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智利养老模式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智利养老基金管理模式与新加坡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比较摘要:全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快,中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必将给处于未富先老的中国养老金支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怎样确保养老金的筹集,投资运营与监管,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的成败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和有效执行。
通过对对智利和新加坡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从中看出我国养老基金管理还存在的许多不足,我们应对他们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改变我国养老基金管理存在的缺陷,健全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事业。
关键词:养老基金管理模式智利新加坡启示1.智利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AFP Provida (PVD) is the ADR for one of Chiles largest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managers. Chile created a privatized personalized pension plan system in 1980. It mandates contributions from workers (10% of pay) and the pension system then manages those assets and provides annuities on retirement. Somewhat akin to 401k plans except with a broader scope. Creating a private domestic savings/investment pool and limiting/capping the unfunded liability of state-run pension systems is a major reason why Chile is now a very stable country financially, can fund its growth internally with a very high savings rate (>20%) and has one of the highest sovereign bond ratings (default likelihood lower than France/UK). That it also creates an interest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y is pretty good too.1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智利传统养老金制度已逐步陷入危机,到了80年代改革前已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1981年5月,智利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居家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实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揭示其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国外居家养老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以期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居家养老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点。
在此基础上,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深入剖析其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历程、政策支持、服务体系以及运作机制。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各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异同点,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随后,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居家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策略与建议。
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为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概述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
这些模式各具特色,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
以下是对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的概述。
日本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支持与服务为核心。
通过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包括日常照料、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日本还重视家庭护理员的培养,鼓励家庭成员参与老年人的照护工作。
美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以市场化与多元化为特点。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美国还注重养老服务的个性化,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新加坡与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比较近年来,新加坡和智利养老保险制度带动养老和经济双重发展的巨大成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不少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掀起一股养老保险模式探索的热潮。
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同样也需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因而本文拟将这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一番比较,希望能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一、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支柱是中央公积金制度(简称CPF),它利用一种独具特色的“储蓄基金制”即准保险方式构成新加坡的养老保险模式。
1.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这一制度最初只是一个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养老计划,它不包括临时工及独立劳动者,其目的是保障公积金会员退休或因伤残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纯粹的帐户积累方式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的弊端日益显露,新加坡又在原有储蓄帐户制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的公积金计划,增加了基金的投资机会,使其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
2.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包括养老保障计划、医疗保健计划、购房产业计划和投资教育计划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养老保障计划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 它由一系列围绕保障会员及家属生活这一中心的若干子计划组成,其中:(1)最低存款计划是一种基本保障,它作为公积金制度初期建立的储蓄计划的补充,旨在加强保障会员的养老金存款,以应付退休后的持久生活。
(2)公积金补充计划。
它限于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其目的是协助养老金不足的会员填补退休帐户上的存款。
(3)家庭保障计划是为会员及其家属在会员终生残废或死亡时能继续保有住屋或提供赔偿而设立的一项养老保障措施。
购房产业计划也含有养老保障的成份,它包括公共住屋计划和住宅产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使公积金会员能用公积金存款购买建屋发展局的房屋或私人产业作为住宅,保障会员“老有所居”和以不动产抵押贷款及出售产业补充养老金。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进行着一个公共辅助养老金计划,其对象是贫困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金数额很小,约为社会平均收入的12%。
