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汉语成语界定与特征之探讨——兼论隐喻性成语的特质
- 格式:pdf
- 大小:306.66 KB
- 文档页数:4
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反思◆南品希李松汉学泛指国外传教士、旅行家与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生产。
1998年鲍勃·霍奇(Bob Hodge)与雷金庆(Kam Louie)出版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政治学:解读龙的艺术》(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Art of Reading Dragons)[1]一书提出了“汉学主义”一词,他们认为:“汉学展现了萨义德称之为‘东方主义’的许多典型特征。
但是,鉴于种种原因,更有益的做法是提出‘东方主义’的一个独特分支,我们将称之为‘汉学主义’。
”[2]当时“汉学主义”这一说法并没有引起学界多少关注,主要原因也许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即使有少数读者看到这一论述,其反应或许如严绍璗所言:“依我的学识经历,深知欧美有一批学者特别善于串通多种论说而以造作新论为自己的本业,一边耸动学界,造作自己的名声,故未予理睬。
”[3]直到2004年,以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著称的学者周宁发表《汉学或“汉学主义”》[4],他明确提出并强调关注“汉学主义”,至此“汉学主义”才真正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引发了延续至今的学术争论。
众多学者在反复思考“汉学主义”论述的真正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也对跨文化交流和中国学术未来的道路等话题有所阐发。
梳理“汉学主义”相关研究成果的观点差异、考察这一学术焦点的发生与发展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通过辨别争论各方的立场、依据以及异同,可以形成某些思想共识,进而为一种新的理论贡献建设性的思路与观念。
本文依据的文献资源包括:以“汉学主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下载整理的四十多篇相关论文,顾明栋的专著《汉学主义———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替代理论》、顾明栋与周宪主编的论文集《“汉学主义”论争集萃》,以及国外学界的学术论文。
在细致解读上述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现有的理论探讨分为如下三个方面: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如何评价汉学主义。
语⾔教学与研究2019-07-13语⾔习得中的主题突出特征——基于汉语物体空间关系表达的研究陈凡凡;第⼆语⾔习得顺序研究⽅法述评冯丽萍;孙红娟;汉语听说⼀体化教学模式探析胡晓清;第七届中国社会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征⽂对外汉语教材练习题的有效性研究杨翼;两岸考察汉语⽂化教学能⼒试卷的⽐较张利满;试论“有+单⾳节动素”式动词刁晏斌;李艳艳;⾸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汉语的性状义名词及相关问题温锁林;现代汉语的义务情态分析李敏;现代汉语虚词赋元功能羡余研究邵洪亮;《暨南⼤学华⽂学院学报》更名为《华⽂教学与研究》两种等⽐句式的⽤法差异及语义制约因素刘振平;北京话中的等类助词“伍的”张世⽅;“⼼为主”隐喻的认知分析项成东;明清时代汉语官话的社会使⽤状况张⽟来;⾯向第⼆语⾔教学的语⾔学教材编写中的若⼲问题施春宏;留学⽣单⾳节多义语素构词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王娟;邢红兵;基于语料库的留学⽣“是……的”句习得研究谢福;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由《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引发的思考王添淼;关于“汉语难学”问题的思考李泉;“谁是NP”与“NP是谁”的句式语义王灿龙;从⽅位词“上/下”看认知域刻划的三组构件蔡永强;现代汉语书⾯语中的代词“其”孙德⾦;名核结构的属性语义关系模式研究孙道功;“N_职+N_亲”结构歧义度考察李伟⼤;表⽰反讽的⾮及物动词被字结构王开⽂;名词动⽤社会使⽤状况的调查研究王薇;张平;汉语学术论⽂中作者⽴场标记语研究吴格奇;潘春雷;“两个半⽉”和“两个半天”——⾯向词法⾃动分析的涉数时间语素说略张霄军;“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刘云;中国语⾔学会进⾏换届选举“N地V”结构中N的语义基础分析梁永红;当代“裸X”词族的语义衍⽣及认知模型——兼论造词机制与传播动因胡斌彬;论中级汉语词汇教学的“概念地图”策略郭睿;“地下”的参照体系与匹配限制储泽祥;肖任飞;关于对外汉语课堂纠错策略的层次性选择⽥艳;“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张健军;吴长安;⽇本留学⽣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张林军;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对词义猜测的影响张江丽;试论设⽴“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学”⼀级学科的必要与可能亓华;“形义错配”与汉英的差异——再谈“他的⽼师当得好”邓思颖;试论“精视精读”教学模式与教材编写王飙;汉语拼⾳缩写与对外汉语教学及辞书编纂吴汉江;话语标记与⼝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马国彦;汉语明喻成语构式的特征分析王寅;王天翼;基于学期测试结果的来华留学⽣个体差异研究陈天序;北美《中⽂教师学会学报》简介韩国留学⽣汉语持续体“V着”的习得考察刘瑜;⾮⾃主性位移与汉语动词带宾语“被”字句的认知解释朱军;南⽅⽅⾔“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陈前瑞;王继红;论疑问代词指代⽤法的重叠徐默凡;习⽤语“有的是”的词汇化刘志富;关于创造型对外汉语教学与创造式汉语学习的思考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的的分层兼顾问题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李枫;中⾼级汉语⼝语教师的“主持⼈”意识陈侃;尉万传;⽑良斌;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唐⼦恒;《中国语⾔⽣活》电⼦杂志出版阿龙;基于中外对⽐的汉语⽂化教材系统考察周⼩兵;罗宇;张丽;对外汉语教材语法教学⽰例的基本原则——以趋向结构为例郭晓麟;翻译对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靓;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