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浙江专版)地理讲义:必修Ⅰ 自然地理 第4章 第二讲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7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试标准考试内容知识体系预览自然灾害概述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3.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4.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分析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2.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列举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自然灾害与环境1.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防灾与减灾列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加试)[考点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自然灾害(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时,才称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三、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气象灾害(1)干旱①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②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还可能造成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③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2)洪涝①洪水灾害:暴雨、冰雪融化、水利工程失事等→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形成灾害。
②雨涝灾害: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3)热带气旋①概念: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②危害:形成狂风、巨浪。
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第二讲 全世界气候转变对人类活动的阻碍(必考+加试)考 试 标准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 加试 1.全球气候变化①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 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bC 分析 气候 变化对人 类活 动的影响H gw I|防史时期|十脳-害:;十[画舸 1近现忙I 一〜L|紋炜桥施|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 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考点一全世界气候转变(必考)[考点梳理]1.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世界气候转变的特点(b+加试)2. 近现代全世界气候转变的特点和图示(c+加试)变化特点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全球 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恐 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考点冲破]近现代全世界气候变暖的缘故 气温升高是近厅年来全世界气候转变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一路作用的结果,具体表 现为:地质时期(距 今1万年以前)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 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m :历史时期(近1501 iaiieoi/心和…£建卅込yate?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 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门3・2中呷全球TKXKiM'支化(2016-新课标II )在全世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重, 调查觉察,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紧密相关,而与海拔大体无关;西北坡为冻害多发区。
据 此完成1〜3题。
1. 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紧密相关,而与海拔大体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 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多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 气候变暖但冻害加重的缘故可能是() A.蒸腾加重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 度和降水又同时阻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大体无关。
由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向东为东经,越向东度数越大;向西为西经,越向西度数越大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北为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以南为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A、B两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可依据以下流程:在经纬网图上进行方向判断时,两点间的东西方向的判断是容易出错的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有以下两种情况:在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下图中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数字式:1∶500 000线段式: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图示-在选择引水路线时,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要求,再结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难度和-①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如右下图)。
②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
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该处为高值区(如下图)。
(5)看闭合:如果两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中间有闭合的等值线,则要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确定其数值。
如右图中有两条等值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6)看递变:等值线上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该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
考点二地形剖面图(必考)[基础梳理]1.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必考)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加试)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加试)[考点梳理]1.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3)轨道与速度。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思考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交角为70°,北半球极昼(夜)的纬度范围为________,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五带中热带的范围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提示70°N~90°N小小[考点突破]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思考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提示(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在A、B、C、D、E、F六点中,处于近日点的是________,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_点,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夏至日为_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_点,春分日为_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_点。
(3)按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顺次排列图中A、B、C、D、E五点。
________。
(4)当地球在D、E之间运动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解析据图中地球倾向可知A为夏至日,D为冬至日;夏至日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位于距离A较近的位置。
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考+加试)考点一全球气候变化(必考)[考点梳理]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b+加试)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c+加试)[考点突破]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2016·新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故选C。
第2题,由于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而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故选D。
第3题,材料中有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缩短,说明该地冻害加剧与降雪的时间及长短有关,故选C。
答案 1.C 2.D 3.C[考点专练](2017·浙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考试)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
完成1~2题。
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C.全球海岸线变短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解析第1题,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读图可知,中生代气温偏暖,降水偏少。
第2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所以D正确。
答案 1.B 2.D(2016·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期末)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第3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
依据试题信息,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由此可判断A选项正确。
第4题,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依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温快。
答案 3.A 4.B5.(2016·苍南县龙港月考)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860年~1900年气温变化最小B.1860年~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低C.1920年~1940年气温持续上升D.1980年以来,寒冷与炎热交替解析读图分析数据即可作答。
1986~1990年,气温变化幅度约0.5 ℃,而1940~1980年气温变化幅度约0.3 ℃,故A错;1860~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在图中是最低的,B正确;1920~1940年气温呈波动上升,故C错;1980年以来,气温呈波动上升,故D错。
答案 B6.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次大冰期,它们出现的时期是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反映全球气候一直处于________变化之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__(长或短),寒冷期较________,湿润期和干旱期相互________出现,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为主。
答案(1)两石炭—二叠纪第四纪(2)波动(3)长短交替湿润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必考+加试)[考点梳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d+加试)[考点突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2)对工业的影响(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的分析思路(2016·上海地理)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
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B.泰国C.智利D.秘鲁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选A正确。
第2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
选B 正确。
答案 1.A 2.B[考点专练](2015·浙江9月选考调测)下图为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温室气体排放()A.美国始终最大B.美国人均高于中国C.欧盟持续增加D.中国处于较高水平2.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可能会()A.提高粮食生产稳定性B.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增加C.缩短高纬河流封冻期D.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解析第1题,美国温室气体在早期较少,欧盟温室气体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目前美国排放量较中国多,而人口较中国少,故美国人均高于中国。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河流封冻期变短。
答案 1.B 2.C3.(2016·浙江省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B.高山雪线下降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D.大陆海岸线变短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事件增加;气温升高,高山雪线上升;气候变暖,水稻分布北界北移;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大陆海岸线缩短。
答案 D(2016·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读1956~2010年祁连山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变化统计图(下图),完成4~5题。
4.造成该山地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下沉B.降水减少C.外力侵蚀D.全球变暖5.冰川面积的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是()A.山区湖泊萎缩B.冰蚀作用增强C.干旱程度加剧D.山麓绿洲扩大解析第4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不同朝向冰川面积都有减少,所以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第5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冰川面积的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加剧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干旱程度。
答案 4.D 5.C6.(2016·上海等级性学考,改编)《巴黎协定》是“人类送给地球最好的礼物”。
《巴黎协定》缔约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将直接有助于()①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②减轻酸雨的危害③减缓臭氧洞扩大趋势④减轻水体的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缓温室效应,减缓海平面上升趋势,①正确。
温室气体不会带来酸雨危害和水体污染,②、④错误,故本题选择①③,B正确。
答案 B[课时训练](2017·4月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等值线的判读。
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通过比较17~18世纪和现在的多年冻土南界,会发现,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更靠北,说明现在更温暖,也就是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多年冻土南界北移表明温度升高,故养分循环加快。
答案 3.D 4.A(2016·10月选考)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完成3~4题。
3.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1900~1910年B.1910~1940年C.1940~1975年D.1975~2010年4.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解析第3题,此题考查概念“距平值”及坐标图的识读。
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应该是一定时间曲线距平值上升最大的,故选D。
而其他时段的气温距平值几乎没有变化,故不选A、B、C。
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而北半球气温变化较大的原因是陆地面积较大,且人类活动较多,故选C。
而B的说法明显不对故排除B。
此题是北半球与全球相比故A不对。
而森林覆盖率大会使温度变化小故不选D选项。
答案 3.D 4.C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A.保温作用B.大气污染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6.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解析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全球气温在升高,全球气候变暖,D对。
保温作用主要反映昼夜的温差,A错。
温度升高不能反映大气污染程度,B错。
热岛效应是局部地区,不能对应全球气温变化,C错。
第6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A错。
热量分布状况变化,将引起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B对。
气温升高,病毒滋生,粮食生产受影响,人类健康也会有影响,C错。
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会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减少,D错。
答案 5.D 6.B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7~8题。
7.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C.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8.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③利用太阳能发电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解析第7题,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的时间就是水温升高,海冰融化,冰盖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