劳 动 保 障 世 界20保障论坛养老保险三支柱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王 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摘 要】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支柱构成。
但是,我国沉重的养老压力主要依附于我国社会基础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极为不平衡。
本文通过对智利、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几个典型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国际比较,发现其他国家发展三支柱管理的独特之处,并结合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具体国情,借鉴相关经验,平衡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国际比较一、引言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沉重的养老压力对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三支柱”的体系。
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第一支柱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两大制度平台,截至201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超过9亿人,积累基金4.6万多亿元。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取得了积极进展。
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经有近8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了2300多万人,积累基金近1.3万亿元。
至于“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虽然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万亿,但其中属于养老年金保险原保费的部分不及一半规模,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目前我国养老金的替代率为45%,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占养老金总量的78%,而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分别只占总量的18%和4%。
总体而言,三大支柱在养老保障体制构成比例上是失衡的,尤其是第三支柱这块短板急需补长,加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步伐。
通过对智利、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等拥有典型养老保障制度国家的解读,本文将就几个国家的养老制度与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三支柱进行比较分析,探析我国第三支柱成为养老保障制度“三支柱”短板的原因,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相关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发展我国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促进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协调发展。
新加坡、智利和香港的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作者:田焱陈政达张静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12期摘要:新加坡和智利的社会保险制度属于强制储蓄型,香港的强积金和前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其核心制度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其巨大的优越性为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时已经很不适应智利的发展,所以进行了改革,由原先传统的现收现付社会统筹的筹资模式变为了由强制性的个人储蓄为主导。
香港作为实行一国两制下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它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独具特色,它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其基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传统的福利观和西方福利观的影响所决定,它为保障香港的繁荣发展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新加坡智利香港养老保险制度比较1.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概述新加坡。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实施主体为政府,实施机构为中央公积金局。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集养老、医疗、住房、家庭保障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智利。
1924年,智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针对产业工人、公职人员和其他行政雇员的“卡加” 计划的实施)。
20世纪70-80年代智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其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完全积累制,并走上了私营化管理的轨道。
改革中最为世人瞩目的就是其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创举——“智利模式”。
香港。
香港社保,官方全称为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英文缩写为MPF,以下简称“香港强积金制度”,也被称为“香港的社保”),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三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2.1 建立目的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为雇员退休后或不能继续工作时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智利在1924 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质是针对产业工人、公职人员和其他行政雇员的“卡加” 计划的实施。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分类和模式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陷,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负担过重。
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于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经维持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采取高税收政策,这样加重了企业和纳税人的负担。
同时,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该类型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都是由国家来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实行统一的保险待遇水平,劳动者个人无须缴费,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
但与前一种所在地不同的是,适用的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养老金也只有一个层次,未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一般也不定期调整养老金。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
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
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把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全民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原则为核心,全体居民和公民不论其有无收入和是否就业,都可享有国家制定的各项福利保障政策。
由于全民都享有受保障的权利,因此,这种模式下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的税收。
以英国、瑞典等国实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它贯彻“普遍性”原则,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按统一标准交费、给付,保障基金主要由国家税收解决。