李捷;何⾃然;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理念解构陈申;薛馨华;第七届中国社会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体部位名词“⾜”的“充⾜”义来源陈卫恒;略论近代汉语“VnegVP”正反问傅惠钧;“处所类”把字句的演变朴乡兰;作为构式的“都XP了”及其形成机制李⽂浩;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名名复合词研究黄洁;试⽤历史考证法判断联绵字语素沈怀兴;强势模因的⽣成、复制及传播——“⼭寨”⼀词的个案研究武和平;王玲燕;汉语经济隐喻的⼀项历时研究谭业升;陈敏;中国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端指责回应策略的跨⽂化研究⽯姝慧;关于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点思考——以“HSK动态作⽂语料库”为例任海波;对外汉语⽂化教材话语态度分析陈瑜敏;综合课教学要处理好的⼗个重要关系杨惠元;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预告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的若⼲对⽭盾朱勇;语篇中的“参照体—⽬标”构式完权;引申义的范畴分布特点及词义倾向——以⼈体名词为例赵倩;现代汉语普通话⼈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形成孟⼦敏;汉语道歉语的话语研究傅蓓;主流平⾯媒体中成语的使⽤情况及特征分析曾⼩兵;邱丽娜;固化的流⾏词语“说不”芜崧;中国语⾔学会罗常培语⾔学奖评奖条例⾸届中国语⾔⽣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朱盈梅;《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总⽬录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对“有效教师⾏为”的评价曹贤⽂;王智;“只”与“only”的语义指向及主观性⽐较研究徐以中;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2001701 学时:30 学分:3课程名称(中文):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名称(英文):授课教师:朱振武先修课程:内容概要:作为一门翻译硕士专业(笔译)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有别于讲授语法或句法的微观的语言课,也有别于讲授宏大的五千年的文化史课。
它侧重于引领当代大研究生在探求历史重大事实和文学、文化现象,以历史和当下的双重眼光审察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语言文化,并撷取其中的经典篇目进行细读细析,从而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语言素养和文学文化素养,培养其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祖国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书和文献:[1] 《中国语言文化史》,李葆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 《中华文明简史》,于琨奇主编,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中国文学通史》(上、下卷) ,毛庆耆著,岳麓书社,2006课程编号:032001702 学时:40 学分:4课程名称(中文):翻译概论课程名称(英文):Translation: A General Introduction授课教师:王晓元先修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为MTI专业必修课,除了概要介绍有关翻译的定义、标准;翻译的过程与结果;翻译的历史等基本问题外,还要介绍翻译作为一个行业的服务标准、翻译的流程;翻译的工具与职业规范等专业问题。
藉此使学生对翻译作为一门学科与翻译作为一个行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主要参考书和文献: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课程编号:032001703 学时:40 学分:4课程名称(中文):基础笔译课程名称(英文):Fundamental Skills of Translation授课教师:孙序先修课程:本科阶段的笔译相关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以笔译的基本技巧为训练重点,同时讲授翻译基础理论,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笔译的基本能力,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文以载道”理论的语义溯源及当代意义作者:赵玉敏来源:《北方论丛》2021年第04期[摘要]“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
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文”这一语词对“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内容上的框范,该命题呈现出其他命题所没有的自我调适性。
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不仅不应该被摒弃,反而应融汇符合当下文化精神的“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特色、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观念。
[关键词]“文以载道”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典学与中国早期文学的历史格局研究”(20&ZD2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周代雅乐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形成研究“(2019BA04286)[作者简介]赵玉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4-0120-08引言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建设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表象就是,我们打破了在西方文论和思潮的引领下亦步亦趋地跟随和调整的步伐,开始停下来思考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的适用性与适用程度的问题。
在这种调整的视野下,既然西方文论之源无法解中国文学之渴,那么如何向我们自己的文论寻求能够滋养我们新时代文学之林的源头活水,便显得举足轻重了。
