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低血糖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619.50 KB
- 文档页数:8
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的护理要点【摘要】糖尿病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是一种终生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治理和护理,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好血糖,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低血糖是糖尿病在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轻微的低血糖症状包括发抖、出汗、虚弱无力、呕吐、易激惹,而中到重度的低血糖可导致患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1],因而积极防治低血糖极为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护理要点1 低血糖的症状出冷汗,早期仅手心和额头出汗、皮肤苍白、颤抖和震颤、双脚无力、视物模糊、头晕头痛、饥饿感、情绪改变烦躁、易怒;说话含糊,精力不集中;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甚至昏迷。
2 低血糖的诱因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联合用药不当引起,特别是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发生率可达20%左右;使用胰岛素用量不当;未通过医生自行加减药量;用药后未按时就餐;运动量不当过大或过强等。
3 护理3.1 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导致一味的追求过低的血糖水平,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引起不舒服的身体症状,会对患者产生社会/心理的影响[2]。
低血糖的发作频繁,继而导致低血糖恐惧,需要教育支持和咨询,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减少低血糖的担忧,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生频率和低血糖恐惧,随身携带碳水化合物,注意早期症状,经常性进行血糖监测,全面了解血糖动态变化。
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物质基础,是脑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3],低血糖时,脑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减少,脑细胞的钠泵功能发生损害,可引起一系列的损害。
通过沟通和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知识,积极调解患者心理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减轻患者的恐惧感,解除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加强健康教育血糖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饮食的质量与量对糖尿病控制极为重要[4],根据标准体重和全天总热量算出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数量,重视和加强饮食教育是基层糖尿病患者良好代谢控制的关键环节[5]。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处理及预防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处理方法效果及预防。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发生糖尿病低血糖患者54例的临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54例临床患者经及时的治疗,病情好转,均恢复病前状态。
结论:急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反跳性高血糖,预防低血糖发作就是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最佳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处理;预防【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110-02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发作时可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持续性严重低血糖将导致不可逆性脑损害,甚至致死[1]。
因而,低血糖症必须紧急处理。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发生糖尿病低血糖患者54例的临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入院患者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42~80岁,平均64±3.5岁。
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51例,病程0~30年,平均42年。
轻中度主要表现为心悸、手抖、出汗、饥饿、头痛、头晕等45例。
严重者出现反应迟钝、淡漠、躁动不安、昏迷者8例,无症状血糖监测时发现1例。
1.2 方法一旦患者确认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立即口服糖水或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而不必于每次发作时均作血糖检测。
当然不能确认低血糖时应自作快速血糖检测,或去附近医院急诊。
凡可疑低血糖症患者在留取标本和(或)快速血糖测定后均应立即补充葡萄糖,若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者神志转清醒,均是低血糖症的有力佐证[2]。
通常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
为防止低血糖再发,需继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维持。
氯磺丙脲或格列苯脲(优降糖)所致低血糖,补糖至少持续2~3d。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防治【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95-01随着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及日常管理中,容易放生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发作的低血糖可加剧血糖的波动,加重病情的不稳定性,严重低血糖时间大于6小时就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如未能及时识别及处理可致死亡。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一定要了解低血糖的知识,预防发生低血糖。
1 诱发因素1.1 胰岛素使用不当胰岛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时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注射预混胰岛素时,短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时;长效胰岛素剂量过大时,易出现低血糖。
1.2 注射部位不当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不好引起低血糖。
1.3 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好未达到正常的饮食量。
1.4 临时性体力活动量过大,没有事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增加食量。
1.5 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大量饮酒。
1.6 脆性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稳定,易出现低血糖。
1.7 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影响药物代谢及清除,药物以在体内蓄积。
在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易出现低血糖。
1.8 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药。
2 临床表现2.1 心慌、出虚汗、饥饿、四肢无力、手抖、视力模糊、面色苍白等。
严重的低血糖还可出现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2 测血糖低于2.8mmol/l。
2.3 进食或含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3 治疗3.1 轻度低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仅有饥饿感,可自行缓解。
3.2 中度低血糖血糖低于2.8mmol/l神志清醒者可口服含糖糕点或饮料,半杯橘子汁或两块方糖。
3.3 重度低血糖血糖低于1.7mmol/l半昏迷及昏迷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
4 预防4.1 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处理低血糖症状的方法。
低血糖如何防治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预防低血糖的方法1、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按时一日三餐进食。
2、正在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严格计算好普通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的用量比例。
严密观察口服糖药的使用,发现低血糖反应时,及时调整。
3、如果发现白天尿量多,尿糖多时,夜间常发生低血糖时,应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吸收不良而引起,改变注射部位。
4、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等食品。
