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7
美学原理——在线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 )。
A.“时间距离”的说法B.“心理距离”的说法C.“美感问题”的研究方法D.“美的本质”的研究方法2.“劳动创造了美”一语出自( )。
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亚里士多德3.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共同之处是( )。
A.为政治服务B.为一定的阶级服务C.提高人的素质D.带有一定的功利性4.中国书法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 )的。
A.单向B.双向性C.同步D.背向5.意象思维属于( )范畴。
A.心理学B.社会性C.哲学D.认识论6.“对牛弹琴”说明( )。
A.审美能力因人而异B.艺术创造者不能欣赏美C.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D.审美能力需要提高7.美学是一门( )。
A.社会学科B.人文学科C.艺术学科D.自然学科8.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 )。
A.中介与桥梁B.欣赏对象C.再创造客体D.形式符号9.艺术的本体论就是( )。
A.艺术的统一论B.艺术的主体论C.艺术的客体论D.艺术的存在论10.在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上,提出“突然荣耀说”的是( )。
A.柏格森B.霍布斯C.黑格尔D.康德11.著名的直觉论者( )把直觉的感受方式看成是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A.伯格森B.布劳威C.胡塞尔D.克罗齐12.( )比柏拉图更富于宗教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他开启了中世纪神学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A.亚里士多德B.普罗提诺C.荣格D.苏格拉底13.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无不为B.乐而不淫C.里仁为美D.物我两忘14.( )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A.社交B.教育C.审美D.生存15.( )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A.创新能力B.想象力C.动手能力D.劳动16.( )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A.鲁迅B.老舍C.荣格D.海德格尔17.刘勰在( )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考00037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黑格尔)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自由)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会)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觉解)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
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
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意象是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2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0、现存文献中,西方最早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著是(《大希庇阿斯篇》)。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判断正误说明理由:1、“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德国古典美学”。
——错误。
理由: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美学诗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独立和相对成熟的学科,但还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质,因为在康德,席勒,歌德,黑格尔等著名美学家那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们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文学艺术的一些著名论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为后继者的美学研究不仅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美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变革,具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2、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
——正确理由: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所以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不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一切享受和享乐都是不道德的和不可靠的。
“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重大的美学命题,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启迪人们的创造意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美感与快感没有区别”。
——错误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4、“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正确因为美感具有: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
《美学》选择题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24、“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恩格斯)25、从古到今,美学家对美感问题有许多分歧看法,但都肯定(美感离不开感觉器官)26、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7、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移情说)28、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是(意境)29、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提出“美在数的和谐”这个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毕达哥拉斯)30、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3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是(游戏说)3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是(柏拉图)33、以下观点属于朱光潜的是(“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34、在现实世界中,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一是符合主观目的,二是符合(客观规律)35、西方美学史上,亨利·马歇尔和格兰特·艾伦倡导(快乐说)36、原始艺术中的蛇身人面像、千手佛及狮身人面像说明了(人还没有明确地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37、古希腊人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是(模仿说)38、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那是自然、社会和(艺术)39、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40、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4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派主张美是主张的,代表人物是(吕荧)4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把滑稽和丑的概念联系起来的美学家是(亚里士多德)43、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意象世界层)44、从根本上说,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为一种(认识论)45、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46、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4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加登的《美学》)48、“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4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50、“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51、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审美能力)52、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53、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突然荣耀说)54、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美学复习题出题的类型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二、判断正误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四、解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五、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一部分1. 标志美学学科正式诞生的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出版时间是:A. 1735 年B. 1750 年C. 1793 年D. 1917 年2. 鲍姆嘉登认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感性认识的完善B. 审美意识C. 审美关系D. 知、情、意3.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A. 审美意识的积聚B. 语言的产生与丰富C. 艺术的发展D. 情感的发展4. 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A.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B. 美的规律问题C. 美感问题D. 美的本质问题5. 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A. 宏观的方法B. 艺术社会学方法C. 唯物辩证法D. 心理学方法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所谓“出乎其外”的基本意思是:A. 强调真实反映生活B. 强调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C. 注意超脱是非D. 注意对生活进行冷静的思考、体味7. “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命题, 出于:A.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C. 列宁《哲学笔记》D.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8.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基本看法是:A. 美在理念B. 美在关系C. 美在和谐D. 美在愉快9. 苏东坡《琴诗》说:“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曾被后人用来说明:A. 美是主观的B. 美是客观的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0. 中国当代美学曾出现过一个“空白”时代, 它是:A.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B. 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初期C.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至世纪之交D. 21 世纪以来”11. 陆机说“收视反听, 耽思傍讯, 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
