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移质输沙理论2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68
参考资料《南桠河三级水电站入渠含沙量和悬移质颗粒级配验证》众所周知,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是上部小下部大,颗粒组成则是上细下粗,故在本次引水渠进水闸设计中拟抬高进水闸底槛来引取表层清水;一、已知资料限于基础数据较少,以原引水渠道内淤积物颗粒组成粗略反应河流泥沙含量;由淤积物颗粒组成情况如下粒径小于某粒径的沙重百分数(%)考虑总干渠按设计引水流量32 m3/s 运行有该断面处平均流速v约为0.78m/s二、计算取水口前垂线平均分组含沙量则各粒径组垂线平均砂量为S 0.005= 1.045 kg/m3S 0.01=0.385 kg/m3S 0.02=0.660 kg/m3S 0.05= 1.375 kg/m3S 0.075=0.660 kg/m3S 0.1=0.880 kg/m3S 0.3=0.330 kg/m3S 0.5=0.110 kg/m3S 1=0.055 kg/m3∑ 5.5 kg/m3悬浮指标的理论计算值Z的计算采用谢鉴衡悬浮指标修整公式计算z 1Z0.005=0.000.034800580.03480058e取值 2.718282Z0.01=0.000.0371975160.03719752Z0.02=0.020.0467989970.04679901Z 0.05=0.110.1138874220.11388748三、取水口前垂线各节点分组含沙量计算Z0.075=0.250.2213588210.22135894Z0.1=0.390.3192485650.31924875Z0.3= 1.970.9348137960.93481398Z0.5= 3.62 1.025326426 1.02532646Z1=7.48 1.033973132 1.03397313划分取水口处水深H为 6.30952381等分,间距0.42m,则取y/H=0.1~0.9倍,即取水0.4416670.005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各层含量kgSy 2.385=0.3601920690.151 kgSy 1.97=0.3748133820.157 kgSy 1.55=0.3843054560.161 kgSy 1.13=0.3929525380.165 kgSy0.71=0.4027912380.169 kgSy0.29=0.418527110.176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01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1318770570.055 kgSy 1.97=0.1376069720.058 kgSy 1.55=0.1413350890.059 kgSy 1.13=0.1447368560.061 kgSy0.71=0.1486136760.062 kgSy0.29=0.1548277150.065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02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2204954210.093 kgSy 1.97=0.2326154610.098 kgSy 1.55=0.2405718540.101 kgSy 1.13=0.2478792230.104 kgSy0.71=0.2562612330.108 kgSy0.29=0.2698142010.113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05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3857678450.162 kgSy 1.97=0.4394193350.185 kgSy 1.55=0.4768964450.200 kgSy 1.13=0.5129189510.215 kgSy0.71=0.5561550740.234 kgSy0.29=0.6304682540.265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075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1399873240.059 kgSy 1.97=0.1803055010.076 kgSy 1.55=0.2113957950.089 kgSy 1.13=0.243536490.102 kgSy0.71=0.2850219380.120 kgSy0.29=0.3637009440.153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1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1446702940.061 kgSy 1.97=0.2084053160.088 kgSy 1.55=0.2621489450.110 kgSy 1.13=0.3215127360.135 kgSy0.71=0.4033875520.169 kgSy0.29=0.5733303990.241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3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010*******.005 kgSy 1.97=0.0318285930.013 kgSy 1.55=0.0623129380.026 kgSy 1.13=0.1132819250.048 kgSy0.71=0.2201184610.092 kgSy0.29=0.6162211290.259 kgSy-0.14=#NUM!