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世界多极化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453.61 KB
- 文档页数:55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了解“冷战”起源的背景⑴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⑵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宣称要“领导世界”。
⑶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易混(错)警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⑴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总统在演说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⑵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⑶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⑴含义: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⑵目的: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⑶作用: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⑷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三)了解北约、华约的建立1、北约组织⑴概况:1949年,美英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⑵影响: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止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华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易混(错)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四)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1、朝鲜战争(1)背景:1948年,在美苏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题一、选择题1、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不包括下列哪一国家()A、英国B、法国C、比利时D、意大利2、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目的是()A、建立军事政治力量强大的欧洲,提高欧洲政治地位B、促进欧洲经济恢复,遏制苏联势力西扩C.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在政治上摆脱美国的控制D.加强内部经济合作,促进西欧经济发展3、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的标志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B、《罗马条约》的签订C、欧洲经济共同体形成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4、欧盟的性质是()A、欧洲地区非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B、欧洲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欧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D、欧洲地区的经济区域合作组织5.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提出了著名的命题:“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其主要的依据是()A.欧共体的成立,欧洲在一体化的道路上进程加速,实力增强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C.西欧经济恢复,且加强了内部的联系D.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6.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④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的典范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7. 欧元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欧元的使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B.欧元的诞生有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C.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完全实现D.说明欧元已经成为“欧洲单一货币”,政治上的统一指日可待8、《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这一现象的象征意义是()A、六国的合作B、文本制作工序复杂C、各国存在矛盾与协调D、各国的分工合作精神9、欧共体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欧洲经济共同体D、欧洲联盟10.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开幕。
确立宏伟目标,带领亿万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开启新的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
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根据这一理念,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国际主义精神。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意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出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旨在解决我们这个星球面对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类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
这不仅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的历史职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应当推进的历史使命,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认为,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时政热点专题八对外政策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权威解读十九大备战18届政治高考起来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世界的一种坚定承诺,也将促进国际关系传统演进范式的转变。
世界多极化
一、欧盟
1、原因:
①在二战被削弱的欧洲,为了在美苏争霸中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地位,加强联合
②战争造成的痛苦和灾难
③更好发展经济
④共同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⑤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易错点:欧共体只是经济实体,欧盟是经济政治实体。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欧盟、日本的发展挑战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2.过程:1992年美、加、墨签协定,94年正式成立
3.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作用: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区域集团的实力。
三、亚太经合组织
1.过程
①1989年澳大利亚成立,地跨亚洲、美洲、大洋洲
②1991年,中国、台北、香港加入
③2001年,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举行
2.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性质:官方论坛;
4.原则:协商一致。
世界多极化辩题
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引发广泛辩论的话题。
多极化指的是全球力量和影响分布在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而不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辩题:
1. 多极化是否更有利于全球稳定?支持者认为,多极化可以平衡各国之间的力量,减少一国垄断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战争和紧张局势的风险。
反对者则担心多极化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冲突增加,因为多个大国角逐全球影响力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对抗。
