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及针灸的不传之秘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2
秘而不传丹道绝学:关键要“开窍”《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
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要“开窍”修道的人远不止这么被动地接受“生气”,修道的人可以“开窍”。
开发人身上的窍门、窍点,相当于安装了“信号放大器”,不但能接受到天的“生气”、地的“地气”,还能接受人的“人气”。
修道必定要学会“开窍”。
全部修道不过就是修一个“静”字,心静意静。
但修静的方法是什么?静修的方法就是开窍,就是学会开窍。
但是“开窍”这件事,古人叫“千圣不传”。
为什么不传呢?过去的说法是避免传给“非人”,非人当然不是指鬼神或者畜生,而是德行修养不好的人。
所以要“慎传”,免得传给了心术不正的人。
但以我这一生的经验来看,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不搞得神秘一点,隆重一点,人就觉得“便宜没好货”,反而不当回事。
另一方面,古人自称自己怎么怎么样,他们真的就那么境界高尚,所以才“自珍其宝”,门户森严?我现在觉得,这事也不一定。
我年事已高,我是无所谓,只要大家肯学,我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真要修道,必先开窍。
开窍一定要“用诀”,这个诀是秘诀,一般人他是不传的,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古人说“给我十两金,不传一口意”啊。
诀是一种用“意”的方法,他为什么不传呢?因为他要传给有德者。
那修道怎么办呢?要开窍,得懂得秘诀啊。
其实诀大多只有几个字,非常简单。
大道至简,非常容易,上手容易坚持难,秘诀本身一点都不秘。
人身上有无数接受宇宙自然“生气”的地方,也有接受社会生灵“人气”的地方。
比如,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
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
我们身上的这些窍,不但有接受功能,而且还有发射功能,就是说还能发出“气”来。
图解性质的脉图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图解性质的脉图。
脉图性质的书或脉书所附的图,大多数是图解或图表。
出现最早又佚失了的“手检图”,按李时珍据《脉经》第十卷的残文所恢复的就是属于图解性质。
标题是“气口九道脉”。
文为:“手检图日:脉为五脏华盖,日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其下他又自附案语说:“李濒湖日: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论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手检图虽失传,其名固出自《脉经》,李氏于此不提《脉经》与王叔和一字,但诧为岐伯秘授黄帝,又谓自撰手检图”“泄千古之秘”云云,语涉玄虚,且带有方术炫世之陋习,亦是可晒的。
《脉经》原文缺冲、任、督、三脉,错简于第二卷之末,李氏移来补录于此,但原文任冲二脉均有两说,李氏只时《脉经》的第二说写明引《脉经》,这亦不符合著作之法。
另外,《脉经》原文还有“阴络”、“阳络”两脉,李氏的九遭图中亦未安排出来。
更重要的是《脉经》第十卷标题下写明是“手检图三十一部”,但李氏却未能恢复出三十一部之数,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李时珍所提出的气口九道图,是不够理想的。
世代从医用文言文余家世代业医,习古文者众。
自先祖以来,皆以医术济世,仁心为怀。
今余不才,承先祖之志,述世代之医道,用文言文以记之。
一、辨症论治盖医者,治病之根源,非治症之表象。
必深究病之所起,辨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洞察秋毫,洞悉病机,而后可施治。
此乃医者之本,亦为世代家传之秘。
二、药性深谙药者,治病之器。
医者须深谙药性,明其归经、功效、毒性。
熟读本草,通晓诸药,能以药测病,以病定药。
世传家学,口传心授,不使遗失。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医家之技。
须心细手巧,知其穴位、经络、气机。
针灸以调气,推拿以舒筋。
病者得此,痛楚立减。
此技亦为我家传之特长。
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医者须善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切脉理。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方能准确诊断。
此为医者之必备技能。
五、勤学不辍医术无边,学无止境。
世代从医者须勤学不辍,日积月累,方能精通医理。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六、仁心为先医者仁心,治病救人。
世代从医者须心怀仁慈,视病者为亲。
无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
不辞辛劳,尽心竭力,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七、慎言守秘医者之言,关乎病者性命。
须慎言守秘,不泄露患者隐私。
治病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应严格保密。
此乃医德之本,亦是医家之大义。
八、临证灵活古文为医之本,实践为要道。
医者临证须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古法。
根据时代变迁及病情变化,不断完善诊疗方法。
常用针灸歌诀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针灸有哪些歌诀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骨度分寸歌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完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荥输原经合歌(《医经小学》)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要瞧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瞧她取穴就是否精简,手法就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就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就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就是能算就是一个方向。
真正就是内涵就是没法写出来的。
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您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瞧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
医者意也。
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
(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就是瞧风景,而就是瞧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
但就是我还就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
