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2
丰南抗震纪念碑介绍
丰南抗震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发生在唐山市丰南一带的里氏7.8级大地震而建立的。
这次地震造成了242769人死亡,城市被毁,但人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重建。
丰南抗震纪念碑坐落在唐山抗震纪念地震遗址公园内,南湖东面。
纪念碑高7.28米,长500米,是一座集体墓碑,属于43年前地震中的24万亡灵。
在纪念碑上,密密匝匝地刻着人名,墙下是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挽联,一眼望不到边。
这个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同胞,更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它也是对所有参与重建唐山的人们的一种敬意和感谢。
2019年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优秀范文【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优秀征文优秀范文篇一】40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
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
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
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4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
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每个人都在可以寻找财富,而我想说的是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
“人”,“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
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
我看到一股“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
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
人们需要。
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
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
一幕幕往昔父母大爱无私誓死护犊之情的心酸场景在脑中回放,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
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
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
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
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
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
《唐山地震纪念碑文内容》
唐山地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是为了纪念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遇难的人们而设立的。
该碑是一座高耸的方形石碑,代表着坚固和永恒。
碑文首先描述了地震的惨痛情景,强调了这场灾难对唐山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影响。
接着,碑文详细介绍了在地震中遇难者的数量和性质,以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被永远铭记。
碑文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但也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团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环境,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最后,碑文表达了对遇难者家属和亲友的深切慰问,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它呼吁唐山人民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城市。
总之,唐山地震纪念碑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表达了对遇难者的哀悼和怀念,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环境,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人类应对灾害的必要性。
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文摘要:一、唐山大地震背景介绍二、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概述三、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文解读四、纪念碑文的现实意义正文:唐山大地震,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震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
这场地震造成了二十四万人死亡,百万余人受伤,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场灾难,警示人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唐山市决定建立一座纪念碑,镌刻一篇永志铭记的碑文。
唐山大地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占地约四万平方米,由雕塑家刘开渠设计。
纪念碑主体为混凝土结构,高四十米,碑身呈方柱状,四周浮雕着抗震救灾的主题画面。
碑顶呈蘑菇云状,寓意着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
在碑的正面,镌刻着这篇感人至深的纪念碑文。
纪念碑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全面回顾了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抗灾救援以及重建家园的过程。
首先,碑文简要介绍了地震的背景,表达了人们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其次,碑文描绘了地震发生时的惨状,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
接着,碑文赞颂了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灾的精神风貌。
然后,碑文回顾了唐山重建的历程,展示了唐山人民顽强拼搏、重建家园的决心。
最后,碑文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呵护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贡献力量。
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文不仅仅是一篇永志铭记的篇章,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警示着我们,要时刻警惕自然灾害,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弘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同时,它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平与进步的追求。