美学复习题1.人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
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2.艺术丑:艺术丑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艺术丑与生活丑不同.后者是现实性因素的丑,前者则是创造性因素的丑。
因此,衡量艺术作品美丑的标准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
)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
3.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社会美的特点表现为实践性、社会功利性、以善为前提,重在内容。
4.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5.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7.单纯齐一:也叫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单纯齐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结构构成的形式规律。
“单纯”是指在形式中见不到明显的确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单一色调等。
“齐一”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组成一个单元,按照一个统一规律反复重复组成的。
按照“单纯齐一”法则构成的形式能够给人以次序感、条理感。
8.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异”(对立)。
美学复习提纲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艺术作品B. 自然景观C. 人类审美活动D. 社会文化现象答案:C2. 美学中的“美”通常指的是什么?A. 客观存在的美B. 主观感受的美C. 社会公认的美D. 艺术创造的美答案:B3.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观点?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4. 形式美学认为美主要存在于哪里?A. 内容B. 形式C. 情感D. 思想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代表作?A. 《美学》B. 《艺术哲学》C. 《美的历程》D. 《审美教育论》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答案: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非功利性。
它是一种直接感受美的过程,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2. 解释“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区别。
答案:形式美主要关注作品的外在形态、结构和色彩等,强调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
内容美则侧重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等内在要素,强调审美对象的深层意义。
三、论述题1. 论述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
答案: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理论,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纯粹判断,它基于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标准。
康德区分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美、崇高、幽默和滑稽,并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愉悦。
2. 论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答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精神的表现形式,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将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艺术的最高形式是浪漫艺术,它体现了绝对精神的自由。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蒙娜丽莎》的美学价值。
答案:《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精湛的绘画技巧、神秘的微笑以及深邃的眼神。
这幅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综合应用题1. 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答案: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因为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审美体验,还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1.在美学史上 , 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2.19 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3.从历史发展过程看 , 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生产劳动4.美感是人的多重感觉因素的复合 , 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自由5.被称为现代美育之父的是:席勒6.孔子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美育的感性特征7.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审美意识的积聚8.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9.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10.在美学理论中 , 美感的生理基础通常是指:感觉器官11.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2.黑格尔认为崇高的特点是:理念压倒感性形式13.孟子曾用“忧指忘心”的寓言来说明:心灵美高于形体美14.孔子的“里仁为美”从美学形态上属于:伦理学美学15.早期原始人类之所以不能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尚未觉醒16. 提出“自然的人化”这一美学思想的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7.美感的核心是:自由感18.从动物的快感到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9.被黑格尔用来说明永恒公理说”的悲剧作品是:《索福克勒斯安提戈》20 古希腊时期 , 提出“过失说”来解释悲剧原因的是:亚里士多德21.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 , 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 有时甚至还有践踏它。
这一现象说明:美依赖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2.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一番探讨后说“我得到了一个益处 ,那就是要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这段话:如实地指出了美的难解性23.中国的审美实际来看 ,魏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成熟 ,标志着:中国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24. 在美学史上 ,第一次把崇高与优美并列为两个基本范畴的是:博克25.“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美学复习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2.。
原始人将鸟的羽毛等戴在自己的身上,尽管简陋粗糙,但却是他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3. (审美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或联想起与它相关的另一件事物。
4.美的身材相貌首先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美,即必须是健全的、健壮的、匀称的。
5.自然美很少属于孤立隔绝的单项美,大多是互相映衬、比照、融合的(综合美)。
6.艺术中的丑具有三方面价值,一是以丑衬美,二是(化丑为美),三是揭示丑的本质,展示美的理想。
7.正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样,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关照)。
8.美感的产生离不开三个要素:审美对象、一定的社会审美意识和审美主体个人的(审美能力)。
9.鲁迅称“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0.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育)的概念。
一、填空题1.柏拉图在其美学著作(《大希庇阿斯(或《文艺对话录》)》)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2.形式美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审美对象自身的物质属性,一是审美对象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
3.(调和)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形式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即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