本文以为,这种回归与寻找,应该建立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回到中国。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应该包含这样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中国的艺术家和欣赏者所面对的世界首先是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相对于其他早早中断、难以为继的文明来说,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性,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特的。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范畴化翻译研究——以中国文化俗语翻译为例摘要中国文化俗语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短小精悍、意蕴深刻,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哲理性。
由于中英文化环境差异,俗语翻译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尽可能将俗语的内涵以读者熟知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兼顾俗语的哲理性和韵律结构的美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在大脑中自主将俗语中的文化词汇分类解读,这便是范畴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其结果是形成认知范畴。
基于认知翻译学指导,中英语言翻译中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现象,其中范畴错位进一步表现为范畴成员错位、范畴层次错位和范畴原型错位。
本文以中国文化俗语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范畴化翻译过程,旨在突出认知翻译学对范畴化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而丰富文化外译的翻译研究,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俗语;范畴化;翻译引言中国文化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中国特色民俗话语,具有通俗性和口语性,简单而形象化,通常富含一定的哲理,给予人们警示意义。
其中俗语的形式不一,不拘一格,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交流且极具趣味性,读起来郎朗上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小说、名著、典籍等各类文体中。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密切融合,中国文化外译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明的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俗语的翻译也是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俗语的广泛性、哲理性等特点,俗语翻译领域并没有得到全面规整的发展。
要使异国读者感受到中国俗语的奥妙,就要使双方读者实现认知上的对等。
因此,本文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出发,尝试从范畴化角度将俗语分类解读,进而探究其翻译策略,使外国读者更好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1.基于认知翻译学指导下的认知范畴观“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最先由西班牙翻译家Martin(2010:169)提出,用以涵盖所有从认知视角出发的翻译研究。
浅析委婉语与隐喻的关系作者:王红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通过某种间接地方式来表达自己,这就是语言的间接性。
委婉语和隐喻虽然同是作为间接语言行为,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本文试从定义、生成机制、交际目的三方面对其不同进行了分析,又对其作为间接语言行为的相似处进行了讨论。
希望借此文使人能多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关键词:委婉语;隐喻;间接言语行为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2-02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不直接地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含蓄的表达自己,语言使用中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
美国哲学家塞尔首先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所谓语言的间接性,就是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
语言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委婉语和隐喻就属于间接言语行为,它们共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是间接含蓄的表达意义。
虽然同样作为间接言语行为,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和联系的。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两者的定义不同。
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愿意说,但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的情况。
此时,为了能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人们就会采用一些含蓄婉转或者令人愉快的词来进行暗示,这样的语词就是委婉语。
而隐喻在传统修辞学家看来,是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域通过相似性连接起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熟悉的源域来认识陌生的目标域,从而达到熟悉陌生事物的目的。
如:在平常交际中,人们对“死”是很忌讳的,当不得不言及“死”时,人们就会用“去世”“见上帝”“向马克思汇报工作”“翘辫子”“羽化成仙”“永远的睡着了”“老了”等来表示,使得人们可以不用直接面对死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
而当我们想要对人们表达一个陌生事物时,就会用到隐喻。