#NUM!Sy-0.56=#NUM!#NUM!Sy-0.98=#NUM!#NUM!#NUM!0.5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Sy 2.385=0.0028786290.001 kgSy1.97=0.0092967810.004 kg Sy1.55=0.019424190.008 kg Sy1.13=0.0374161560.016 kg Sy0.71=0.0775333250.033 kg Sy0.29=0.239804160.101 kg Sy-0.14=#NUM!#NUM!Sy-0.56=#NUM!#NUM!Sy -0.98=#NUM!#NUM!#NUM!1.000 mm 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含量kg Sy2.385=0.0014072850.001 kg Sy1.97=0.0045901050.002 kg Sy1.55=0.0096500960.004 kg Sy1.13=0.0186917060.008 kg Sy0.71=0.0389714590.016 kg Sy0.29=0.1216887170.051 kg Sy-0.14=#NUM!#NUM!Sy-0.56=#NUM!#NUM!Sy -0.98=#NUM!#NUM!#NUM!总前所述,认为取表层水不仅泥沙含量较低,况且颗粒均较细,本次设计拟 2.15m 水进水闸设计引用流量32.0 m3/s 已知引水闸前平均水深为2.15m ,闸孔宽度取b 8.00m 则进水闸前平均流速为先计算垂线节点流速各层含量kg/m3节点编号节点流速各节点层含量Vy 2.15m = 2.17 m/s四、引水渠入渠含沙量的颗粒级配计算Vy 1.73m= 2.09 m/s0.1528 kg/m30.15281262Vy 1.31m= 2.00 m/s0.1585 kg/m30.15851474Vy0.89m= 1.87 m/s0.1612 kg/m30.16118852Vy0.47m= 1.68 m/s0.1614 kg/m30.16136845Vy0.05m= 1.16 m/s0.2662 kg/m30.26620246则取水口断面各粒径组含沙量为0.9001 kg/m30.900086790.900 0.005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3601920690.075629812Sy 1.97m=0.3748133820.075135439Sy 1.55m=0.3843054560.072231408Sy 1.13m=0.3929525380.066400946Sy0.71m=0.4027912380.093703585粒径组平均含量0.3831011942.56%0.01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1318770570.02769033Sy 1.97m=0.1376069720.027584822Sy 1.55m=0.1413350890.02656437Sy 1.13m=0.1447368560.02445757Sy0.71m=0.1486136760.034572833粒径组平均含量0.14086992415.65%0.02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2204954210.046297597Sy 1.97m=0.2326154610.046630312Sy 1.55m=0.2405718540.045216229Sy 1.13m=0.2478792230.041886521Sy0.71m=0.2562612330.059615488粒径组平均含量0.23964614826.62%0.3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010*******.002294961Sy 1.97m=0.0318285930.006380389Sy 1.55m=0.0623129380.011711911Sy 1.13m=0.1132819250.01914233Sy0.71m=0.2201184610.051207392粒径组平均含量0.0907 kg/m310.08%0.5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0028786290.000604428Sy 1.97m=0.0092967810.001863641Sy 1.55m=0.019424190.003650837Sy 1.13m=0.0374161560.006322566Sy0.71m=0.0775333250.018037012粒径组平均含量0.0305 kg/m3 3.39% 1.000 mm粒径组在各分层处的含沙量Sy 2.39m=0.0014072850.000295489Sy 1.97m=0.0045901050.000920137Sy 1.55m=0.0096500960.001813766Sy 1.13m=0.0186917060.003158516Sy0.71m=0.0389714590.009066149粒径组平均含量0.0153 kg/m3 1.69%5.50 kg/m3H= 2.65m 1.176361978a= 1.06mSa=S0.4H=si均= 5.50 kg/m3w k u n0.00001670.40.0416087560.020.00006670.0002670.001670.0039550.006120.03080.05670.117=0.1~0.9倍,即取水口深度范围为:0.27m~ 2.39m由于进水闸闸底板抬高,按有坎宽顶堰的流量系数前平均流速为 1.86 m/s0.43试算b7.41计算得v 2.01节制闸闸底高程1940.10m 闸前水位1942.60m 过流面积44.79m2平均流速0.78m/s 闸前水深 2.65m顶堰的流量系数p=1H= 2.65mm=0.355297Q=29.47791。
悬移质中床沙质输沙率爱因斯坦公式
悬移质中床沙质输沙率的爱因斯坦公式是基于悬移质运动扩散理论和流速分布公式推导出来的。