它只有量的区别,并不构成强烈的对比。
4.劳动的美主要体现在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和(劳动产品(或劳动成果))的美。
5.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6.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7.(美感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个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8.(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9.“美育”一语最初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
10.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一定创作动机推动指导下,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美学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
A、老子B、庄子C、周敦颐D、王夫之参考答案:D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用逻辑判断命题的形式阐释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只是近似的描述。
B、一种阐释只能照亮艺术作品丰富意蕴的某个侧面C、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参考答案:D3、“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是()的评语。
4、A、鲁迅B、俞伯平C、胡适D、金圣叹参考答案:D4、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
A、坚持主客二分B、跳出主客二分C、坚持情境融合D、坚持天人合一参考答案:B5、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B、是对精神的超越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D、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C6、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
A、独立于时代之外的B、不一定会变化C、不断变化的D、一成不变的参考答案:C7、“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A、白居易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参考答案:C8、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B、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C、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D、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参考答案:B9、美感的主要器官是()。
A、耳目B、嘴C、鼻D、手参考答案:A1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正确参考答案:A11、“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这一观点来自()。
A、高尔泰B、吕荧C、宗白华D、李泽厚参考答案:B1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B、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必然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C、审美趣味作为主体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
D、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社会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艺术创作B. 自然美C. 社会美D. 艺术与审美活动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 哲学分析B. 历史研究C. 心理分析D. 化学分析答案:D3. 美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
A. 形式决定内容B. 内容决定形式C. 形式与内容相互独立D. 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美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
A. 艺术B. 文学C. 音乐D. 电影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流派?()A. 形式主义B. 实用主义C. 表现主义D. 符号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美学的研究仅限于艺术领域。
()答案:错误2. 美学研究不涉及审美心理学。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答案:美学与艺术学关系密切,美学研究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而艺术学则专注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其历史和理论。
两者相互影响,美学为艺术学提供理论基础,艺术学则为美学提供实践案例。
2. 描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答案:审美经验通常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主观性三个基本特征。
直观性指审美经验不依赖于逻辑推理,而是直接感受;情感性指审美经验伴随着情感反应;主观性则指审美经验受个人偏好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1. 论述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答案:审美距离是指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它允许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保持一定的客观性,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审美距离有助于观众避免过度的情感投入,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促进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1750 年,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狭义地说,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创造想象并不需要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对原有的知觉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较彻底的改造,创造初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1、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条件B、审美需要C、先天因素D、审美理想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解析: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参见教材P58。
2、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这体现了审美活动是()。
A、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B、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C、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D、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解析: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审美是只属于人的活动,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
参见教材P60。
3、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比如,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体现了审美活动的()。
A、他律性B、最高功利性C、本己性D、有限无功利性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解析: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比如,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参见教材P62。
4、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还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指的是审美活动的()。
A、最小他律性B、无限自律性C、本己性D、无功利性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解析: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参见教材P61。
5、“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
城楼上的斜阳画角,小桥下的满池春水, 这些本无生命的事物,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情感,它们仿佛与诗人一样哀痛伤心。
说明审美活动是()。
A、有限无功利性的D、本己性的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3.0 分解析: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自学考试《美学》多项选择题复习试题及答案多项选择题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A.维特根斯坦B.杜威C.李泽厚D.费希纳E.布洛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A.费希纳B.弗洛伊德C.荣格D.蒋孔阳E.布洛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艺术美B.自然美C.科技美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E.心灵美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A.哲学B.心理学C.民俗学D.人类学E.社会学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A.审美意识B.审美意象C.美学思想D.美学学科E.审美形态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A.《牡丹亭》B.《红楼梦》C.《俄狄浦斯王》D.仰韶文化(鹰鼎)E.贝多芬的交响曲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AB)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C)A.审美意识的产生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C.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ACD)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B.