时至今日,这篇纪念碑文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在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前,我们应当缅怀遇难者,铭记历史,珍爱生命,为人类和平与进步贡献力量。
实践活动----参观唐山抗震纪念碑王瑶09信科1班2009100101125月15日我们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
参观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折纸爱心祈福活动并举行了默哀仪式。
唐山抗震纪念碑于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1986年7月正式建成,位于唐山中心广场东部。
该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5.4公顷。
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
副碑以废墟形式建造,正面刻有碑文,详述着唐山大地震这一历史事件。
主碑碑座高30米,碑身高30米,由四个独立梯形柱组成。
它既象征着地震造成房屋建筑开裂,又象征着新建筑纷纷拔地而起。
上部犹如伸向天际的四只巨手,象征着“人定胜天”;下部碑身四周八块浮雕组成方形,象征着祖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灾区的支援。
浮雕由地震灾害、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城市复建四部分内容组成。
震座四方踏步均为四段,每段七步,象征着“七•二八”这一难忘时刻。
碑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岩面。
正面中间,悬挂着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匾额。
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纪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弘扬抗震精神,教育后世子孙,1986年始建抗震纪念馆,1996年唐山市又投资2400万元,对其改扩建。
纪念馆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总建设面积5380平方米。
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中间方厅耸立,周围圆厦环抱,馆顶西高东低呈台阶状,向广场中心倾斜。
馆内布置了大型综合性展览——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全面展示了唐山市的综合情况、抗震救灾的历史资料、震后恢复建设和震后20年来唐山市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商贸流通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辉煌成就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展线总长度为513米,共有620幅照片、100多幅图表、421种实物和13个大型沙盘模型,并配有声、光、电。
展览共有9个部分,客观反映了强烈地震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惨重损失;讴歌了唐山人民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人民解放军、全国人民无私的援助;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反映了20多年来,唐山人民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奇迹。
参观唐山纪念馆作文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是在地震10周年建成的。
小编收集了参观唐山纪念馆作文,欢迎阅读。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是在地震10周年建成的。
它不仅是唐山的标志性建筑,更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多年前抗震的纪念和新唐山的震中重生用建筑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今年是唐山抗震40周年,8月8日,团区委组织团区委委员及部分团干部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
大家全体肃立――向地震罹难的同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悼念,向崛起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团区委书记同志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抗震纪念碑前,默默地诵读着碑文: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
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
五万名(来源: 114 )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
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临近,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来自海内外的唐山人携花在此祭奠远去的亲人。
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会让人不禁想起1976年7月28日这个对于唐山特殊的日子。
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
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中如是描述。
纪念墙下,花甲之年的张玉英又一次前来祭奠弟弟。
从201X年建成纪念墙后,每年纪念日前后来这里已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那场地震中他活生生地离开了我们,是我一生中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她还特意把4岁的小孙女带上。
张玉英认为孩子可以记事了,就应该让她知道唐山曾经承受过什么,她们是怎么过来的……忆及40年前的往事,当时正在读师范的张玉英虽难掩激动,却对天气异常闷热等很多细节记忆犹新。
她说地震时感觉前后左右都在摇,自己也被砸在里边了,就喊救命,喊着喊着没力气了……数小时后,她被解放军和同学救了出来,才知道有很多同学已经离开……据统计,唐山大地震每3个幸存者中,会有一个由废墟中生还,市区有几十万人在互救中重获新生。
张玉英说,自此活下来的同学彼此称呼“战友”、“震漏”,大家珍爱生命,珍重友情,团结协作,震后不久还有伤的她就投入到了灾后重建中。
几十年来,这座满是废墟的城市,创造了浴火重生的奇迹。
每年纪念日前后,张玉英都会和同学们聚到一起,她说这是她们第二个集体重生的日子,她们见证了唐山的涅槃发展。
唐山大地震47周年祭文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怀着沉痛的心情,追忆唐山大地震发生47年前的那一天。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自然灾害,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
回首47年前的那一刻,地动山摇,百年城池瞬间化为废墟。
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瞬间消失,家园化为灰烬。