如人们对一个天生盲人说太阳的形状时就说“太阳像圆盘一样”。
论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义内涵。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四字成语的含义,使其既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首先将对四字成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四字成语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释义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四字成语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义的失真、文化的误解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也希望为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四字成语翻译策略概述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其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四字成语结构紧凑、含义深远,其翻译往往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常见的四字成语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创译。
直译是在保留四字成语原有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寻找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保留成语的文化特色,但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理解困难。
意译则更注重成语内涵的传达,通过解释或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
音译则是将成语中的汉字按照其发音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字母,常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含义、难以直译的成语。
创译则是在没有合适对应表达的情况下,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创造性地构造出新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成语的特点、上下文语境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灵活选择和使用这些策略。
翻译四字成语时,还应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翻译作品既能够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审美要求。
第2期2018年4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2Apr.2018㊃语言文字研究㊃栏目主持人语:本期 语言文字研究 共发表3篇论文㊂第一篇是荣获语言学最高奖项--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的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的‘汉语词典语词兼收与语词分合探论“㊂该文认为:辞书语词兼收是传统,也是通例㊂所谓 语汇学 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至少在目前还很不成熟,过于仓促地为创立新说而割裂词汇学无论是对词还是对语的研究皆有害而无利㊂第二篇是荣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的北京语言大学徐朝东教授的‘敦煌世俗文书中唇音问题之考察“㊂该文通过对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的系统调查认为:轻重唇音在隋唐五代的音义材料中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切韵“系列韵书中轻重唇声母切上字仍有相混;另一种是,实际口语中,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明微分化的速度稍慢㊂第三篇论文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冯玄玉博士与吕明臣教授合作的‘浅谈汉语动词 上/下 与越南语 len/xuong 的语义构架对比“㊂该文运用Talmy的运动事件理论,通过对汉语动词 上㊁下 与越南语中对应的动词 len㊁xuong 在句法结构中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汉语动词 上㊁下 与越南语对应动词 len㊁xuong 在语义架构上的异同,为汉语动词 上㊁下 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㊂(苏州大学文学院㊀曹炜)汉语词典语词兼收与语词分合探论徐时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辞书编纂注重务实,主收词兼收语,语词兼收是传统,也是通例㊂所谓 语汇学 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至少在目前还很不成熟,过于仓促地为创立新说而割裂词汇学无论是对词还是对语的研究皆有害而无利㊂汉语词语研究的正途是紧扣汉语自身特征,在词汇学架构内多做实学实证的深入探讨,不宜为标新立异而另立语汇学与语典学㊂关键词:汉语词典;语词兼收;语词分合;语言学史中图分类号:H1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8)02⁃0015⁃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古白话词汇研究 (13BYY107)作者简介:徐时仪,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㊀㊀一㊁汉语词典语词兼收辞书中最常见的是语文辞书,而语文辞书,尤其是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永远是一个国家或说一种语言的人们最高追求的充分体现,真正足以显示一国的学术成就㊂‘汉语大51.