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次第四单元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38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和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的史实。
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二战”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三、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提问: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目标导学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问题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1)经济危机的影响(2)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1、二战爆发亚洲战场,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出示地图,并讲述德国闪击波兰的大致过程思考: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什么时候开始?提示: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
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二战的主战场有:欧洲西线、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3、德军进攻西欧阅读课本,归纳德军进攻西欧的过程:(1)1940年4月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投降;(2)1940年6月22日,法国战败投降;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3)1940年7月10日英国遭猛烈空袭——不列颠之战。
英国首相丘吉尔坚持抗击德军,194 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
4、德军侵略苏联1 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到11月,德军占领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业区。
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4)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亮点:知识点脉络清晰,分类学习
不足:内容量大,不够精炼。
为了更好
的教学,提
高教学水
平
课后补充(学生提问)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
思维
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2课后检测】
1、【2019•四川成都中考21】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
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证明这一结论( )
A.三国协约的建立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轴心国集团的成立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3、【2019•湖南株洲中考16】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学情分析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理念本设计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并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属于历史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 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属于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结果。
理解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对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主要战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这三个部分内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结果和影响。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他们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对于希特勒等历史人物,容易产生崇拜心理。
因此教师要加强本课的价值观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本课,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四、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学习本节课,知道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了解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学会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形成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重视团结合作,珍视和平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时,可通过图表或图示来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本课另一个重点。
学习时,可通过漫画和史料,来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起到的作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影响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时,可通过对二战过程的了解以及结果的分析来总结二战的性质和影响。
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团结作战等角度分析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绘制图示法。
通过大事年表以及图示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观看影视资料学习法。
通过观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感受诺曼底登陆的惨烈与壮观;通过观看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视频,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活动与探究学习法。
通过辩论的方式,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问题进行合作与探究,从而了解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
漫画导入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英、法极力粉饰太平的背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伴随着他的行动已经昭然若揭。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将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得到此地区后,又进一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右面漫画是英国画家绘制的,其主题是《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希特勒的野心和暴行。
图片导入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从此,法西斯的铁蹄在欧洲、亚洲、非洲肆虐。
德国占领波兰,扫荡北欧和西欧,灭亡法国,轰炸英国,又掉头向东进攻苏联;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进攻华北,进攻东南亚国家,又偷袭了美国珍珠港。
如何阻挡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战车?如何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唯有团结,唯有联合!右图是二战期间的一张宣传画报,上面写的“UNITED”是联合、团结的意思。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分析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三部分内容的学习,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本课内容还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要求是: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本课子目的呈现方式以知识呈现为主,并且图文并茂,线索明确。
本课的三个子目的呈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有相关史事,又有历史地图,材料丰富,史料详细。
呈现的内容生动、严谨,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大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到各战场的相继出现,最后到战争结束。
主要是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逻辑进行的。
最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则体现了因果逻辑的机构。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义必将战争邪恶、认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关键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发展的重大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地图并构建时间轴,锻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关键事件。
(时空观念)3.通过文字记载、图片、文物等史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发展进程和深刻影响。
(史料实证)4.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进而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感受世界人民为战胜法西斯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战胜法西斯的伟大牺牲和贡献(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慕尼黑会议的时间、参与者、内容。
2.绥靖政策的原因、实质和恶劣影响。
3.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
【教学重点】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2.莫斯科保卫战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4.珍珠港事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世界大战欧洲、亚洲策源地的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目标1.了解慕尼黑会议的时间、参与者、内容。
2.绥靖政策的原因、实质和恶劣影响。
3.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
(生自读,师指明重难点)三、第一篇章推波助澜——绥靖政策1、慕尼黑阴谋❖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师分析)经济大危机摆脱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慕尼黑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国及与会者、结果(学生答,师出示图示)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事实果真如此吗?法西斯在侵占苏台德地区不久就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西方大国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做法就是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实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绥靖政策原因:材料一: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国际联盟”曾经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表明90%的人拒绝参战。
恐惧战争、渴望和平的和平主义运动在30年代的英国已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
“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
”材料二: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在反共产主义问题上他们和希特勒没有区别。