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建筑高度和层数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19
一建实务知识点(1)——建筑物分类及建筑高度计算一般会有选择题,1-3分一、建筑物的分类分类方法:按用途分、按建筑层数和高度分、按规模大小分。
1、按用途分:(1)民用建筑——关键词:非生产性,包括;居住建筑——要住人的那种,公共建筑——很多人一起社会活动的,比如办公楼、学校、医院、商场等,反正就是人多的地方。
(2)工业建筑——关键词:工业生产服务,比如各种厂房、车间、仓库等。
(3)农业建筑——关键词:农业服务,比如各种温室、饲养场、粮食加工站、农机修理站等。
2、按建筑层数和高度分:(1)分类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按层数分: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以上其他按高度分:单层或多层建筑:建筑高度≤24米高层建筑:建筑高度>24米(不包括单层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100米(2)分类依据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书上是这样的:二、建筑高度的计算(非常重要,大概率会考)(1)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2)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女儿墙不计入);(3)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4)含有台阶式地坪的建筑,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5)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房屋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6)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计算
1: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2: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层的高度。
3: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4: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度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三者必需同时满足)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5: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算建筑高度。
6: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
1: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址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或半地下室;
2: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
3: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建筑高度计算方法常用民用建筑疏散人数计算参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高度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风险评估以及疏散逃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建筑高度计算方法。
1.绝对高度法:绝对高度是指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通常是指建筑物的屋顶高度,不包括任何设备或构件的高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建筑物,可以直接测量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来进行计算。
2.相对高度法:相对高度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的高度,包括建筑物本身的高度以及屋顶设备、室内装修等因素的高度。
相对高度的计算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高度以及屋顶上的设备等因素。
3.平均高度法:平均高度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的高度的平均值,可以通过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计算每个区域的高度,并求取其平均值来进行计算。
4.法定建筑高度法:法定建筑高度是指根据建筑法规和地方政府规定,对建筑物的高度进行限制的高度。
通常根据规定的建筑法规和地方政府规定,对建筑物的高度进行测量和计算。
常用民用建筑疏散人数计算参数:在民用建筑的设计中,合理的疏散人数计算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保障人员的安全和疏散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疏散人数计算参数。
1.疏散门宽度:疏散门宽度是指用于疏散的门的宽度,它是计算疏散人数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建筑法规和地方政府规定,对建筑疏散门的宽度进行限制,以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2.疏散通道宽度:疏散通道宽度是指用于疏散的通道的宽度,它也是计算疏散人数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根据疏散通道的长度和建筑法规,确定疏散通道的宽度。
3.疏散速度:疏散速度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人员从建筑物内部疏散到安全区域所需的时间。
根据建筑的用途、人员分布等因素,确定疏散速度。
4.疏散门数量:疏散门数量是指用于疏散的门的数量。
根据建筑的规模、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疏散门的数量。
5.疏散楼梯数量:疏散楼梯数量是指用于疏散的楼梯的数量。
根据建筑的规模、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疏散楼梯的数量,并确保楼梯的通道畅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住宅顶部为2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层计,其他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住宅建筑规范9.1.6 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
注:1 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
2 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一)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1、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坡屋面坡度应不小于3%,否则按平屋面处理),建筑高度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如图2-3-4所示),即建筑高度H=H1+H2/2。
图2-3-4 坡屋面建筑剖面示意图2、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如图2-3-5所示)。