尽就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
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
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
就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就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
心指的就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
我的方法就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您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瞧瞧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揭秘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悠久,中医疗法是其中的瑰宝。
在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中,针灸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然而,不少人对针灸的奥秘与原理仍然知之甚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为您揭秘其中的秘密。
一、起源与传统背景中国古代医学,尤其是中医疗法,扎根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医疗实践。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针灸的出现与伏羲、神农氏等传说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
针灸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又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疗法体系。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整阴阳、平衡气血,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疗法针灸的奥秘源于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其中的重要理论有“经络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运行,使身体各部分相互联系。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万物皆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不同组合。
身体出现疾病时,是五行之间失去平衡导致的。
针灸作为调理身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恢复五行之间的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阴阳学说是中医疗法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内部存在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阴阳平衡,使得阴阳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
三、针灸的操作技巧中医疗法针灸的操作技巧是重要的奥秘之一。
合理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确保针灸的疗效,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需要熟悉经络、穴位的位置,并准确地刺激穴位。
根据疾病不同,经络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选择与疾病相关的经络来进行治疗。
合适的刺激力度也是针灸操作技巧的一个关键点。
编辑推荐《《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是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作者)整理其针灸老师杨真海传讲“《黄帝内针》”的*著作,被誉为“思考中医人生针灸使用手册”合一版。
本书既有“形而上”的中医文化思考、中医人生情怀,又有“形而下”的针灸学用基础、针灸操作手册。
“《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二一的基本纲领和技术路线: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阴阳”,一就是“阿是”。
内容推荐《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
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
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作者简介杨真海,《黄帝内针》传人,本书传讲者。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黄帝内针》传承弟子,本书整理者。
目录序和平的使者刘力红第一章传承概述一、针贵明理二、《黄帝内针》的传承第二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三才二、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三章内针规范一、识证(症)二、总则三、三焦同气四、经络同气结夏编辑后记中医学堂:一灯燃百千灯前言和平的使者刘力红怀着喜悦与欣慰,总算于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黄帝内针》传讲的文字整理。
我很庆幸蒙师父的信任,能够恩准我这样一位入门不久的弟子来做这件在我看来一生都难以值遇的大事;更满怀感恩于此前世出世间诸师的培育,使我能不辱于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当然,于我三十余年有药无针的医学历程中,竟能于年将六旬之际逢此甚深针道,更是不能忘怀于我的诸位接引菩萨!可以想像,此刻的内心,已经很难用我擅长的文字来表达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够流淌于每一个字里行间。
在动笔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将自己学习内针的过程写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学针了”为题作序,及至整理完毕,觉得当初的想法未免太过轻漫了。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法简效宏张显臣?《杂病辨治》(介绍: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
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中华武学的真正不传之秘兼与旧雨楼主商榷转贴夏虫不可语冰夏虫不可语冰———中华武学的真正不传之秘兼与旧雨楼主商榷丹炉一点红撰最近有网名旧雨主人,发了一些关于内家武学的帖子,谬言累累,误人试听。
杂乱的见解体现了旧雨局限的见识和短浅的武学思想。
什么是真正的内家功夫,反应与速度!能够空手对兵刃,这才说明反应与本能攻击达到了高手的程度。
