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阅读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4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单元复习课》名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3.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4.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和别人商量事情。
【核心素养】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重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
【评价任务】1.能够体会文章讲述的道理,初步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
2.能够把句子表达的更具体。
【教学设计】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寓言故事,分别是《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还有藏在我爱阅读中的《刻舟求剑》。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故事当中,去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吧。
二、复习闯关1.字词闯关(1)学生通过闪卡游戏认读易错生字。
(2)学习三个多音字(当、号、哪)。
(3)出示本单元易错汉字,教师提醒易错点。
(4)出示“观、呼、忙、如”四个汉字,请学生观察怎样把汉字写美观。
(5)形近字提醒(渴、喝)。
(6)形近字大挑战,学生选择正确的形近字进行连线。
教师相机讲解可以根据字形和偏旁来猜测汉字的意思。
(7)认读重点词语。
抢答、趣味选人交替指读。
(8)学生进行看拼音写易错词语。
(9)学生拍照上传自己书写的词语,教师对错误较多的字词利用优教学生字进行简单讲解。
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书写进行评价。
(10)生齐读词语。
词语掌握住了,老师相信这些句子也不难不倒大家,有没有信心?让我们进入句子运用关。
2.词句联盟(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不言不语只言片语三言两语千言万语豪言壮语少言寡语自言自语甜言蜜语请学生找一找,这些词哪些词语的意思是表达话少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讲解词语意思。
)(2)照样子说一说。
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热得直冒汗热得像蒸笼…………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3)注意下面句子中标红的词语,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来几朵雪白的小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诗歌、叙事文等文学形式。
2.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诵和理解,叙事文的分析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想象。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叙事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内容1.复习第五单元中的诗歌和叙事文,包括课文的朗诵和解读。
2.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考。
教学方式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采用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诗歌诵读与理解1.教师诵读诗歌,引导学生跟读,并讲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节叙事文分析与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和含义。
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叙事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写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2.撰写读后感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复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操。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文言文知识,能够辨析古代诗句中的意境和意思。
2.复习生字词,掌握各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语文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辨析古代诗句的意境和意思。
2.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重新阅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辨析古代诗句的意境和意思。
2.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复习语文知识(15分钟)
1.学生诵读古代诗句,辨析其中的意境和意思。
2.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深入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步:课文复习(2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互相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第四步:综合训练(15分钟)
1.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搜集关于课文主题的资料,并进行展示。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练习作业,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需的语文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第五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复习课内容所需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
•学生预习第五单元课文,准备复习。
2.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课文 - 师生共同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部分:课文分析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学生分组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语文练习 - 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练习,巩固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 学生分组完成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
•学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或情节,锻炼表达能力。
四、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疑问或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堂延伸•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继续关注和复习的部分。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通过本次复习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第五单元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3) 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 难点。
1) 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预习导学。
1) 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词汇和短语进行预习;2)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阅读训练。
1) 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2) 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表达方式;3)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文化交流。
1)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 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法。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的内容和文化背景;2)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多媒体辅助法。
1)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 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任务驱动法。
1) 设计多种形式的任务,如朗读任务、角色扮演任务、讨论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如课文理解题、文化背景分析题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第五单元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复习第五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
2. 复习第五单元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技巧。
3. 复习第五单元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巩固第五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复习:讲解第五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进行练习和讨论。
3. 练习: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总结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第五单元复习课》2. 内容:第五单元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技巧,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第五单元主题的短文,要求使用所学的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
2. 准备一个关于第五单元主题的口语表达,进行课堂展示。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导入部分导入部分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文章、词句、知识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爱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要点和重点。
2.能够在阅读理解中做到仔细审题、选答案。
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思与感情色彩。
2.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写出富有表现力、通顺连贯的文章。
四、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集体复习第五单元所学的文章、词汇、知识点等。
2.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
步骤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1.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组长向全组报告。
2.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听取其他组员的建议和想法。
步骤四:阅读理解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并对于答案不正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步骤五:写作训练1.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
2.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写出关于本单元课文的一篇短文或读后感。
步骤六:总结1.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本单元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写作训练,写出一篇关于本单元课文的短文或读后感。
2.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文章、词汇、知识点,做好笔记和口头讲解准备。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本单元的文章、词汇、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
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第五单元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和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和运用:复习第五单元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复习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复习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和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五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复习:通过认读、书写、运用等方式,复习第五单元中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文内容复习:通过讲解、讨论、提问等方式,复习第五单元中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写作技巧复习: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复习第五单元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五单元复习教案2. 板书内容:生字词复习、课文内容复习、写作技巧复习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复习教案之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严慧教学目标:1、了解写景类文章的特征,掌握观察事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2、掌握写景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
3、结合中段阅读要掌握的方法进行写景类文章阅读。
教学准备:PPT写景类文章阅读一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说说写景类文章中用到哪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二、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2、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2)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如《颐和园》
3、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三、结合中段阅读要掌握的方法进行写景文阅读。
1、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要把文章中的内容代进去。
3、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目的。
阅读答案及指导方法:
1.“我”看到落叶忽然想到秋天来了。
“我”很享受地吸着新鲜的空气。
白鹅为秋天的画面增添了生气。
2.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用蓝宝石比喻天空。
3.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4.梧桐的落叶,枫树,水稻金黄,雁群。
5.静:天空,枫叶。
动:白鹅,水稻,村里,雁群。
6.对秋天的原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
2、找出文中一个运用比喻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
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