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题期末复习(1)
- 格式:ppt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15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复习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社会意识形态B. 艺术作品C. 人类审美活动D. 人类情感体验答案:C2. 美学中的“审美”一词最早由哪位哲学家提出?A. 康德B. 黑格尔C. 鲍姆加登D. 柏拉图答案:C3.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A. 车尔尼雪夫斯基B. 马克思C. 尼采D. 叔本华答案:A4.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内容的重要性B. 形式的重要性C. 情感的重要性D. 社会的重要性答案:B5. 美学中的“崇高”通常与哪种情感相关联?A. 快乐B. 悲伤C. 恐惧D. 愤怒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美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些?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技术美学答案:ABCD2. 美学中的“审美态度”可能包含哪些特点?A. 客观性B. 主观性C. 情感性D. 理性答案:BC3.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重要流派?A. 形式主义B. 表现主义C. 实用主义D. 分析美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化的心理活动。
(对)2. 美学的研究不涉及艺术创作的过程。
(错)3. 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情感无关。
(错)4. 美学的研究可以完全脱离社会实践。
(错)5. 美学中的“悲剧”是一种审美范畴,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无关。
(错)四、简答题1. 简述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答:美学与艺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而艺术学则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和接受过程。
两者相互影响,美学为艺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艺术学则为美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2. 描述一下康德在美学中的主要贡献。
答:康德在美学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主观的,但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即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这种愉悦。
此外,康德还区分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和认知判断,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019美学期末复习第一至三章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名词解释:趣味判断】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
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19.荀子: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
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
再次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复习一、选择题1、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柏拉图名言:美是难的。
※《美学词典》说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2、美学作为学科是谁提出的:[德]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成为“美学之父”。
※鲍氏关于美的定义的核心内容: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3、艺术的主要功能: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4、西方第一个提出崇高的人:[古罗马]朗吉努斯《论崇高》。
※柏克和康德的理论是西方崇高理论的核心。
5、直觉说的代表:克罗齐,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6、无意识的代表: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表层)、前意识(中层)、无意识(潜意识)。
7、集体无意识的代表:荣格※“我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8、距离说的代表:布洛9、“美在主观”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10、“美在客观”代表人物:蔡仪※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
美在事物自身的性质,在于事物的典型性。
(与苏联相同)11、“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12、“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朱光潜※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3、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概括: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4、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概括:“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名词解释1、心理距离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学说,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
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是对象与人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重点题目与答案(按章节排列)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单项选择题1.著名的“美的概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柏拉图)提出的。
A.柏拉图B.鲍姆加登C.黑格尔D.贺拉斯2.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C.费希纳)。
A.席勒B.叔本华C.费希纳D.狄尔泰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朱光潜)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4.美学主要是一门(A.人文学科)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二、判断正误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答:错。
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答: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三、简答题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2—P7)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P2—P72、什么是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3、什么是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模型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电大汉语言文学《美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汉语言文学美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崇高 2.社会美 3.丑 4.鉴赏式审美二、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2.劳动对于人类审美活动有何作用?三、论述题(50 分) 1.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简谈《文心雕龙》对审美想象的论述。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崇高崇高又被称为“壮美” ,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其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中。
2.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3.丑作为审美范畴,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
丑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
4.鉴赏式审美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要点:(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2.劳动对于人类审美活动有何作用?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人类的劳动使自然一定程度上与人亲善、受人支配,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
人的价值标准也进入了人的审美领域。
劳动创造了欣赏美的人。
人创造着社会,同时,人自身也被改造,人的生理器官、形体等外部方面,人的心理素质、精神能力等内部方面也被改造,能够从形式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去把握“美” 。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