这场灾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也让我们铭记那些因灾失去的生命,以及幸存者们所经历的巨大磨难。
然而,唐山人民并没有沉沦于悲伤之中。
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将废墟变成了崭新的城市,将灾区变成了勃勃生机的家园。
唐山人民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楷模。
47年过去了,唐山这座城市傲然屹立,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
唐山人民的坚持和奋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也让我们明白了团结一心的力量。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我们从中汲取教训,让生命更加珍贵,珍惜眼前人,感恩当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默哀片刻,怀念逝去的生命,为唐山人民的坚韧与
勇敢而鼓掌。
愿唐山永远强大,愿逝者安息,愿幸存者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唐山大地震纪念碑文
唐山地震纪念碑文如下:
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在经历了大地震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我们缅怀逝去的同胞,铭记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同时也感谢那些为灾区重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的人们。
唐山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与和谐。
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唐山地震纪念碑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要永远铭记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抗震精神作者:张晓雷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20年第7期文/张晓雷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周年视察唐山时饱含深情地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北方瓷都”之称。
地震前,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位列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这里的人们,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矗立在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碑文这样记述着地震的惨烈。
一地动山摇那一刻,侯云享从睡梦中惊醒。
房屋塌了下来,房盖划破了他的头部。
幸运的是房顶有半米的空隙,侯云享用手扒开,把妻子先送出去,然后自己也爬了出来。
意识到地震的侯云享还未缓过神,就听见邻居赵老三夫妻呼喊,他们的两个孩子被压在房子下面。
侯云享急忙上前帮忙,先拿木棒撬,再把大石头挪走,没多久就拉出来一个孩子,等挖到第二个时,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直到这时,侯云享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女还埋在废墟中。
侯云享赶紧回家,听见他的呼喊声,孩子在下面只喊堵得慌。
侯云享一看,孩子身上、嘴里全是黄土,再晚点儿就给憋死了。
救出自己的儿女后,侯云享顾不上休息,徒手救出邻居11人,双手都抠烂了。
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单任群即将呱呱坠地。
单任群的父亲单春启,当时为驻广西某部空军战士,7月26日休假回到唐山家中。
他的妻子于继英,当时是唐山市织布厂工人。
大地震来袭时,房屋倒塌,他们被埋在里面。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23秒的伤痛,40年的重生作者:钟小琴来源:《求学·素材版》2016年第10期回望历史长河,俯瞰茫茫大地,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惨痛的灾难之一。
唐山,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23秒的时间内被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16万多人遭受重伤。
如今,距离这次灾难已整整过去了40年,但岁月洗涤不了旧迹,时间掩埋不了伤痛,那些曾经触目惊心的灾难,将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地震来袭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千米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被夷平……时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震级:里氏7.8级强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
伤亡:包括天津在内的所有受灾地区,共有24万余人丧生,16万余人受重伤。
唐山人口伤亡最为惨重, 7218户全家震亡。
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1920年发生在宁夏的海原地震的死亡人数。
屋毁:唐山倒塌和严重破坏的房屋约有65万余间,全市97%以上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被摧毁。
亲历者的回忆: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至今已过去6年,55岁的唐山人田金芳一直都没有勇气去看。
她说:“不敢看,他拍的电影肯定特别真实。
房倒屋塌,电闪雷鸣……肯定有这些,因为我经受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即便过了40年,田金芳依然能清晰地复述当时的场景:“晃完以后,啪,这一啪,静着呢,没声音,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楼底下全是喊声,那时候的人声真正的叫鬼哭狼嚎。
等到不多长时间,就听到嗷一声叫唤,那就是人死了,最后的一口气……”声音:1976年7月28日夜,那一夜,整个华北在颤动,整座唐山在哀号。
23秒的时间,几乎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生与死。
我们回溯40年前的震恸,是为了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是为了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是为了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为了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201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临近,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来自海内外的唐山人携花在此祭奠远去的亲人。
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会让人不禁想起1976年7月28日这个对于唐山特殊的日子。
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
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中如是描述。
纪念墙下,花甲之年的张玉英又一次前来祭奠弟弟。
