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272.87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尤其在出生后的前72小时内出现的低血糖症更为常见。
低血糖症是指体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疾病。
在新生仔猪身上,低血糖症可能导致仔猪活动力下降,抵抗力降低,甚至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等多种临床表现。
对新生仔猪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临床表现1. 体温下降:新生仔猪在出生后会因体温的突然降低而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如果同时伴有低血糖症,体温的下降会更为显著。
2. 活动力减弱:受低血糖症的影响,新生仔猪的活动力会下降,可能出现无精打采、不愿意活动等情况。
3. 运动障碍:低血糖症会导致新生仔猪的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出现运动障碍的情况,例如步态不稳、倒地不能迅速起身等。
4. 饲食不良:低血糖会影响新生仔猪的食欲,导致饲食不良,可能表现为拒食或者吃奶少。
5. 水分摄入减少:低血糖症会影响新生仔猪对水分的摄入,可能表现为口渴而不愿意饮水。
6. 呼吸困难:在严重低血糖的情况下,新生仔猪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以上临床表现虽然经常出现在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患者身上,但并不完全具备针对性,因此在发现以上症状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1. 分析饲养环境:首先要对新生仔猪的饲养环境进行仔细分析,包括饲养密度、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以排除环境因素对仔猪健康的影响。
2. 检测血糖浓度:可以通过采集新生仔猪的血样进行血糖浓度的检测,确定是否出现低血糖症。
3. 观察仔猪行为:对仔猪的行为进行观察,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且与环境因素无明显关联,则可以初步判断为低血糖症。
4.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对仔猪健康的影响,例如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经过上述鉴别诊断后,可以对新生仔猪是否患有低血糖症进行初步判断。
三、防治措施1. 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饲养环境对于新生仔猪的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出生后的48小时内,需要确保温度在30℃以上,湿度在60-70%之间。
一、培训背景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为了提高大家对低血糖的认识,掌握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特此举办本次低血糖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目的1. 提高大家对低血糖的认识,了解低血糖的危害;2. 掌握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降低低血糖发生率;3. 提高医护人员及家属对低血糖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三、培训内容1. 低血糖的定义及危害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低血糖的危害包括:(1)神经精神症状:头晕、头痛、心慌、出汗、饥饿感、震颤等;(2)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3)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2. 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1)合理饮食:按时定量进食,避免空腹;2)规律运动: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3)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增减药量;4)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调整治疗方案。
(2)处理:1)轻症患者:立即进食糖果、巧克力、含糖饮料等;2)重症患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或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液;3)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3. 低血糖应急预案(1)发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将患者置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2)测量血糖,判断病情;(3)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处理;(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四、培训要求1. 全体参加培训人员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2.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3. 培训内容要记牢,熟练掌握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方法;4. 将培训内容传达给家人、朋友,提高大家的低血糖防治意识。
五、总结本次低血糖应急预案培训旨在提高大家对低血糖的认识,掌握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贡献力量。
【低血糖的危害预防】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许多人都认为高血糖才是需要重视的。
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更凶险。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低血糖的危害预防,希望能帮到你。
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过4.0mmol/l的现象,它对人体是有害的。
实际上,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
具体来说,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交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低血糖还会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3、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最终可能精神失常、痴呆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基于以上情况,遇到低血糖时,应做好以下处理:1、病人若神志清醒,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2、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萄萄糖持续静脉滴注。
3、有条件的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但胰高血糖素价格较高。
低血糖患者自身也可多带零食在身上,以防饥饿过度。
低血糖应如何防治低血糖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重视低血糖的危害的人却很少。