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词典“是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主收词兼收语,语词兼收,收释了一些习语俗谚㊂如据笔者初步统计, 水 条下收双音词487条,三音词129条,四音词77条,五音词3条,六音词2条,八音词4条,十音词1条㊂其中双音词条多为词,三音以上的词条多为语㊂例如 水汪汪 水灵灵 水光山色 水长船高 水米不沾牙 水过地皮湿 水至清则无鱼 水流湿,火就燥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㊂除首字为水的多音条目外,其他词条中含 水 字的双音词421条,三音词229条,四音词298条,五音词8条,六音词15条,七音词10条,八音词19条,九音词1条,十音词3条㊂例如 清水无大鱼 滚水泼老鼠 一碗水端平 君子之接如水 一尺水十丈波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㊂①‘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语文辞书也都既收词也兼收语㊂如‘现代汉语词典“收 吃一堑,长一智 打破砂锅问到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照葫芦画瓢 等,‘辞源“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千闻不如一见 半夜敲门不吃惊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等㊂汉语词典主收词兼收语,是传统,也是通例㊂②‘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已于2012年启动,这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更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㊂第二版将增收单字㊁复音词㊁成语㊁结构紧凑的俗语条目,尤其注意增补近㊁现代汉语条目㊂如 水 条下拟增补 水中沤 水中龙 水火不容 水色山光 水来土堰 水性随邪 水洩不漏 水流花谢 水陆毕陈 水陆俱陈 水陆俱备 水软山温 水清石见 水复山重 等词语㊂③㊀㊀二、语词分合与实证研究词典编纂离不开词汇学和辞书学理论的探索和指导, 辞书的根基是学术㊂没有学术作后盾,是不可能编纂出上品㊁精品的辞书㊂ ④近年有人提出 语词分立 ,⑤其初衷于汉语词汇学研究或多或少尚有积极意义,惜其后则宥于缺乏实证,流于仿袭词汇学术语,⑥尤其是认为 语词分立 是汉语不可抹杀的客观事实 , 必然导致 语汇 和 词汇 的分立㊁ 语典 和 词典 的分立,使语文辞书呈现字典㊁词典㊁语典三分的局面,这是语文辞书的现状,也是语文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进而刻意另立门户,俨然将语汇学自视为语言学61①②③④⑤⑥⑦徐时仪:‘汉语大词典所收习语俗谚探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5-10页㊂曾昭聪:‘论明清俗语辞书的收词特点 兼论辞书编纂中的 语词分立 观与 语词兼收 观“论证了明清俗语辞书 语词兼收 的合理性,指出 要在辞书编纂中实行 语词分立 的原则,难度可想而知 在 词典 中语㊁词兼收,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㊂详见‘暨南学报“,2012年第6期,第139-146页㊂详参笔者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十一卷,此从略㊂陆俭明:‘吕叔湘与 现汉⓪风格“,‘教师博览“,2005年第5期,第45-46页㊂温端政:‘论语词分立“,‘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第1-10页㊂周荐:‘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545-553页㊂温端政:‘再论字典㊁词典㊁语典三分“,温端政㊁吴建生㊁徐颂列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徐时仪:汉语词典语词兼收与语词分合探论的分支学科㊂①我们认为创立新说是可以的,问题是:是否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是否是语文辞书发展的必然趋势㊂汉语在由古至今的发展中有变,有不变,有变化大的,有变化小的,而为什么变,怎样变,为什么这样变而不那样变则既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求雅兼从俗的价值取向㊂②如‘汉语大词典“收释的 赴水火 雅化为 赴汤蹈火 ,又俗化为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㊂又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似始见于宋,写作 巧新妇做不得无面饦 巧息妇做不得没面饦 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 等,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㊂其中饦 饼 汤饼 皆是面食,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随着宋元人口自北向南的迁徙, 米 渐替代 面 , 粥 渐替代 饦 饼 汤饼 ,后又用南北方通行的 炊 代替了粥,形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之炊巧妇难煮 等,其语义既有古今南北的时空演变,又有文白俗雅的语体演变,反映了言语意义ѳң语言意义㊁口语ѳң书面语㊁本土文化ѳң外来文化和社会各阶层间趋雅ѳң趋俗互动共存整合融和㊂③词汇学中词与语研究的当务之急不是学科分合的另立门户,而是紧扣汉语自身特征,④贯通古今中外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㊂如 人心换人心 , 心 有 感情 义; 人心不足蛇吞象 , 心 有 欲望 义; 人心隔肚皮 , 心 有 真实思想 义; 日久见人心 , 心 有 心地 义; 船到江心补漏迟 , 心 有 物体的中心 义㊂又如 树怕老了根,人怕伤了心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 伤了心 和 伤心 语义相同,都有 伤了感情 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伤心 为 由于遭受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 哀莫大于心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 死心塌地 , 心死 心不死 死心 中的 心 有 想法㊁念头 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死心 为 不再寄托希望,断了念头 ,解释 死心塌地 为 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 为人不做亏心事 暗室亏心 , 亏心 中的 心 有 良心 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亏心 为 感觉到自己的言行违背良心 ; 二心两意 三心两意 不怕虎生三个口,最怕人怀两样心 , 二心 三心 两样心 中的 心 有 心思 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二心 为 不忠实的念头,异心 ㊂ 心 的本义是一种生理器官,指心脏,由此引申有思维器官和物体的中心等㊂‘现代汉语词典“释 心 分有5个义项,收录与 心 组合的词语149条㊂‘汉语大词典“释 心 分有14个义项,收录与 心 组合的词语472条㊂这些词语的语意互有关联,组成一个 心 