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复习资料(沈莲 第3版)空白部分自己填空汇编
- 格式:pdf
- 大小:7.76 MB
- 文档页数:43
部分习题简要答案(《机械工程材料辅导·习题·实验》第三版)第1章二、填空题1.延伸率δ,断面收缩率ψ,ψ。
2.洛氏硬度HRC,退火、正火及有色金属。
3.疲劳强度σ-1。
4.可铸,可锻,可焊,可热处理,可切削。
5.冲击韧性a k,J/mm2。
三、选择题1.B,2.C,3.A,4.B,5.D。
四、判断题1.×,2.×,3.√。
第2章二、填空题1.分子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 2,4,68%,74%。
3.略。
4.(111),(-110)or(1-10), (-121)or(12-1), [111], [11-1], [-212]。
5.点,线,面,线,面,大,高。
6.0.407.7.略。
三、选择题1.A,2.D,3.B,4.C,5.D。
四、判断题1.√,2.×,3.×,4.√,5.√,6.×,7.×。
第3章二、填空题1.形成晶核,晶核长大。
2.振动、搅拌,增加过冷度,异质形核。
3.同素异构转变,γ-Fe,α-Fe。
4.结晶,同素异构转变。
5.大,小,高,好。
6.相,组织,合金.7.~11.略。
12.奥氏体。
13.低,高。
14.否(由杠杆定律计算得知,此钢的含碳量约为0.26%,高于20钢)。
15.共晶渗碳体存在于莱氏体中,当含碳量为4.3%时最多,为47.82%,共析渗碳体存在于珠光体中,当含碳量为0.77%时最多,为11.24%,一次渗碳体从液相中结晶出在6.69%C时最多,为100%,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在2.11%C时最多,为22.52%,三次渗碳体从铁素体中析出在0.0218%C 时最多,为0.3%。
16.P,F+Fe3C。
17.缩小。
三、选择题1.A,2.B,3. 、A, ②B, ③A, ④A,4.C,5.A6.D,7.C,8.B,9.C,10.D,11.B,12.D,13.B,A,14.D。
四、判断题1.×,2.√,3.√,4.√,5.√,6.√,7.×,8.×,9.×,10.×,11. ×,12.√13.×,14. ×。
第一章金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2.均质成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3.非均质成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4.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一定温度进行的塑性变形。
5.热变性:金属加在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的塑性变形。
6.加工硬化:随着冷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7.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
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8.纤维组织:在塑性变形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其内部各晶粒的形状将沿受力方向伸长,由等轴晶粒变为扁平形或长条形晶粒。
当变形量较大时,晶粒被拉成纤维状,此时的组织称为“纤维组织”。
9.锻造流线:在锻造时,金属的脆性杂质被打碎,顺着金属主要伸长方向呈碎粒状或链状分布;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带状分布, 这样热锻后的金属组织称为锻造流线。
10.同素异构转变:某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1.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人为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二、单选题1. 表示金属材料延伸率的符号是( AA.δB.ψC.σeD.σb2. 表示金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 AA.σeB.σsC.σbD.σ-13.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叫(AA.强度B.韧性C.塑性D.弹性4. 晶体中的位错属于( CA.体缺陷B.面缺陷C.线缺陷D.点缺陷5. 在晶体缺陷中,属于线缺陷的有( BA.间隙原子B.位错C.晶界D.缩孔6. 变形金属再结晶后,( DA.形成等轴晶,强度增大B.形成柱状晶,塑性下降C.形成柱状晶,强度增大D.形成等轴晶,塑性升高7.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形式的空间格子叫做( BA.晶胞B.晶格C.晶粒D.晶向8. 晶格中的最小单元叫做( AA.晶胞B.晶体C.晶粒D.晶向9. 属于( B 的金属有γ-Fe、铝、铜等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C.密排六方晶格D.简单立方晶格10. 晶体结构属于体心立方的金属有( CA.γ-Fe、金、银、铜等B.镁、锌、钒、γ-Fe等C.α- Fe、铬、钨、钼等D.α- Fe、铜、钨、铝等11 晶体结构属于面心立方的金属有( AA.γ-Fe、铝、铜、镍等B.镁、锌、钒、α- Fe等C.铬、钨、钼、铝等D.铬、铜、钼、铝等12.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是( DA.δ-FeB.α-FeC.γ—FeD.Mg13. 属于( A 的金属有α-Fe、钨、铬等A.体心立方B.面心立方C.密排六方D.简单立方14 Cu属于( CA.密排六方结构金属B.体心立方结构金属C.面心立方结构金属D.复杂立方结构金属15. 实际金属的结晶温度一般都( C 理论结晶温度A.高于B.等于C.低于D.都有可能16. γ-Fe、铝、铜的晶格类型属于( DA.