其实,我们都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预防,让低血糖的危害远离自己。
关于低血糖的预防:1、定时定量进餐,若进餐量减少则应相对减少药物的剂量。
2、要严格限制酒精的摄入,绝不可空腹饮酒。
3、合理运动。
不要在空腹时运动,应该饭后1-2小时后进行运动,因为这个时候血糖水平较高,不容易发生低血糖。
4、在运动前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也可以在运动中吃点东西补充能量。
5、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应做好记录,并询问医生可能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6、如果在夜间发生了低血糖,一定要冷静,病人若在此时还能够进食,那么可以给他吃点糖果或者糖水,并且快速检查血糖,若病人已经昏迷,应立刻送到医院急救。
低血糖的潜在威胁并不小,应做好有效预防。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包括:
1.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确
保血糖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高低血糖发生。
2.饮食控制: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避免过度摄入简单碳水
化合物。
建议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食物,均衡饮食,避免饥饿和过度饱食。
3.合理药物使用: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正确使用降糖药物或
胰岛素。
避免药物过量或缺量。
4.运动管理:适度参与体力活动,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提
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5.注重休息和睡眠: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以维护身体的正常代
谢和稳定的血糖水平。
6.预防感染:避免感染和患病,因为感染会增加血糖波动的风险。
7.紧急应对: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恶心、出汗等,
应及时采取措施。
患者可以摄入一些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汁、糖果等,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8.教育和支持:糖尿病患者和家属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了解糖尿病的管理技巧,并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
总之,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需要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饮食管理、药物使用、体育锻炼、健康生活方式和紧急应对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同时,定期的医学监测和专业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低血糖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应急预案:
1.随身携带血糖监测仪:佩戴一个小型的血糖监测仪,以方便随时监
测血糖浓度的变化。
2.储备适量的高糖食物:携带一些可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的食物,如
果汁、糖果、巧克力等。
3.让同伴或家人了解情况:在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及时告知身边的
同伴或家人,让他们了解你需要帮助。
处理流程:
1.监测血糖浓度:使用随身携带的血糖监测仪,即刻监测血糖浓度,
以确认是否低血糖。
2.确认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晕、心慌、出汗、颤抖、恶心、焦
虑等。
如果有这些症状,应进一步确认是否低血糖。
3.立即补充高糖食物:如果确认低血糖,请立即补充高糖食物,如果汁、糖果、巧克力等。
这些食物可以迅速提升血糖浓度。
6.让周围人知道:在急救过程中,告知周围人你的状态和自己的情况,以便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7.保持安静:在等待急救服务的过程中,保持镇静,避免过度活动。
身体休息可以让血糖得到较快的恢复。
8.急救人员的介入:一旦急救人员抵达,向他们详细说明低血糖的情况,包括症状、持续时间和各项处理措施,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早产儿如何保持血糖稳定,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症。
1.低血糖症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凡血糖低于 2.2mmol/L (40mg/dl)均为低血糖症,早产儿因肝糖原储存量少,糖原异生作用差,消耗过多,若不及时喂养,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早产儿出生后应常规监测血糖,每天3~4次,直到血糖稳定,早产儿反复发生低血糖很容易导致脑损伤,应积极防治。
防治措施有: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h即开始喂5%葡萄糖,生后2~3h开始喂奶。
静脉滴注葡萄糖,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给10%葡萄糖6~8mg/(kg·min)静脉滴注,如血糖低于1.7mmol/L (30mg/dl),应给予10%葡萄糖8~10mg/(kg·min)静脉滴注,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反复发生或顽固性低血糖要积极寻找病因。
2.高血糖症血糖超过7mmol/L(125mg/dL)为高血糖症,其主要病因为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差、应激性高血糖、医源性高血糖,高血糖患儿可出现尿糖和渗透性利尿,甚至发生脱水,为高渗性脱水,出现烦躁不安,而脱水体征不明显,还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伤残率,应注意防治。
防治措施有: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输注量、速度和浓度。
如血糖持续超过15mmol/L (270mg/dL),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应用胰岛素,开始剂量为0.1U/(kg.h),静脉滴注维持,根据血糖调节剂量。
低血糖的处理及预防低血糖主要以血糖水平较低为主要临床特征,是正常人常见的现象,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常出现低糖的情况,为此,本文针对于低血糖进行相关阐述,将其相关的处理和预防知识进行告知。
1.低血糖的定义正常人的低血糖范围值:≤2.8mmo/L.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范围值:≤3.9mmo/L。
2.低血糖发生原因(1)降糖药物过量使用(2)运动量增加(3)饮食不规律造成的营养缺失(4)空腹饮酒或者酒量过大(5)肝肾功能不全(6)情绪异常(例如:情绪激动、受到了某种刺激)。
针对于反复性发生的低血糖情况,多数是伴有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的疾病。
(1)空腹低血糖症: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例如: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或者胰岛素瘤等)、药物性(水杨酸、注射胰岛素、饮酒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物等)、重症疾病(心力衰竭、营养不良、肝肾衰竭)、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生长激素缺乏、胰高血糖素缺乏、皮质醇缺乏等)、胰外肿瘤。