的词语聚合㊂从中可见语与词本为一体,没有必要人为地将语词分立,如果割裂而释反而不易理清语意,于学术研究有害无益㊂古今学问都建立在实证基础上,迄今为止,一切有价值的人文学术,无论是理论的阐发还是文本的解析,几乎在所有的层面上都必须也必定是以实学实证研究作为基础71①②③④温端政:‘树立正确的语词观 兼与周荐 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⓪一文商榷“,‘辞书研究“,2016年第1期,第6-15页㊂徐时仪:‘论汉语文白演变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90-98页㊂‘汉语大词典“指出此谚形式历元㊁明㊁清而未定,今基本定型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㊂参刘静静㊁徐时仪‘论 语 词 的分与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06-114页㊂徐时仪:‘试论汉语的特征“,‘厦大中文学报“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7-47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的,而所谓语汇学,由于缺乏实证,尚未成熟,却刻意求异㊂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量成果,当下仍在不断涌现的成果,多是在本有的学术框架下完成,在原有的学科体系内涌现出来的㊂ ①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专书词语考释和专书词典就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㊁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㊁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㊁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㊁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㊁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㊁胡竹安‘水浒词典“㊁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等㊂②这些已有成果既有词的考释也有语的考释,为词汇学研究提供了实证㊂值得一提的是,温端政誉为 填补了语汇学专书研究的空白 的‘ 朱子语类⓪语汇研究“则是一本粗制滥造之作,不仅未好好阅读已有研究成果,③而且多为堆砌拼凑成文,没有自己的考释或论证㊂如第六章‘朱子语类“语汇汇编,几乎占全书一半篇幅,然仅罗列抄录引文,且多有疏漏错讹㊂④据其后记称 本书选题及写作都得到了温端政老师的指导,感谢温端政老师为本书作序 ,温序指出虽仅抽查了卷一 太极天地上 , 就发现其中引用的一些格言并未列入 ‘朱子语类“语汇汇编 ㊂ ‘朱子语类“引用的格言很多, ‘朱子语类“语汇汇编 只收了71条,有点少㊂另外, 桃树上发李花 ,很可能是当时俗语, ‘朱子语类“语汇汇编 也未收 ㊂温氏似也知此书未作搜集第一手材料的工作,更清楚其 理论体系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问题 ,⑤惜仍以此作为填补语汇学专书研究空白之作,实在是有损 语汇学 研究的学术性,更有失治学的严谨性㊂㊀㊀三、语词分合与正确语词观温端政认为 破除 语 是 词的等价物 的观点,主张 语词分立 ,是树立正确语词观的一个重要方面㊂ ⑥将主张 语词分立 提升到树立正确语词观的高度,似乎主张 语词分立 就是语词观正确,不主张 语词分立 就是语词观不正确㊂其实语词分合完全可在词汇学自身体系中探讨, 原本一个学科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分作两个学科来说,实际上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不利于学习者掌握和学习,更不利于学术的发展㊂ ⑦主张 语词分立 未必就是语词观正确㊂81①②③④⑤⑥⑦周荐:‘术语创制与词汇学学科发展问题“,‘汉语学报“,2017年第2期,第67-72页㊂专书语言词汇研究著作有周生亚‘搜神记语言研究“,陈明娥‘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冯青‘朱子语类词语研究“,王毅‘西游记词汇研究“,遇笑容‘儒林外史词汇研究“,罗国强‘明代汉语新词语研究“,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和李娜‘民国时期新词语研究“等㊂黄冬丽:‘朱子语类词汇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年㊂该书自序称‘朱子语类“的语言研究 更未涉及语汇内容 ,未提陈明娥‘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叶玉英‘朱熹口语文献修辞研究“等已有成果㊂如漏收 捕风捉影 起模画样 兵随将转,将逐符行 观凤一羽,则知五色之备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三十年做老娘,不解倒绷了孩儿 升里转,斗里量 太山之压鸡卵 红炉上一点雪 等㊂尤其是收 矮子看戏 ,漏收 矮人看戏 ;收 齐脚敛手 ,漏收 敛手束脚 敛手齐脚 ;收 四停八当 ,漏收 亭亭当当 停停当当 平平当当 ;收 桑树著刀,榖树汁出 ,漏收 桑树中箭,柳树出汁 ;收 自暴自弃 ,漏收 自弃自暴 ㊂又如 闭门屋里坐 , 屋 误作 家 ㊂据答辩记录,其论文错谬甚多,未获全票通过,答辩委员曾告其不能出版㊂温端政:‘树立正确的语词观 兼与周荐 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⓪一文商榷“,‘辞书研究“,2016年第1期,第6-15页㊂陈长书:‘汉语歇后语研究“后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17-218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徐时仪:汉语词典语词兼收与语词分合探论首先,语言是人类自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杰出的创造,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㊂一个概念的意义可以由语言的多个形式来表达,而不同的语言形式则具有表现同一意义的功能㊂人们交际都是由词或固定短语组合成句子来表达完整的语义,即既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习语俗谚等固定短语来表达同一概念的意义㊂如表达和谐意识的不同形式有:和谐;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两个喇叭吹成一个调 响(想)到一块了㊂表达忧患意识的不同形式有:担心;担忧;忧虑;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㊂表达宽容品格的不同形式有:宽容;宽恕;豁达大度;大人不记小人过 宽宏大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㊂词与语之间往往没有一个绝对清晰的分界线,而是共同构成一个以现成话语为原型,形成一组与原型的现成话语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相似性特征的词语㊂如 