完全是马克思独创C.具有生成性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E.具有自发性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A.自我意识B.人自身C.现实的人D.审美的人E.道德的人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A.个体内在性B.自足性C.圆融性D.生成性E.觉解性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A.自然境界B.功利境界C.道德境界D.天地境界E.审美境界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A.功利境界B.伦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界E.宗教境界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只具有一个层次D.等同于人生境界E.与人生境界对立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A.超现实性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E.主观性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A.神妙B.崇高C.喜剧和悲剧D.丑和荒诞E.意境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AB)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C.以求真为目的D.以求善为目的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BC)A.鉴赏力B.审美兴趣C.审美品位D.审美个性E.审美能力**.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B.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一样揭示出事实并终止于事实C.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D.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E.审美活动对现实世界根本否定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着作是(AB)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C.《判断力批判》D.《共产党宣言》E.《中国**和欧洲**》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CD)A.审美需要B.审美趣味C.审美主体D.审美对象E.审美经验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BE)A.色彩B.体积C.形状D.音响E.旋律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BCDE)A.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AD)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C.开放性的系统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眭、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CD)A.”言有尽而意无穷“B.”自由游戏“C.”坐忘“D.”非现实化“E.”欲辩忘言“2.9.以下着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着作有(ACE)A.《艺术的起源》B.《艺术与知觉》C.《金枝》D.《美育书简》E.《原始文化》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ABD)A.审美愿望B.审美理想C.审美需要D.审美趣味E.审美体验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AC)A.器物造型B.固定装饰C.器物装饰D.非固定装饰E.语言活动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ABE)A.耳环B.锥髻C.文身D.凿齿E.戒指3.1.美的形态说包括(ACD)A.美的类型说B.审美风格说C.美的范畴说D.美的价值形态说E.人生境界说3.2.审美类型包括(AB)A.美的类型说B.审美类型说C.美的范畴说D.美的价值说E.人生境界说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CDE)A.喜剧与悲剧B.荒诞与丑C.阳刚与阴柔D.意与境E.形与神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ABC)A.广泛性B.统摄性C.历史性D.生成性E.贯通性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AB)A.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B.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C.审美形态的贯通D.审美形态的兼容E.审美形态的二重性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CD)A.追求终极价值B.具有形而上C.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D.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E.与哲学关系密切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BCD)A.净化说B.发愤着书C.不平则鸣D.穷而后工E.文以载道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ABDE)A.悲剧B.崇高C.喜剧D.丑E.荒诞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CDE)A.冲淡与平和B.阳刚与阴柔C.悲剧与喜剧D.丑与荒诞E.崇高与优美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ABDE)A.冲淡B.纤浓C.雄浑D.清秀E.委曲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B)A.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B.安全的需求C.对精神的追求D.对自我发展的追求E.对饮食的渴望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是(ABC)A.冲突B.抗争C.毁灭D.突转E.净化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是(AC)A.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系统总结B.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C.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D.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概念E.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悲剧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D.日神代表音乐艺术的振奋E.酒神代表造型艺术的静态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E.离尚的喜剧是远离悲剧的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BC)A.滑稽B.幽默C.讽刺D.传奇E.搞笑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严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但对丑研究却不够。
1.在美学史上, 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的作者是C.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2.19 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主要方法3.从历史发展过程看, 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A. 人类的生产劳动4. 美感是人的多重感觉因素的复合, 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D. 自由5. 被称为现代美育之父的是:D. 席勒6.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 C. 美育的感性特征7.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A. 审美意识的积聚8. 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D. 美的本质问题9. 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C. 唯物辩证法10. 在美学理论中, 美感的生理基础通常是指:D. 感觉器官11. 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2. 黑格尔认为崇高的特点是:A. 理念压倒感性形式13. 孟子曾用“忧指忘心”的寓言来说明:A. 心灵美高于形体美14. 孔子的“里仁为美”从美学形态上属于:D. 伦理学美学15. 早期原始人类之所以不能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 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尚未觉醒16. 提出“自然的人化”这一美学思想的是:C.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7. 美感的核心是:A. 自由感18. 从动物的快感到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9. 被黑格尔用来说明永恒公理说”的悲剧作品是:A.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20. 古希腊时期, 提出“过失说”来解释悲剧原因的是C. 亚里士多德21. 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 却决不用花做装饰, 有时甚至还有践踏它。
