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 (6)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42
西方经济学教案第一节课主题:西方经济学概述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3.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教学步骤和内容:1. 引入(5分钟)- 通过引述亚当·斯密的名言“个人寻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来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思考。
- 提问:你觉得经济学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经济学对我们很重要?2.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 讲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15分钟)- 介绍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并讲解各学派的核心理论和代表人物。
- 引导学生思考各学派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观点和影响。
4.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10分钟)- 解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成本等,并讲解这些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5. 总结和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提问:你在本节课中有何收获?你觉得经济学对你有什么帮助?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学派、概念和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 经济学教科书- 互动讨论活动评估方法:- 参与讨论: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有清晰的理解。
-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拓展延伸:- 提供一些经济学相关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西方经济学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学习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材与参考书二、供需分析2.1 市场与竞争2.2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2.3 市场均衡与失衡2.4 价格弹性三、微观经济学3.1 消费者行为3.2 生产者行为3.3 完全竞争市场3.4 不完全竞争市场四、宏观经济学4.1 国民经济总量与增长4.2 通货膨胀与失业4.3 宏观经济政策4.4 国际经济学五、案例分析与应用5.1 经典案例分析5.2 实际问题应用5.3 小组讨论与报告5.4 课程总结与展望六、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6.1 完全竞争市场6.2 垄断市场6.3 寡头垄断市场6.4 竞争策略与市场表现七、生产要素与成本分析7.1 生产要素7.2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7.3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7.4 生产效率与生产可能性八、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8.1 外部性8.2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8.3 不平等与社会保障8.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九、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9.1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9.2 利率与信贷市场9.3 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应9.4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风险十、经济增长与发展10.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量10.2 经济增长理论10.3 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10.4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十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1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2 贸易制度与国际贸易组织11.3 贸易政策工具与贸易壁垒11.4 我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与发展战略十二、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12.1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功能12.2 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需求12.3 失业与就业政策12.4 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险制度十三、财政政策与税收制度13.1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13.2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其制度13.3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13.4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税收制度改革十四、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14.1 发展经济学的起源与主要理论14.2 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14.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转型14.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十五、课程总结与拓展阅读15.1 课程主要概念与理论的总结15.2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应用15.3 拓展阅读推荐15.4 课程考核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份关于《西方经济学教案》的全面概述,涵盖了供需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生产要素与成本分析、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西方经济学》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观部分: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
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3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4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5课堂板书设计第一节课板书第三节均衡价格·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均衡价格下的产量(交易量),也称均衡交易量。
图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变动-D上升=> P上升;Q上升-D下降=> P下降;Q下降-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变动-S上升=> P下降;Q上升-S下降=> P上升;Q下降-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第二节课板书SDP EQ EO Q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P EP2SDP1Q EO QP超额供给超额需求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E0Q1Q0D0P0SD1P1E1O QP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E0S0P0E1DO QPS1P1Q0Q1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6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7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案8课堂板书设计第二节课板书(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即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值。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生理或心理因素-物品多样性用途按重要程度排序·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跟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商品的效用。
货币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
--收入应向穷人转移支付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一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去年临近春节,我有机会对某村农贸市场的春联销售进行了调查,该农贸市场主要供应周围7个村5000余农户的日用品需求。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春联市场红红火火,而在农村,此种风味更浓。
在该春联市场中,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市场中存在许多买者和卖者;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
原来,我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联,其销售市场结构竟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供应商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
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
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上年库存,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
该农村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
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
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
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
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
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
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
《西方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2.3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2.4 西方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4.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4.3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1.5 教学准备教案、PPT、相关案例材料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6.2 讲解:详细阐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历史发展与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6.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6.4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课堂互动。
第二章:供需分析2.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供需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2 教学内容2.2.1 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2.2 市场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2.3 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2.2.4 供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需分析的基本方法。
2.4 教学重点与难点2.4.1 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4.2 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2.4.3 供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5 教学准备教案、PPT、相关图表、实例材料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供需分析的重要性。
2.6.2 讲解:详细阐述市场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供需均衡与价格形成。
2.6.3 图表分析:通过图表展示供需关系及其变化。
2.6.4 实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供需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西方经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财富的社会科学。
其范畴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经济学就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问。
2) 选择成本原理:做出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可行的选择,选择的成本即为放弃的机会成本。
3) 边际分析原理: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
4) 市场均衡原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供求达到均衡时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5) 激励原理:人们行为往往受到期望收益的激励。
6) 隐性成本原理:除了明显的成本外,还存在着隐性成本,如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1 古典经济学派2.1.1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分配,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
2.1.2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理论,主张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
2.2 边际主义经济学派2.2.1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马歇尔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主张通过边际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2.2.2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
2.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2.3.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稳定经济,提高总需求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2.4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2.4.1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强调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
2.4.2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主张市场自由和货币供应稳定,并提出了著名的“通货膨胀是追求充分就业的必然代价”。
西方经济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措施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将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政策应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提高决策能力。
3、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政策措施,了解经济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微观经济学部分: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设2、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3、价格歧视与垄断市场4、竞争与垄断市场的效率比较5、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6、微观经济政策与实践7、博弈论与策略行为8、风险与不确定性9、信息经济学与市场失效10、公共品与外部性11、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12、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与争议宏观经济学部分:1、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假设2、国民收入的计算与决定因素3、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关系4、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5、财政政策与财政赤字6、经济周期与稳定政策7、开放经济中的国际收支平衡8、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9、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与争议10、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11、宏观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2、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效果评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在线互动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进度表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将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内容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