2. 多极化是否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支持者认为,多极化可以增加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多个经济大国的兴起可以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然而,反对者可能认为多极化也可能导致经济霸权主义和贸易战加剧,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稳定。
3. 多极化是否有利于全球治理?支持者认为,多极化可以促进国际组织和机制的改革,使其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
不同大国的参与可以确保全球治理决策更加平衡和多元化。
然而,反对者可能认为多极化会导致意见分歧和博弈增多,使得国际合作和共识更加困难。
4. 多极化是否会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支持者认为,多个大国之
间的竞争和对抗可能会导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
这种竞争可能包括领土争端、资源争夺、军备竞赛等。
然而,反对者可能主张多极化可以通过促进对话、妥协和合作来减少紧张局势。
总而言之,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辩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多极化,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寻求建立平衡和合作的途径。
9.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教学素材)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大体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的。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美国政府主宰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于是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两极格局解体留下的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大国之间,包括冷战期间敌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众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都要求美国与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使美国推行单边扩张政策越来越困难了。
“多强”主要指欧盟、日本、中国、俄国(不包括印度、巴西等国,后有解释)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
欧盟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
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形象。
俄罗斯苏联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百分之七十的实力,俄罗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库。
现在俄罗斯亦为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性强国,亦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遵循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济增长迅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尽管中国的国力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原则,不结盟,不当头,不怕压,不信邪的严正态度,不能不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专题八、世界多极化问题参考论著:周特新主编《世界多极化与大国关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海平等:《各国综合国力排序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4、俞正梁等著:《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肖星,张林编著《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地缘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叶自成:《中国在多极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策略》,《国际观察》,1998-47、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8、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J].国际政治研究,2004,(1).9、刘海军:我国多极化思想的演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0210、何方:《是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世界知识》,1998年第17期11、陈岳: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教学与研究》20010412、陈德照: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0613、俞邃.世界多极化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14、秋石.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J].《求是》,2004,(2).15、房乐宪.中国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战略判断:演化轨迹及其特征[J].《教学与研究》,2004,(10).16、蒋玲媛,朱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J].《求是》,2006,(14).17、聂火云,彭春燕.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评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5).(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一、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大致三种观点:1、单极格局。
美国2、多极格局:美、俄、欧、中、日3、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多强是中、俄、日、欧。
另:从趋势看,还存在多种可能,可预见到的几种多极化趋势是:美国主导型、力量均衡-协调型、竞争混乱型。
(叶自成)中、俄、法、欧盟专家大多认为往多极化趋势发展。
多极化带来什么: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国防大学金一南认为这是多极化的本质《解放军报》02年7月2日)二、关于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几种看法1、近年国内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多极化是主观臆断,不赞成再提。
特别是2003年5月,赖斯发表反对建立多极讲话后,甚至认为多极不会带来和平,只会加剧大国冲突。
这里需要区别多极世界和多极化两个概念。
关于多极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念。
尼克松1971年讲话中指出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西欧、日本、苏联、中国),认为“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的前途”。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认为,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将是新世纪内“五个地缘战略棋手”,也即多个力量中心。
哈佛大学给瑟夫.奈在《美国实力的悖论》中提出“三维结构论”:最上层军事层面,美国处于单极;第二层经济力量:是美国、欧盟、日中为主的亚洲三极结构;最下层主要从政治层面:力量分配更复杂,政治发言权。
哈佛大学亨廷顿提出“单极――多极结构论。
”类似一超多强。
第二、多极是否大国主宰一切。
《联合国宪章》一国一票。
第三,世界格局是单极稳定还是多极稳定。
一、多极化的基本内涵(一)、“多极化”的基本内涵所谓“多极化”,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极”。
能成为“极”的国家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
各个极或中心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既展开竞争,又合作对话。
当然,极或中心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
“多极化”意味着多个力量中心,是对“两极格局”和“单极化”的否定。