欲投鼠而忌器 投鼠忌器 与 打老鼠伤了玉瓶儿 , 难收覆盆水 覆水难收 覆水不收 反水不收 泼水难收 与 水泼在地难收起 水泼出难收回,话说出难挽回 等㊂尤其从原型理论看,习语俗谚在人们交际中既有雅词俗化,又有俗词雅化,具有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和深层语义的相融性特征,构成词汇语法层中词与语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一个连续统,反映了由言语意义到语言意义和由语言意义到言语意义互动交融的转化㊂ 长期以来词和语被学者们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们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同一性㊂事实上,很多问题不仅存在于词上也存在于语上,将词㊁语完全割裂开来,对研究而言,可能不但无所补益,反而十分有害㊂ 词和语之间㊁各类语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共性的㊂人为地㊁硬性地将词和语割裂开来,恐怕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有可能给研究带来较大的麻烦甚至戕害㊂ ①词与语是一个双向连续统,语词分合自有其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不是说分立就可分立的㊂有些习语俗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经历了一个结构功能的虚化过程,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单位到凝固的词化了的单一语言单位,即通过约定俗成的心理固化,由篇章或句到短语再由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过程,导致其原有形式的句法范畴发生改变,由一个非词形式变为词㊂如 画虎不成反类狗 凝固为 画虎成狗 , 张公帽儿李公戴 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凝固为 张冠李戴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凝固为 桃李成蹊 , 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凝固为 千金一诺 , 依本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 依着葫芦画瓢 凝固为 依样葫芦 等㊂②又如根据构式语法的观点,不同的语言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形义配对体,从词到词法句法规则㊁语义规则㊁甚至音律模式和语用推理都可表征为不同图式度的构式,形成一个渐变链㊂从这一渐变链中既可见口语语辞到书面语文辞的发展,也可见书面语文辞在口语语辞中的演变㊂口语语辞到书面语文辞的演变如 飏了甜桃树,沿山摘醋梨 弃却甜桃树,缘山摘醋梨 与 甜桃酸李 , 为他人作嫁衣裳 与 为人作嫁 , 少所见,多所怪 与 少见多怪 等㊂书面语文辞到口语语辞的演变如 白日见鬼 与 白日里见鬼 青天白日见了鬼 , 杀鸡骇猴 杀鸡吓猴 宰鸡教猴 杀鸡儆猴 与 杀鸡给猴91①②周荐:‘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545-553页㊂温端政‘新华语典“收 照葫芦画瓢 ,未溯及 依本画葫芦 ,亦未及 依模画样 ㊂参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337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看 , 赴汤蹈火 与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等㊂习语俗谚不仅词汇化为复合词,而且还可语法化为语素㊂从认知角度讲,人们趋向于将感知中某一突显㊁易辨的实体作为寻找或认识目标的参照点㊂有一些习语俗谚在词汇化后又产生语法化,以感知中某一突显易辨的标记实体作为构词语素㊂如‘世说新语㊃雅量“: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㊂ 例中 在东床上坦腹卧 后词汇化为 东床坦腹 东床 坦腹 东坦 坦床 来代指女婿,而 坦 作为感知中突显易辨的目标参照点还可用作语素㊂如‘隋唐演义“卷十三: 贾润甫道: 二嫂但放心,干事皆是众兄弟去,我与令坦止不过在途中接应,总在我身上无妨㊂ ①其次,词汇学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 每一个都远比标新立异的研究 语汇学 并仿照术语来得重要 ㊂ 即使我们只把视点聚焦于熟语问题上,似乎也有不少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严肃问题需要研究 ㊂②如 半间半界 半间不界 半上落下 半上半落 半上半下 不间不界 夹界半路 皆有处于界限不明而混同模糊的 间界 状态义,也作 监界 ㊂如‘朱子语类“卷三六: 这 利 字是个监界鏖糟的物事㊂若说全不要利,又不成特地去利而就害㊂若才说着利,少间便使人生计较,又不成模样㊂ 例中 监界 是方言记音词,即尴尬,有 棘手㊁为难 义㊂又作 半尴不尬 ㊂如‘豆棚闲话“卷七: 或是半尴不尬的假斯文㊁伪道学,言清行浊㊂ 方以智‘通雅“卷四十九释 尴尬 云: 今盖曰不间界也㊂ 今吴方言表 棘手㊁为难 义仍用 尴尬 表达㊂朱熹所说 监界鏖糟的物事 中 监界 和 鏖糟 并举,在表 界限不明 时义相近, 鏖糟 又进而引申有 纷繁杂乱,不纯净 义㊂③又引申有 不洁 义㊂考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 俗语以不洁为鏖糟㊂ 今吴方言指肮脏污浊,亦用来指情绪烦乱㊂我们不仅要揭示 半间半界 半间不界 半上落下 半上半落 半上半下 不间不界 夹界半路 间的关联,而且还要探明其与 间界 监界 鏖糟 的语义关联㊂又如 逢场作戏 本指走江湖的艺人随带演艺道具,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场表演㊂如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 幼年间略读诗书,兼持枪棒,逢场作戏,遇博争雄㊂ 禅宗用以比喻因地制宜,随机应变㊂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㊂ 又作 逢场作剧 逢场闲则剧 逢场游戏 逢场作乐 ㊂我们不仅要探明 作戏 作剧 则剧 游戏 作乐 等词义的异同,而且还可结合认知科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其词义形成的概念整合过程㊂即输入空间一: 逢场作戏 的字面意义是指走江湖的艺人随带演艺道具遇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场表演㊂其成分包括江湖艺人㊁演艺㊁合适的地方㊂输入空间二:喻因地制宜,随机应变㊂整合空间:随俗应酬,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㊂在新的整合空间中,江湖艺人遇到合适地方就开场表演的场合与因地制宜整合形成了表 随俗应酬 义的新概念㊂④由此可见,只有多做实证研究才有可能在探讨内在规律上有真正的创获㊂ 