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7.24 MB
- 文档页数:3
动物分类及特征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
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
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
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辐射对称。
第二,有两胚层。
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
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两侧对称。
第二,三胚层出现。
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
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物门详细分类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以下是各门的具体分类:
1. 原生动物门: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2. 多孔动物门:主要是在海洋中营固着生活的一类单体或群体动物,是最原始的一类后生动物,具有重要分类地位。
3. 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4. 扁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
5. 圆形动物门:为具假体腔的后生动物,又称袋形动物门。
6. 环形动物门:为两侧对称、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
7.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
8. 软体动物门: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
9. 拟软体动物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有很多可作为指示沉积环境的指相化石。
10. 毛腭动物门:是动物界体腔动物的一个小门,因头部具有颚毛而得名。
11. 棘皮动物门:是一类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
12. 脊索动物门: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也是其发展得最成功的一类之一。
此外,还有植物界、真菌界、色藻界、细菌界、古菌界和病毒界等分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生物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人士。
八种无脊椎动物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
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之外无脊椎。
对应解释:
原:原生动物门,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这类动物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生物,多水生。
腔:腔肠动物门,如水螅、珊瑚等。
这类动物体壁由二胚层构成,有口无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
扁:扁形动物门,如涡虫、血吸虫等。
这类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三胚层,有口无肛门,身体两侧对称。
线:线形动物门,如蛔虫等。
这类动物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环:环节动物门,如蚯蚓、沙蚕等。
这类动物身体细长,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软:软体动物门,如田螺、乌贼等。
这类动物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节:节肢动物门,如虾、蟹、昆虫等。
这类动物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棘:棘皮动物门,如海参、海星等。
这类动物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表有棘状突起,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多辐射对称,多生活在海洋中。
这个记忆口诀简洁明了,涵盖了八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并突出了它们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动物实例和图片来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无脊椎动物分类顺口溜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种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半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种类极多,约占动物界种类的97%,其中节肢动物门为第1大门,软体动物门为第2大门.特征:原物动物: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多水生腔肠动物:体壁二胚层,有口无肛,辐射对称扁形动物:三胚层,有口无肛,两侧对称,多雌雄同体线形动物:有口有肛;身体线形或圆筒状,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多雌雄异体环节动物:有口有肛,体筒状或扁平,分节,有真体腔,有较完整的系统软体动物:多两侧对称,不分节,有外套膜和贝壳节肢动物:体两侧对称,无贝壳,身体和附肢分节,头、胸、腹三部,有几丁质外骨骼,开管型循环,体腔内充满血液棘皮动物:无贝壳,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多辐射对称,体表有棘状突起,皮鳃呼吸,管足运动和捕食,多有石灰质内骨骼\x0d脊椎动物:有脊椎骨的动物,.这一类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躯干又被横膈膜分成胸部和腹部,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五大类.鱼类有尾无四肢,尾分岔,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两栖类有尾无四肢,幼体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们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在水中时,可以用皮肤呼吸.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蛙,蝾螈,大鲵(娃娃鱼)等爬行类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动物,陆地生活,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陆龟,变色龙,鳄鱼等鸟类体形特点: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动物有喙无齿,身体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够飞翔. 常见动物:鸭子,家鸽,鹅,鹦鹉等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飞翔的动物. 哺乳动物是所有的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最早的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包括:
1. 两侧对称:这是扁形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动物的体腔被中胚层和后肠分化出来的体腔囊所分隔。
这种结构使得扁形动物的身体呈现左右对称的形态,同时可以通过翻转来达到前后对称。
2. 有原体腔:扁形动物具有由内质和细胞组成的原始体腔,这个体腔称为“原体腔”。
这个特点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同,但与多孔动物门的身体结构不同。
3. 排泄器官退化:扁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原始的肠腺,通常通过分泌和排除尿酸的形式排出氨类物质。
这与节肢动物中的蝗虫等甲壳类动物的排泄方式相似。
4. 分裂生殖:除了有性生殖外,大多数扁形动物还具有分裂繁殖的方式。
此外,涡虫还可以进行二分裂或复分裂等方式进行增殖。
5. 线粒体的独特特征:扁形动物线粒体中有许多贮存颗粒物(PMS),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也是扁形动物特有的生理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两侧对称、有原体腔、排
泄器官退化以及特殊的线粒体等方面。
这些特征表明了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
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高中生物联赛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主讲教师:遵义清华中学瞿清勇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一、主要的门类:现存动物约150万种,分10个门.1、原生动物门:约3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1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1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1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__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万种,化石种类3.5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7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 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 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 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
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
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一)门的主要物征: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
第4章扁形动物和线性动物一、设计思路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
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只有通过学习懂得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
这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米猪肉”的这一说法完全是陌生的。
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应尽量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如准备猪肉绦虫图片或标本,“米猪肉”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学习、了解的基础上,体会预防猪肉绦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危害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有标本、图片,学生对浸制标本有恐惧、厌恶心理,教师应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感受,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取消对猪肉绦虫和蛔虫标本的恶心感。
关于线形动物门主要特征的教学,以蛔虫为代表,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让学生知道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们的进化观点。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初步了解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结构和生理特点。
通过比较绦虫、蛔虫两类生物,在结构上、生理上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进而明白,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
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猪肉绦虫一组图片,学习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理解猪肉绦虫对人和猪的危害。
2.观察蛔虫浸制标本和图片,学会正确区分雌雄蛔虫;在比较蛔虫的形态特点与猪肉绦虫的区别中,理解扁形动物与线形动物在进化中的地位。
3.通过学习猪肉绦虫和蛔虫对人体的危害,懂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4.通过学习猪肉绦虫和蛔虫,明白寄生生活与自由生活动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知道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对生活环境的相适应性。
典型动物学知识点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界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在动物学中,有一些典型的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动物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动物世界。
一、动物的分类1. 动物的三大分类:动物界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其中无脊椎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五大类。
2. 动物的门:无脊椎动物门包括原生动物门、刺绵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脊椎动物门包括脊索动物门等。
二、动物的内外部结构1. 动物的细胞结构:动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组成,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2. 动物的器官系统:动物的器官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这些系统协同工作,保持动物体内环境的平衡。
三、动物的生活习性1. 动物的取食方式:动物的取食方式有捕食、食草、寄生、腐食等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动物根据其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取食方式。
2. 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适用于大部分的动物,通过交配产生后代,而无性生殖则不需要交配,通过分裂或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四、动物的生态环境1.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根据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各自的生活习性。
2. 动物的生态链:动物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动物在生态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五、动物的保护意义1. 动物的生态作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还参与着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2. 动物的资源利用:人类利用动物提供的食物、皮毛、药材等资源,但是过度捕捞和滥用动物资源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应当重视动物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