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 格式:pdf
- 大小:647.6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究摘要: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文化多样性下保持住自身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都不够丰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所以,必须加强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应用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1.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传统文化进校园、出国门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又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并且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也迅速上升,双方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也日渐增多,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世界,更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在中外交流往来中,要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
1.2 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只有国家兴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更要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当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这就更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当前,一些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侧重于传授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心理产生“距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
2. 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如问候、介绍、道别等。
3. 熟悉英语国家在教育、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环境。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3.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三、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共同完成任务。
3.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勇于尝试和挑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等。
2.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1)视频中提到了哪些英语国家的节日?(2)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有哪些特点?(3)英语国家在教育、艺术、体育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并总结出以下几点:(1)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
(2)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以肉类、面包、奶酪为主。
(3)英语国家在教育、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英语国家的生活场景,如购物、旅行、参加派对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书籍,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2. 学生观看一部英语国家的电影或纪录片,感受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PPT,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5作者简介:门湘池(1988— ),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教学。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为进一步贴合时代发展现状,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就必须要对高校英语课堂进行针对性改革。
在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会议上,教育部明确说明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育“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复合型人才,同时根据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进行相应的文化导入,这也成为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相应的教学策略须与国家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契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文化引入内容相贴合,以此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对文化导入的需求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其本身就是沟通工具,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时,必须重视文化导入中语言的技术支撑。
“一带一路”本身并不是“带”和“路”的地理位置概意义,而是中国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是倡导经济开放的合作共赢。
因此在进行文化导入时,不仅要关注“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不局限于古丝绸之路的沿途范围,更需要实现全面的交流共享,让高质量产品惠及全球。
因此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对国家语言、文化、习俗、法律等内容均需涉及[1]。
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国家较多,地域边缘复杂,各国历史、民族、文化等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强化交流,求同存异,以此实现合作共赢。
为解决上述难题,需进一步完善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内容,改变时下我国外语教学模式的单元化缺陷,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就传统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而言,我国高校英语课堂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单元化,通过填鸭式教学,大多数学生仅能够发展自身的单向外语应用水平,能应用外语材料进行文献翻译,但若是涉及专业知识、文化习俗、特定场合或者与外国友人面对面沟通时,其行营的局限性短板就会大大凸显[2]。
高校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所培育的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大大限制了其英语思维能力,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极其容易忽略语言思维、习惯,这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沟通障碍。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摘要]本文从外语教学的意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实现合理的跨文化交际的需求等方面入手,说明并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强调从对课文的讲解入手在社交礼仪,词汇以及习语典故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文化导入的对策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文化导入跨文化研究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1.外语教学的意义语言学家robert lado (1964) 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1](p24)。
我国语言学家胡文仲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2 tence)[2]。
中外学者都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给予了强调。
而我国于1999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语言能力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为表达和交流思想服务。
这个新大纲也强调了以英语为媒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结合中外语言学家对于外语学习的目标的各种论断和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上的概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通过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渗透为中国学生打开一扇天窗以方便他们用丰富的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语言家edwardsapir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英国语言学家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发展。
”由此看来,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体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
2.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拓宽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 听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
3. 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
2. 学生在口语表达时遇到的语法和词汇问题。
3. 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英语听说2》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录音材料:MP3光盘、网络音频资源等4. 课堂活动道具:卡片、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英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词汇和语法。
二、听力训练1. 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教师讲解答案,分析听力材料中的难点。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听力材料,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口语训练1. 教师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对话。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口语表达。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四、文化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2. 学生讨论文化差异,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2. 收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英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4. 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9年第2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2期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导入蔡红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68)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学习和运用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刻认识文化知识导入的重要性,掌握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知识导入中图分类号:G 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2-0090-03 长期以来,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学说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也一直只重视语言结构的教学,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功能法、跨文化交际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语言教学模式,开始认识到学习一种语言,单学习语言本身还不够,还要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这一点对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其实,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要学习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适时、适当地进行英语文化知识导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文化知识导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现代外语教育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语言运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是第一位的。
”[1]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这种跨文化语言交际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偏误,并形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