图2-3-5 平屋面建筑剖面示意图3、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如图2-3-6所示)。
图2-3-6 多种形式屋面建筑剖面示意图4、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如图2-3-7所示)。
图2-3-7 台阶式地坪建筑剖面示意图5、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如图2-3-8所示)。
图2-3-8 局部突出屋顶的辅助用房建筑剖面示意图6、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 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如图2-3-9.1所示)。
图2-3-9.1 建筑高度计算—住宅建筑剖面示意图(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如图2-3-9.2所示):1、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或半地下室;2、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3、建筑屋顶上凸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的关系建筑是三维构成提供给人们活动的空间,所有建筑在地面上反映出的竖向尺度就是建筑高度。
一定的高度划分为若干层,形成建筑的层数。
建筑高度与层数客观反映了建筑物的固有特性。
防火规范以及技术措施许多方面由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所决定,因此有必要了解掌握建筑高度、建筑层数与防火设计的关系,与建筑设计技术措施的关系。
这里主要谈与防火设计关系,与技术措施关系涉及面较广,只作稍带。
一、建筑高度、建筑层数的设计意义1.建筑消防划分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依据。
设计中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通称建规)还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通称高规)的依据。
2.确定建筑间距,满足日照要求,满足建筑的采光、通风、视觉卫生等要求。
3.设置电梯的依据。
4.建筑墙身抗震限高要求。
5.控制名胜景区,特殊地段或街道景观高度要求。
建筑高度必须符合道路退让和景观分析确定的建筑控制高度或建筑限制高度。
6.航空线路、微波通道对建筑限高要求。
在机场、电台及其他有净空限制的地区,新建建筑物高度必须符合有关净高限制或高度控制的规定。
二,建筑高度H的计算1.建筑消防认定:浙江省公安厅消防局明确:坡屋面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平屋面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浙30)2.建筑技术措施规定:坡屋面为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平屋面为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女儿墙高度。
(技2.3.2)3.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间、烟囱等,对于消防可不计入高度(建1.0.3);对于一般地区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25%,或高度不超过4m时不计入建筑高度之内(技2.3.2);对于城市景观、微波通道则必须计入建筑高度;对于航线必须计入总高度,而且应计算到建筑最高点含微波天线,旗杆等构件。
4.结构墙身抗震取值:(技4.7.1)(1)多层砌体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2)有半地下室时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可以室外地面算起;(3)对带阁楼的坡屋面上部算至山墙的一半处;(4)当室内外高差>0.6时,建筑高度可适当增加但不应>1m。
层高建高层计与筑数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住宅顶部为2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层计,其他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6.1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
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6.1.1 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的八分之一者。
6.1.2 实心女儿墙高度自墙顶往下小于1.5米者;6.1.3 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构架部分不计入高度。
6.1.4 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高度具有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其高度为自基地室外地坪起至檐口底面止。
6.1.5 坡屋顶建筑高度坡屋顶建筑物当屋面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含四十五度)时,建筑高度自基地室外地坪至坡屋顶的的二分之一为止;当小于四十五度时,按6.1.9条规定计算。
6.1.6 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的建筑高度当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时,建筑物高度视下述不同情况分别计算:当进行景观和建筑物结构的规划控制时,建筑物高度仍以场地地坪标高为准计算;当进行消防扑救控制时,如路面标高高于场地地坪标高时,则以路面标高为准计算;当建筑物前后立面高度不同时,规划控制高度按建筑物的主出入口中的一面计算,而消防控制则按扑救登高一面计算。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是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计算建筑高度和层数的方法取决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结构。
1.计算建筑高度的方法:建筑高度是指从建筑物最低部位(通常是地面或者建筑物地基)到最高部位(通常是建筑物屋顶)的垂直距离。
计算建筑高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测量法:使用测量工具(如测距仪或激光测距仪),从建筑物底部到顶部进行直接测量。
-测绘法:使用测量仪器和测绘技术,制作建筑物的高程图或立体模型,从而确定建筑物的高度。
-施工设计文件法:通过分析建筑物的施工设计文件,了解建筑物各个部分的高度,然后累加得出整个建筑物的高度。
2.计算建筑层数的方法:建筑层数是指建筑物从地面到屋顶之间的水平层面数量。
计算建筑层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计数法:通过直接数计算建筑物的层数。
从地面开始,逐层计数,直到到达建筑物的屋顶。
-使用设计文件法:通过查看建筑物的设计文档,了解建筑物的实际层数。
设计文件通常包含了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可以通过这些图纸上的标识来确定建筑物的层数。
-根据高度计算法:如果已知建筑物的高度和每层的平均高度(通常是从地面到屋顶的总高度除以层数),可以通过高度除以每层的平均高度来计算建筑物的层数。
3.特殊情况下的计算注意事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物:一些建筑物具有不规则的形状,这些形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计算变得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建筑物分成几个较简单的几何形状,计算每个部分的高度和层数,然后将结果进行合并来得出整个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