体心立方B.简单立方C.密排六方D.面心立方17.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是( BA.δ-FeB. CuC.α-FeD.Zn18. 在金属结晶时,向液体金属中加入某种难熔杂质来有效细化金属的晶粒,以达到改善其机械性能的目的,这种细化晶粒的方法叫做( BA.时效处理B.变质处理C.加工硬化D.调质19. 金属的滑移总是沿着晶体中原子密度( B 进行A.最小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B.最大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C.最小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小的晶向D.最大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小的晶向20. 下面关于加工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A.由于塑性变形而使金属材料强度和韧性升高的现象B.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工艺手段之一;C.钢的加工硬化可通过500~550℃的低温去应力退火消除;D.加工硬化对冷变形工件成形没有什么影响。
习题3.比较45钢,T12钢经过不同热处理后硬度值得高低,并说明其原因加热态水冷后硬度45钢 700℃水冷F+P F+P 最软45钢 750℃水冷F+A F+M 较硬45钢 840℃水冷 A M 最硬T12钢 700℃水冷粒状P P 最软T12钢 750℃水冷A+Fe3C粒M+A`+Fe3C粒最硬T12钢 900℃水冷粗大A 粗M+较多A` 较硬习题 6.将含碳量 1.0%,1.2%的碳钢同时加热到780℃进行淬火,淬火后各为什么组织?哪一种钢淬火后的耐磨性更好,为什么?都是M+A`+Fe3粒;T12更好,因为Fe3粒更多。
习题15.T8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如图所示,若该刚在620℃进行等温转变,并经过不同时间保温后,按图示的1、2、3、4线的冷却速度冷至室温,问各获得什么组织?然后再进行中温回火,又获得什么组织?1--M+残A 2--S+T+M+残A 3,4--S1--回M 2--T+回T 3,4--S第六章1.名词解释:加工硬化:由于塑性变形度增加,使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的现象叫做加工硬化。
冷变形加工:凡是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在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称为冷变形加工。
在冷变形加工时,必产生加工硬化。
热变形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则称为热变形加工。
在热变形加工时,产生的加工硬化可以随时被再结晶所消除。
2.简述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则很快下降。
变形度越大,性能的变化也越大。
3.为什么重要的零件都用锻造钢制造:通过热变形加工可以使金属铸锭中的气孔和疏松焊合;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子扩散速度加快,可消除部分偏析;将粗大的柱状晶粒与枝晶变为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改善夹杂物,碳化物的形态,大小,分布,可以使金属材料致密度提高。
可见,经热塑性变形后,钢的强度,塑性,冲击韧性均较铸态高。
故工程上受力复杂,载荷较大的工件大多数要通过热变形加工来制造。
习题3.比较45钢,T12钢经过不同热处理后硬度值得高低,并说明其原因加热态水冷后硬度45钢 700℃水冷F+P F+P 最软45钢 750℃水冷F+A F+M 较硬45钢 840℃水冷 A M 最硬T12钢 700℃水冷粒状P P 最软T12钢 750℃水冷A+Fe3C粒M+A`+Fe3C粒最硬T12钢 900℃水冷粗大A 粗M+较多A` 较硬习题 6.将含碳量 1.0%,1.2%的碳钢同时加热到780℃进行淬火,淬火后各为什么组织?哪一种钢淬火后的耐磨性更好,为什么?都是M+A`+Fe3粒;T12更好,因为Fe3粒更多。
习题15.T8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如图所示,若该刚在620℃进行等温转变,并经过不同时间保温后,按图示的1、2、3、4线的冷却速度冷至室温,问各获得什么组织?然后再进行中温回火,又获得什么组织?1--M+残A 2--S+T+M+残A 3,4--S1--回M 2--T+回T 3,4--S第六章1.名词解释:加工硬化:由于塑性变形度增加,使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的现象叫做加工硬化。
冷变形加工:凡是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在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称为冷变形加工。
在冷变形加工时,必产生加工硬化。
热变形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则称为热变形加工。
在热变形加工时,产生的加工硬化可以随时被再结晶所消除。
2.简述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则很快下降。
变形度越大,性能的变化也越大。
3.为什么重要的零件都用锻造钢制造:通过热变形加工可以使金属铸锭中的气孔和疏松焊合;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子扩散速度加快,可消除部分偏析;将粗大的柱状晶粒与枝晶变为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改善夹杂物,碳化物的形态,大小,分布,可以使金属材料致密度提高。