特点(1)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其他保障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国家依法实施,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执行。
(2)保障范围是全民保障,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
(3)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筹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式。
(4)保障内容是全面保障。
一般包括生、老、病、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
(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评价这种模式使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经济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进行收入分配,使居民收入均等化。
但是,随着公共福利支出不断增长,国家负担越来越重,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的运行,必然要增加税收。
导致使税负过重,市场效率低下。
强制储蓄型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是以强制储蓄为核心,政府强制雇主、雇员为雇员储蓄社会保障费用,以满足雇员个人各种社会保障项目的支付需要。
在强制储蓄型模式中,主要有新加坡等的公积金制度和智利模式。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帐户,专户存储。
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是其帐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公积金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成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在内的制度。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一、前言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而我国在2000年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此外,根据《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的官方推断:2001—202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21—2050年为加速阶段,所以减缓人口老龄化任重而道远。
[2]同时结合2017年的人口数据,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900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占比17.3%。
再次验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缓反增,且有继续增长趋势。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已逐渐成熟的国外农村养老模式,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应然之举。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按两类标准进行分类。
(一)第一种分类。
以养老金私有化和主体投入程度为标准,将现行国际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种模式。
(1)“援助资助者”模式。
强调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个体责任,政府和社会力量仅作为补充,该模式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
(2)福利型养老保险模式。
主张全体公众平等,国家普惠,在制度设计上无“城乡”之分,一律平等看待,该模式以英国、瑞典等国家为代表。
(3)自我投保模式。
讲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基金来源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仅提供政策优惠,该模式以新加坡等少数亚非国家为代表。
(4)养老金私有化模式。
基金来源全部由个人承担,自主选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管理,盈亏由个人承担,政府不再负责,该模式以智利等国为代表。
(二)第二种分类。
按照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制度目标、筹集发放、管理运作等标准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养老保险模式。
(2)以瑞典、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型”养老保险模式。
国外三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析与启示作者:方中书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6期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相对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来说都比较迟缓,总体上也没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发达。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养老和贫困问题日趋严重。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观世界各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实践,可以发现在制度渊源及理论基础上,都与本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一脉相承。
此外,在财务机制、筹资模式和待遇给付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思想传统的不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
与国际上社会保障模式划分相类似,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有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养老模式,以瑞典、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型”养老模式,以及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的“储蓄积累型”养老模式。
社会保险型农村养老模式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社会保险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也是国际上的主流模式,被许多国家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推广到农村地区。
该模式将养老金与个人收入、缴费年限关联起来,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国家和个人分担养老保险金一定比例。
当农民达到法定年龄并满足一定的缴费期限后,可按规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根据国务院在2009 年发布的指导意见,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属于这一模式。
德国虽然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但德国的养老保险保障对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覆盖的过程。
起初的制度只覆盖到独立经营的雇佣者,后来才扩展到独立经营的农民,并逐渐将农、林业企业主及其配偶和劳作家属作为法定投保人。
而大型农业企业中的雇员不包含在农村养老保险之内,应投保普通的工人或职员法定养老保险。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模式,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联邦政府的补贴,小部分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
2.试分析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1)福利国家型(英国):优点: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全体国民均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内容全面福利水平高,减少贫困,维护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缺点: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2)投保资助型(美国):优点: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保障了制度的可持续性缺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少,企业负担较重保障水平不高3)储蓄性(新加坡):优点:国家负担轻;避免了人口老龄化的困扰基金的市场特性与政策特性达到了较好的均衡具有较强计划性,实现了基金的良性循环、基金运作过程更易于控制与调整缺点:缺乏互助共济性难以避免因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带来基金贬值风险4)国家保障型(前苏联):优点:体现了平等原则保障水平比较高。