-改变高度或者层数的区域或部分:有时候,建筑物的一部分或者几层可能会有不同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建筑物分割成几个区域或部分,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区域或部分的高度和层数,并将结果进行合并。
-地下室:建筑物的地下室通常被视为一层,高度通常是地下室的天花板高度减去地下室的地面高度。
总之,计算建筑高度和层数需要结合建筑设计文件、测量工具以及建筑物类型的特点。
建筑高度及层数的计算方法
一、建筑物总高度的计算:
1.手持仪器测量法:使用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手持仪器在建筑物周围或内部测量不同位置的高度,然后取平均值计算总高度。
2.建筑图纸测量法:通过分析建筑图纸,测量建筑物的地面至最高点的垂直距离来计算总高度。
二、建筑物结构高度的计算:
1.楼层高度测量法:使用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手持仪器测量建筑物不同楼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然后取平均值计算楼层高度。
2.构造荷载计算法:通过计算建筑物的设计荷载和结构计算公式,推算出实际楼层高度。
三、建筑物层数的计算:
1.建筑图纸计算法:通过分析建筑图纸,测量建筑物地板到最顶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然后除以每层的平均高度来计算层数。
2.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建筑物外部结构或者内部空间,根据楼梯、电梯等设施来判断建筑物的层数。
四、其他影响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因素:
1.地基高度: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需要考虑地基的高度。
如果建筑物的地基较高,建筑物的总高度将减少。
2.地形高度: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高度也会影响建筑物的高度计算。
3.建筑法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法规对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有着不同的规定和限制。
4.建筑物用途: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工业等)的层数和高度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高度和层数的计算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且可能涉及建筑、结构、土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参考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计算和评估。
建筑高度与层数计算 2005-10-20 15:45:006.1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
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6.1.1 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的八分之一者。
6.1.2 实心女儿墙高度自墙顶往下小于1.5米者;6.1.3 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构架部分不计入高度。
6.1.4 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高度具有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其高度为自基地室外地坪起至檐口底面止。
6.1.5 坡屋顶建筑高度坡屋顶建筑物当屋面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含四十五度)时,建筑高度自基地室外地坪至坡屋顶的的二分之一为止;当小于四十五度时,按6.1.9条规定计算。
6.1.6 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的建筑高度当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时,建筑物高度视下述不同情况分别计算:当进行景观和建筑物结构的规划控制时,建筑物高度仍以场地地坪标高为准计算;当进行消防扑救控制时,如路面标高高于场地地坪标高时,则以路面标高为准计算;当建筑物前后立面高度不同时,规划控制高度按建筑物的主出入口中的一面计算,而消防控制则按扑救登高一面计算。
6.1.7 建筑群高度限制建筑群高度限制指一组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中最低与最高建筑物高度的幅度。
建筑群限高指对其中最高建筑物的高度限制。
6.1.8 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建筑组合的建筑高度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的建筑组合,其建筑物高度以最高体量的高度计算;6.1.9 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6.1.9.1 薄壳结构与波浪形结构屋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薄壳顶高或波顶高;6.1.9.2 屋面为球形拱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拱顶最高处;6.1.10 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为由散水边缘处的室外地坪标高至半地下室顶板。
6.2 建筑层数计算6.2.1 建筑层数的计算,应按2.1.16条的规定。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如何计算?关于建筑层数和高度的计算,可能不同的规范规定不是完全一样,下面我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建筑层数和高度的计算作一简单的回答。
一、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层数一般是按照建筑实际的层数进行计算,但规范又规定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不作为一层计算。
1 、当建筑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其室内顶板所在平面比室外设计地面高,且高出部分的高度小于等于1.5m的时候,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作为一层计算在建筑的地上层数内;2 、当建筑的底部设置有敞开层、非机动车库或储藏室时,且其高度不超过2.2米时,其不作为一层计算在建筑的地上层数内;3 、当建筑的屋面层设置有楼梯间、设备间等,不论高度多少都不应计算在建筑的层数内。
二、建筑的高度计算我们在计算建筑高度的时候主要应遵寻规范的以下规定:1 、当建筑的屋面采用坡屋面的时候,其高度应为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加上室外地面到屋脊的高度之和在除以2,得出的高度为建筑的高度;2、当建筑的屋面采用平屋面时,其高度应该是不包括女儿墙高度的室外地面到屋面面层的高度作为建筑的高度;3 、当一座建筑在计算高度的时候,计算结果是有不同的几个高度,这时应取计算的最大高度作为建筑的高度;4、当建筑为坡地建筑或台阶式建筑的时候,正常应取最大高度为建筑的高度;当建筑满足两个长边均设置有消防车通道,且在不同高程处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每一部分均有满足规范要求的疏散出口时,可以分别计算他们的高度;5 、当建筑的顶部设置有占屋面面积小于屋面总面积的25%时,像电梯机房、水箱间、风机房、瞭望塔、微波天线间等设备用房和平常无人的辅助用房,在计算建筑高度时可以不计算在建筑的高度内;6、当住宅建筑的底部设置有敞开的无功能空间、非机动车库和供居民放置杂物的储藏间以及地下、半地下室凸出地面时,且其顶板距离室外设计地面高度小于等于1.5米时,可以在计算住宅建筑高度的时候不算这部分的高度,即计算建筑高度时从顶板开始计算高度。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建筑行业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目前,国内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多数参考传统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规定。