(二)、“多极化”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并非自近日始,而有着深刻和长久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概括起来主要是: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各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处于有升有降的变化之中;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均势论”,相互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制约、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与格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所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政经模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来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
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以各种文明为中心的多“极”或多个“中心”。
早在70年代初,世界多极化趋势已为某些有识之士所察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1971年预言:“当我们展望今后5年、10年或15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级经济力量。
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20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经济前途,而且由于经济力量将成为其他力量的关键因素,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在其他方面的前途。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观是建立在其主要谋士基辛格一贯倡导的大国力量“均势论”的基础之上的。
“均势论”又称“力量均衡论”,最早由公元前5世界希腊历史学家修西狄底斯提出。
到17世纪中期,随着英、法等列强争霸欧洲局势的加剧,这一理论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的活动中。
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将“力量均衡”作为自己的外交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国际政治也是以“力量均衡”为主要特征,其核心是通过外交努力,纵横捭阖,使国与国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均势。
两极体制时期,基辛格作为“均势论”的代表人物,于70年代初期推动尼克松访华,实现与中国的和解,利用中苏分歧,增强美国与前苏联争霸的战略地位。
基辛格在1994年春出版的《外交》一书中总结了他多年推行“均势论”外交的经验,对美国现政府领导人提出忠告说:“不能对美国的能量产生幻觉”,“随着21世纪的来临,约有5、6个巨大的全球力量在发挥作用,美国的优越地位将因此而下降”,美国只有继续推行均势外交,才能维持有利的局面。
(三)、“多极化”与“区域集团化”国际关系的调整和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是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对此,在国际上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共识。
然而,对于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会由几极或哪几极构成,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测。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预测,21世纪全球将会出现以下“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
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在未来多极化世界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以下五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法国总统希拉克近日说:“两极世界已不复存在。
明天的世界将是多极世界,其中最重要的一极将是欧洲。
”我国有学者主张以大国而不以地区作为多极化中的“极”。
从当今大国的综合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分析,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五个大国的走向对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形成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另:北大叶自成:关于多极化中的“极”与力量中心人们大多认为,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1)经济上在世界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3)军事上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并在关键时候能使用;(4)有较大的国土面积,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或科技力量;(5)有较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国民的文化素质高。
但因学者们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具体的“多极”不同,有下面几种说法:(1)美日欧俄中五极论。
这是相当多的人所坚持的一种观点。
(2)美日德俄中五极论。
这种观点认为,极是一个国家概念,应以大国而不以地区作为多极化中的极,因此美日俄中欧的“欧”极与其他国家不协调,应以欧洲国家中力量最大的德国替代欧洲作为一个极。
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个欧洲大国,即使是经济金融实力最强的德国,一旦脱离一体化欧洲,就不可能形成世界力量,充其量只是地区强国,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指出,同美俄中日比,英法德意只不过是中等强国。
所以是欧盟而不是德国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五大力量之一。
(3)地区中心多极——极数目不定论。
有些人认为,多极不能完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理解,必须从各个大地区正在发生的经济与安全关系的地区整合中来理解这个“极”的意义,它是形成多极化格局的基本途径。
还有的指出,极和力量中心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
从地区中心论看,许多人又把印度、巴西、印尼、南非、埃及、阿根廷、尼日利亚和墨西哥等地区性大国也可能成为“极”的代表,或成为世界级的“极”,看作是多极格局中的组成部分。
在布热津斯基眼中,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也是重要的地区权力中心。
对于较多人认同的所谓五极力量中心,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多极化并不仅仅是指五极,从冷战后的变化来看,多极化不仅仅指这五种力量,还有更多的极,究竟有几个极,现在还看不清楚。
因为现在这几个极中还不能完全包括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出现的情况,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持续增加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它们将成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像印度、印尼、巴西这些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一旦经济腾飞,也自然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盟已经迅速成为东亚和亚太地区一股重要力量,到本世纪末它扩大到10国后,必将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在国外还有所谓多极——无极论。
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神谷不二认为,无极,非常缺乏稳定性的时代,谁也无力控制。
静岗县立大学中西辉武教授认为,在国家利益为中心之下,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秩序。
(5)美日欧三极论。
有的人认为,多极就是三个经济中心,就是美国、德国、日本。
这种看法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
如日本长谷川庆太郎认为,多极是美、德、日三极,其他大国应退出,欧洲英国前国防大臣希利也认为,多极就是美、欧、日三极。
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是否能把所有的力量中心和地区中心都叫做“极”?尼克松在70年代初就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的观点。
他在当时就曾提出:“当我们展望今后5年、10年或15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级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而且由于经济力量将成为其他力量的关键因素,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在其他方面的前途”。
后来,人们公认这是关于所谓多极化思想的开端。
但实际上,当时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还不是多极化中的五极,不仅是由于其中的日本、中国和西欧在当时还完全没有能力打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而且还由于这些力量中心不具备世界格局中的一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