低血糖急救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
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
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若病情不严重,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引发糖尿病性昏迷的六大原因注意既往糖尿病病史,近期治疗情况,有无急性感染、腹泻、饮食失调、食糖过多,以往未发现糖尿病而误用糖过多、严重精神刺激、停用或大量减少胰岛素、大量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等情况。
1、应激和感染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外伤、手术、中暑或低温等应激状态。
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最常诱发。
2、摄水不足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卧床病人、精神失常或昏迷患糖尿病昏迷者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等。
3、失水过多和脱水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患者,神经内、外科脱水治疗,透析治疗等。
4、高糖摄入和输入如大量摄入含糖饮料、高糖食物,诊断不明时或漏诊时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完全性静脉高营养,以及使用含糖溶液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情况。
尤其在一些内分泌疾病合并糖代谢障碍的病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者等更易诱发。
低血糖的识别与预防一、什么是低血糖?低血糖指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二、低血糖的分类1.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2.有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有低血糖症状3.严重低血糖:需旁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4.可疑症状性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5.相对性低血糖:有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mmol/L三、哪些人群易患低血糖?1.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肝功能和肾功能减退者3.有严重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者4.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治疗者5.反复发生低血糖者四、低血糖有哪些表现?1.饥饿、发抖、出汗、心慌、焦虑、头痛2.舌根发麻,说话不清楚,答非所问3.烦躁,不理人,意识模糊4.平时举止端庄,忽然衣冠不整5.无缘无故打架6.行为与习惯发生改变五、引起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1.降糖药物过量2.用药与进餐时间不匹配3.进食太少、漏餐4.过量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5.剧烈活动或活动量超过平常、空腹运动六、低血糖发生时如何处理?记住两个“15”:有条件测血糖——进食15克含糖食物(半杯橘子汁、一片面包、4片苏打饼干、一个小苹果、2-4块方糖、3-5颗硬糖、150ml可乐)——15分钟后再次测血糖:1. 血糖>3.9mmol/L,症状好转,按正常时间进餐或加餐2. 血糖仍≤3.9mmol/L或症状无好转,再按前两个“15”处理3.如果血糖依然很低,或出现神志不清,立即送医院救治如果离下一顿饭还有一个小时以上,就再吃15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食物,以防再次发生低血糖严重低血糖或昏迷时怎么办?1.如有可能立即测血糖2.尚有意识可饮糖水或饮料3.已昏迷,亲友可以在患者的口腔黏膜、牙龈上涂抹蜂蜜、糖浆等,同时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七、如何预防低血糖?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限制饮酒、规律运动、规范注射、按时吃药2.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3.加强血糖监测:如果睡眠血糖<5.6mmol/L,建议进食,如1杯牛奶,防止夜间低血糖4.随身携带预防低血糖的食物及急救卡5.频发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及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护理预防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低血糖,因为血中的葡萄糖是脑组织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严重的低血糖直接造成脑组织损伤甚至昏迷,如不及时发现、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发生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4—86岁,病程5—25年,合并有高血压15例、感染性疾病12例、冠心病10例、肾脏病变3例。
1.2临床表现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所测血糖均低于2.8mmol/L,其中最低为0.8mmol/L,平均为2.2mmol/L,有低血糖症状,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慌、发抖、饥饿感等。
1.3判断标准①有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全血血糖低于2.5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
1.4抢救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②轻、中度患者给葡萄糖或果汁、饼干等口服;③重者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
2护理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护士交接班,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心理状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和活动情况,如有无面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乏力、头昏、头痛、嗜睡、心悸、恶心等。
对应用长效胰岛素的病人,剂量偏大时,注意指导睡前进餐,可进食少许牛奶、饼干。
夜班护士一定主动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的主诉,必须提高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关注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病人发生低血糖的时间多为晚10时~凌晨3时,夜间出现头昏、胸闷、全身大汗,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应增加临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监测,以了解有无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因糖尿病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不好,对一些疾病的防御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患者在患上糖尿病后一定要接受专业的治疗,才能得到健康保障。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治疗重点主要在于预防和护理上。
要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缓解病人悲观失望的心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5]。
因此本文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3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者为观察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程度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较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护理依从性护理干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护理常规干预,观察组则给予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严密监测患者血糖变化。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并重点加强血糖水平监测,血糖检测频率为1次/2h。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检查和记录患者的病变情况,如面色苍白、嗜睡、乏力、饥饿感明显等[4]。
此外,还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因素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夜间值班护士要加强巡视,特别是对高危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以免患者突发意外情况。
(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因其对于疾病知识认知不到位,部分患者因患病而变得心理压力大,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恐惧、气愤等负性心理,例如“为什么得糖尿病的人是我,为什么不发生在别人身上?”生气时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会升高,导致血压、血糖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