根据《房屋设计草图集》中规定,普通住宅框架结构最大高度为60m,面积不超过1万平方米;普通公共建筑框架结构高度也不能超过60m。
这些规定都表明了目前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在高层领域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二、原因分析1. 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相对滞后。
由于装配式构件尺寸和重量的限制,导致施工高度受到制约。
2. 安全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结构需要在工厂完成预制,然后进行现场拼装和吊装,因此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的重要因素。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吊装操作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
3. 法律法规缺乏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使得相关企业在选择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时存在一定难度,并且无法从法律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三、解决方案1. 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来提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突破现有技术难题。
例如采用新型构件材料、优化设计,提升整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2. 安全措施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吊装方案和安全设备。
确保人员安全,并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3. 完善法规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制,提供合理的指导和规范。
4. 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并拓宽思路。
建筑高度概念及计算规则(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条文4.3 建筑高度控制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2、条文说明4.3 建筑高度控制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专题1 建筑高度和层数计算建筑分类按建筑使用性质,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及农业建筑。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指工业生产性建筑,如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
工业建筑按照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加工、生产类厂房和仓储类库房两大类,厂房和仓库又按其生产或储存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这里主要讲民用建筑,考试也主要考民用建筑的建筑分类《建规》5.1.1 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
民用建筑的分类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5.1.1 民用建筑的分类红框部分书上是错的。
到了现在相信大家对这个表格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但是要注意几个专业术语:(2.1.1 高层建筑high-rise building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2.1.3 重要公共建筑important public building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2.1.4 商业服务网点commercial facilities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注意:2.1.1 高层建筑只有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才能算成高层建筑。
所以要注意的是表5.1.1 里面一类高层公共建筑3、4、5条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大于24米的非单层建筑才能算一类高层公共建筑。
如:24m的医疗建筑的建筑分类为()A.一类高层公共建筑$B.二类高层公共建筑C.单、多层公共建筑D.单、多层住宅建筑答案为C因为此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还没算是高层建筑所以请大家不要见到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藏书超过l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就立马认为是一类高层公共建筑2.1.3 重要公共建筑这个重要公共建筑在规范里面没有特别详细的指明什么是重要公共建筑。
小编查找了资料最终以下说法最好。
对于重要公共建筑,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难以定量规定。
本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多年的火灾情况,从发生火灾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作了定性规定。
一般包括党政机关办公楼,人员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或集会场所,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重要的通信、调度和指挥建筑,广播电视建筑,医院等以及城市集中供水设施、主要的电力设施等涉及城市或区域生命线的支持性建筑或工程。
《建规》2.1.3条文说明但是还是模糊不清。
`但在《汽车加油加气站规范》GB 50156--2002 (2006 年版)附录C 民用建筑物保护类别划分中对重要公共建筑物的划分相对比较明确。
1 地市级及以上的党政机关办公楼。
2 高峰使用人数或座位数超过1500人(座)的体育馆、会堂、影剧院、娱乐场所、车站、证券交易所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室内场所。
3 藏书量超过50万册的图书馆;地市级及以上的文物古迹、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等建筑物。
4 省级及以上的邮政楼、电信楼等通信、指挥调度建筑物。
5 省级及以上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办公楼,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建筑物。