为什么是本能攻击?因为在实战中,闪电般的攻击,是没时间让你迅速大脑做出怎样怎样的反应或攻击途径的,在那一刹那只有本能的攻击,不用大脑指挥的有效攻击才是真功夫!旧雨,这你知道吗?!!!那时候套路的花拳绣腿或攻防招式全没用,因为你反应不过来,用那招也记不清,就是记清也用不上,对方可不按套路来!而且在面对兵刃的一刹那,功力也是次要的,先反应过来并作出超级速度的躲闪以及反击最急迫,最重要,其次才是一击必杀的功力,这道理,估计旧雨楼主人也明白不了,满口空谈也能算真功夫?假设一条狗"嗖"地向你扑来,理论上你一闪,一脚踢在它肚子上。
但你能否做到?没有足够的反应速度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各种擒拿招式或攻防动作都是虚的,不实用。
有人说,我眼见对方有空档,可是动作跟不上。
也就是说,就算你反应够快了,等到大脑作出相应的攻击动作时已经丧失了时机,也许在你大脑反应的同时,你已经被狼咬到了,所以,有了反应速度,还要有本能攻击能力,不用大脑指挥,自发作出有效攻击。
为什么有人会很多擒拿动作和各种套路,实战时就是用不上?就是因为真打时你根本无暇去想敌人这招我该用什么姿势去招架,是用拳打还是脚踢?没时间想,你想的时候敌人的拳已经打到了你头上。
真正练出了内家拳的反应后,就可想了,那种反应速度甚至你可以选择是打敌人的头还是胸,自己都能及时作出反应。
光有反应不够,还要有一击必杀的功力,才能保证击打有效。
——这是我告诉旧雨的话。
内家高手,毛孔感觉敏锐无比,那是听劲,丹田内转的功底愈高,外边肌肤听劲敏感度就愈灵。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2007/dongshiqixue.htm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作者钟健夫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首届国医大师。
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
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
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
主编推荐:《“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是中医书友会继“彭静山先生针灸秘传十八绝招”之后的又一针灸雄文,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
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贺普仁从医七十年首度公开秘籍:不轻传,诚者主动传~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
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
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
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刺血的不传之秘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
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人将自己的病诉说得多么复杂;只要摸到了这个脉象;再有相应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便可以对病情掌握得很清楚、处方多半可以“一剂知;数剂已”..假设来了个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脉弦;并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断为少阳病;就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进行问诊;可以问是否兼有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就可放胆开小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丹医秘授古脉法前言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
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⑤]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
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
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⑥],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
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⑦],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
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
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
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
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
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
《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左常波老师之针灸宝典——针灸秘学笔记针灸秘学笔记之一:告诉我的徒弟们,针灸技能三层基本功:调气;调血;调经筋。
调气要细腻;调血要深透;调经筋要立体。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通神。
针灸秘学笔记之二:《罗经透解》云:相地点穴,巧凭眼力,妙在心思。
好句!针灸医生必备素养:一曰手感,二曰眼力,三曰心思。
或者说:一要想到,二要找到,三要做到。
一言以蔽之,手眼通天,匠心独运。
一个出色的针灸医生,此三者缺一不可!我徒当深思!针灸秘学笔记之三:以大斡旋针法(斡旋四个穴位是:心门(右)、足三里(右),太冲(左),太白(左))、大立极针法奠定根基,化源针法化后天为先天,生生不息,源源不绝,如琼浆甘露,一滴落于黄庭,宴之味之,精醇甘美,名曰饮刀圭也,妙不可言!针灸秘学笔记之四:针道修习次第,一曰见地,二曰功夫,三曰证量;修习之前行三要,一要信二要愿三要行。
可怜如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越陷越深了……针灸秘学笔记之五:董门针灸自成一派,别开法脉,内隐之秘,恰如金线穿珠,将满地珍珠一起收拾。
不识此秘中之秘,每怅一纸千山之隔。
某入于此,出于此,开启自生法门,以针为媒,在身内虚空中,讨得个真消息。
针灸秘学笔记之六:普天之下,没有神医,只有妙药。
金石草木,只可治标,若需治本,宜用自身妙药,方可坚固。
某以针为媒,讨得即是这个真消息。
针灸秘学笔记之七:万物之宗在于一空,百事之根在于一门。
百草若有灵,一针能通神。
针灸秘学笔记之八:1、极乎神而尽其微,资于假而迫于真。
针者何为,真也?幻也?2、术不及法,法不及道,道不及势。
上工无他,时也,势也。
针灸秘学笔记之九:少阳为枢,阳枢,主枢转升降;少阴为枢,阴枢,主枢转开合。
枢机有大妙用!为针者可不识乎?此乃红昌兄妙言,特记之。
针灸秘学笔记之十:吾尝言:针法调气要细腻。
问曰:何以致之?吾谓:“杳冥精信,神机活泼”。
寥寥八字,道尽机密。
尤以“信”、“机”二字,露出针法入微达玄之端倪!调气针法由此悟入,窃以为别有手眼,独具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