(2)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症: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例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滋养性低血糖症、功能性低血糖症、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进餐后期低血糖症。
3.低血糖的类别(1)症状性低血糖(血糖水平≤3.9mmo/L,且存在低血糖临床症状)(2)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水平≤3.9mmo/L,无低血糖临床症状)(3)相对性低血糖(血糖水平≥3.9mmo/L,但是有低血糖的临床症状,进食增加饱腹感的食物)(4)可疑症状性低血糖(有低血糖的症状,但是没确诊为低血糖并按照低血糖治疗)。
4.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一般症状:出汗、饥饿、心慌、情绪异常、发抖、头痛、心跳加快、视野模糊、四肢无力等。
严重症状:意识障碍、抽搐、昏迷、嗜睡、死亡等。
在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中,有很多表现易被忽视,包括:烦躁、穿着不整(平时穿戴整洁)、无缘无故发脾气(暴怒)、不理人、生活习惯改变、说话不清晰、答非所问等。
5.发生低血糖的急救措施(1)休息: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进行绝对的休息,避免触电、溺水以及摔伤等。
低血糖症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3-11-18T14:56:4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何平阮荣博[导读] 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何平阮荣博(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58-02
一.概述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4.0mmol/L称为低血糖,但血糖低于更低的水平才会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叫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诊断标准为:男<50mg/dl(<2.78mmol/L),女<40mg/dl(<2.5mmol/L),婴儿和儿童<40mg/dl(2.22mmol/L)。
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
二、病因
(1)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推迟。
(3)活动量明显增加未相应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4)进食量减少,没及时相应减少胰岛素。
(5)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常常白天尿糖多而夜间低血糖。
(6)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7)情绪从一直比较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8)出现酮症后,胰岛素量增加,而进食量减少。
(9)加剧低血糖的药物。
三、症状
低血糖典型的临床表现:虚汗;脑晕;心跳加快;眼冒金花;颤抖;饥饿感;无力;手足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烦躁;性格改变;定向障碍;癫痫发作;昏迷。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通常急性肾上腺素能症状和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给予口服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食物时能够缓解。
胰岛素或磺脲药治疗病人若突然出现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建议饮用一杯果汁或加3匙糖的糖水,应告诉病人家属这些处理办法。
一杯牛奶亦可奏效。
建议胰岛素治疗病人随时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
磺脲药治疗病人,尤其是长效药和氯磺丙脲,若饮食不足,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低血糖发作。
当口服葡萄糖不足以缓解低血糖时,可静脉推注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
1、绝对卧床休息,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
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
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有条件的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血糖小于3.8毫摩尔/升者,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半杯甜果汁、半杯糖水、1汤匙蜂蜜、3~5块饼干、3~4块方糖、2~3块糖果等。
10~15分钟后,若症状还未消失可再吃一次。
若症状消除,但离下一餐还有1个多小时,则加食一份主食,如1片面包、一个馒头、3至5块饼干等。
如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
(二)、低血糖昏迷的处理:当症状严重或病人不能口服葡萄糖时,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100ml,继而10%葡萄糖持续静滴(可能需要20%或30%葡萄糖)。
开始10%葡萄糖静滴几分钟后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后要反复多次测血糖,调整静滴速率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开始治疗用10%葡萄糖,以每分钟3~5mg/kg速率静滴,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滴速,保持血糖水平正常。
五、预防措施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
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
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
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
3、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
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
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
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
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5、作为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6、警惕夜间低血糖,其症状有噩梦、汗湿衣服、晨起头痛、晨起乏力等。
夜间发生低血糖往往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
怀疑有夜间低血糖存在时,应该在次日午夜2~3点检测血糖。
证实低血糖后可做以下处理: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