从201X年建成纪念墙后,每年纪念日前后来这里已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那场地震中他活生生地离开了我们,是我一生中抹不去的记忆。
”
今年,她还特意把4岁的小孙女带上。
张玉英认为孩子可以记事了,就应该让她知道唐山曾经承受过什么,她们是怎么过来的……
忆及40年前的往事,当时正在读师范的张玉英虽难掩激动,却对天气异常闷热等很多细节记忆犹新。
她说地震时感觉前后左右都在摇,自己也被砸在里边了,就喊救命,喊着喊着没力气了……。
【参考文档】唐山大地震40周年-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一】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临近,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来自海内外的唐山人携花在此祭奠远去的亲人。
周遭绿树清池,蝉鸣阵阵,水波微皱。
7.28米的墙高,与水池19.76米的距离,在预示逝者与生者时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会让人不禁想起1976年7月28日这个对于唐山特殊的日子。
镌刻在近500米长墙上的24万个姓名,在那一夜失去了生命。
默默矗立在水中的震前老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下那一幕:
“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墙上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中如是描述。
纪念墙下,花甲之年的张玉英又一次前来祭奠弟弟。
从201X年建成纪念墙后,每年纪念日前后来这里已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那场地震中他活生生地离开了我们,是我一生中抹不去的记忆。
”
今年,她还特意把4岁的小孙女带上。
张玉英认为孩子可以记事了,就应该让她知道唐山曾经承受过什么,她们是怎么过来的……
忆及40年前的往事,当时正在读师范的张玉英虽难掩激动,却对天气异常闷热等很多细节记忆犹新。
她说地震时感觉前后左右都在摇,自己也被砸在里边了,就喊救命,喊着喊着没力气了……。
参观唐山地震纪念馆400字作文关于参观唐山地震纪念馆400字作文导语: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是人们还是不能忘掉这次可怕的地震。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唐山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篇:参观唐山地震纪念馆我乘坐汽车由乐亭前往唐山,参观抗震纪念碑。
今年的七月二十八日,是唐山大地震是一年纪念日,我乘坐汽车由乐亭前往唐山,参观抗震纪念碑。
我来到唐山市中心广场,抬头仰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壮丽的抗震纪念碑。
我迫不及待地走近它跟前,只见碑身上镶有一块不锈钢匾额,上面写着金光沉门的一七个大字“唐山抗震纪念碑”。
主碑碑身是由四根梯形独立柱组成。
碑四周为八块花岗岩浮雕。
主体与浮雕均以分开的单元构件组成,象征震灾-一一建筑开裂;主体四片又象征重建唐山的新建筑纷纷拔地而起,表现了新唐山的兴旺发达。
主体上端,犹如四只伸向天际的手,表现了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
主体下部,有八块浮雕组成的正方形,象征着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
碑座四方踏步均为四段,每段七步,共二十八步,意为“七·二八”。
浮雕中的一幅幅画面,向人们再现了地震时的情景:抗震大军汇集唐山,抢救伤员,慰间灾民。
这仿佛把人们带列了大地震的悲惨岁月;“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又犹如民从黑暗中见到曙光,开始了灾后的新生活·一这是多么逼真的震情!即使没见过地震的人,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无不对我有教育深刻的意义。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从纪念碑处环视着远方。
那繁华的市容,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冒着青烟的林立烟囱……都为新唐山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不禁联想到唐山的过去。
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开滦煤矿的兴起,而出现了大工业。
国内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铁路、第一袋水泥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所以被誉为“三个第一”。
它还有“冀东粮仓”、“北方瓷都”之美称。
现在这座工业城市已经从震后的废墟中崛起,以它崭新的姿容屹立在冀东大地上。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抗震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遇难者和幸存者而建立的。
以下是唐山抗震纪念碑的碑文:
中文:纪念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市遭受了一场强烈地震,震级达到了7.8级。
这场地震给唐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但唐山人民并没有被打倒,他们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自救自强,逐渐走出了灾区,重建了家园。
唐山抗震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前行的象征。
今天,我们在这里矗立这座唐山抗震纪念碑,是为了铭记那场灾难,缅怀那些逝去的英雄和无辜的遇难者,也是为了表彰唐山人民在灾难中所展现的英勇和坚强。
英文: In Memory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n the early morning of July 28th, 1976, Tangshan city was hit by a strong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7.8. This earthquake brought great disaster to Tangshan,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with hundreds of thousands homeless. However, the people of Tangshan were not defeated. They relied on their tough perseverance and indomitable spirit,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gradually emerged from the disaster area, rebuilding their homes. The spirit of Tangshan earthquake resistanc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s indomitable spirit and brave progress. Today, we stand here to erect this Tangshan earthquake commemorative monument to commemorate that disaster, mourn the fallen
heroes and innocent victims, and to commend the bravery and strength of the people of Tangshan in the face of dis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