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33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发生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是外源性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其幼弱、畸形乃至必然夭折的命运。
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主义不过是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初的一次趋时尚新的表演,无法准确把握现代主义审美的核心内质。
现代主义的兴起始终与现代都市的繁荣相伴随,李欧梵指出,“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
因为,正是都市对理性、效率和自我利益的强调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的诞生便是出于对以都市生活形态为核心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厌弃和抵制。
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中,上海的都市化所带来的不是人对于现代生存形态的焦虑和恐惧,而是价值体系出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盲目迷恋和好奇。
施蛰存坦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所谓的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技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
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感情相同吗?”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不到施蛰存对于现代生活的厌弃,相反,是新奇甚至着迷。
因而,《现代》杂志倡导现代主义,重心放在了确认人的感受能力与现代生活形态之间的新的对应关系上,与现代性之间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而非对抗和反思。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现代主义诗歌第一阶段(20年代中期以前):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
李金发学习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诗风怪异、晦涩,隐约触及到了象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穆木天和王独清师法瓦格拉和瓦雷里,二者看重象征主义在语言精细化方面的努力,致力于形式方面的“纯诗”的实验。
新时期现代主义朱敏摘要艺术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二新时期义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发展的一元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并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和迅猛发展之势,造就了一派生机。
新时期的二十年,几乎是中国文坛对西方两百年文学历史的浓缩性摹仿,尤其是东方大陆在后工业文明还未到来的前提下,却超前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孕育期,“过电影”式的又学m潮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一元发展的封闭状态,步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
不仅在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进步,而且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其文学观念、表现技巧、艺术形式也大大改观。
新时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滥疡,是由“文革”这一社会事件为之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文革”给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人们陷人苦闷、仿徨、反思、困惑乃至绝望的思想境地。
巨大精神'J .f求必然会通过文学来表现,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乘虚而人。
下列拟从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来谈的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朦胧诗。
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主潮,吸收并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因素,出现了以朦胧诗为标志的新诗潮。
‘已冲击着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坛的基本格局和风貌。
诗的现代意识增强了,高扬自我,凸现个性,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强烈的变革意识。
新潮诗人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内b世界,从外在象征上选择对应物,来凝聚苦难的意象,并且)‘一泛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1Z至达到“非象征不淡诗歌”的境地,意象化和象征化成为新诗潮的共同特征。
诗的跳跃性强,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连贯的情绪,有力地克服了传统诗歌“直、白、浅、露”的缺点,以潜隐的方式、组合成的意象抒写人生迷茫、苦闷、忧虑的情绪,抒写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等。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朦胧诗的总体艺术风貌〔〕如舒婷的诗(祖国呵,亲爱的祖国》,第一节中,作者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冰”、“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新鲜奇特的意象士’,来传达对充满灾难的祖国和在灾难中挣扎奋进的民族的总体感受。
第四章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四章现代主义指西方19世纪末兴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1、非理性主义否定理性的世界,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张扬人的感性、直觉、无意识2、孤独绝望的主题喜欢表现人的异化现象3、形式主义倾向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和实验4、审丑的美学原则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一、五四“新浪漫主义”一般将1915年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第一期上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看做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的文章。
不过,五四时期很少使用“现代”一词,多用“新浪漫主义”指称当时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这个命名也反映出五四一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认识:1、五四进化论观念的产物。
譬如茅盾将西方文学发展史概括为古典——浪漫——写实——新浪漫的变迁。
2、把现代主义看做浪漫主义的现代变奏,其实正说明对新浪漫主义之“新”缺少认识。
譬如田汉认为“新罗曼主义的文学,是不执著于现实,而又离不开现实的文学”。
3、从个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启蒙理念来关注新浪漫主义,忽视了现代主义反启蒙理性以及神秘超验的一面。
譬如胡适认为新浪漫主义具有“空虚的坏处”,鲁迅对尼采产生过“太过渺茫”的感觉。
二、鲁迅的《野草》《野草》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受到了尼采、厨川白村、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带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1、孤独绝望的基调表现鲁迅对于社会人生和民众的绝望,以及自我的孤独。
2、神秘主义色彩多写梦境、坟墓、死亡,表现一种神秘朦胧绝望的意境。
3、象征隐喻的手法最常出现的是先驱者/民众、自我/非我的隐喻对比。
4、形式的实验《秋夜》——散文《过客》——舞台剧《我的失恋》——拟古诗《狗的驳诘》——寓言三、创造社与精神分析小说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叶灵风等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肯定人的本能欲望,重视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大胆暴露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
20年代: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
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
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
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
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
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30年代: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诗歌: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发展历程,它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文学思潮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性、自由和情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和批判。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代表作品有废名的《边城》、沈从文的《长河》等,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也各具特色。
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学思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概述一、两种“人文主义”1、《新青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以欧洲文艺复兴思潮为摹本的人道主义思潮2、《学衡》与新人文主义思潮二、两种“人文主义”的对垒:科学的与人文的,平民的与贵族的,全盘否定与“昌明国粹”三、激进的与保守的:《新青年》的分化、“问题与主义”论争及“整理国故”一、全球性的普罗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影响“普罗”一词的全称是:普罗列塔利亚特,英文“Proletariate”的音译,意为无产阶级,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亦即通常所指的左翼文学。
二、普罗文学思潮萌生于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于20世初的苏联,兴盛于20世纪的20-30年代,是该时期一种全球性的、影响很大的文学思潮。
1、总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成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后期,随着马克思学说的诞生,欧洲工人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日益成熟,蓬勃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应运而生。
德国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玛·哈克奈斯的长篇小说《城市姑娘》等,代表着无产阶级文学萌生期的成果。
2、“拉普”与苏联的普罗文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普罗文学思潮的滋生地。
1917年苏联出现无产阶级文化派,1932年解体。
之后,又以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为核心,出现“拉普”等组织。
“拉普”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音译。
以“拉普”为中心,苏联文艺界推出一批歌唱新生的红色政权,歌颂劳动者的作品,形成普罗文学思潮。
3、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受苏联“拉普”的影响,日本也出现左翼文学运动。
1928年成立日本左翼作家总同盟。
出现臧原惟人、青野季吉等理论家和小林多喜二等作家。
他们提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口号,重视文艺大众化问题。
二十年代伊始,德国、法国、匈牙利、波兰和美国都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现代文学思潮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潮;2. 使学生熟悉20世纪以来重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各思潮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尝试以现代文学思潮为指导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2.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现实,关注人性;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塑造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文学思潮,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例分析、作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式,分解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文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课本,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现代文学概述:介绍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涉及课本第一章内容。
2. 重要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分析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结合课本第二章,列举各流派代表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3. 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影响:阐述20世纪以来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参考课本第三章内容。
4. 文学作品鉴赏:选取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对应课本第四章。
5. 创作实践:结合现代文学思潮,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作短篇故事、诗歌等,锻炼创作能力,参考课本第五章。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一周:现代文学概述;2. 第二周:重要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3. 第三周: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影响;4. 第四周:文学作品鉴赏;5. 第五周:创作实践及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