该公式表示悬移质单宽输沙率与含沙量、流速、水深、床面层厚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E = \frac{2\pi\rho_s u}{\varphi}\sqrt{\frac{g}{\varphi}}\left[A + B
\cdot \frac{\tanh(u\sqrt{\varphi/g})}{u\sqrt{\varphi/g}}\right]\)
其中,\(E\) 表示悬移质单宽输沙率,\(\rho_s\) 表示泥沙密度,\(u\) 表示某一深度处流速,\(g\) 表示重力加速度,\(\varphi\) 表示水流摩阻流速,\(A\) 和 \(B\) 是与泥沙粒径、沉速和卡门常数有关的系数。
这个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用于预测悬移质输沙率,适用于不同的水流条件和泥沙类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调整和修正。
悬移质泥沙输移扩散方程适用条件的讨论张磊;关见朝;王友胜;胡智丹;王协康【摘要】悬移质泥沙的输移扩散是泥沙运动力学的基础问题之一,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对其运动规律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理论下扩散方程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Rouse扩散方程及其修正式仅适用于泥沙浓度较低、颗粒惯性小至可忽略的条件;两相流理论下的扩散方程由于未考虑颗粒惯性效应,同样只适用于浓度较低、颗粒较小的条件;近期Snehasis Kundul和Koeli Ghoshal基于漂移速度建立的扩散方程由于考虑了升力、颗粒惯性等因素对悬移质分布的影响,使其适用范围相应变大,但在确定泥沙扩散系数上仍然采用的是经验公式,应用上会受到实验资料的限制.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扩散模型包括基于PDF方程的扩散方程和弥散方程.两个模型中,除了重力沉降和紊流扩散作用外,由于考虑了升力、颗粒紊动、颗粒惯性等影响因素,其在浓度较高、颗粒惯性较大时仍适用,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弥散方程,能够反映颗粒浓度、颗粒紊动、颗粒碰撞等不同机制对泥沙悬浮的影响,全面阐释了悬移质泥沙扩散背后的力学机理.【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18(049)006【总页数】9页(P694-702)【关键词】悬移质;扩散方程;泥沙浓度;颗粒惯性【作者】张磊;关见朝;王友胜;胡智丹;王协康【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水利部水文局,北京100053;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21 研究背景悬移质泥沙颗粒具有相对较小的颗粒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因而与水质变化、有机污染物等的输移扩散密切相关,是影响水环境、水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1-3]。
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计算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计算是水力学中的一种重要计算方法,用于研究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沙质物质在水流中的运移情况,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的计算方法。
1.测定水流的流量: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的计算首先需要测定水流的流量。
流量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水位流速法、流速积分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流量测量方法,并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准确、精密。
2.测定沉积物的质量和体积:在水流中,悬移质是以颗粒的形式存在的,因此需要测定沉积物的质量和体积。
质量的测定可以通过称重的方法进行,体积的测定可以通过容积计等仪器进行。
3.计算悬移质的输沙率:根据测得的水流流量、沉积物的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出悬移质的输沙率。
输沙率的计算一般采用下面的公式:输沙率(t/km²·a)= 沉积物质量(t)/ 沉积物体积(km³)/ 流域面积(km²)/ 测量时间(a)其中,沉积物质量是指沉积物的总质量,沉积物体积是指沉积物的总体积,流域面积是指河流或湖泊对应的流域面积,测量时间是指实测流量和沉积物质量的时间跨度。
4.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悬移质的输沙率数据后,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以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对于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计算的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
