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叶分段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5
肝脏的CT分段肝脏从表面划分的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没有真正反映其内部管道系统的构造特征,因而不适应肝脏外科进行部分肝切除的需要。
CT医师对病灶的准确分段,对外科医师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格利森系统的分布,将肝脏分为左、右两个半肝,再进一步分为8段(奎纳德分类):I段:尾状叶。
Ⅱ段:相当于左外叶上段。
Ⅲ段:左外叶下段。
Ⅳ段左内叶。
Ⅴ段:右前叶下段。
Ⅵ段:右后叶下段。
Ⅶ段:右后叶上段。
Ⅷ段:右前叶上段。
肝脏的分段主要是根据肝内的管道系统而命名。
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三者伴行包裹在同一Glisson鞘内,故称为Glisson系统或门脉系统。
据门脉系统分布所作的肝脏分段,称为门脉肝段。
肝静脉与门静脉呈插指状的关系,按照肝静脉引流区域所作的分段,称为静脉肝段。
由于肝内胆管是与肝内门静脉伴行,故在肝胆管外科中均采用门脉肝段的命名。
Couinaud根据门脉系统肝段按顺时针方向标以罗马数字从ⅠⅡⅢⅣⅤⅥⅧ,其中左内叶及尾状叶不再分段。
肝脏分8个段,主要被肝静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分割。
肝中静脉将肝分成左右两叶。
肝右静脉分肝右叶为右前、右后两部分。
肝左静脉分肝左叶为左内叶、左外叶。
门静脉系统走行于肝段内。
Ⅰ段为尾状叶,CT示在门、腔静脉之间,Ⅱ段(靠上)与Ⅲ段(靠下)构成左外叶,Ⅳ段为方叶,也是左内叶,Ⅴ段(靠下)与Ⅷ(靠上)段构成肝右前叶,Ⅵ段(靠下)与Ⅶ段(靠上)构成肝右后叶。
至于Ⅱ段与Ⅲ段、Ⅴ段与Ⅷ段、Ⅵ段与Ⅶ段分界,粗略方法以肝内门静脉分支或肝门平面为分界标志,出现以上平面所显示的是靠上方的,Ⅱ段、Ⅶ段、Ⅷ段,以下层面就是Ⅲ段、Ⅴ段、Ⅵ段。
Ⅴ段与Ⅵ段、Ⅶ段与Ⅷ段之间以肝右静脉分界。
影像学上横断面上以肝静脉为界,2,3;5,8;6,7 的分界大约门静脉左右分支平面。
1、肝脏分段的意义:可以了解病灶所处位置,尤其对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从而指导治疗。
肝脏的分段和肝脏的解剖密切相关,了解了肝脏的解剖并且应用到影像学的分析中去,也就可以熟练的了解肝脏的分段了。
肝脏的分段肝脏从表面划分的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没有真正反映其内部管道系统的构造特征,因而不适应肝脏外科进行部分肝切除的需要。
医师对病灶的准确分段,对外科医师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格利森系统的分布,将肝脏分为左、右两个半肝,再进一步分为8段(奎纳德分类):I段:尾状叶。
Ⅱ段:相当于左外叶上段。
Ⅲ段:左外叶下段。
Ⅳ段左内叶。
Ⅴ段:右前叶下段。
Ⅵ段:右后叶下段。
Ⅶ段:右后叶上段。
Ⅷ段:右前叶上段。
肝脏的分段主要是根据肝内的管道系统而命名。
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三者伴行包裹在同一鞘内,故称为系统或门脉系统。
据门脉系统分布所作的肝脏分段,称为门脉肝段。
肝静脉与门静脉呈插指状的关系,按照肝静脉引流区域所作的分段,称为静脉肝段。
由于肝内胆管是与肝内门静脉伴行,故在肝胆管外科中均采用门脉肝段的命名。
根据门脉系统肝段按顺时针方向标以罗马数字从ⅠⅡⅢⅣⅤⅥⅧ,其中左内叶及尾状叶不再分段。
肝脏分8个段,主要被肝静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分割。
肝中静脉将肝分成左右两叶。
肝右静脉分肝右叶为右前、右后两部分。
肝左静脉分肝左叶为左内叶、左外叶。
门静脉系统走行于肝段内。
Ⅰ段为尾状叶,示在门、腔静脉之间,Ⅱ段(靠上)与Ⅲ段(靠下)构成左外叶,Ⅳ段为方叶,也是左内叶,Ⅴ段(靠下)与Ⅷ(靠上)段构成肝右前叶,Ⅵ段(靠下)与Ⅶ段(靠上)构成肝右后叶。
至于Ⅱ段与Ⅲ段、Ⅴ段与Ⅷ段、Ⅵ段与Ⅶ段分界,粗略方法以肝内门静脉分支或肝门平面为分界标志,出现以上平面所显示的是靠上方的,Ⅱ段、Ⅶ段、Ⅷ段,以下层面就是Ⅲ段、Ⅴ段、Ⅵ段。
Ⅴ段与Ⅵ段、Ⅶ段与Ⅷ段之间以肝右静脉分界。
影像学上横断面上以肝静脉为界,2,3;5,8;6,7 的分界大约门静脉左右分支平面。
1、肝脏分段的意义:可以了解病灶所处位置,尤其对于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从而指导治疗。
肝脏的分段和肝脏的解剖密切相关,了解了肝脏的解剖并且应用到影像学的分析中去,也就可以熟练的了解肝脏的分段了。
2、分段主要依靠。
肝叶分段
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与肝静脉得分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门静脉分支分布于肝段内,而肝静脉位于肝段间。