6 高峰使用人数超过5000人的露天体育场、露天游泳场和其它露天公众聚会娱乐场所。
7 使用人数超过500人的中小学校;使用人数超过200人的幼儿园、托儿所、残障人员康复设施;150床位及以上的养老院、疗养院、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等医疗、卫生、教育建筑物(有围墙者,从围墙边算起)。
8 总建筑面积超过15000m2的商店建筑和旅馆建筑,商业营业场所的建筑面积超过15000m2的综合楼(商住楼),以及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0m2的办公楼、写字楼、科研楼等其它公共建筑物。
、9 地铁出入口、隧道出入口。
如果出了重要公共建筑的相关题目,就按上述标准来规定2.1.4 商业服务网点经常有人弄不清楚这一点。
设置了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可以叫做商住楼属于住宅建筑。
如果设置在住宅建筑的地下或二层以上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或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这种就不叫做商业服务网点了。
而这种建筑可以叫做综合楼属于公共建筑/好了建筑分类这一块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吧!有疑问请留言!建筑高度及层数的计算很多人忽略《建规》附录A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点的内容却是重中之重。
首先说明一下,在规范里面“可”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但是在考试里只有正确与错误,“可”就表示要这样做。
A.0.1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2 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3 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4 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5 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6 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A.0.2 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1 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或半地下室;2 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3 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一幅图搞定建筑高度问题此建筑为住宅建筑,请问该建筑的建筑高度是多少解析:首先根据《建规》附录A .4 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因为本题目无防火墙分隔,根据A.0.1图示5应按H3计算建筑高度。
所以本题的建筑高度应该为下图H部位的距离。
所以该建筑的建筑高度是H=(+)/2+(这次不会在算错数了)当然小编弄了个自己都蒙圈的图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计算高度的各种方法。
所以你也要会当此建筑用了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独立的安全出口、消防车道的时候,分别计算A的建筑高度和BC多种屋面的建筑高度。
A建筑的高度:1)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2)设备用房大于屋顶的1/4面积,应算高度。
因此,24+2=26mBC建筑的高度: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B处高度为: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女儿墙不计入高度3)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因此B处高度为24m、C处高度为:1)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因此C处高度为:(+)/=28m>24m所以BC建筑的建筑高度为28m。
专项练习1.某建筑地上自然楼层层数为十八层,每层建筑面积均为1500㎡,首层和二层为商业服务网点,三至十八层为住宅,建筑屋面为坡屋面,建筑室外设计地面标高-0.1m,建筑首层室内地面标高±0.0m,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高度为53.1m至其屋脊的高度为55.1m。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规定的建筑分类,该建筑的类别应确定为()。
A.二类高层公共建筑$B.一类高层公共建筑C.一类高层住宅建筑D.二类高层住宅建筑2.某16层民用建筑,负一层层为商场,地上为单元式住宅,每层建筑面积为1200㎡,建筑首层室内地坪标高为±0.000m,室外地坪高为﹣0.300m,住宅平屋面面层标高为49.7m,女儿墙顶部标高为50.9m。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规定的建筑分类,该建筑的类别应确定为()。
A.二类高层公共建筑B.一类高层公共建筑C.一类高层住宅建筑D.二类高层住宅建筑/3.【多选】下列建筑中不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是()。
A.某建筑高度为52m,共17层,一至二层为商业服务网点,三至十七层为住宅B.建筑高度30m,共7层,各层建筑面积均为1200㎡的某购物中心C.某设有女儿墙的平屋面写字楼,室外设计地面至屋面面层高度为49.5m,女儿墙高度为0.8mD.建筑高度为24m,藏书101万册的图书馆E.建筑高度为30m,楼层数为7层的门诊楼4.【多选】下列小型营业性场所中,不属于商业服务网点的是()。
A.设在某写字楼一层建筑面积为100㎡的电信营业厅)B.设在某住宅楼一层建筑面积为100㎡的沙县小吃C.设在某住宅楼三层建筑面积为250㎡的百货店D.设在某省道公路边单层建筑面积为100㎡的洗车店E.设在某住宅首层的奶茶店,该店室内楼层高4.5m,分隔为上下两层并在店内有楼梯相通,下层建筑面积为100㎡,上层建筑面积为100㎡第1题: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1.1,该建筑首层和二层设置有商业服务网点,以上楼层为住宅,该建筑仍为住宅建筑。
根据附录,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该建筑高度应为(+)÷2=54.1m。
根据附录,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由题干描述可知,该住宅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1m,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故该住宅建筑的高度应为54m,根据,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属于二类高层住宅建筑。
本题答案为D。
第2题: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附录A.0.1-2,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所以该建筑的高度为50m,根据,地下为商场的建筑为公共建筑,建筑高度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功能组合的建筑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但多功能组合建筑中不包含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建造的情况,故该建筑为二类高层公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