可见,经热塑性变形后,钢的强度,塑性,冲击韧性均较铸态高。
故工程上受力复杂,载荷较大的工件大多数要通过热变形加工来制造。
一、填空题()1.机械零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力学负荷、热负荷和环境介质三种负荷的作用。
2.金属塑性的指标主要有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两种。
3.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指在载荷作用下其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4.刚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5.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6.常用测定硬度的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测试法。
7.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8.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可锻性、可焊性、切削加工性和热处理工艺性。
9.常见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10.晶体缺陷按其几何特征可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种。
11.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晶体结构相同。
12.当合金溶液凝固后,由于组元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形成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形式。
13.铁从高温液态向室温冷却时发生的变化:。
14.珠光体是铁素体相与渗碳体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机械混合物。
15. 碳溶解在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16. 在Fe-Fe3C相图中,共晶点的含碳量为 4.3% ,共析点的含碳量为0.77%17.低温莱氏体是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18.金属结晶的过程包括晶核形成和晶粒长大两个过程。
19.晶核的形成包括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两种形式。
20.晶核的长大包括枝晶长大和平面长大两种形式。
21.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是由三个晶区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细等轴晶离区、柱状晶粒区和中心等轴晶粒区。
22..铸锭的缺陷包括缩孔与缩松、气孔、非金属夹杂物和成分偏析。
23.焊缝的组织是金属组织。
24.焊接接头是由焊缝和热影响区构成。
25.冷变形后金属在加热中,随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其组织和性能一般经历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26..细化晶粒的方法包括增大过冷度、加入形核剂和机械方法。
二、名词解释)1.弹性变形:随载荷增加试样的变形增加,若除去外力,变形可以恢复原状的现象。
机械工程材料复习题(含答案).第一章金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2.均质成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3.非均质成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4.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一定温度进行的塑性变形。
5.热变性:金属加在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的塑性变形。
6.加工硬化:随着冷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7.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
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8.纤维组织:在塑性变形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其内部各晶粒的形状将沿受力方向伸长,由等轴晶粒变为扁平形或长条形晶粒。
当变形量较大时,晶粒被拉成纤维状,此时的组织称为“纤维组织”。
9.锻造流线:在锻造时,金属的脆性杂质被打碎,顺着金属主要伸长方向呈碎粒状或链状分布;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带状分布, 这样热锻后的金属组织称为锻造流线。