具体如下:以肝中静脉所在纵行平面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以肝左静脉为界将左半肝纵行分为左内与左外叶,而左外叶以门静脉左支为界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以肝右静脉纵向、门静脉右支横向将肝右叶分为上下前后四段,而肝尾叶为单独得一段,即
S1为尾状叶,S2为左外叶上段,S3为左外叶下段,S4为左内叶,S5为右前叶下段,S6为右后叶下段,S7为右后叶上段,S8为右前叶上段
提供一个比较简便好记得方法:
第一肝门以上顺时针:7 8 4 2
第一肝门以下顺时针:6 5 4 3
第1段(尾状叶)
1.在膈顶平面以肝左、中、右静脉为标志划分标志
2、在肝门平面以左,右门静脉为界划分肝上下段,如右前上段,右前下段,右后上段,右
后下段,左叶同理
3、在胆囊平面,以胆囊与下腔静脉将左右半肝划分开来、
4、还有,肝圆韧带也就是标志之一、
5、建议参考以下文献、
张大海顾伟中、肝脏得功能解剖与CT 定位、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年18卷第6期、374-375 周诚王占立、肝脏得CT检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年第15卷第7期、442-444
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与肝静脉得分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门静脉分支分布于肝段内,而肝静脉位于肝段间。
具体如下:
1、以肝中静脉所在纵行平面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以肝左静脉为界将左半肝纵行分为左内与左外叶、
2、左外叶以门静脉左支为界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以肝右静脉纵向、门静脉右支横向将肝右叶分为上下前后四段,而肝尾叶为单独得一段,即
S1为尾状叶,S2为左外叶上段,S3为左外叶下段,S4为左内叶,S5为右前叶下段,S6为右后叶下段,S7为右后叶上段,S8为右前叶上段
1、在膈顶平面以肝左、中、右静脉为标志划分标志
2、在肝门平面以左,右门静脉为界划分肝上下段,如右前上段,右前下段,右后上段,右后下段,左叶同理
3、在胆囊平面,以胆囊与下腔静脉将左右半肝划分开来、
4、还有,肝圆韧带也就是标志之一、
1954年Couinaud根据肝门静脉鞘系得分布与肝静脉得走行,分肝为两半、4部与8段,并将此8段自尾状叶开始用罗马数字顺时针命名。
此各肝段划分法,被国际上广泛采用。
Couinaud肝段划分法尽管比较明确与实用,但它就是离体肝铸型得研究结果,其方位术语不符合在体肝得实际情况。
帮对其进行修正。
Couinaud称有肝静脉得裂为门裂。
1、正中裂:下腔静脉左壁至胆囊窝中份得连线,即主门裂或Cantlie线,内有肝中间静脉走行,分肝为左、右半肝,直接分开相邻得右前叶(段V与段VIII)与左内叶(段IVa段IVb)。
2、左叶间裂:即脐裂,肝膈面镰状韧带左侧1cm处下下腔静脉左壁得连线,脏面则为肝圆韧带裂。
分左半肝为左内叶与左外叶。
3、左段间裂:即左门裂,按肝左静脉走行画得线,分左外叶为上段(段II)与下段(段III)。
4、背裂:上起三大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下至肝门得弧形线,即尾状叶得周界,将尾状叶(段I)与右前叶与左内叶分开。
5、下腔静脉右壁至肝下缘胆囊中份与肝右下角中右1/3交点得连线,即右门裂,内有肝右静脉走行,分右半肝为右前叶与右后叶。
这样,肝正中裂、左叶间裂与右叶间裂,将肝放射状分为4部分。
6、右段间裂:即横裂,为肝门静脉右支得延长线,将右后叶分成两段,即右后叶上段(段VII)与右后叶下段(段VI)。
7、横裂: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与肝门静脉右支得延长线即为横裂,将肝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放射状得4部分横行分成8段。
按顺时针方向命名:尾状叶为段I;左外叶上段为段II;左外叶下段为段III;左内叶为段IV(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上方为段IVa、下方为段IVb);右前叶上段为段VIII;右前叶下段为段V;右后叶上段为段VII;右后叶下段为段VI。
1。
肝镰状韧带未出现以前得层面无左外叶(2与3)
2。
肝圆韧带消失以后得层面无左外叶
3。
第二肝门(包括第二肝门)出现以前得层面只有左外上段(2)
4。
第一肝门(包括第一肝门)消失以后得层面只有左外上段(3)
5。
只有在第一肝门与第二肝门之间得层面才同时出现段2与段3
6。
胆囊消失以后得层面无左半肝
7。
第一肝门(包括第一肝门)出现以前得层面右叶间裂分界段8与段7
8。
第二肝门(包括第二肝门)消失以后得层面右叶间裂分段段5与段6
具体参考马富主编得(断层解剖形态学基础)里面得肝段分法纵隔得写得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