缺点:政府财政压力3.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值得中国借鉴的有哪些基本经验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几大领域,但是具体到各国又有所不同。
对比分析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寻求社会保障资金配置的最佳结合点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实际上是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权利和义务关系对称,就说明社会保障能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确定较好的结合方式,也就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佳配置;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对称,就说明社会保障没有能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确定较好的结合方式,社会保障资金的配置是低效的。
进一步的说,如果社会保障资金达到最优配置,则在可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限度内,实现社会福利配置的最优化。
从表一可以看出,美国社会保障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显然比英国模式在配置资金上更有效率,这种配置资金的有效性使其在发展社会保障的同时,并没有使社会保障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智利和新加坡养老个人账户的比较分析□ 陈正光1,胡永国2(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智利和新加坡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账户制度。
在缴费方面,新加坡由职工和雇主共同负担,而智利则完全由职工个人负担。
在发放方面,智利个人账户的养老金领取形式更为多样化。
管理方面,智利由国家监管,私营投资管理,而新加坡则由政府管理,政府经营,但个人有一定的投资选择权,两国政府都有最低回报率和最低的养老津贴的担保。
在运行效果上,智利的私营养老个人账户要优于新加坡的个人账户制度。
关键词:个人账户;养老金;智利;新加坡中图分类号:D632.1,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3)06-0026-05作者简介:陈正光(1977—),男,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老年保障;胡永国(1977—),男,湖北天门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03-07-07 从资金入账的管理方式上看,养老保险分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模式。
个人账户是一种强制性的个人储蓄方式,缴费者在年轻时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存入到个人账户,退休后,根据精算平衡从个人账户按月支取年金。
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国家中,智利成功地从原有的现收现付转向个人账户制,而新加坡则一开始就实行国家管理的个人账户制,也称为中央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简称CPF)¹,比较两国的养老个人账户对我国个人账户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智利和新加坡个人账户基本情况比较1、缴费方式比较1981年智利彻底改革原有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强制性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制度。
智利政府要求凡是1981年5月以后参加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职工都必须加入个人账户。
1981年5月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可以在5年内决定自己是继续留在原有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内,还是参加新的私营养老保险计划。
各国经验表明,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的发展,都带有明显的本国色彩,即使是制度相同的国家,其社会保障也有很大不同。
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考察,传统上主要存在两种方法模式:第一种是德俾斯麦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种是英国贝弗里厅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实施,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型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模式,突出的有由私营机构参与的智利模式和实行公积金的新加坡模式。
本文撷取智利与新加坡这两个国家最具典型意义的以私人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更多借鉴。
一、智利模式智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其特点是引进了私营部门对社会保障的参与和管理,因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为世界各国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者所关注,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研究的类型。
智利早在1924年就建立起了公共社会保障制度。
该制度主要覆盖产业工人、公职人员和公务人员,并逐步实行一现收现付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但由于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缺乏国家总体规划,导致管理混乱、机构重叠,并引发了经济上的危机。
至50年代后,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的弊端已日益凸现。
例如,就养老保险而言,由于制度分散,导致政出多门,管理机构林立,至1979年社会保障理各行业的社会保险基金,各管理部门所在地规定的养老保险收费标准、享受条件、收费水平均不一致由此派生了100多种养老保险计划。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读者论坛存在明显缺陷,低收入的职工缴费额偏高,但领取的养老金却相对偏低,这导致大量企业和职工逃避缴费。
而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的制度,又使得养老保险付费额急剧上升,出现了严惩的入不敷出的情况,政府只好坏采取缴费率和增进财政补贴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因此基金的缴费率占雇员工资的50%以上,雇员个人缴费率为其本人工资的15%左右,而同年来自财政的补贴占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的25%,由此引发出国家严重的政危机,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陷入了泥潭,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
新加坡与智利养老模式的比较
新加坡实行的是中央公积金制度,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有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计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存续期间累积的公积金额度内支付。
新加坡的公积金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强制养老储蓄制度,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养老住房医疗在内的一项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
会员除在达到退休年龄时领取养老金外,退休前还可在特准范围内用于购买住房和支付医疗教育费用等。
因此,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的,公积金制度之外虽然还有部分救助和福利事业,但在保障国民生活方面的作用弱于公基金制度。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强调劳动者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自我保障,采取的是统一的个人储蓄而不是分散的个人储蓄,资金来源于职工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后记入个人账户。
在资金筹集方面,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分担,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工资收入及公积金储蓄比例作相应调整。
公积金局每月收缴公积金经过计算记入每个会员的个人账户中。
公积金主要投资于政府债券。