输沙率的大小反映了水流中沉积物的运动情况,对于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工程设计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输沙率的计算结果评估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质状况,对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的计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测量方法和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实测流量悬移质输沙率的计算方法对于研究水流中沙质物质的运移规律和水体的水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费祥俊( 清华大学 )摘要: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对于冲积河流泥沙冲淤、河床演变影响很大。
作者在对我国广泛应用的悬移质挟沙力半经验性公式进行分析基础上,指出了这类公式应用的局限性,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的新关系式,同时对输沙平衡时的临界不淤流速及临界坡降等表达式进行了探讨,文中结论的应用限于S=2~40kg/m3中低含沙量的情况。
关键词:悬移质;挟沙能力;不淤流速;临界坡降1 引言悬移质单宽的垂线平均悬移质输沙率一般表达式应是(1)式(1)中h为水深,a为离床面距离,s y,u y分别是垂线上y处的含沙量及流速。
含沙量垂线分布的确定已有扩散理论及重力理论,还有最新的倪晋仁等[1]的研究成果,流速垂线分布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对数流速分布规律在主流区是否也有效及对数分布式中的卡门常数与含沙量关系等问题。
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这里不赘。
由于按式(1)来计算悬移质输沙率存在上述复杂问题,为避开上述含沙量及流速分布细节,人们采用另一途径,即能量平衡原理来推求悬移质输沙能力,认为悬移质输沙消耗的是水流的紊动动能中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的动能通过沿程阻力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而水流紊动动能又是水流势能扣除当地粘性消耗后取得的。
如在水流中含沙量较小时,水流能量表示为E1=γU J(2)消耗于悬浮泥沙运动作功的能量表示为E s=(γs-γ)S vω(3)式(2)、(3)中,γsγ分别为泥沙及清水的容重,S v为含沙量浓度的体积百分比计,U,ω,分别为水流速度及颗粒沉速。
J为能坡,这样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有E s=e s k t E1 (4)式中k t为动能的转换系数,e s为泥沙悬浮能量占水流动能之比值,又称悬移效率系数。
这样由以上关系式可得悬移质输沙浓度为(5)或(6)这里困难问题是系数e s,k t如何取值,尤其是e s,其绝对值很小,对于S v的相对误差必然很大。
对悬移质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一、悬移质泥沙的定义从河流泥沙的基本存在形式上划分,有部分在河流中处于运动状态的泥沙,这些泥沙又因为运动形式的不同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两类。
悬移质泥沙是其中远离河床表面,悬浮于水中,随水流浮游前进的泥沙,又被称作悬沙。
悬移质泥沙被水流挟带向前,运动是连续的,运动的速度基本与水流的速度保持一致。
二、悬移质泥沙的特性(一)、悬移质运动特点河流中随水流浮游前进的是悬移质泥沙,它们的运动轨迹是紊乱的,时而浮至水面,甚至和底沙发生置换,但总体上仍是与水流同步运移的。
河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在输移过程中不断地变换着“角色”。
随着水流强度与河床边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时挟沙水流要将一部滤懿福清精积到床面上;有时挟沙水流又从床面上扬起一部分泥沙,使悬移质得到补充。
正是这种变换产生了河床的冲淤变化,并决定着河床演变的强度和方向。
(1)、河流蚀山造原的过程中,悬移质至少在数量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寸滩站年均悬沙输沙量4.6亿吨,底沙600万吨,悬沙占98.7%;嘉陵江北碚站年均悬沙量1.18亿吨,底沙5~8万吨,悬沙>99.3%。
(2)天然河流中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中,悬移质泥沙最细,非均匀性最大。
(3)与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不同,悬移质泥沙在水中悬浮前进,时而上浮,时而下沉,留下只有统计学机遇性质而无力学必然规律的迹线。
(4)推移质泥沙运动的间断性强,而悬移质泥沙运动的持续性一般是相当大的。
(二)、泥沙悬浮机理比水重的悬移质泥沙之所以能悬浮、长距离输移而不沉落,是因为悬移质泥沙除了受重力作用外,还受水流的浮托挟带作用。
确切地说,是悬移质泥沙受水流的紊动扩散作用*,使其抗拒重力作用而悬浮。
紊动扩散作用来源于水流自身的紊动,即河道中紊流流速的脉动,使各层水流间发生强烈的混掺。
以混掺涡体为载体悬浮于水中的泥沙也参与流层间的混掺,向上混掺的涡体自然会使泥沙向上悬浮。
就恒定流时均情况而言,根据脉动水流的连续性原理,流层间混掺的上浮量应总是等于下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