这一现象说明C. 美依赖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2.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进行一番探讨后说“我得到了一个益处, 那就是要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这段话A. 如实地指出了美的难解性23. 从中国的审美实际来看, 魏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成熟, 标志着C. 中国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24. 在美学史上, 第一次把崇高与优美并列为两个基本范畴的是A. 博克25.“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两句古诗从美学范畴上看属于C. 崇高26.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云“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这种惊谔的感受属于: C. 崇高27. 黑格尔认为喜剧的根源在于B. 形象压倒理念28.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静”状态, 其实质是指B. 主体摒弃功利杂念29. 谚语说“一个美好的心情就是一片美好的风景”这说明: C. 美感与人的审美心境有关30. 当年鏖战急,前村弹洞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这段诗说明美感欣赏具有主观性31. 美感与美的关系是D. 美感是人对美的主观感受32. 李白《蜀道难》中所发出的惊叹“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感受属于: C. 滑稽代替丑与崇高33. 《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提出美的典型形态是C. 蛇形曲线34. “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揭示了美的A. 历史性35. 黑格尔悲剧理论中最突出的观点是C. 强调悲剧性冲突36. 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是A. 中国古代美学中特有的37.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 并加以较为系统探讨的, 一般认为是D. 朗吉诺斯38.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A. 人与客体世界相互关系的和谐39. 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B. 性格悲剧40. 康德论崇高的一个基本观点是B. 崇高具有观念的力量1. 马克思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说明商人与对象建立的关系是: A. 实用关系2. 孔子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这种艺术观属于:D. 载道说3. 陶渊明诗云:“万物皆有托, 孤立独无依”。
这是一种:C. 对比联想4. 钱钟书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 无痕有味”的比方, 说的是审美中D. 理解5.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诗经》的这两句诗可以用来印证:B. 美在移情说6. 周敦颐《爱莲说》“描绘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一意象类型B. 喻象7.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C. 美育的感性特征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所谓“出乎其外”的基本意思是B. 强调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9. 苏东坡《琴诗》说:“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曾被后人用来说明: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10. 陆机说“收视反听, 耽思傍讯, 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
指的是美感活动中的:A. 想象11.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一类美感现象美学家解释为C. 移情12. 石涛诗云:“吾写此纸时, 心入春江水。
江花随我开, 江水随我起。
”说明D. 主客体关系互动13. 李白诗云:“丹青能令丑者妍, ”说明艺术能够:C. 化丑为美14. 《古诗十九首》) 这段“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诗中的意象类型是:C. 兴象15. 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再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说明:B. 诗人参与了艺术意象的重建16. 张噪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其意思是:C. 主客体交融17. 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说“马上看壮士, 灯下观宝刀”说明对美的欣赏需要:D. 审美距离18.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空山矣:这里的第一个“美”是指:A. 自然美19. 潘阆诗云:“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其中的审美感受是A. 崇高感20. 史载王羲之“寄情自然,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将至”说明自然美具有D美感愉快的功能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的系统的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形同系统性的理论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形式美:是美的形式因获得普遍性的美感而被人抽取出来所形成的一种美是美的形式的升华悲剧性:是指具有正面素质的人物和积极的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遭受侵害、失败甚至被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悲剧主体的牺牲精神、斗争勇气与理性力量及其表现出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征服,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美,即悲剧美。
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的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才是一个美学范一种审美形态,从人类学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能被人把握和理解,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含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风度美:指人通过静态或动态所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气度美。
风度美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动作、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反映出的内在精神之美。
形体美:是指人的身体所显示出来的令人悦目的美的形态。
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荒诞:一个事物的基本意义的存在必须要一个更高的意体来解释。
但是,这个更高意体的意义又必须要一个比它更高的意体来解释。
这个“解释的锁链”不可能达到一个结果,从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拥有至高的意义。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没它是社会事务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出来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讽刺:是以真实而简炼的手法,把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无情地揭露出来,使人们在否定丑、针砭丑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精神的愉悦。
优美: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提出的一个概念,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这个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极乐的体验的一种概括,审美态度: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
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音乐美的特征(1)音乐艺术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美的艺术无论是创作、演出,还是欣赏、它都存在于一个延续的时间过程当中。
(2)由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是一种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美的艺术舞蹈美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1)动作美.舞蹈动作是形成舞蹈语言和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材料和主要的表现手段(2)节奏美.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
(3)韵律美.是由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肢体自由流畅的伸屈和有节奏的舞动而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绘画美的具体表现(1)绘画的点、线、面的美。
点、线、面是绘画艺术的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是绘画艺术中表现物象和画面组织的重要手段。
(2)绘画的色彩美。
绘画的色彩美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3)绘画的构图美。
绘画的构图能够形成绘画美,它是画家使若干个别的形象组织成艺术整体的手法摄影美表现在那几个方面(1)摄影的构图美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光线,明暗,色彩的配合。
(2)摄影的色彩美对于摄影者来说,成功的色彩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充满了多种审美情趣(3)摄影的光线美光线用的好、自然、恰当,便能产生美的效果。
(4)摄影的意境美具体的拍摄对象“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情和景二者在作品里互相融合,这就产生了一定的意境电影的审美特征(1) 直观视像性。
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2) 幻觉逼真性。
银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种"影子",一种"幻相",但是它们却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3) 时空再造性影。
视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自由度。
(4) 画面运动性。
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正是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给影视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
小人物的悲剧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涓生和子君等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下层劳动妇女、贫苦农民、知识分子,他们的悲惨遭遇和不幸死去,让人一洒同情泪,生发出怜悯和哀伤,透视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冷漠和罪恶,是一种令人同情,引人深思的小人物悲剧。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主要是由于封建礼教思想(贞节观念、迷信思想)的毒害;《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悲剧源于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毒害;《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悲剧源于沙皇专制思想的毒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