就目前讨02①②③④详参徐时仪‘习语俗谚词汇化考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待发㊂周荐:‘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545-553页㊂如‘朱子语类“卷七二: 某尝说,须是尽吐泻出那肚里许多鏖糟恶浊底见识,方略有进处㊂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18页㊂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18-319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徐时仪:汉语词典语词兼收与语词分合探论论的内容来说, 语汇学 应该是词汇学的子学科,因为其本质就是词汇学的一部分,所以就像研究词汇学的其他问题一样,研究和更新具体的理论和方法应当是 语汇 研究的主流,而绝不是学科的分合问题㊂ 当务之急应当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推进具体现象的研究,如 语汇 和语法㊁语音㊁语用㊁语义的结合性研究㊁具体语类的分类探讨等,而这一切都可以在词汇学的架构中实现㊂ ①㊀㊀四㊁辞书编纂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辞书编纂注重务实,而另立语汇学语典学只是徒然添乱㊂温端政解释其曾经说过 让词典集中收词,全力做好词的释义工作,解释好每个词汇单位的意义,使词典真正成为词汇研究的成果 语 的收集㊁整理和释义,让给 语典 去做,让 语典 成为语汇研究的成果 ,并说明 这是就词典㊁语典编纂的科学性而言的㊂我们既不能用辞书编纂的实用性去否定它的科学性,也不能用辞书编纂的科学性去否定它的实用性㊂ ②其实这种解释与提出 语词分立 同样缺乏学理和实证,不足取信㊂首先,词典既收词也收语,这本身就体现了词汇学和辞书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可在词汇学和辞书学体系框架内不断探讨和完善,毋庸强行另立语汇学为词汇学的平行学科㊂其次,理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可能是正确的理论㊂ 称之为 学 的学问,需要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㊁特定的研究对象㊁专门的术语和经过严密逻辑思维的理论架构㊂ ③无论是语汇学还是语典学目前尚不具备学科独立存在的学术基础,似无必要为了创立新说而仓促将其搭建为独立学科㊂词与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二者相辅相成,尤其是语意的理解更与词义密切相关,语的深层次研究离不开词义的考证,而愈是深层次的研究则愈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㊂如 掉枪花 是汉语中的惯用语,又作 掉花枪 ㊂ 枪花 和 花枪 本是记音词,也可写成 腔花 和 花腔 ㊂ 掉 可通 调 , 掉枪花 有 耍弄花言巧语 义㊂ 混腔水 也是汉语中的惯用语,其中的 腔水 也是记音词,可写作 腔势 腔式 或 枪式 枪势 , 枪势 又是英语 chance 的记音, 混腔水 的 蒙混过关 和 喻混日子 义似由球类俗语 混枪势 派生而来㊂只有探明 掉 调 枪 花枪 枪花 腔花 花腔 和 腔水 腔势 腔式 枪式 枪势 等的词义,方能理解 掉枪花 混腔水 的语义㊂④㊀㊀五㊁汉语俗语研究的正途十几年前温端政主编有‘中国谚语大全“‘中国歇后语大全“‘中国惯用语大12①②③④陈长书:‘汉语歇后语研究“后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17-218页㊂温端政:‘树立正确的语词观 兼与周荐 语词分合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⓪一文商榷“,‘辞书研究“,2016年第1期,第6-15页㊂刘静静:‘ 语词分立 和 语典学 的立异“,‘辞书研究“,2016年第1期,第16-23页㊂徐时仪:‘汉语惯用语 掉枪花 与 混腔水 考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5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
含隐喻的汉语成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读作者:朱志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成语是语言的精华,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汉语成语表现力异常丰富。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成语的理解观点各有所不同。
本文选用了30个成语作为研究对象,都是以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为蓝本,从而系统地分析了汉语成语。
关键词:成语;认知;隐喻机制;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作者简介:朱志卉(1988-),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2一、引言成语,作为一种衡量对语言的自然敏感和熟悉度的重要标准,是汉语中最有活力和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反映中国文化意识的言语结晶。
汉语何以有如此功能呢?这与成语的特殊文化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语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格式化表达,她有两个特点:构造定型性和语义非分析性。
所谓构造定型性就是指成语的构造形式不能如词组或句子那样随意改动,成分相对固定,结构相对紧密。
这种固定是由于音韵的制约、句法关系的制约和文化价值观制约所致。
成语其实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为了特别的目的和效果而广泛使用的词汇层面的语用现象。
成语字面义与其修辞义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存在着认知理据关系的。
二、成语的认知机制因文化变迁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历史尘埃和认识疏离,使这类成语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理据丧失,其字面义和修辞义之间也就出现了差距与冲突。
成语构造的格式化的语用认知功能就是提示其内在的认知符号性和显示其字面义与修辞义之间的差距和冲突,而语义差距与冲突又会诱导人去重新发现其中的理据,从而激活和更新那被尘封了的认知语境而感悟出成语的惯用性语用含义。
三、隐喻机制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的艺术,而且还是十分重要的策略,这个观点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与思维来进行的,而语言与思维归根结底具有隐喻本质,隐喻在人类的认识世界里具有内在的、深层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概念结构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