10.同素异构转变:某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1.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人为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二、单选题1. 表示金属材料延伸率的符号是( AA.δB.ψC.σeD.σb2. 表示金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 AA.σeB.σsC.σbD.σ-13.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叫(AA.强度B.韧性C.塑性D.弹性4. 晶体中的位错属于( CA.体缺陷B.面缺陷C.线缺陷D.点缺陷5. 在晶体缺陷中,属于线缺陷的有( BA.间隙原子B.位错C.晶界D.缩孔6. 变形金属再结晶后,( DA.形成等轴晶,强度增大B.形成柱状晶,塑性下降C.形成柱状晶,强度增大D.形成等轴晶,塑性升高7.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形式的空间格子叫做( BA.晶胞B.晶格C.晶粒D.晶向8. 晶格中的最小单元叫做( AA.晶胞B.晶体C.晶粒D.晶向9. 属于( B 的金属有γ-Fe、铝、铜等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C.密排六方晶格D.简单立方晶格10. 晶体结构属于体心立方的金属有( CA.γ-Fe、金、银、铜等B.镁、锌、钒、γ-Fe等C.α- Fe、铬、钨、钼等D.α- Fe、铜、钨、铝等11 晶体结构属于面心立方的金属有( AA.γ-Fe、铝、铜、镍等B.镁、锌、钒、α- Fe等C.铬、钨、钼、铝等D.铬、铜、钼、铝等12.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是( DA.δ-FeB.α-FeC.γ—FeD.Mg13. 属于( A 的金属有α-Fe、钨、铬等A.体心立方B.面心立方C.密排六方D.简单立方14 Cu属于( CA.密排六方结构金属B.体心立方结构金属C.面心立方结构金属D.复杂立方结构金属15. 实际金属的结晶温度一般都( C 理论结晶温度A.高于B.等于C.低于D.都有可能16. γ-Fe、铝、铜的晶格类型属于( DA.体心立方B.简单立方C.密排六方D.面心立方17.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是( BA.δ-FeB. CuC.α-FeD.Zn18. 在金属结晶时,向液体金属中加入某种难熔杂质来有效细化金属的晶粒,以达到改善其机械性能的目的,这种细化晶粒的方法叫做( BA.时效处理B.变质处理C.加工硬化D.调质19. 金属的滑移总是沿着晶体中原子密度( B 进行A.最小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B.最大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C.最小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小的晶向D.最大的晶面和其上原子密度最小的晶向20. 下面关于加工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A.由于塑性变形而使金属材料强度和韧性升高的现象B.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工艺手段之一;C.钢的加工硬化可通过500~550℃的低温去应力退火消除;D.加工硬化对冷变形工件成形没有什么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沈莲习题答案机械工程材料沈莲习题答案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机械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而沈莲习题是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常见的练习题,通过解答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下面将根据不同章节的习题,给出相应的答案和解析。
第一章:机械材料的基本概念1. 机械材料的分类有哪些?答:机械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金属材料包括钢铁、铝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的。
2. 机械材料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答:机械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等。
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等;物理性能包括密度、热膨胀系数等;化学性能包括耐腐蚀性等;工艺性能包括可焊性、可铸性等。
第二章:金属材料1. 金属的晶体结构是什么样的?答:金属的晶体结构是由金属原子通过离子键或金属键结合而成的。
金属原子排列成紧密堆积的球形结构,形成了晶体的晶格。
2. 什么是金属的塑性变形?答: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指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原子发生位移和重排,使晶体结构发生改变而不断变形的过程。
这种变形是可逆的,并且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
第三章:非金属材料1. 塑料材料有哪些特点?答:塑料材料具有轻质、耐腐蚀、绝缘、低成本等特点。
它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压力成型,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2. 橡胶材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答:橡胶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聚合物,它们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于制作密封件、橡胶管等。
第四章:复合材料1. 什么是复合材料?答: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的。
它们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特殊的功能。
2. 复合材料的分类有哪些?答:复合材料可以分为增强复合材料和非增强复合材料。
