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了解常用生理盐溶液的配制,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
2.刺激与反应(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到适宜刺激后可产生相应的反应。
观察不同种类刺激、不同刺激参数和内环境变化对组织细胞功能活动的影响。
基本内容: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描记单收缩、复合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蛙类手术器械及其使用方法;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熟悉不同刺激频率、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3.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兴奋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标志,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神经的基本功能。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神经传导功能的重要指标。
作为可兴奋细胞,神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存在周期性变化。
基本内容:神经纤维的兴奋表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
学习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的制备方法,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测定神经兴奋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
基本要求:掌握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方法。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动作电位时程、振幅测量及普鲁卡因对其影响。
了解电生理实验的一般知识。
4.生理止血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在临床上常见出、凝血和止血功能障碍。
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亦可加速或减慢血液凝固过程,常为临床常用的促凝或抗凝手段。
基本内容:(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血液凝固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观察。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熟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基本过程与原理;熟悉颈总动脉插管放血术。
5.人体心音听诊、血压测定及心电图描记心音听诊、血压测量是临床体格检查最基本方法。
心电图描记是重要的物理诊断方法。
初步学习和掌握心音听诊、血压测量和心电图描记的基本原理和正确操作,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学习人体心音听诊,人动脉血压测量,人体心电图描记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会听诊器的使用、正确测定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初步学习人体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心音听诊方法、听诊部位;动脉血压测量方法;心电图基本波形与意义;听诊器、血压计使用方法;动脉血压形成原理与影响因素。
熟悉心音形成原理,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别;心电形成原理;了解心电图机的使用。
6.基本实验技能测试本测试以学生规范操作,正确使用手术器械,准确连接实验装置,描记解释实验结果为考察重点,强调对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
基本内容:测试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程度,如:蟾蜍抓持、破坏脑和脊髓、固定、心脏暴露、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制备、实验装置的连接、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应用等。
基本要求:掌握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动物手术的基本操作,离体标本的制备及其注意事项;熟悉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制备过程;了解各种生理盐溶液的配置。
7.高钾血症及其治疗高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会引发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需紧急处理;了解其临床表现,特别是心电图表现,对于掌握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学习复制动物高钾血症方法;观察高钾血症对心肌毒性作用;熟悉高钾血症时心电图变化特点以及高钾血症抢救措施。
基本要求:掌握急性高钾血症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家兔心电引导方法;熟悉急性高钾血症心电图表现。
8.脊髓半离断及去小脑动物观察神经系统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其功能障碍往往影响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等多种功能等。
脊髓是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初级中枢,小脑是发动、协调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平衡的高级中枢,其损伤后可有特征性表现,有利于临床上理解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疾病的表现。
基本内容:观察动物脊髓半离断后的表现,了解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在脊髓内的传导特点。
观察小鼠损毁一侧小脑后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了解小脑的功能。
基本要求:掌握脊髓半离断及去小脑动物制备方法;脊髓半离断及去小脑动物的表现;熟悉脊髓半离断及去小脑动物损伤原理。
9.镇痛药物与抗惊厥药物的作用疼痛既是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使用镇痛药控制疼痛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表现,见于高热、癫痫、中毒等临床疾病。
基本内容:使用扭体法观察比较不同镇痛药物的作用,观察巴比妥类药物和水合氯醛对惊厥的预防及拮抗作用,并比较其区别。
基本要求:掌握小鼠电惊厥模型、药物致惊厥的表现;镇痛药物的评价方法;熟悉阿片类、前列腺素抑制剂、解热镇痛药物等的镇痛原理和临床应用;了解水合氯醛、苯巴比妥抗惊厥作用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10.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半数致死量既反应药物的量效关系,也是药物安全性评价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LD50的测定方法对于掌握药效动力学知识至关重要。
基本内容:半数致死量是药物安全性评价重要指标。
学习药物(士的宁)半数致死量测定和计算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序贯实验法LD50测定方法;熟悉LD50测定的原理、方法、计算过程和意义;11.兔血压调节及急性中等量失血性休克的表现与治疗血压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一。
动脉血压的调节是心、血管循环功能调节的重要表现。
休克是临床上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全身调节紊乱的病理过程。
基本内容:以动脉血压、心率为指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激动剂或阻滞剂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加深对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通过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及抢救失血性休克的防治措施效果。
基本要求:掌握正常动脉血压形成原理与影响因素;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与表现;休克抢救原则与常用药物作用原理;家兔动脉血压曲线描记方法;熟悉兔颈外静脉穿刺技术;兔颈总动脉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术;家兔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暴露与分离;12.强心苷对家兔心脏的毒性作用和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强心苷类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但其治疗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易发生毒性反应,可导致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通过本实验可初步理解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基本内容:观察利多卡因对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并学习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家兔心电图描记方法与正常心电图;强心苷类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原理;熟悉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电图表现;13.呼吸运动调节及急性实验性呼吸功能不全的抢救肺籍外呼吸功能为机体提供氧,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机体血气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呼吸衰竭时导致血氧降低或伴二氧化碳增高的病理过程。
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和肺功能不全的表现和防治有助于理解其发病机制和代谢功能变化。
基本内容:观察各种刺激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并通过呼吸衰竭动物模型的复制和机制分析,进一步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基本要求:掌握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急性实验性呼吸功能不全模型制备;气管插管术;14.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肾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主要通过调节尿液的分泌发挥其排泄、调节功能。
临床上各种病因引起肾功障碍,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利尿药作用于肾脏,增加水电解质的排出,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
基本内容:观察不同因素对尿液生成和尿量的影响,观察利尿剂对其的影响。
基本要求: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利尿剂的作用机制;熟悉膀胱或输尿管插管术;15.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其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作为农业和环境卫生杀虫剂,临场上常见的职业和非职业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掌握其中毒机制、中毒表现和诊断、防治原则意义重大。
基本内容: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通过比较阿托品、解磷定的解救作用,掌握两药的作用原理。
基本要求:掌握有机磷酸酯类药物中毒的症状与原理;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原理;16.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及去大脑僵直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发育最复杂和最高级的部位,是感觉、运动的最高中枢和语言、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
其感觉和运动功能相对集中于特定区域,形成皮层功能定位。
去大脑强直是一种危重的临床症状,提示大脑与中脑、脑桥间的联系发生了器质性或功能性中断。
基本内容:学习大脑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的方法。
了解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学习去大脑僵直动物模型的制备。
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并比较其与脊休克的不同点。
基本要求:掌握去大脑僵直制备方法;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技术;熟悉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7.探索设计性实验实验设计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针对某些未知或尚不十分清楚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遵照严格的设计程序,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