新加坡的公积金利率一直高于通货膨胀率,从而保证公积金不贬值,并略有增加。
新加坡的公积金养老储蓄计划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最低存款计划。
它是一种基本保障,旨在加强保障会员的养老金存款,以应付退休后的持久生活。
二是公积金补充计划。
它限于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其目的是协助养老金不足的会员填补退休账户上的存款。
三是家庭保障计划。
它是为会员及家属在会员终生残疾或死亡时能继续保有住屋或提供赔偿而设立的一项养老保障措施。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建立在劳资分责的基础之上,但强调个人自我负责精神。
二是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统一管理。
三是兼顾到国民的其他保障性需求,成为一项以养老保障为核心的综合保障制度。
四是在降低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同时,为公共设施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并使新加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高通胀率。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也存在不足。
一是以个人为责任和义务主体,其基金主要来源于会员的工资收入,社会互济性较弱。
二是没有再分配功能。
每个受保障的公民只享受自己账户上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排除了个人账户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及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养老金代际转移问题。
三是养老基金操作缺乏透明度。
除了一个公共辅助养老金计划外,支撑新加坡全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只有中央公积金局,基金操作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
虽然新加坡的制度存在问题,但这项制度对新加坡的发展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通过购买政府债券,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政府利用这笔长期可靠的、源源不断的资金,基本完成了住宅、道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80年代起,又用这笔钱向海外投资,使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70年代到8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工资不断提高,通过公积金缴费率,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达化为积累基金,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建设不景气时,又通过降低雇主的缴费率,使经济很快得以恢复。
又如允许会员分期付款购买住房,既解决了住房,又调整了人们的消费结构。
所以,公积金制度是调整社会消费和积累比例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一些重大经济政策的补充。
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养老保险制度的智利模式。
也就是个人缴费、个人所有、完全积累、私人积累、私人机构运营的养老金私有化模式。
职工必须按照工资收入的百分之十按月缴纳保险费,并存入个人退休账户,企业不缴费。
在这种制度下,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劳动者将养老保险费交给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在竞争的基础上由其负责对基金的运营,投养老基金公司投资失败,不能不保证养老金资风险由个人和私人机构共担。
政府对基金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管,并且政府承担保底责任,养老金管理公司投资失败,不能保障养老金最低收益时,由政府财政给与弥补包括以下特征:养老金支付从现收现付制变为完全基金制;养老金支付由确定给付制转为确定缴费型,退休后养老金与缴费、基金投资回报和基金管理费相挂钩;私营管理、自由选择;监管法制化。
智利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养老金由公共部门管理改为民营机构运作,提高了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及投资收益。
因此对于具有稳定工作、在工作生涯中能够正常缴费的人员来说,它是相当有效的,基金投资积累可以为
他们提供充足的养老金。
但该制度采取完全个人缴费的积累制度,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被排除在外,主要是雇工和农业劳动者,因此也会产生一定得问题。
智利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各有千秋,其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加坡是由雇主和雇员都缴费,而智利强制储蓄性制度只是要求劳动者缴费。
第二,两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组织者和投资目的不同。
新加坡的公积金养老计划建立在国家节约基金原则基础上,基金的投资也依据政府的指
示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和支持基本建设,旨在帮助国家从宏观上调控
经济;智利的养老保险制度则完全由授权的一些养老金私营公司即
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经营,整个体制进行的是私有化改革,经营养老
基金公司强调多样化的投资和获利能力,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
荣。
第三,智利的个人账户上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养老,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不仅用于养老,还用于医疗保健和住房开支等。
第四,养老基金操作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不同。
新加坡除了一个公共辅助养老金计划外,支撑全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只有中央节约基金会,除
自谋职业者外的所有职工都必须参加,基金操作缺乏透明度和公开
性,更无竞争压力可言;智利则有13家私人基金参予‘竟争,基金
的管理和经营效率很高,法律也严格限制“一人一帐”和“一公司
一种基金”,保证了基金的简便易行和透明度。
第五,与投资方向和基金操作相联系的是,两国养老金的回报率不同。
新加坡公积金的缴纳率高达雇员工资的40%,而基金存款利率自1955
年以来一直只有2%左右。
到80年代,政府开始允许将公积金的一部
分投资于国外资本市场。
据世界银行估计,整个80年代的投资回报
率约为3%。
智利的新制度要求所有雇员交纳收入的10%作为养老基
金,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在1980至1990年期间平均达13%。
此外,两
国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和运作成本也不同。
新加坡公积金养老计划
的优势之一是其高管理效率和较低的操作成本,1990年总操作成本
(包括货币贬值准备金)只占年交纳基金额的。
,53%;智利赋予基金
会成员在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之间转移帐户的个人选择权,也就相应
提高了广告和销售成本,由基金会成员支付的运作成本,在减去养
老和伤残险的最低金额后,平均达年养老基金额的15.4%。
根据两国
养老基金的收益率和成本率来看,新加坡模式的运作成本低收益也
低,智利模式的收益高而成本也高,但总的来说智利的私营养老保
险制度显得更为合理有效。
智利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各自不同的创新与突破。
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是一种强制性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均以个人资本帐户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职工就业期间交纳的养老基金额和基金投资收入。
其次,两国的养老保险模式都基本上不具备重新再分配的功能。
由于个人帐户的原因,智利和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排除了被保险人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及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养老金代际转移间题,每个受保障的公民只享受自己帐户上积累起来的养老金;另一方面,政府的负担很小甚至没有,仅仅起到组织者或守夜人的作用,这种转移支付手段也阻碍了养老基金的纵向再分配。
再次,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在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经验我国尤其定,更使新加坡发展了经济。
智利1980年改革的目标也不局限于为老年人提供收入保障,在它的设计之初不仅考虑了养老问题,而且充分考虑到养老制度对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总之,不管是那种制度,只要是适合国情的,具有生命力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