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增强相和基体相组成的,增强相可以是纤维、颗粒等;非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的。
机械工程材料复习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一、概述⒈目的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性能和改性方法是重点)。
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具备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
⒉复习方法以“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应用” 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掌握材料性能和改性的方法,指导复习。
二、材料结构与性能: ⒈材料的性能:①使用性能:机械性能(刚度、弹性、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断裂韧性); ②工艺性能:热处理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机械加工性能等。
⒉材料的晶体结构的性能:纯金属、实际金属、合金的结构(第二章);纯金属:体心立方(e F -α)、面心立方(e F -γ),各向异性、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实际金属:晶体缺陷(点:间隙、空位、置换;线:位错;面:晶界、压晶界)→各向同性;强度、硬度增高;塑性、韧性降低。
合金:多组元、固溶体与化合物。
力学性能优于纯金属。
单相合金组织:合金在固态下由一个固相组成;纯铁由单相铁素体组成。
多相合金组织:由两个以上固相组成的合金。
多相合金组织性能:较单相组织合金有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工程实际中多采用多相组织的合金。
⒊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⑴。
结晶组织与性能:F、P、A、Fe3C、Ld;1)平衡结晶组织平衡组织:在平衡凝固下,通过液体内部的扩散、固体内部的扩散以及液固二相之间的扩散使使各个晶粒内部的成分均匀,并一直保留到室温。
2)成分、组织对性能的影响①硬度(HBS):随C ﹪↑,硬度呈直线增加, HBS 值主要取决于组成相C F e3的相对量。
②抗拉强度(b σ):C ﹪<0.9%范围内,先增加,C ﹪>0.9~1.0%后,b σ值显著下降。
③钢的塑性(δϕ)、韧性(k a ):随着C ﹪↑,呈非直线形下降。
3)硬而脆的化合物对性能的影响:第二相强化:硬而脆的化合物,若化合物呈网状分布:则使强度、塑性下降;若化合物呈球状、粒状(球墨铸铁):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及对固溶体基体的割裂作用,使韧性及切削加工性提高;呈弥散分布于基体上:则阻碍位错的移动及阻碍晶粒加热时的长大,使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仅略有下降或不降即弥散强化;呈层片状分布于基体上:则使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机械工程材料沈莲课后习题答案【篇一:机械工程材料第3版答案】2、什么是应力?什么是应变?它们的符号和单位各是什么?3、画出低碳钢拉伸曲线图,并指出缩颈现象发生在拉伸图上哪一点?断裂发生在哪一点?若没有出现缩颈现象,是否表示试样没有发生塑性变形?若没有出现缩颈现象,试样并不是没有发生塑形性变,而是没有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4、将钟表发条拉直是弹性变形还是塑性变形?怎样判断它的变形性质?答:将钟表发条拉直是弹性变形,因为当时钟停止时,钟表发条恢复了原状,故属弹性变形。
5、在机械设计时采用哪两种强度指标?为什么?答:(1)屈服强度。
因为大多数机械零件产生塑性变形时即告失效。
(2)抗拉强度。
因为它的数据易准确测定,也容易在手册中查到,用于一般对塑性变形要求不严格的零件。
6、设计刚度好的零件,应根据何种指标选择材料?采用何种材料为宜?材料的e值愈大,其塑性愈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应根据弹性模量选择材料。
要求刚度好的零件,应选用弹性模量大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弹性模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间结合力(键力)的强弱,与其内部组织关系不大,而材料的塑性是指其承受永久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与其内部组织有密切关系。
两者无直接关系。
故题中说法不对。
7、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有几种?其应用范围如何?这些方法测出的硬度值能否进行比较?答:工业上常用的硬度测定方法有:布氏硬度法、洛氏硬度法、维氏硬度法。
其应用范围:布氏硬度法应用于硬度值hb小于450的毛坯材料。
洛氏硬度法应用于一般淬火件、调质件。
维氏硬度法应用于薄板、淬硬表层。
采用不同方法测定出的硬度值不能直接比较,但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换算成同一硬度后,再进行比较。
8、布氏硬度法和洛氏硬度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各适用于何种场合。
下列情况应采用哪种硬度法测定其硬度?答:布氏硬度法:(1)优点:压痕面积大,硬度值比较稳定,故测试数据重复性好,准确度较洛氏硬度法高。
(2)缺点:测试费时,且压痕较大,不适于成品、小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